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流管理学揭示宗教修炼与气功的阿基米德点
时间:2019年08月26日|2284次浏览|1次赞

意向流管理学揭示宗教修炼与气功的阿基米德点

在第十三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上的演讲(2019年8月11日 上海)
 
孙泽先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 Jung ,1875~1961)在他的《心理学与宗教:西方与东方》中说过:“不论这个世界如何看待宗教经验,有这种经验的人便拥有一笔伟大的财富,一种使他发生重大变化的东西,这种经验变成了生命、意义和完美的源泉,同时也给予这个世界和人类一种新的辉煌。”他说的不无道理。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时间越长,越能感到宗教的力量,越能感到人们对于宗教的亲和度。因此我们不可对宗教一无所知。

但是,我要提醒诸位,你站在宗教立场看宗教,宗教便永远是宗教。你站在心理学(特别是意动心理学)立场看宗教,宗教就会变成本土心理学,这样就能从中提取很多本土心理学实用技术。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Archimedes,287 B.C.~212 B.C.)说过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撬起来。这就是阿基米德点的由来。阿基米德点指的是在学术研究中找到了一个恰当的立足点,使得方方面面的联系清晰展现,一目了然。就如唐代诗人杜甫诗句的意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今天我要给大家展示这个点,让大家领略一下,意动心理学是怎样实现这个从宗教修炼到本土心理学实用技术的转换。
 
德国心理学家弗朗茨 布伦塔诺带来的新思路
 
意动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弗朗茨 布伦塔诺(Franz Brentano,1838~917)。在中国,提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无人不晓;但若问到弗洛伊德的师傅是谁,怕是少有人知。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大学学医的时候,校方规定学生必须学三年哲学,于是他选修了布伦塔诺的课程。布伦塔诺还给弗洛伊德揽过活儿,介绍他参加《穆勒文集》德文版的部分翻译工作。

布伦塔诺在维也纳大学执教二十余年,主教哲学和心理学。他的课非常受欢迎,常常座无虚席,有时学生不得不站着听讲。当时布伦塔诺在心理学界的地位是与威廉 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并肩而立的。前者代表心理学的人文走向,后者代表心理学的科学走向。布伦塔诺的代表作《从经验立场出发的心理学》与冯特的代表作《生理心理学原理》都是在1874年发表的。

布伦塔诺在心理学上有很多独到见解,例如,“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外知觉和内知觉”,“意向性内存在”,“心理现象统一体”,“心理现象三分法:表象,判断,情欲”,“决不放弃修炼”等等。

布伦塔诺特别重视修炼。他曾对他的弟子卡尔 斯图姆夫(Carl Stumpf,1848~1936)说过:“对我来说,人不修炼就如行尸走肉。一个对修炼既不运用也不实践的哲学家徒有虚名:他不是哲学家,而只是科学工匠,是庸人中的庸人。看在上苍的份上,不要让任何东西动摇你每天抽点时间用于修炼的决心。”

布伦塔诺接受过系统的神学教育,26岁那年他在符茨堡被任命为神甫,两年后又获得符茨堡大学哲学讲师的职位,开启了双肩挑的教学生涯。他从修炼中获益良多,上面那段话是他的切身体会。
 
意向性内存在(the intentional inexistence)
 
要找到宗教修炼和气功的阿基米德点,我们必须首先关注布伦塔诺的一个重要学术观点——意向性内存在(intentional inexistence)。

布伦塔诺在他的《从经验立场出发的心理学》中说:“每一心理现象都被一种东西所标识,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称这种东西为关于一个对象的意向的(即心理的)内存在,我们也可以将之称为——虽然还有些模棱两可——关涉一种内容、指涉一个对象(这里不应被理解为一种实物),或将之称为一种内在对象性(immanent Gegenstandlichkeit)。”

这段话特别有名,常常被心理学界的学者们引用。怎样理解这段话呢?我在《意向流管理学》中总结出20个字:意必有所指,所指必应物,应物必成象,象必藏于心。

意必有所指——意识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指向性(intentional),它不会单独存在,一定要指向什么或者说关联到什么。
所指必应物——与意识的指向性相关的对象我们称作“物”,这个“物”可以是实际的存在,也可以是虚拟的存在。
应物必成象——被意识所指向的“物”,无论虚实,即便消失了,也会留下一个痕迹,我们把这样的痕迹称之为“象”。当然,这样的象,通常不会被理解成物质性的存在,而是被理解为信息性的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它会呈现在我们的意识层面,为我们所感知。这种被感知到的意向性内存在有时也被称为意象(image)。
象必藏于心——意识的指向性所形成的象永远不会消失,它们会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从而构成意识活动的基础,也构成了元神的内容。

布伦塔诺所说的“意向性内存在”,深层心理学中称之为“情结(complex)”,归根心理学称之为“根结(the root complex)”,佛教称之为“业(kamma)”,基督教称之为“罪(sin)”。对于每一个人来讲,这都是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存在。这种存在所包含的信息量之大往往超乎想象,它不但贯穿个人的一生(弗洛伊德),还贯穿祖祖辈辈(荣格),乃至贯穿人类进化的全过程(《归根心理学》第五讲)。
 
意向流理论的基本内容
 
意向性内存在所形成的信息之海是活跃的存在,它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正如布伦塔诺所说:“自我在过去与现在存在的统一体就与一条河流无甚区别,在这条河流中,后浪随着前浪并且推着前浪。”

在布伦塔诺的这一认知的引导下,我提出一个新概念——意向流(the intentional stream)和一个新理论——意向流管理学(management of the intentional stream)。
 
意向流——就是意向性内存在的流动。
 
意向流管理学——包括如下内容:

意向流的基本运动(昼为思,夜为梦)
意向流的基本流程(表象——判断——情欲)
意向流的运行动力(欲望)
意向流的运行形态(漩涡,stress 焦虑)
意向流的运行秩序(熵增与熵减)
意向流的特性指向性、流动性、连续性、超速性、感应性、建构性、可控性、主观性、非想性、直解性、自明性、统一性)
意向流的本质(理性认知与非理性认知的统一体)
意向流的综合管理(修炼的本质——判断管理、情欲管理、智慧管理、信念管理)
 
意向流管理学用于指导修炼实践不再使用宗教语言,而是使用心理学语言,为修炼者提供简洁易懂、切实无误的指导,获得更大的身心效益,避免走火入魔的发生。《意向流管理学》是《归根心理学》的升级版。

这个理论的形成还得之于中国古代宗教修炼著作中的对于修炼过程中内在感觉的形象描述。例如:

晋代魏华存的《黄庭内景经》:“元气所合列宿分,紫烟上下三素云,灌溉五华植灵根,七液洞流冲庐间,回紫抱黄入丹田,幽室内明照阳门。”

汉代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修之不辍体,庶炁云雨行。淫淫若春泽,液液象解冰,从头流达足,究竟复上升,往来洞无极,怫怫被容中。”

唐代玄奘的《八识规矩颂》:“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当然,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包括人的心思意念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川流不息的。正如《论语》所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意向流(the intentional stream)这个术语你在布伦塔诺的书里看不到,意向流管理学的内容你在布伦塔诺的书中也看不到,这些都是我提出来的,是我读布伦塔诺的书并联系修炼实践所体悟出来的。

意向流管理学的建立是东、西方文化自然融合的结果。东方指的是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西方指的是布伦塔诺的以内知觉为核心的意动心理学,弗洛伊德和荣格的以无意识为基础的深层心理学,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的以“始终进行纯粹直观的把握,永不进行源自概念的构造”为原则的现象学哲学导向,以及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 1887~1961)的从量子力学观点看待生命现象所形成的负熵理论。如果你细细考察的话,你会发现西方的这些知识点都能在中国儒释道的经典中找到相应之处,所以这种文化的融合是必然的。

我非常认同布伦塔诺重视修炼的观点。我读布伦塔诺的书,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我能领略他的一些重要观点,甚至包括其中的言外之意。因为我也从修炼中获得相同的体验。我从1965年开始研究气功,并于1981年在辽宁中医学院成立气功教研室,我有长期练功的体验,有长期气功教学的经验,也有大量调治气功偏差(走火入魔)的经历。

顺便说一下,美国心理学家威廉 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在他的《心理学原理》第九章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思想流(the stream of thinking),并列举了五个相关特点。这个概念上个世纪传入中国时被翻译成“意识流”。思想流主要讲的是意识(识神)层面的规律,对指导修炼没有太大相关性。意向流主要讲的是无意识(元神)层面的规律,是与修炼密切相关的。
 
笛卡尔的心理现象三分法给我们的启示
 
今天我们没有时间展开讨论意向流管理学的具体内容。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在宗教修炼与气功的教学中,有一个延续至今的错误观念,那就是以为练功时体内运行的是“气”,或者是“光”。长期以来,“气”和“光”的概念已经被人们深深地物化了,在修炼过程中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一些物理现象方面。这个错误认知阻碍了人们深入探讨宗教修炼与气功的本质。因为从意动心理学角度看,宗教修炼与气功的本质不在于物理现象而在于心理现象。在这里我要郑重地告诉大家,练功时运行于体内的不是“气”,也不是“光”,而是“意向流”。意向流在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场效应作用于人体感觉器官,产生了视觉、听觉、触觉等等方面的表现。必须懂得,在修炼过程中的 “气”和“光”是果而不是因,因是意向流。过度关注那些物理现象是因果倒置、舍本逐末。

过去我们为什么没有从心理学认识到这一点呢?其中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忽略了一个人,他就是法国学者笛卡尔(Rene Descartes,1596~1650)。
过去我们对于心理现象的分类一直在采用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的三分法:认知,情感,意志。我们忽略了另外一个心理现象的三分法,就是笛卡尔的三分法。笛卡尔把心理现象分为三个类型:表象,判断,情欲(爱恨)。笛卡尔的三分法曾一度被人们遗忘了,是布伦塔诺把它重新展示出来的。

布伦塔诺说:“我们看到在表象中既没有美德也没有恶德、既没有知识也没有错误。我们在判断中获得了对错,而在爱恨领域独特地发现了善恶。”
笛卡尔的三分法告诉我们,人的意识活动起于表象,接着便有了对表象的判断,而判断直接影响着情感和欲望。笛卡尔的三分法展示出意识活动环环相扣的动态过程。“表象——判断——情欲”就是意向流运行的基本流程,这个流程起止相续,周而复始,夜以继日,运行不已。
 
无判断(non-judging)是修炼的基本法则
 
宗教修炼和气功的关键是什么?关键在于培养一种能力,对意向流进行适当的管理,从而获得身心两方面的效益。常规情况下,意向流是川流不息的、是昼夜不停的,要实现意向流的管理没有一定的技术手段和一定时间的训练是很难办到的。

现在请大家注意,我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要实现意向流的管理,在“表象——判断——情欲”这三个环节中,要选择哪个环节下手呢?是“表象”?是“判断”?还是情欲?

(听众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判断!”)

完全正确。必须从判断入手。意向流的启动始于表象,表象阶段没有真和假、没有对和错、没有善和恶;判断阶段产生了是真是假、是对是错;判断的结果直接影响情欲阶段,真的对的就接受、就喜欢,假的错的就拒绝、就厌恶。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把判断(judging)转换成无判断(non-judging),就实现了意向流的基本管理。所以,无判断(non-judging)就是意向流管理的关键环节。这就是我所说的“阿基米德点”。

顺便说明一下,我们这里所说的表象阶段、判断阶段、情欲阶段其实都是刹那之间的事情,因为意向流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超速性(意向流运行速度超过光速)。

实现意向流管理的关键环节无判断(non-judging)在佛经中叫做什么?在佛经中叫做涅槃(Nirvana)。

佛经经常用比喻来说明修炼的道理。最常见的比喻有三个,一个是油灯,一个是镜子,一个是菩提树。佛经中所记载的最古老的佛叫“燃灯佛”。灯象征着光明,用以破除人们的无明。古代的油灯很简单,用一个陶瓷碗,里面盛上油,再放一个棉捻并拉到碗边,用火点着就产生了光明。为了让碗里的油用得更长久,用光的时候就点着,不用光的时候就吹灭它。把灯吹灭就是涅槃的本意。

所以,请你们记住,无判断(non-judging)就是佛教修炼的涅槃大法,无判断(non-judging)也是道教的修炼大法(心死神活),无判断(non-judging)还是儒教的修炼大法(允执厥中)。
 
无判断(non-judging)法则是衡量一切修炼方法的准则
 
修炼过程中所获得的一切身心效益,都是从无判断(non-judging)开始的。无判断(non-judging)是修炼的基本法则,用这个基本法则衡量各种修炼方法,其间的是非曲直立见分明。

时间关系,我只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伍柳仙宗》里面的“六根震动”。明末清初出现两位非常有名的道士——伍守阳和他的弟子柳华阳。伍守阳写了《天仙正理》和《仙佛合宗》,柳华阳写了《金仙证论》和《慧命经》。四本书的合集叫做《伍柳仙宗》。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在翻译《太乙金华宗旨》时,曾把《慧命经》作为附篇,一起送给了荣格。

“六根震动”是伍守阳在《仙佛合宗》里面提出来的。他说修炼到了大药出现之时,必有六种景象:丹田火炽,两肾汤煎,耳后风生,脑后鹫鸣,眼吐金光,身涌鼻搐。其中的“丹田火炽”“两肾汤煎”“身涌鼻搐”属于触觉现象,“耳后生风”“脑后鹫鸣”属于听觉现象,“眼吐金光”属于视觉现象。这些都是修炼过程中或可出现的现象,而不是必然出现的现象。经验表明,这些现象的有无与修炼的身心效益并没有必然的相关性。即便在古代,属于周天法门的修炼者或可出现这些现象,而属于清静法门的修炼者则很少出现这些现象。有人不懂这个道理,把或然发生的现象当做必然发生的现象,修炼时一味追求“六根震动”,引发强烈的焦虑,违背了无判断(non-judging)法则,这是导致走火入魔的最常见原因。

第二个例子是禅宗的“参话头”。参话头是禅宗最具代表性的法门,自北宋末年的大慧宗皋禅师(1089~1163)大力提倡以来,几乎成为禅宗的代名词。
参话头就是让修炼者围绕一个话题不断地思索,不断地寻找答案。常见的话题有“念佛者是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狗子有无佛性?”等等。这种修炼方法是在人为地制造焦虑,违反了涅槃大法,与无判断(non-judging)法则背道而驰,对身心健康有害无益,因此不宜推广。释迦摩尼最初选用苦行来修炼,六年后他就放弃了这种在肉体上自我伤害的方法。参话头本质上也是一种苦行,是在精神(心理)上的自我伤害。明代儒家学者王阳明先生修炼之初就是采用类似的方法,以院中的竹子为话题进行参究,结果大病一场。

古代宗教修炼留下来的功法菁芜并存,不可原封不动地照搬照用,要参考现代医学和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结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花上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功夫,总结出适合于现代人的简便易行且行之有效的修炼方法,使之成为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实用技术。

我在《意向流管理学》中总结出衡量宗教修炼与气功正邪属性的四个方面,叫做“四无准则”,即(一)信无偶像,(二)法无判断,(三)修无替代,(四)行无戕生。可以作为认识和选择功法的参考。
 
问答环节
 
(一)
 
【问】老师您好,我今年参加过一个禅修班,主持禅修班的法师给我们讲“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讲了六节课。我虽然没有全听懂,但感觉很深奥。您认为 “涅槃”就是“无判断”, “无判断”就是“涅槃”,我有点儿接受不了,佛教这么重要的概念能这么简单吗?

【答】《黄帝内经》有句话:“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佛教有两种知识,一种叫做佛学,一种叫做佛法。佛学是用来讲的,需要的是概念;佛法是用来修的,需要的是体验。我不研究佛学,只研究佛法。由于佛法中有很多东西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于是就用了很多传说和比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灯。

在佛教传说中,位阶最高的佛叫做燃灯佛。很久很久以前,燃灯佛来了,迎接的人群中有一个孩子,看到路上有一滩污水,他怕脏了燃灯佛的脚,就用自己的头发铺在水面上。于是燃灯佛授记这个孩子九十一劫后必定成佛。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释迦摩尼。

人的生命其实很简单,就像一盏灯。油在灯存,油干灯尽。要想让这个灯用得长远一点儿,有两点必须注意。一个是灯碗不能有裂缝,叫做“无漏”;另一个是用光时点着、不用光时吹灭。“吹灭”就是古代印度文字Nirvana(涅槃)的本意。在修炼中,无判断(non-judging)就相当于把灯吹灭,由此实现对意向流的基本管理。

大道至简至易。不要因为简单就怀疑它正确性。前几年国内有一个富豪第一次到意大利旅游,看到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全是裸体的,他动了恻忍之心,表示要捐一大笔钱,给每个塑像量身订做一件漂亮的衣服。当然是被拒绝了。因为真正的自然之美不在于衣服,而在于人体本身。
 
(二)
 
【问】您关于“无判断”的论述我基本上听懂了,我的问题在于,是不是修好了“无判断”就能达到修炼的目的了?同时我还有一点儿担心,如果“无判断”修到位了,是不是会成为一个不能明辨是非的人呢?

【答】首先必须明确,修炼的本质是意向流的综合管理,不仅要管理判断,也要管理情感,还要管理欲望。这些都是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的。
从心理学角度看佛教,所谓成佛就是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这很不容易。在荣格的眼里,世界上只有三个人堪称人格完善,他们是老子,释迦摩尼和耶稣。为什么这么难呢?因为三个方面的障碍。

第一个出自意向流运行的动力——情欲,有些情欲是合理的,有些情欲是不合理的,情欲层面的管理叫做“戒”。

第二个出自意向流自身的特点——建构性,常常根据本身的意愿构建一些虚妄不实的东西,这需要在判断层面进行管理,这种管理叫做“定”。

第三个是意向流在运行中会产生很多概念,这些概念具有双重性,既可以构建人类知识大厦,而这个大厦也可以成为禁锢人类灵性的牢狱。因此需要通过修炼培养超越概念的能力,叫做“慧”。

“慧”是什么?“慧”就是布伦塔诺所说的内知觉(inner perception)以及它的自明性。内知觉虽然是与生俱来的,但它同样遵循“用进废退”的法则,修炼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内知觉。在理性至上、逻辑优先的今天,内知觉受到了强力的挤压,造成内知觉与外知觉的严重失调,影响人们的健康,也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发生,所以修炼具有重要现实的意义。

佛教经典《长阿含经》记载了成佛三法:入于涅槃,断诸结使,消灭戏论。入于涅槃是对判断层面的管理,断诸结使是对情欲层面的管理,消灭戏论是培养超越概念的能力。

同时,还要明白,无判断(non-judging)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无判断相应于练功方法,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如凝神、调息、口诀等等,使意向流在特定的范围运行。广义的无判断相应于素质修养。这里的无判断,就像你使用一盏油灯,不用光的时候就把它吹灭,用光的时候再把它点着。有些人不是这样,不用光时也让灯亮着,而且火苗还很大。有人习惯于品评人物,有人习惯于指点江山,有些人习惯于搬弄是非,有人习惯于无端抱怨,凡此种种,都属于无谓的油耗,都应该用无判断法则加以矫治。

实际上,无判断修到位了,能帮你祛除心底的无明,这样你才能对世间的万事万物具有更为准确的判断能力。
 
(三)
 
【问】您好,我在一年一度的中国心理学大会上一共听了您的三次演讲,应该说每次都有收获。但有一点感到不太满足,我们做具体心理咨询工作更需要具体可用的方法,您的三次演讲讨论的都是理论。马克思说过,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特别希望下一次您能讲讲具体的操作方法。

【答】您说到点子上了。马克思还说过这样的话: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其实我最愿意做的事也是教功法、教具体的操作步骤,因为说到底,功效是练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那里面有我几十年的经验积累,是我的家珍。

应该说,我之所以在理论上下这么大功夫是被逼出来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气功盛行的时候,我在辽宁中医学院气功教研室工作,每天都要接待练功出偏差(走火入魔)的来访者。究其原因,是气功传统理论的不彻底性造成的。气功本该成为中国本土心理学的首选疗法,它所能取得的身心效益远胜任何一种西洋心理疗法。但由于传统理论的不彻底性,气功走偏了,远离了心理学家园,甚至在有些人手里已经沦为巫术。

宗教修炼与气功的传统理论中包含着合理的内核,但这个合理内核被以传说和比喻为基质的神秘外壳包围着。这种神秘外壳曾是古代人建立信仰的依据。然而到了科技日益昌明的现代,这种神秘的外壳给人们带来很多困扰,形成一些BUG,为巫术情结的侵入预留了通道。

在科学已经开始走近量子时代的今天,我们必须用现代科学语言把传统理论中的合理内核解读出来、发掘出来,建立起适合于现代人语境的理论体系,才能让传统文化中的古老的疗法焕发新的生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心理学方向。

幸运的是,我从一开始就有个清醒的认识,气功一定属于心理疗法。治病救人的疗法只有四种:物理疗法,化学疗法,生物疗法,心理疗法。你想想看,气功应该属于哪一种疗法?最初我是从巴甫洛夫的心理学解读气功的,感到不太彻底,辗转找到了弗洛伊德,还是感到不太彻底,又找到了荣格,还是感到不彻底,终于找到了布伦塔诺,这次感到彻底了、踏实了。五十年的深耕细耘算是有了个结果。

这些理论探讨的内容在我的微信公众号圣心塾中都是免费分享的。我的《归根心理学》已经全文发布,《意向流管理学》也已经发布过半,目的是把理论问题的探讨挂在线上,省下一些时间等我们线下见面就可以直接教功法、教具体操作步骤了。从这一点上你就能够体会到我的良苦用心了。

我十分期待下一次的见面,我们能在深入展开意向流管理学讨论的同时,开设一个相关的工作坊,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今天有这么多人来听我的演讲,让我感到了意外的惊喜。这次抛出意向流这个题目,有投石问路的意味。现在看来,时机成熟了,也说明大家对中国本土心理学和气功的要求层次在逐年提高。谢谢你问了这么好的问题。
 

 

标签: 意向流  宗教修炼  气功  意向流理论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