浅谈自体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咨询师如何在临床实践中理解"自体客体"
时间:2014年12月25日|2800次浏览|2次赞

在科胡特的晚年,他认为:自体-自体客体的关系是人的一生心理生活的要素,正常心理生活发展的特征是自体及其自体客体之间关系的本质变化,而非自体抛弃自体客体的过程。尤其是,发展的过程不可以被理解为自体客体被爱的客体替代,或是从自恋过渡到客体爱的过程。健康的自体从生到死都需要自体客体的持续回应。


在自体心理学已经渐渐成为精神分析中一大主要流派的今日,自体客体这个词我们耳熟能详,可是究竟什么才是科胡特的SELFOBJECT呢?在我们在临床中创造性地内化理论来应对实践的困惑的时候,即便不是搞概念研究,仍旧有必要去追溯一下科胡特这个概念本来的面目,这样可以更好地来发展自己的一些想法。


科胡特在《精神分析治愈之道》一书中对自体-自体客体关系进行了再一次的思考,期间有提到:自体客体有一般意义和自体心理学中所特定的意义,前者是指支持我们自体功能的他人,而后者是指一个古老的自体客体,它与自体客体发展的开始阶段相关,当然在最早期的时候,自体和自体客体的区别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但是到了成人的阶段,自体客体应该是一种功能,他的经验是成片的而不是分割的,他是一种深度的经验,当我们成熟的选择支持性的自体客体的时候,我们生命中先前所有阶段的自体客体经验都会潜意识地再次出现,从而使曾经的缺损的自体客体功能得到修复、融合好的愉悦的有很强安全感的经验,也就是说所谓的自体-自体客体关系,其实这个概念并不是物理世界的实体,而是内部的经验、功能而且是心理现实,只能通过内省和观察来加以观察。


    所以,科胡特指出:人从依赖(共生)到独立(自助)的转变在心理发育现实层面是不可能的,就好像陆生生物不可能从依赖氧气的生活发展到不依赖氧气的生活,是一个道理。正常心理生活发展特征是自体及其自体客体之间关系的性质变化,而不应被理解为自体客体被爱的客体替代或是从自恋过渡到客体爱。


所以自体心理学上会从以下的两种独立框架来审视”贴近经验”,且审视这种“我”对“”的经验是否是卓有成效的:

1)“你”在支持自体的完整、力量和和谐方面的作用,即把“你”经验为“自体客体”,

2)“你”作为

(a)我们爱与欲望的目标物

(b)“你”阻止我们得到爱和欲望时,我们愤怒和攻击的目标物

也即把你经验为“客体”


有时这两种框架经验都必须给予同时分析,以便能够我们能够解释人们在心理健康和疾病中的经验。一个强壮的自体能够让我们更加强烈地经验到爱和欲望,所以当我们的来访者逐渐好转的时候,他会不可避免地发展出对治疗师的爱和欲望。这个时候我们怎么理解,和应对?是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爱和欲望的投注,成为来访者爱的客体,还是以理论设置去防御,或者仓皇转介并把之归结为遭遇移情阻抗?


这里我表达一个尚未足够充分的想法:即自体客体既然是一种心理功能,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也学习很多流派的理论和技术,最后也往往听见前辈治疗师们告诉我们说:抛开理论吧,那些都不足以来和来访者工作,以人心对人心来工作吧,但最后却让作为新手的咨询师更加受困于强大的理论反转移和实践中的不知所措或者过度卷入,其实,在临床实践中并不一定要抛却理论,赤裸相对,而是怎样内化理论。


那些理论和我们本身,都不被我们作为一个实体,而是作为一种自体客体功能出让,作为一种内化的可以阶段性且非唯一的满足来访者的心理需求的功能而存在,我们对来访者的诠释即来自于触觉听觉视觉等所有的感官,我们过去与当前的生活经验、理论经验,在我们的心灵之中形成,通过语言表达给来访者,我们在沟通时选择的或者犀利深刻,或者温柔抱持的言辞本身就具有潜在的为来访者提供自体客体功能,促进自我理解的作用,这种经验对于来访者来说很重要,但并不是唯一,因为我们不是爱的客体,不是唯一的指向,相信来访者无论在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都有能力去选择和接受更多的良好的客体,并将之作为自体客体功能内化,来支持自己。相信不只有我们治疗师可以帮助来访者,更多的动力来自于那些早已埋存在他的精神生活体内的支持的连续的内聚的积极的自体客体经验和功能的种子,它会慢慢发芽,成长,而我们能提供的不仅仅是作为工具的治疗师本身,也可以为来访者展示更开阔的视野,观察周遭,反观自己,寻找各种有利于自己的成长的资源,最终可以带着足以支撑自己跨越人生困难的良好的自体客体功能离开治疗关系,这就是一个临床自体心理学取向的咨询师应该而且必须大胆地去做的事情。



标签: 自体客体  科胡特  自体心理学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