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生平

  • 心理空间

    2022-12-19 22:04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主人等,生于南宋理宗宝祐二年九月十日(1254年10月20日)。他的远祖是宋太祖之子、秦王赵德芳。到了四世祖赵伯圭这一代,宋孝宗赐宅湖州,所以赵孟頫是湖州人。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都在南宋为官。他的母亲有两位,一位是嫡母李氏,还有一位是生母丘氏。

    赵孟頫十二岁的时候,父亲过世了,从此失去父亲的庇护,母亲丘氏夫人更多地督导他的学习。赵孟頫从小就非常聪明,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文思泉涌,有非常好的文人基础。大约二十岁左右,他通过相关的官员考试,得到了真州司户参军这一官衔。当然,这只是一种让他获得国家资助的方式,他并没有到真州去担任官职。真州,也就是现在的江苏仪征。

    南宋灭亡后,赵孟頫曾经一度蛰居在家。在学术上,他师从名儒敖继公研习经义,逐渐积累了声名。在研习的过程中,赵孟頫不仅讲求义理,同时也非常注重经世致用的学问。他和钱选等一些好朋友研习绘画,也和戴表元这些知名的文人讨论诗文。

    由于他所在的湖州和杭州之间距离比较近,赵孟頫经常往来两地之间,和聚集在杭州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收藏家一起品评书画,研讨艺文。这些人包括周密、戴表元、白珽、仇远、郭天锡、高克恭、李衎、鲜于枢等。

    杭州是南宋的故都,人物精英荟萃,而且也是当时的文物聚散中心。在这里,赵孟頫见到了很多书画名作,结交了知心朋友,眼界开阔了,学识增长了,这对他的艺术创作而言是有很大帮助的。

    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不但名列“吴兴八俊”,而且朝廷也知道了他。吏部尚书夹谷之奇曾经推举他作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但是赵孟頫坚辞不就。在这一点来看,赵孟頫并不是那种热衷于仕途的文人。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当时的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前往江南,选举贤能之人进入朝廷,三十三岁的赵孟頫就名列其中。

    这一年的十二月,赵孟頫赴京。第二年的闰二月,赵孟頫在大都(今北京)被当时的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单独接见。在《元史·赵孟頫传》中记载,忽必烈一看到赵孟頫才气豪迈,神采焕发,有如神仙中人,非常高兴,非常喜欢。当时,朝廷刚刚设立了尚书省,于是皇帝就命赵孟頫起草诏书,看完他起草的诏书后,忽必烈也非常满意。

    忽必烈(1215—1294)

    赵孟頫不是一个平凡的文人,他具有相当的经世之才。对于刑法,对于经济,他都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同时也敢于把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提出来,供当政者参考,这些都引起了忽必烈的关注。忽必烈觉得赵孟頫是个人才,希望重用,但是遭到一些人的阻止,这当然主要是蒙古贵族等一些政治势力。

    赵孟頫在这种汉人和儒家文化处于弱势的元代宫廷政治环境中生存着,他知道自己难尽其才。忽必烈有意地让赵孟頫参加一些更重要的政治活动,担任更重要的官职,但是赵孟頫坚决不肯。伴君如伴虎,远离政治的核心,摆脱政治的漩涡,才是有识之士明哲保身的方式。

    赵孟頫认为,在君王身边一定会受到更多人的嫉妒,于是极力申请去外地任职。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三十九岁的赵孟頫终于得到了一个机会,赴济南为官。在济南,他执政宽大为怀,当地的百姓冤情得以昭雪,同时他也勤于公务,兴文办学,受到了很多人的赞誉。

    遗憾的是,他和当地的蒙古官员始终相处得并不和睦,经常受到他的中伤,所以赵孟頫的心情也不是很好。恰好在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元成宗下诏要修《世祖实录》,于是赵孟頫就在这段时间前后赶赴大都,终于把在济南的不快抹去了。不久以后,赵孟頫就称病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湖州,居家达四年之久。在这四年之间,他将自己所做的诗文汇聚起来,编成了《松雪斋诗文集》。
你还不是该小组正式成员,不能参与讨论。 现在就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