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升级主题之一——亲密与爱
时间:2019年11月28日|1475次浏览|1次赞

如果你一定要爱我,就别为了什么

除非是为爱而爱。不要说,

“我爱她是因为她的笑容、她的脸蛋、她的……”

因为这些东西本身,亲爱的

可能会改变

就为爱而爱我,从今往后

你要爱我,直到地老天荒

--伊丽莎白 芭蕾特 勃朗宁(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


如果把人生看作成是一场毕生参与的大型游戏的话,那爱与被爱就是这场游戏中打怪升级的必经之路。在很多关系中我们都可以发现爱的踪影,比如:伴侣、亲子、挚友等,这些关系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亲密感,我们可以在这样的关系中去信任与被信任、理解与被理解、关心与被关心、暴露自己等,最重要的是爱与被爱;这段关系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持久性。

在不同的理论视角中,亲密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当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提到的亲密关系通常指伴侣关系。

环顾四周,你会发现各式各样的伴侣关系。

伴侣双方在生活或事业上相互支持,都在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也接纳彼此的差异;

伴侣中一方在不断的提出要求,另一方努力回应,看似在上演一场进攻与后退的双人舞;

伴侣中一方负责操心所有的事物,而另一方负责“不操心”;

每一对伴侣都在属于他们自己的舞步中摇曳,或许甜蜜、或许挣扎。

亲密关系有那么多的体现形式,那它的源头是什么呢?研究依恋理论的学者和临床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的实验观察研究和临床实践发现,亲密关系的源头来自于个体早年与养育者之间的互动,在那段我们没有任何意识记忆的时间里,我们通过大脑中的神经元与大脑细胞的放电或者激活,来记忆和感受在最初的依恋关系中我们体验到了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成年后的我们希望在亲密关系中控制情绪和行为,却很难做到,即便自己做了很多的分析也于事无补,因为在知道和做到之间还有那反反复复被体验并被整合到神经系统中携带着情绪和行为记忆的内隐工作模型,也就是依恋模式。

依恋模式在婴儿期就可以被观察到,通常会稳定发展到童年以及成年后,将所有现象统整可以分类为四种。

第一种:安全型依恋,在亲密关系中可以感受到安全与爱,能够在关系中去信任与被信任,能够享受亲密,也可以接受分离,反思两个人的差异。

第二种:回避型依恋,在亲密关系中经常感到不安全,很难感受到被爱,甚至会有些紧张。亲密和分离都会促使其陷入恐慌,所以回避关系或回避关系中的亲密感会帮其度过这些“难关”。

第三种:矛盾型依恋,经常担心在亲密关系中不被爱,或者会夸大某些场景,不能信任对方和感受到被支持,一旦被拒绝和抛弃,往往会使其陷入情绪风暴。

第四种:混乱型依恋,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经常是混乱的、矛盾的,让人很难理解的。

也许此时会有人说,不安全型的依恋个体在进入亲密关系时如此的痛苦,那是否可以不进入亲密关系呢?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的答案是不可以。因为依恋是一种天生的基本动机,就像我们需要食物和水一样。依恋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去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拥有这样一个基地,可以让我们有信心去尝试冒险、学习与调整对自己、别人和世界的看法,同时感受到幸福与安定。

既然依恋类型是个体在早期形成,且在神经系统中刻下可以经过一代代养育进行代际传递的烙印。那是否意味着这些就无法改变?答案也是“不”。不管是依靠在现实关系中的安全和自己的不断反思修正,比如:父母、子女、伴侣、挚友等;还是进入咨询关系,依靠咨询师的分析和理解,都可以通过体验不同的关系来矫正自己曾经的体验。


有时,我们匆匆跃入一段双人舞,脚步凌乱而紧张。

有时,我们审慎的踏足舞池,翩翩起舞,却发现那舞步无法和音乐合拍。

此刻,我想对那些无法在亲密关系中感受爱与被爱的你说:愿你能够在现实中找到陪你一起打怪升级的Ta,或者找个咨询师? 

参考文献:

崔诣晨, 王铭莉. “大五”模型与亲密关系中的伴侣人格结构探微【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第五期:40-43 

刘聚红 钟 歆 王 洋 Todd Jackson**. 爱情关系:基于成人依恋风格的视角 *【J】.心理科学,2015,38(5):1213-1217

David J.Wallin. 心理治疗中依恋【M】. 巴彤等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1

Susan M.Johnson. 婚姻治疗的九个步骤【M】.刘婷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