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过渡性客体的存在的视角来看心理咨询
时间:2015年03月03日|4473次浏览|2次赞

transitional object 過渡客体是温尼克特在1953年的一篇《过渡物与过渡现象》一文中提出的概念,指对婴幼儿而言具有亲和价值的实物,如柔软毛毯的一角或者毛巾,或者某个毛绒玩具,特别在入睡时。

这个概念已经为精神分析学派的治疗师们所熟悉,普遍认为依赖过渡客体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使儿童得以由对母亲最初的口唇关系转移到真正的对象关系。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学者们认为过渡客体的现象发生于3岁以内的孩子,后来的研究扩展了这一时间到7-8岁的儿童,甚至到更晚些时候。

BUSCH等人在1973年提出,对过渡客体的依恋可能随着年龄阶段存在2种表现类型:大约在12个月以前的儿童的依恋主要表现在对毯子的依恋上;18个月左右及以后更多地会集中在对长毛绒动物等软质玩具的依恋上。他们提出对这两种过渡客体的依恋可能有质的差异,所以他们将一岁孩子对毯子的依恋称为是初级过渡客体依恋,而1岁半以后对软质玩具的依恋称为次级的或者第二阶段的依恋,虽然他们的设想没有得到证实,但是不管如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第二阶段的过渡客体依恋几乎在每一个成人的身上都或多或少留存下印记,只是过渡客体的范围更加广泛甚至已经不再是实体的存在,仍旧脱离不了这早期过渡物价值的范畴。

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心里咨询,特别是自体心理学取向的动力性心理咨询也很类似过渡客体的延续性地存在。

这里,让我们来看一下温尼克特列出的一些过渡客体的特性,包括:

  1. 婴儿宣告他对此客体的所有权,而我们也同意此宣告有效。
  2. 婴儿对此客体深情拥抱、热烈爱恋,也无情摧毁。
  3. 他必须是永不改变,除非是婴儿自己改变他。我们认为此客体源自于外在,但孩子可不这么认为。但它也不来自于内在,它不是一种幻觉。它的命运是渐渐失去孩子对它的情感灌注······它会失去意义······这是因为其过渡现象已经慢慢失去意义。
  4. 同时,另一个过渡客体的核心特征是:当婴儿在与父母接触的同时,允许他们也能感受到父母是分开的,过渡客体不可能取代父母亲,事实上,与父母亲分离的婴儿没有父母来探望的时候,会失去对过渡客体的兴趣,倘若婴儿与过渡客体的关系没有在亲子关系中得到增强,此物体便失去其象征意义。

看到这里,对比心理咨询工作来看,多么类似这样一个过渡客体构成的过渡时期啊,心理咨询关系在来访者成长和生命历程中遭遇困难或者抑郁不前的阶段来临时,负担起这样一种过渡客体性质的任务,它提供来访者的心灵一个安全柔软的支持和依恋,主动地去协同来访者追求改变的需要。作为来访者可以退行到心理发育阶段的幼年,重回那些遭遇创伤的情境时,他们可以获得一种支持,重组和拼装那些生命中的碎片化的自体体验和感受,最终使本来阻滞的自体得到新的发展和充盈。

有时候我们在和来访者工作的时候,必须要能够提供一个视角和位置,带领来访者转过身来看他自己的生活、关系和自身,但是却不能包办替代地直接去解决来访者当下的问题和烦恼,我们的工作是在咨询的过程中,对来访者的主体感受深度地理解,浸入、达到共感,而使得我们自己的自体经验能够部分出让和咨询关系一起成为来访者自体客体经验的提供者,但对来访者提供温暖容纳的过渡客体环境的时候,又必须借由恰好的挫折以及转变的内化作用,正如孩子在断奶这一挫折时期会强烈追求过渡客体,而过渡客体也恰恰是孩子用来度过此幻灭阶段的工具一样,最终来访者得以把握自体发展和适应社会的良机,最终走上人格的痊愈和成熟发展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来访者对咨询师有着理想移情、蜜友移情、融合移情等等,又有着摧毁和打击的欲望,他们希望咨询师能够提供疗愈性的,强大的,有无穷尽正能量的咨询关系,然而咨询关系虽然构成来访者生命中的重要过渡时期,但是随着来访者能力的逐渐增加和发展,慢慢能够处理生活中的压力,并能忍受因此而来的挫折,咨询关系便应该慢慢撤离,慢慢失去意义,这个时刻,其实对咨询师会更加有悲伤和分离的失落的,就像一个母亲看着孩子离去的背影,其实作为人,我们都会在内心愿意一直陪伴另一个蓬勃生机的人,因为这代表了生命的希望和光明。

或许正如那个一生到死都是生机勃勃的小儿科医师兼心理治疗大师温尼克特描述的:

“过渡客体虽然构成一个过渡时期,朝向对一个(清楚地与主体分化的)对象的知觉,以及朝向真正的对象关系,但在往后的个体发展的过程中,过渡客体的功能不会因此便被取消。过渡客体与过渡现象让每个人都以为那对他们而言永远都会是重要的开始点,是一种不会被质疑的经验中立区,其实他们属于错觉的范围,根本无需去为其究竟属于内在还是外在共享的现实辩解说明,这个经验的中介区它构成了儿童的经验中的重要部分,在往后的生命中依然保留在那些属于艺术、宗教、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以及创造性科学研究的激烈经验之中。”

这也许就是心理咨询最吸引我的地方,我可以借由这样无需争辩质疑外在还是内在的过渡客体时期来帮助来访者重构他们童年经验的重要部分,而陪伴他们走向崭新的旅程。

标签: 过渡客体  自体心理学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