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的重建 (科胡特著 郑瑾译) 第一章 自恋型人格障碍分析的结案_01
时间:2020年08月01日|1415次浏览

Heinz Kohut (1977). The Restoration of the Self.

第一章

自恋型人格障碍分析的结案

在各种不同的境遇中,分析师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在终止分析的时刻,分析任务是否已经完成,或者此时结案仍然为时尚早。此外,围绕对自恋型人格障碍分析的结案还存在着许多特定的问题。下述事实就增加了结案这个主题题旨的复杂性——分析师所持的涉及许多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的观点, 将会影响他有关这样一些问题的判断,即他应该如何定义一个理想地完成了的分析,以及他离所期待的在现实中的理想结点有多接近了。因此,结案是一个巨大的议题。在本书的研究中,我将不考虑这个问题的许多其它面向,而将自己限定于对阐明某些理论问题的努力尝试。我之所以坚持从事这项工作,是因为我相信,转变我们传统理论的立足点将使我们得以识别某些结案的真实性,也将使我们识别出进一步分析并未表明患者不是以假装痊愈而逃避分析(flight into health)——而基于传统理论对患者的人格结构所进行的评估,却可能将我们引向相反的观点。

关键性的问题与精神病理的核心区域有关。就结构性神经症而言,我们已经学会依据对患者俄狄浦斯情结的分析任务的完成程度来制定我们的预期,也就是说,我们希望患者应该能够认识到,他对于童年时期伟大影像持续存在绝望的(以及困扰的)性欲爱与绝望的(以及困扰的)敌对仇恨,并且基于这种认识的力量,他就应该能够变得能够摆脱童年时期的情感纠缠,从而转向对如今现实中客体的爱与恨。当然,我们知道,用弗洛伊德的隐喻(1917b, p.456)来说,对俄狄浦斯精神病理所作分析的决定性战役,并不一定是在俄狄浦斯情结本身的中心位置进行的;但是,无论战略交战的内容和心理位置如何,最终构成对分析成败的衡量标准是,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俄狄浦斯时期的客体-本能卷入(object-instinctual involvements)。

然而,当我们转向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研究时,我们不再处理由于未能满意解决本质上完好无损的结构之间的冲突而产生的病理结果,而是处理由人格的中心结构(自体的结构)缺陷所导致的心理功能不良的类型。因此,在自恋型人格障碍中,我们对于精神分析过程与目标的描述,以及对于标志其真实结案(即在什么样的境遇下,我们可以说分析任务业已完成)条件的描述,都必须基于对基本心理缺陷的性质与位置、以及对其痊愈的定义。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核心精神病理(对应于结构神经症中俄狄浦斯情结所产生的被抑制的、未解决的冲突)包括:(1)缺陷;即儿童期获得的自体心理结构中的缺陷;以及(2)次级结构-形成(secondary structure-formations);这也是在儿童早期建立的,并与原发缺陷以两种相似的、但在某些关键方面却不同的方式中的一种方式相关联。我将次级结构的这两种类型称为防御代偿结构,这是基于它们与自体原发结构缺陷的关系来加以区分的。

尽管防御与代偿结构的定义超越了单纯的描述性和隐喻性,从而在读者熟悉自体的双极属性概念、熟悉儿童建立功能性自体的双重机会(这将会在后续充分地讨论)之前,无法充分理解那些定义,但是我仍想在此提供一个定义。当一个结构的唯一或者主要功能是掩盖自体的原发缺陷的时候,我称其为防御性的。当一个结构代偿自体的缺陷、而不仅仅是掩盖这个缺陷的时候,我称其为代偿性的。在历经自体本身发展的过程中,自体功能性的修复(rehabilitation)是通过加强自体的另一极来弥补自体这一极的弱点而实现的。最常发生的情形是,通过追求理想所提供的自尊感(self-esteem)来代偿表现癖与雄心方面的虚弱;但是相反的情形也可能发生。

** 译文在喜马拉雅可听—— http://xima.tv/3AzFRh

此译文仅为分享学习之用。​谢谢。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