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言片语2
时间:2010年11月08日|1941次浏览|1次赞

开展生命教育的迫切性

当今社会上,许多人对生命抱冷漠的态度,苛待和残害生命的现象相当严重。举其显著者,例如:医院认钱不认人,见死不救,恶性医疗事故屡有发生,医疗腐败之所以最遭痛恨,正是因为直接威胁了广大人群生命的权利;矿难频繁,贪官和不法矿主互相勾结,为牟取暴利而置工人的生命于不顾;假药、伪劣食品横行,非法美容业猖獗,不断造成损害性后果;某些执法者、准执法者乃至非执法者滥用私刑,草菅人命;交通肇事者扔下受害人逃逸,甚至故意拖、压受害人致死;翻开报纸,几乎每天都有凶杀案的报道,其中一些作案缘由之微小与一条命的价值惊人地不相称。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冷漠的病菌也侵蚀了孩子们的心灵,校园暴力、青少年凶杀犯罪的案例明显增多。与此同时,孩子们对自己的生命也不知珍惜,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自杀成了多发现象。

    当然,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不能单靠教育来解决。但是,也不能缺少教育。有必要把生命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孩子开始,培育生命尊严的意识,善待自己的生命,也善待一切生命。

“定力”从何而来

人世间充满诱惑。诱惑无非两类,一是色,二是利。在诱惑面前放任自己,纵情声色,追逐名利,当然也是一种生活。不过,一个人倘若性灵不灭,迟早会觉得这样的生活未免空虚。然而,即使有了这个觉悟,诱惑依然存在,难以做到不为所动。

  人之所以被色和利所惑,是因为有欲望。因此,为了抵御诱惑,似乎必须克制乃至灭绝欲望。我总觉得这种办法是消极的,常常也是无效的,原因就在于违背基本人性。积极的

办法不是压抑低级欲望,而是唤醒、发展和满足高级欲望。我所说的高级欲望指人的精神需要,它也是人性的组成部分。人一旦品尝到和陶醉于更高的快乐,他面对形形色色的较低快乐的诱惑就自然有了“定力”。

  “定力”不是修炼出来的,它直接来自你所过的生活对于你的吸引力。我的确感到,天下最快乐的事情,一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享受爱情、亲情和友情,另一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对于我便是读书和写作。能够获得这两种快乐,乃是人生的两大幸运。所以,也可以说,我的“定力”来自我的幸运。

幸福和运气

无人能完全支配自己在世间的遭遇,其中充满着偶然性,因为偶然性的不同,运气
分出好坏。有的人运气特别好,有的人运气特别坏,大多数人则介于中间,不太好也不太坏。谁都不愿意运气特别坏,但是,运气特别好,太容易地得到了想要的一切,是否就一定好?恐怕未必。他们得到的东西是看得见的,但也许此失去了虽然看不见却更宝贵的东西。天下幸运儿大抵浅薄,便是证明。我所说的幸运儿与成功者是两回事。真正的成功者必定经历过苦难、挫折和逆境,决不是只靠运气好。  运气好与幸福也是两回事。一个人唯有经历过磨难,对人生有了深刻的体验,灵魂才会变得丰富,而这正是幸福的最重要源泉。如此看来,我们一生中既有运气好的时候,也有运气坏的时候,恰恰是最利于幸福的情形。现实中的幸福,应是幸运与不幸按适当比例的结合。
  在设计一个完美的人生方案时,人们不妨海阔天空地遐想。可是,倘若你是一个智者,你就会知道,最美妙的好运也不该排除苦难,最耀眼的绚烂也要归于平淡。原来,完美是以不完美为材料的,圆满是必须包含缺憾的。最后你发现,上帝为每个人设计的方案无须更改,重要的是能够领悟其中的意蕴。

野蛮的做法

今日的家长们似乎都深谋远虑,在孩子很小时就为他将来有一个好职业而奋斗了,为此拼命让孩子进重点学校和上各种课外班。从孩子这方面来说,便是从幼儿园开始就投入了可怕的竞争,从小学到大学一路走过去,为了拿到那张最后的文凭,不知要经受多少作业和考试的折磨。有道是:不能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在我看来,这种教育方式恰好一开始就是输局了。身心不能自由健康地发展,只学得一些技能,将来怎么会有大出息呢?
一个人从童年、少年到青年,原是人生最美好也最重要的阶段,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现在这个价值被完全抹杀了,其全部价值被归结为只是为将来谋职做准备。多么宝贵的童年和青春,竟为了如此渺小的一个目标做了牺牲。这种做法无疑是野蛮的。我不禁要问:这还是教育吗?教育究竟何为?
然而,现行教育体制以应试和急功近利为特征,使得家长和孩子们难有别的选择。因此,当务之急是改变这个体制。

教师是神圣的职业

我上学的时候,人们常引用高尔基的一句话,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现在很少有人提起这句话了。可是,正是现在,太有必要重提教师职业的神圣性这个话题。

从小学到大学,是人的生长的最重要时期。生长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而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实际上构成了最重要的环境。许多人,包括许多伟人,在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脑中往往会凸现一个老师的形象。一个优秀的教师会影响许多人的人生道路,所以才使人终身不忘。

杜威把教师比喻为上帝的代言人、天国的引路人。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影响是在精神上,因此他自己必须有崇高的精神境界。现在人们在讨论大学改革,依我看,大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要有一批心灵高贵、头脑活跃的学者,而体制优劣的标准就在于能否吸引这样的学者。有了这样一批学者,自然能够熏陶和培育出优秀人才。什么是好学校?很简单,就是有一批好教师的学校。

今日教师队伍的素质不容乐观。罗素说,教师爱学生应该胜于爱国家和教会。针对今日的情况,我要补充一句:更应该胜于爱金钱和名利。我的担心是,今日的学生在将来回忆自己的人生岁月时,脑中不再会出现值得感念的老师形象。
 
检验人的素质的一个尺度

按照马斯洛的著名理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呈金字塔结构,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受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第一、二项是生理性的需要,第三四项是社会性需要,第五项是精神需要,我们也可以更笼统地把人的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种。

一般来说,如果较低的需要尚未得到满足,较高的需要就难以显现出来。一个还必须为生存挣扎的人,我们无权责备他没有崇高的精神追求。

可是,在较低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较高的需要是否就一定显现出来呢?事实告诉我们未必。有一些人,他们所拥有的物质条件已经远远超过生存所需,达到了奢侈的水平,却依然沉醉在物质的享乐和追逐之中,没有显现出任何精神需要的迹象。

也许,对人的需要结构还可以作另一种描述。比如说,把每个人的潜在需要的总和看作是一个常量,那么,其中的物质与精神之间的比例便非常不同,物质需要所占比例越小,就越容易满足,精神需要也就越容易显现并成为主导的需要。相反,如果物质需要所占比例很大甚至覆盖全部,就难免欲壑难填永无满足之日了。

人的潜在需要结构的这种差异也就是人的素质的差异。姑且不论为何会形成这种差异,我们至少得到了一个尺度,在生存需要能基本满足之后,是物质欲望仍占上风,继续膨胀,还是精神欲望开始上升,渐成主导,一个人的素质由此可以判定。


成功是优秀的副产品

在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时,“成功”一词出现的频率最高。人人都向往成功,没有人愿意自己一生事业无成,碌碌无为,这无可非议。但是,把成功作为首选,却是值得商X 的。我认为,首要的目标应该是优秀,其次是成功。

    所谓优秀,是指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有高尚的人格和真实的才学。一个优秀的人,即使他在名利场上不成功,他仍能拥有充实的心灵生活,他的人生仍是充满意义的。相反,一个平庸的人,即使他在名利场上风光十足,他也只是在混日子,至多是混得好一些罢了。

    事实上,一个人倘若真正优秀,他获得成功的机会还是相当大的。即使生不逢时,或者运气不佳,也多能在身后得到承认。优秀者的成功往往是大成功,远非那些追名逐利之辈的渺小成功可比。人类历史上一切伟大的成功者都是精神上优秀的人,不管在哪一个领域,包括创造财富的领域,做成伟大事业的绝非钻营之徒,而必是拥有大智慧的人。

    然而,说到底,一个人能否成为优秀的人,基本上是可以自己做主的,能否在社会上获得成功,则在相当程度上要靠运气,但更重要的是靠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所以,应该把成功看作优秀的副产品,不妨在优秀的基础上争取它,得到了最好,得不到也没有什么。在根本的意义上,作为一个人,优秀就已经是成功。


冯友兰


标签: 哲言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