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出现在「我和它」的关系之间…… | 读哲学之《我和你》#1「杭州心理咨询」
时间:2021年02月21日|762次浏览

当「你」å‡o现在「我和它」的å…3ç3»ä1‹é—′a€|a€| | èˉ»å“2å-|ä1‹ã€Šæˆ‘和你》#1「æ-州心理咨èˉ¢」

哲学是我比较喜欢看的一类书,在这个假期,想跟大家分享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的《我和你》。这是一本论述关系哲学的著作,该著作对现代西方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已深入到哲学、神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各门社会科学之中。


01《我与你》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一直是哲学界论争的问题。

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哲学就在生活中,它是对生活的思考,对人生最根本问题的认识。它源于具体的日常生活,但又高于这种生活,它对生活的提炼和总结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帮助人们生活得更明白更清楚。

而《我与你》中,时时以现实生活为例,对这些俗世关系的剖析,无形中帮助我们认识人生中的困惑与难题。

马丁·布伯将人作为起点,思索着“究竟什么是人?”

早年的马丁·布伯从费尔巴哈那里找到了受益的答案——最高的哲学对象并不是单指一个个体,而是人的本质,它包含在团体之中也包含在人与人的统一之中。


02人与万物的“关系

那么人与世间万物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

如本书的书名一样,真正的关系应该是“我与你”,这是一种真实人生的相遇。但我们现实生活中过多出现“我与它”的关系,一种经验与利用的关系。

这对马丁·布伯的时代而言是一场危机,对当下的我们又何尝不是一种危机呢?

这种关系的建立更像一场救赎,对于人把自然仅仅当作工具的回望,对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利用的反思。

马丁的哲学关键词是“关系”二字。

他认为人置身于双重世界中:“我-你”与“我-它”。前者表示精神世界的平等互生,后者是物质世界的主客利用。

他对这两个世界的命名告诉人们他对世界的判断:世界是关系的,无论是哪一种。

世界存在于关系,而世界就是关系本身,是一个无所不在而又无形的网。

在这张大网中,有人一生收集了许多世俗的经验,却从未体验过与“你”相遇的美好,沦为苍白的人生。

而有人生命丰盛,拥有着鲜活的关系,直至与“永恒的你”真切的相遇,让生命充满了光。


03“我-它”

我、你、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字眼,但在本书中它将展现一份深远的意义。

这个世界不能单独存在“我”,正如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一般,当人们说”我“时,必然会有”你”或“它”之一作为对应。

于是,就产生了两组基本词汇:“我-你”和“我-它”, 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在这个双重的世界里有着巨大力量,因为这改变着人们。

人置身于“它世界”,人类的生命不仅仅由时间组成,也不单单是创造了物质财富的劳动组成,人活着,不断成长、不断感知、不断思考、不断体验……但无论一个人活得多么丰富多彩,以上的任何一项都不足以构成整个生命,但却构成了“它”。

“它”无处不在,人们常把认识世界挂在嘴边,总是雄心勃勃的妄图在这个世界探险,可是真正当我们追寻着万事万物的浮光掠影之际,去捕捉附着于事物之上的信息时,我们常常会发现,从来不是信息本身将世界展现给我们。

因为“信息”本身呈现出的世界,只不过是无数个“它”所堆砌而成的。

仅仅了解“它“,可不是真正的认识了世界。

人短视地将世界一分为二,分之为外在即建立于客观之上,内在则是主观体会,这终究本质上是徒劳的,因为外在所认识与内在所感受,都是没有本质区别的物。

个人的成长史和人类的成长史可能各有千秋,但至少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都伴随着“它世界“的扩张,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它世界“的扩张史。

人类与“它世界“的基本关系,可概括为体验和使用。通过体验人类不断扩建着“它世界“;通过使用人类不断实现着“它世界”的不同用途,用于延续、改善和充实着人类生活。

当然,随着“它世界”的扩张,人类关于这种能力也不断提升,所以人们越来越多的使用着间接经验去代替直接经验,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锻炼,人类利用世界的能力日益增强。

这造成了一种困境:虽然我们是认识世界的主体,却将自己隔离在世界之外,又将对世界的“经验”囤积在我们自身的体内,以此试图去驾驭世界,而非搭建一座我们与世界相连的桥梁。

与此同时,世界就显得高冷,独立于我们的经验之外,静静默许着我们求知却不给任何的回应。

仿佛我们和世界之间隔着一层透明的膜,世界不参与我们的认知过程,我们也毫无办法触及世界的本质。

这就是所谓的,没有“它”,人没办法生存,可人仅仅有“它”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那人还需要什么呢?这个答案是“你”。


04“我-你”

人不仅仅置身于“它世界”,人也栖息于“你世界”。

“你”这个词在作者这里有多种含义,其一,“你”代表他者(其他人),其二代表着自然万物,其三代表着永恒上帝的存在。

当我们使用“你”这个词的时候,是没有任何参照物的,相较于”它“这个词语,“你”这个词则显得十分特别,因为“你”这个词既不是某种实实在在的对象,也界定不了任何范畴。

可一个人说出“你”这个字眼时,就意味着讲话的人身处于某一段关系之中。

这时,被称作“你“的对方,不再是万物中的一物,也不再是由物构成的物了,简单来说,就是“我”与“你”相遇了,“你”不再受任何语言、行为定义,“你”于“我”而言,是特殊的存在,区别于一切“它”。

以一棵树为例子,当一个人看到一棵树时,唯一的反应是计算这个树的枝干和叶子能够生成多少柴火以让自己受益时,这棵树对这个人而言就仅仅是“它”,是一种经验的工具,是一种没有相互作用的关系。

而当一个人看见一棵树时,这棵树可以是一幅画,如同从苍穹湛蓝的温柔中倾泻而下的绿波;

这棵树可以是一种律动,是厚积薄发的种子,澎湃苍劲的枝干,根在吮吸,叶在呼吸,迸发着生生不息;

这棵树还可以被归门别类,作为植物样本,观察研究它的构造与生长特性;

甚至这棵树分解成数字,化为存粹的数字关系。

于是,当我们发自内心,带着情怀去端详这棵树时,就不再是一个“它”,而变成“你”存在。

标签: 人际哲学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