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池塘》是凯瑟琳·赫本、亨利·方达、简·方达1981年的电影。电影画面非常唯美,故事情节主要展现了理想的爱情及如何与原生家庭和解的议题。如果你没看过,强烈推荐观赏。
我看完之后,说说与原生家庭和解的话题,因为很多的心理咨询个案都涉及到如何与父母和解。
1:除了父母是极端犯罪分子之外,在正常的绝大多数情况下,原生家庭里所有的伤害都是相互的,谁也不欠谁。人总是在关系中展现和塑造自己,父母也一样,父母不是天生都是那么刻薄、不通事理、控制等,而是在与子女的关系中变成当今这样,比如当一个人天生的气质与父母不和、倔强、偏执、困难型等,很难说父母和子女谁的问题更多。
很多人会说,是的,我天生好像和父母不和,我也改变不了,我有什么办法?是的,命运就是如此,人出生就接受了很多自己不可控的因素和命运的安排。所有人都要接受那些不可改变的部分。
2:父母除了养育孩子之外,也有自己的人生课题需要解决,当他们的生活生计都难以解决的时候,很难有时间去学习更多的养育知识,另一方面,养育并不是天生就会(他们也从上一辈子里带来了很多没解决的问题),不是靠人的本能,而是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所以,让所有的父母变得都懂养育,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是所有人的命运:一出生就不完美,一出生就开始解决困难。
3:我们受到的伤害是实实在在的,但是罪魁祸首不是父母,父母也是受害者,而真正的元凶是关系与命运。当然,父母有更多的机会和能力去解决问题,但,他们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困难和议题要解决,我们不要被宣传所欺骗,说什么父母最爱孩子,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人,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对于所有人来说,自己是最重要的:自己的需求,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惰性,自己的无能力为等等。
对父母也一样,他们本能的需要先考虑自己,然后才可能考虑孩子,哪怕母亲所谓的把孩子放到首位,也是因为她内心有这种需求,为了满足自己心安的需求而已,并不是说她完全100%的考虑孩子这个独立个体在共情和照顾他。
4:父母和孩子,从本质意义来说,从一出生,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其次才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既然是人与人的关系,就涉及到关系的共性,比如爱与恨、权力斗争、控制与反控制,这些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定会体现在关系中。
所以,相容就非常重要,我们知道,人并不是一张白纸,都带着天生气质来到世上,如果父母与孩子天生气质不相容,这种斗争就非常凶猛,甚至你死我活。我这里是完成从人与人的角度来说,不是从父母与孩子的角度来说。
5:从父母与孩子的角度来说,父母其实一直都是在照顾和包容孩子,并且想按照自己的特点和意愿来改造孩子,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斗争很累,必须要同化。但是父母又没有同化的能力,因此,导致斗争越来越激烈。
6:人能长大,本来就是非常幸运的,世间有1万种意外让我们死亡。所以,只要我们长大了,我们都是勇敢的,都是厉害的,都是经过各种斗争才存活下来的。所以,此时此刻的你,非常伟大、非常勇敢、非常不容易、非常有智慧、也非常幸运。
7:所谓原生家庭的问题,就是把这种从一出生都带来的斗争一直带到了成年。一直视对方为敌人,希望战胜对方,换一句话说,就是希望对方服输,希望对方理解自己、赞美自己、臣服于自己。很多人会用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来描述这种关系,其实本质就是希望父母臣服于自己,自己希望凌驾于父母之上。
也可以说,争斗背后的动力是需要,需要认可,需要支持,需要被看见,但是,斗争不可能带来被看见,斗争只会带来臣服与非臣服。斗争的核心关注点在自己而不是关系。就是只要赢就可以,不管用什么手段,所以关系会越来越糟糕。
8:那么,怎么才能真正的被看见,被爱,被尊重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去看见别人、爱别人、尊重别人,把焦点从自己身上移到对方身上,移到关系上。所以,如果我们希望被父母看见,被父母认可,那么,我们只能先去认可父母,去理解父母,去看见父母的故事,如果不这样,自己也永远不可能被看见。
但是,如果你觉得不公平,完全可以不用去理解父母和看见父母,但同理,就不要想他们理解你看见你,你需要把他们的重要性降低,把关注点拉到新的关系中去。我们不能既把与父母的关系看得非常重要,想要对方的认可,但是,我们又不认可对方,这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可能的。
9:因此,如果想与原生家庭和解,只有两种途径:一是先去了解对方,二是不去了解但是降低重要性。在小的时候,父母确实决定着我们的生死,对我们非常重要,但是成年之后,这种重要性大大降低,说句直白的话,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变得可有可无,因为他们养育你的使命已经完成(不管这种使命完成的好还是不好),所以,我们的生活焦点在于更大范围内的关系及自己生活的意义及前途,父母关系可以变得如君子之交淡如水。
10:如果选择第一条路径想去理解父母,那么真诚的沟通就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你必须要迈出这一步,要改变以前的沟通方法:比如斗争、吵架、讨好等等,而要用表里如一的沟通方式,真诚的诉说自己的感受、情感,同时要更多的去收集和了解父母的故事,比如他们是如何结婚,他们如何与生活战斗,他们如何面临困难,他们是怎么解决你现在面临的一样的困难,他们有怎样的梦想,他们为自己做了一些什么。
同时,还可以多阅读父母那个年代相关的文学作品和电影电视剧,看看他们是怎样受限于当时的历史文化环境,还可以和家族里的亲戚去料及父母是怎样的一个人等等。当我们站在局外人的身份去看待父母,可能更能理解他们。
这种沟通与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需要多次的沟通才能完成。到最后,你们首先做到了人与人的关系,然后才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只有这样,关系才会和解。如果你们只有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很难和解,因为这种关系中,双方都看不到隐藏在对方背后的那个真实自我。
11:如果选择第二条路径,那么父母就变得无足轻重,就当父母老去,淡出了自己的生命历程,让自己成为自己的关注点,一切都围绕着做自己展开,自己就是自己的根,而不把父母看成自己的根,因为反正降低了他们的重要性,就做真实的自己,较少考虑父母的感受想法等。
12: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你把自己与父母的关系重要性降低,但是父母还是觉得你最重要怎么办?他们还是一直不停的来介入你的生活要怎么处理呢?我认为只要情感独立了,具体现实生活就容易处理多了,可以设立各种界限障碍做到适当的分离。
关键的关键,还是情感里是否能否与父母独立,把父母重要性降低,是否可以仅仅把他们看成一个陌生的老人来对待,内心深处真正做到不希望他们理解自己。
13:当然,首推第一种和解途径:先去了解进而理解父母。但关系永远是由两个人决定,我们不能保证我们了解和理解了父母,就一定能做到和解,很多父母其实是有人格方面的障碍,面临这种情况,只能选择降低重要性,极端的说,如果父母是精神病,你还那么高的期待他们吗?
14:最后,我们不要责怪命运不公,每个人必须要学会接受我们无法改变的事情,花更多的精力去改变我们能改变的事。并且,既然命运不公,所以,它在一个地方对你差了,一定会在另外一个地方补偿给你,看你是否拒绝或者视而不见。
15:以上针对的都是成年人,未成年人不在此考虑之列。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