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治疗-主体间取向 (史特罗楼等著 郑瑾译) 第一章_06
时间:2020年08月09日|1354次浏览

Robert D. Stolorow, Bernard Brandchaft and George E. Atwood  (1995). Psychoanalytic Treatment - An Intersubjective Approach.


潜意识意识化

 

从主体间性的视角出发,我们将要如何对潜意识意识化这一在精神分析中由来已久的目标进行概念化呢?在《主观之结构》(1984)一书中,我们以“前反思潜意识”的理论构想(即通过运作于人的意识觉察之外的经验组织原则而塑造着体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如果没有反思,一个人就无法觉察到他作为一个构成性主体(constitutive subject)在精心设计(elaborating)个人现实时所起到的作用。他生活与活动于其中的这个世界,就如同某种独立且客观的实在而存在着。因此,那些独特表征其个人现实的事件的模式化与主题化形式,就被看作是这些事件的属性,而非其自己主观地进行诠释与构建的产物。……精神分析治疗可以被视为一种程序,患者通过这个程序而获得对这种潜意识结构化活动的反思性洞悉reflective knowledge)(p.36)。

 

从这个立场来看,“潜意识意识化”所指的是,诠释性地阐明患者的潜意识组织活动,尤其是当其显现于患者与分析师之间的主体间对话中的时候。那些组织活动在这里指的是,患者在潜意识中依据发展性预成的主题进行反复模式化从而形成的对分析师及其行为活动的体验方式。

 

我们强调的是,患者对于分析对话的体验始终是经由参与双方的组织活动所共同决定的,其中分析师的组织原则不仅塑造了他的反移情反应,而且塑造了他的诠释以及其他治疗干预。患者潜意识的结构化活动,最终在分析师通过行为活动(尤其是其诠释活动)反复且不渝地为患者所获得的意义中得以辨识出来。因此,患者的潜意识组织原则经由这些过程被明释——首先,认识并理解分析师行为活动的影响;其次,发现并诠释反复被患者所同化了的这些行为活动的意义。精神分析过程的一个佯谬是:只有通过对包含着治疗二元体的主体间场域不断变化着的流动(ever-shifting flux)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患者心理组织中的结构恒量才能被明释出来,并且得以转化。

 

精神分析探询的这个矛盾的特征,在梦的解析中得到很好地说明。一方面,“梦构成了一条通往前反思潜意识(即通往一个人在潜意识中用以促成并主题化其心理生活的组织原则与首要主旨)的‘康庄大道’”(Atwood and Stolorow, 1984, p. 98)。另一方面,正如我们先前所证明的(Atwood and Stolorow, 1984),只有通过在分析对话中所形成的特定主体间情境来定位梦的符号,它们才能被理解。

 

移情与阻抗的分析

 

移情与阻抗的分析是主体间取向的精神分析治疗的核心。正如在前述段落中所表明的那样,以我们的观点来看,移情的分析在于调查患者依据预先建立的模式而反复地在潜意识中对分析师及其行为活动的体验的组织方式(参见第三章)。移情分析的目的是,明释患者在分析的主体间场域中得以结晶的主观现实任何关于一个假定被移情扭曲了的更为客观之现实的设想,不仅超出了精神分析探询的范畴;而且它们对于精神分析过程本身也构成了有害的阻碍。

 

Kohut1971, 1977, 1984)曾经强调的、且贯穿于本书例证中的关于移情分析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就是对于与分析师建立起来的自体客体关系的断裂所进行的分析。这样的分析会从患者主观世界之独一无二的视角去寻求对于这些断裂的理解——那些引发断裂的事件,它们特定的意义,它们对分析关系与患者心理组织的影响,它们所重复的早期发展性创伤,以及尤为重要的,患者关于分析师将如何接受随后会发生的反应性情感状态的期待。始终一贯地分析这些复杂的转折性体验,包括患者关于分析师将如何回应他们的情感表达的预期,不仅明释了患者潜意识组织活动的形成方式,而且还反复地修补并拓展了断裂的自体客体关系,从而使被停滞了的发展进程得以重新开始。

 

在我们看来,阻抗的分析是与移情的分析并行不悖的(参见第三至七章)。在阻抗中,患者关于治疗关系的体验,是由他对于浮现出来的情感状态与需求将会从分析师那里遭受到如同最初养育者所给予他们的那些创伤性回应而产生的预期或者恐惧组织起来的(Kohut, 1971; Ornstein, 1974)。因此,阻抗总是由分析师的某个使得患者预感到创伤性发展失败即将要重现的特质或者举动而引发的;而辨识并且明确表述这一点对于治疗进程来说正是至关重要的。换言之,如果离开阻抗产生与消退于其中的主体间情境,就无法以精神分析的方式来理解阻抗。正如我们试图在后续章节中所证明的,这个基本原则适用于精神分析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心理产物。


** 译文在喜马拉雅可听——http://xima.tv/j8mrql

此译文仅为分享学习之用。​谢谢。


<!-- /* Font Definitions */ @font-face {font-family:"Cambria Math"; panose-1:2 4 5 3 5 4 6 3 2 4; mso-font-charset:0; mso-generic-font-family:roman; mso-font-pitch:variable; mso-font-signature:3 0 0 0 1 0;} @font-face {font-family:KaiTi; panose-1:2 1 6 9 6 1 1 1 1 1; mso-font-alt:微软雅黑; mso-font-charset:134; mso-generic-font-family:modern; mso-font-pitch:fixed; mso-font-signature:-2147482945 953122042 22 0 262145 0;} @font-face {font-family:Cambria; panose-1:2 4 5 3 5 4 6 3 2 4; mso-font-charset:0; mso-generic-font-family:roman; mso-font-pitch:variable; mso-font-signature:-536869121 1107305727 33554432 0 415 0;} @font-face {font-family:"\@KaiTi"; mso-font-charset:134; mso-generic-font-family:modern; mso-font-pitch:fixed; mso-font-signature:-2147482945 953122042 22 0 262145 0;} /* Style Definitions */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so-style-unhide:no;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argin:0cm; margin-bottom:.0001pt; text-align:center; line-height:175%;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2.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erif; mso-fareast-font-family:KaiTi; mso-bidi-font-family:Arial;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mso-font-kerning:1.0pt;} .MsoChpDefault {mso-style-type:export-only; mso-default-props:yes; font-size:12.0pt; mso-ansi-font-size:12.0pt; 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areast-font-family:KaiTi; 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family:Arial;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MsoPapDefault {mso-style-type:export-only; text-align:center; line-height:175%;}size:612.0pt 792.0pt; margin:72.0pt 90.0pt 72.0pt 90.0pt; mso-header-margin:36.0pt; mso-footer-margin:36.0pt; mso-paper-source:0;} div.WordSection1 {page:WordSection1;}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