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修炼学是本土心理疗愈的富矿——中国本土心理学论坛引言(三)
时间:2020年07月21日|1594次浏览

中国古代修炼学是本土心理疗愈的富矿

——中国本土心理学论坛引言(三)

孙泽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文献里面,除了哲学、伦理学、宗教学、史学、文学、医学等内容之外,还有一门实用的心理疗愈技术,叫做中国古代修炼学。这个修炼学儒家有,佛家有,道家也有,而且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经达到十足的高度,构成了中国本土心理疗愈的富矿。

    气功 ≠ 中国古代修炼学

    上一次我说过,气功是中国古代修炼学的世俗简化版,这是为了照顾广大气功爱好者的情感。如果不考虑这一层,单纯从学术上来讲,我想用的词,不是simplified version,而是castrated version。
    为什么?气功这个概念已经出现严重的泛化。由于气功中的“气”被人们深度物化,一提到气功,人们会联想到“发功”、“外气”,“带功报告”,会联想到“头顶开砖”、“单掌劈石”等杂技表演,会联想到“铁砂掌”、“二指禅”等武术技艺,会联想到巫术乃至邪教,最靠谱的也不过是联想到了太极拳、五禽戏等动功,极少有人会联想到更深层次的心理学原理和实用价值。
    中国古代修炼学所涵盖的心理疗愈技术,有行为心理学的元素,也有深层心理学的元素,还有现代心理学尚未说明的元素。所有这些,在气功这个概念中完全没有反映出来。因此,我把自己研究中国古代修炼学的成果不用气功命名,而是称之为“归根心理学”和“归根疗法”。归根心理学是用现代心理学的视角系统整合中国古代修炼学的理论与实践,把它们从古代的象征描述语境中整合到现代心理学本质描述的语境中来,从而提取我们当下能够用得着的心理疗愈技术和方法。
    我们之所以把中国古代修炼学视为家珍,是因为它的疗愈理念看似古老,却含有一种超越时代的先进性。如果用象征描述的语言来讲,现代心理疗愈技术是用概念编成各式各样的笼子,让心灵的小鸟在里面住得更舒服些。而中国古代修炼学的疗愈技术,是要把笼子拆掉,让心灵的小鸟直面风雨,在飞翔中学会飞翔。

    中国古代修炼学与精神分析的缘分

    北京大学医院心理治疗与咨询中心主任方新在第四届中德班CBT 项目开幕式致辞中说过,在当前的中国心理治疗领域中,自认是精神分析治疗师的从业者约为70%,自认是家庭治疗师的从业者约为20%,而自认是认知行为治疗师的从业者约为10%。这样的情势让很多国内外学者感到十分意外。在欧美国家,认知行为治疗师的从业者通常占比可达80%;然而在中国,精神分析治疗师的从业者却是一家独大。这是为什么?
    原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与深层心理学遥相呼应的东西。
    《黄帝阴符经》是与《道德经》同时代并具有同等重要性的道家修炼著作。据《史记》记载,苏秦特别喜欢《黄帝阴符经》,经常手不释卷。
    《黄帝阴符经》有这样的论述:“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在古代,人的意识活动被称为神。这就是说,中国古人早就认识到,人具有两种相反相成的意识状态,一种叫做“神”,一种叫做“不神”,而且“不神”要比“神”更加奇妙、更加重要,它是灵性世界之所在,是生命活力之所在,是心理自愈机制之所在。修炼就是要炼“不神之神”。后世将其中的“神”称为“识神”,而将其中“不神”称为“元神”。
    大家都知道,当荣格第一次拿到道家修炼著作《太乙金华宗旨》的德文译本时,看到有关“识神”与“元神”的论述感到非常惊奇,因为《太乙金华宗旨》成书于清代康熙年间,要比弗洛伊德《梦的释义》至少要早300余年,而且内容要更加深刻,更加切合实用。那时候,荣格还不知道,论述“识神”与“元神”的书不只有清代的《太乙金华宗旨》,还有明代的《天仙正理》,元代的《中和集》,宋代的《紫清指玄集》等等,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这样说,“识神”与“元神”这样认知,历经两千余年的流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的组成部分。
    《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存在着与深层心理学相应相求的因素,所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才能在中国顺理成章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简易是修炼技术的命脉

    古代修炼技术当中有正有邪。正邪何以区分?清代医学家薛雪(1681~1770)指出:“因知不根于虚静者,即是邪术;不归于易简者,即是旁门。”
    “根于虚静”讲的是认识论。这里的“虚静”就是老子《道德经》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就原理而言,背离“虚静”这一基本原则就是邪术。
    “归于易简”讲的是方法论。“易”是便于操作,“简”是便于领会。大道至简至易,就实践而言,背离“易简”这一基本原则就是旁门。
    中国古代修炼学有很多技术和方法,道家号称“道法三千六百门”,佛家号称“八万四千法门”。为什么没有全部流传下来?原因就在于违背了虚静和易简这两个的原则。
    就拿佛家修炼来说,自汉代以来,中国有八大宗派:1. 法性宗(又名三论宗),2. 法相宗(又名瑜伽宗,慈恩宗,唯识宗),3. 天台宗(又名法华宗),4. 贤首宗(又名华严宗),5. 律宗,6. 密宗,7. 禅宗,8. 净宗(又名净土宗)。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就是八个不同的心理疗愈流派。
    然而,前六个宗派渐渐鲜为人知,成为少数专家研究的对象。只有禅宗和净宗能够进入寻常百姓家。为什么?根本原因就在于忽略实际修炼,专注操弄概念。概念越搞越多,越搞越玄,变成与修炼无关的文字游戏。佛祖释迦摩尼把这种倾向叫做“戏论”。并告诫弟子,成佛的路上有三件事必须做好,这就是“入于涅槃、断诸结使、消灭戏论”。入于涅槃是指潜心修炼,断诸结使是指远离负面情绪,消灭戏论是指杜绝操弄概念,禁止文字游戏。
    为了消灭戏论,释迦摩尼亲自传出两个宗派,一个是适于白领阶层的禅宗,一个是适于蓝领阶层的净宗。禅宗特色在于简,净宗特色在于易,两者都远离戏论,不搞文字游戏。所以,禅净双修成了中国现代僧人的主流取向。中国佛教协会首任会长圆瑛法师临终前作过一首诗:

    禅净双修四十年,了知净土即深禅。
    有人问我其中意,云在青山月在天。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禅宗主张“言语道断”、“不立文字”,但是操弄概念已经成为一种世代演进的思维定势,积重难返,不经修炼,难以挣脱。所以戏论依然在禅宗里面时有发生,被称为“口头禅”。
    戏论是灵性之门的一把大锁,对修炼危害甚深,所以释迦摩尼对于戏论用了“消灭”二字。如果用现代语言来讲,所谓戏论,就是概念帮(concept gang)。概念帮什么样?有诗为证:

    皇帝新装百样殊,玄谈越讲越糊涂。
    洋洋洒洒书千卷,临到实修半句无。

    “不明觉厉”是网络词汇,说的是遇到了新概念,但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越是不明白,越是觉得一定很厉害,里面的学问一定很深;而且没有人敢说不明白,生怕被别人说out了。就像丹麦童话《皇帝的新装》,无人敢说皇帝一丝不挂。这种倾向,古代有,现代有,中国有,外国也有。

    中国古代修炼学专注一件事

    北宋词人张先(990~1078)作过一首词,调寄《千秋岁》,其中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这是深层心理学理念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反映。可想而知,假如国人集体无意识中没有识神与元神的承传,就不会有这样深刻的表述。
    “天不老,情难绝”。天,是生命的象征,生命不止,情丝不断。情,是心理活动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形成“结”的最重要的因素。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有生就有情,有情就有结;生生不息,结结不断。结之数量不可估量,故用“千千”加以表述。这“千千结”就成了我们的个人无意识乃至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它们来自于我们的心理活动,反过来又对我们的心理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描述心理学称之为“意向性内存在”,深层心理学称之为“情结”,归根心理学称之为“根结”。
    加拿大学者家汉斯 塞里(Selye Hans ,1907~1982)的应激学说对我们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理解“千千结”会有很大的启示。1978年我读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是医学免疫学,应激学说对我的科研设计起到了关键的指导作用。我的硕士毕业论文是《甘草水煎剂对应激状态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应激学说揭示了机体对于刺激的应答规律。塞里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stress,中文译作压力、紧张、负担。请注意,这种翻译是不全面的。因为压力、紧张、负担只是一种状态,是stress引起的结果。塞里用stress的本意,是描述机体接受刺激并对刺激产生应答的整体动态过程,而不仅仅是描述状态和结果。同时,stress 不是只有消极作用,同时也有积极作用。从心理学角度来看,stress 常常会引起焦虑,我们在理解焦虑的时候,要注意它的消极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它的积极作用。
    情结的概念是弗洛伊德提出来的,他关注的是情结的消极含义。荣格另有看法,他关注的是情结的积极含义。我认为荣格说的有道理。对于我们心底的“千千结”来说,解不开,是负能量;解得开,就是正能量。
    中国古代修炼学常常被人说得玄乎其玄、神乎其神,让人摸不着头脑。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中国古代修炼学其实很简单,可以这样讲,中国古代修炼学中的灵性疗法是把暗示用到极致的心理学技术,看似十分复杂,目标却只有一个——化解心中千千结。

    中国古代修炼学的三解一信

    “化解心中千千结”是中国古代修炼技术专注的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要对这里的“化解”一词产生误会。这里的“化”,不是消化,而是转化。这里所说的“化”,不是要把根结弄没了,根结弄不没,那是一直存在的东西。这里所说的“化”,是通过理顺的功夫促使根结发生转化,把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
    在中国古代修炼学中,化解之道有三:理解(从理而解),情解(从情而解),悟解(从悟而解)。简而言之,云游参访、讲经说法是理解之道,焚香叩拜、持守戒律是情解之道,明心净意、涅槃寂静是悟解之道。理解是开启理性之门,情解是开启感性之门,悟解是开启灵性之门。实际上,三种化解之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心理疗愈之中,它们是相互渗透、协同效力的。
    理解、情结和悟解这三种化解之道有一个共同的充分必要条件,就是信念(faith)。换句话说,信念是三种化解之道的根,如果没有信念,无论理解、情解还是悟解,都不会开花结果。所以,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作“三解一信”。
    为了让大家了解信念的作用,我举一个心理学以外的例子,这是我退休之前的故事。
    王教授是资深针灸专家,治疗患者有时只取一个穴位,故有“王一针”的雅号。他曾经独取少商穴治愈了一个外地的患者,那人患癔症性抽搐。患者感到很惊奇,因为在当地扎了很多穴位都不见效,于是就用圆珠笔标注了针刺的穴位,以备不时之需。
    转眼两年过去了,有一次,王教授正和我聊天,有人敲门,原来是那个癔症性抽搐的患者犯病了,当地医生也扎了少商穴,但不好使,只好来到这里。患者见到王教授时症状大有缓解。王教授赶忙要针,我把针和酒精棉球一起递给他,王教授接过针直接就扎进患者的少商穴。不一会儿,患者症状完全消失,千恩万谢地走了。我问王教授为什么不消毒,他说:“消什么毒!你没看到他见了我就不抽了了吗?我要不赶紧把针扎上,那算怎么回事儿!”

    现代人要说现代话  

    从中国古代修炼学中提取出来的心理疗愈技术值得我们重视。以我的归根疗法为例,修炼初期即可获得的效果叫做“初修四效”,即好胃口、好睡眠、好心情、好思路,这些足以满足心理咨询方面的需要。如果运用得当,还能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比如,在EAP项目中,我们可以为科研团队提供中国式的心身保健,使他们劳而不倦,思而不竭,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激发创造性思维。这是完全能够办得到的事情。大国竞争,拼的是科技,如果我们能在心身保健上做好后勤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问题在于,我们推行这种疗法的时候,一定要做到“现代人说现代话”,要讲科学,要讲心理学,不要搞巫术,不要再重复古代修炼那些虚玄莫测、别人听不懂、自己也未必懂的句套子。只有这样,才能让人听得懂,信得过,行得久,才能获得应有的效益。如何在这一领域实现现代人讲现代话,这是我要在第十四届心理学家大会的本土心理论坛上要着重讲述的问题。

    双重寻根之旅推动心理学步入新天地

    这次大会的口号之一是“开启中国心理学的寻根之旅”。寻根真的很重要,它将标志着心理学发展的新阶段。
    大家知道,荣格当年就寻过中国古代修炼学的根,他对道家修炼和禅宗具有超乎常人的热情。荣格心理学的一些概念,是直接从中国古代修炼学中引申出来的。
    比如,“内在小孩”或“神圣小孩”,就是来自于道家修炼的象征描述。荣格推崇的《太乙金华宗旨》这本书原本没有插图,他们出版英文版时所加的插图来自另一本道家修炼著作《性命圭旨》。这本书共有54张插图,英文版从中选用了四张:第37张“坐禅图”,第46张“婴儿现形图”,第49张“瑞拱㝠心图”,第50张“化身五五图”。其中的“婴儿现形图”的题字是“此时丹熟更须慈母惜婴儿,他日云飞方见真人朝上帝。”道家修炼讲求水火相交,结于丹田,化生金丹,叫做“交感阴阳结圣胎”。婴儿就是金丹成熟的象征描述,意味着进入修炼的高级阶段。这就是荣格的“内在小孩”初始意象之来源。
    要想真正启动中国心理学的寻根之旅,不仅要寻中国古代修炼学的根,还要寻西方现代心理学的根。两根相合,一定会给当代心理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启示和机遇。
    为什么要寻西方现代心理学的根呢?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个基本的信念,只要是相同内容的研究,无论古今中外,我们一定能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语言。
    五十余年以来,为了寻找中国古代修炼学与西方心理学之间的缘分,我曾寻访过巴甫洛夫的行为心理学语言,寻访过弗洛伊德的深层心理学语言,寻访过荣格的深层心理学语言,也寻访过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语言,感觉到越来越近,甚至触手可及,但就是够不着。直到有一天,读到了《从经验立场出发的心理学》的时候,豁然开朗,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中国古代修炼学终于找到了高度契合的现代心理学语言——描述心理学语言。
    《从经验立场出发的心理学》的作者是德国心理学家弗朗兹 布伦塔诺(Franz Brentano,1838~1917),这本书的德文版于1874年出版,从此沉睡近百年,直到1973年才被翻译成英文。西方心理学史承认布伦塔诺是欧洲两个心理学之父之一——自然科学心理学之父是威廉 冯特,人文科学心理学之父是弗朗茨 布伦塔诺。西方学者普遍承认布伦塔诺的地位,但却读不懂他的书。这是因为,布伦塔诺是一位视修炼(contemplation)为生命的人,他写成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整整精勤修炼二十年。布伦塔诺把他的心理学称为描述心理学(铁钦纳称之为行动心理学),其中一些独特见解乃是基于多年修炼的感悟,所达到的高度超出了以思辨传家且无足够修炼功底的那些心理学大家的视野。而这样的高度,恰恰是中国古代修炼学所需要的东西。中国古代修炼学在布伦塔诺那里找到了描述心理学的现代表达方式,布伦塔诺的描述心理学在中国找到了知音,找到了根深叶茂的沃土。这种文化的融合产生了“意向流管理学”。
    意向流管理学用描述心理学语言从“体”和“用”两个方面对中国古代修炼学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整合,使之以全新的面目展示了中国本土心理疗愈理念和技术。“体”是指本体,“用”是指运用。意向流管理学认为:意向流(the intentional stream)是心理本体,意向流的管理是心理本体的运用。意向流的管理分为四个方面——智慧管理,判断管理,情欲管理和信念管理。意向流管理学彻底实现了“现代人讲现代话”,其中没有古代修炼学的艰深语言,而古代修炼学的精髓却能尽显其中。
    中国古代修炼学的主要表述体裁是诗词,所以我把意向流管理学的主要内容总结为81首七言绝句(平水韵),叫做《意向流管理学话题诗八十一首》,共分三篇:古代修炼归根篇(№1~№21),意向流管理篇(№22~№42),归根疗法教学篇(№43~№81)。将择日发到我的微信公众号圣心塾中,以供参考。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