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沉沦宿命:超越关系,与「永恒之你」相遇 | 读哲学之《我和你》#4「杭州心理咨询
时间:2021年02月25日|824次浏览

逃ç|»æ2‰æ2|宿命:超越å…3ç3»ï¼Œä¸Žã€Œæ°¸æ’ä1‹ä½ ã€ç›¸é‡ | èˉ»å“2å-|ä1‹ã€Šæˆ‘和你》#4「æ-州心理咨èˉ¢」

今天是最后一次跟大家分享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的《我和你》,这是一本论述关系哲学的著作,该著作对现代西方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已深入到哲学、神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各门社会科学之中。


01 超越“关系”

现代社会危机重重,每个人都似乎可以借助理性的力量不断壮大。然而,在过分依赖理性力量而独立狂妄的时候,人越发地丧失本源的生命性,不断地滑向沉沦的深渊。

于是马丁·布伯提出用“我-你”关系来超越“我-它”关系,进而帮助现代社会中人类逃离不自由的宿命,脱离孤独的樊笼,摆脱沉沦的境地

这既是对关系的超越,也是对世界的超越。


02 关系的三种境界

在书中,“你”这个词有三种含义——他者、自然万物和永恒上帝的存在

于是,在关系的世界之中,存在三种境界。

境界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种关系存在于幽然漆黑、语言无法企及之境。世界上有无数生灵与你我共存,但却无法真正亲近我们。当我们用“你”去称谓它们时,常常受语言的边界限制。

因为“关系”的相互回应是需要通过语言的,但草木瓦石没有语言,如何回应?

于是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世界中,万物都是有意义的,草木瓦石亦可作无言之言,所以在诗人的诗意境界中,即使是一块顽石,也可以“点头”示意。

境界二,是“人与人”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语言可以表达出来的,人们在对话中不断地称对方为“你”,也不断地成为对方口中的“你”。

境界三,是“人与灵魂”的关系。

这种关系玄妙抽象,于无声之处发出千言万语。

这种关系中,我们不断感应到召唤,并且用任何的塑造,不懈的思考和勤勉的行动进行回应。“你“这个词,不再宣之于口,而宣之于心。

这三种境界层层叠加,直到一条条关系的延长线交汇于永恒之“你”。


03“上帝”与“永恒之你”

在作者看来,“我-你”关系最终会走向“我与上帝”的关系。

我们需要格外注意的是,马丁·布伯所指的上帝并不是传统意义中的上帝,在作者看来,上帝不是神秘莫测的,也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在生活中随处可循的。

“上帝”意味着“纯全他人”、“纯全自我”以及“纯全现时”。

这个概念也许有些抽象复杂,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上帝就是更高级的“你”,在时间轴上永恒,在空间坐标中无处不在。

人们曾经用许多名号来呼唤“永恒之你”。在歌颂某个圣人时,人们歌颂的其实都是“你”。因为人们在赞美上帝,赋予上帝美名的同时,人的心中无时无刻不浮现“你”。

作者认为,实现对上帝的寻觅和皈依,第一步是要走出“我-它”关系,这也是我们在之前说的摆脱“我-它”关系。

这时人有自我意识,但却把自身与周围事物分离,不能遇到“你”。

第二步则是最重要的是要确立“我-你”关系,建立起对上帝的信任,就是皈依“永恒之你”。

这种关系的超越是神圣世界对于异化的世俗世界的超越,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

事实上,作者对于危机时代人类生存的反思,都是基于他独特的宗教与文化背景的。

他是生活在一战、二战时期的犹太教哲学家。在排犹太思潮与战火纷飞的环境中,“我-你”关系本身就是基于宗教对于人类理想存在方式的一种期盼。

但“我-你”关系哲学,却有别于一般的宗教哲学思想,因为这思想的重点不是那个“天上的上帝”,而是世俗的上帝。

作者借助这世俗的上帝,来指向每一个人,指向基于人的存在的并且充满神性的美好世界。

“我”通过对“永恒之你”的祷告来表达自己的仰望,而“永恒之你”通过安慰和指导来完成使命与应答。在这一问一答的对话中,其实就造就了“我-你”的相遇。

其中,有着无限的唯一和包容,因为不论是一块石头、一条鱼还是蓝天草原,所有的一切都汇融于关系之中。

漠视鄙视世界的人,或者贪婪物欲的人,都没办法接近上帝。只有把世界看作与“我”相遇的你,才能接近上帝,继而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获得纯粹的真实。

标签: 心理咨询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