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是否科学?
时间:2012年06月03日|3444次浏览|2次赞

    心理学像是科学的兄弟,却非父子关系。

    这样的关系,却常常使读书不细的人误以为心理学不科学。这事要怪学术历史。事实上,历史长河上学术当初没分的那么细。最早呈现的是哲学,连科学也是后来从哲学中分出来。古希腊时代,人们希望有一种学术能够阐述一切事物的机理、原理。遥想当初,每个人童年对这个世界的回忆里,希望有一个整体、完整的东西来明白、解读一切,这个时期大约为3岁左右,泛灵论时期。而这一点上,不但个人是如此,人类的童年也这样。

    先说要紧的。

    本文虽然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但要搞清楚其中的关系,却必须先是阐述后者——科学。因为不理解科学的本身,我们就不知道科学是什么东西;不理解科学的含义,就无法分辨科学与非科学;不理解科学的方式,也就无法掌握并运用科学;

    虽然我们现在几乎经常说科学,日常生活中也使用科学这个词。那么,科学这个词,你明白么?答案是不明白。

实话说,也是不明白者是居多,因为至今科学家自己在内(包括笔者),其他各学科都试图给科学给一个本质定义,都不是很成功。换句话说,如果谁现在能告诉你,准确定义了科学,你几乎可以马上理解为胡扯。

而目前我们只能笼统的说:科学就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

定义出来了,虽然不成功,不免也就拥有了众多的解释。在纷杂的解释中,有的带有政治因素,有的带有人文观点。这里我们采用相对中立,大众比较认可的一条阐述:

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法国《百科全书》。

需要说明的是,按照目前大众熟悉的分类方式,唯物或唯心的观点在这里是行不通。

因为唯物主义提倡的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心主义则认为,心或意识感受到的,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其实出自哲学思想,属于认识论范围。

将这一点单独指出来或许显得简单肤浅,但很有意义。恰好能够针对一些口口声声坚持科学,反驳其他人不科学的人去反思。同时足以颠覆国人头脑中固有的唯物思想与科学观念,包括一些辛苦要声称自己做科学的。

至少是目前,连封建迷信现在都带着科学的面具出场,只不过被国家查处后,被再定义为封建迷信。但是,刚出场时,没人愿意承认自己是迷信。结果就成了白马非马,似驴非驴的现象。

首先提到普遍认识论的问题,是因为唯物主义思考在国人的心目中太强大,不得不让我们反思科学本身究竟是个什么?也因此,理清科学本身的定义,就显得重中之重。

那么我们至少可以简要归纳出:科学者,规律也,要分类,更好的认识。也就是说,科学本身是认识事物客观规律的学问,需要分类,也需要解释,服务生活。而用哲学认识论的方式去解释科学,至少在方式上是值得存疑,或者说其实是张冠李戴。换而言之,科学的作用,则是指能够有所帮助,去深入思考,探索生活,同时熟悉一点科学,讲科学,为自己生活服务。

而从前面科学的定义以及科学的解释看,不难引出一个推论:以唯物或唯心认识事物的方式本身,其实是不科学。因为如果连方式都用错了,如何能够得出真实,贴近事物真相的认识呢?这里如果抽象的说,要用唯物唯心的看法去强行解释科学,只能证明用不科学的方法强行证明科学。换句话说,是以非科学的方式去认识科学本身。

不过,这也有点问题。因为这一点,又不得不引出一个新的问题——为何大家都理解错了?这个错是怎么形成的?难道说,错的莫名其妙,无凭无据?

 

科学与哲学:

答案是这本来是一家子。

那现在这个答案更出奇,更加匪夷所思。这是因为虽然认识论来自于哲学,而哲学和科学原本却是一家子。通俗点说,就是认识论和科学有亲戚关系,认识论属于哲学家庭还没长大的“儿童”,而科学则属于已经分家,分过财产单独过日子的大哥。

也正因为本来彼此之间,就有骨肉相连,纠缠不清,暧昧缠绵的过去,因此彼此情感而错,因此认识而错,也因此错的一点也不奇怪。

这样的爱恨情仇,纠缠不清宿命的味道,也道出为何今天这样大多人普遍认识的实情。如果真理顺这一点的话,就不得不谈起我们都不大熟悉的一个领域,学术史。

翻开人类的画卷,不难发现,科学来自于哲学,心理学也来自于哲学,可以说,哲学不但是科学的前学,也是心理学的前学。

这一切,放在整个学术史上看,一切又显得如此“悲壮”。因为从哲学出走的科学不仅仅行的坎坷,还包括身后的诸多学科兄弟。今天要讨论到哲学,至少专业领域内有句话叫“哲学是学术之母”。当然这个是喜欢哲学的人爱提的,不过这也确实证明了,至少在世界范围内学术历史发展普遍规律的一个缩影。

人类最早研究的是世界,是关于整体观的想法,观点。这一点中西方在思考方向上,近乎一致。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如心灵、灵魂、辩证法。古希腊三贤内,如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整个社会的影响上,亚里士多德对西方社会的影响,最为深远广阔。

亚里士多德显示了希腊科学的一个转折点。在他以前,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力求提出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来解释自然现象。他是最后一个提出完整世界体系的人。在他以后,许多科学家放弃提出完整体系的企图,转入研究具体问题。

也因为这个家伙太牛逼了,马克思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

这种岂止是让后人高山仰止,简直是当场晕厥的程度。因此也有传言,说这些东西不是他一个人写成,而是和他的学生一起合作写出。

简单来说,就是从此科学家就放弃了跟哲学合作的企图,放弃完整解释世界的内心自大,基本明白研究整体世界那是哲学爱干的事,科学回头专门玩自己的事。这样桥归桥,路归路,科学也就自然而然分出来,分庭抗礼了。

不过,科学是很有战斗力的,但科学并不决定一切,因为它还要为其他因素所决定。布鲁诺烧死了,科学赢了,这一斗就是几百年。之后,很多学科也走的类似年轮。

事实上,科学得以诞生并表现出效能,同时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一种新的学科要代替旧的学科并获得成功,也需要经济、社会、文化、历史许多方面的前提和条件。科学击败神学,历史也并没有立即走向科学道路,而是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就证明了这一点。

从更广阔的意义上看,学派间彼此争论,是一种智慧发展与延续。但也正因为早期的这种蒙昧混沌,正因为发展竞争,纠缠不清,彼此交错,人类的社会得以进步,制度更新,思想交替。但因为彼此后来发展了,为了今后更好的前进,选择了“分家”。倘若以科学的解释来说,这恰好符合科学规律。

那么,今天社会,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到底怎么样?为何会纠缠不清,明明现在分清楚了,为何现在又搞不清楚了?

从历史发展来看,哲学是科学的指导者。因为哲学的本身是对科学的宏观把握。而科学是哲学的具体实践,是对具体规律的再认识。这里的哲学笼统概括和科学清晰精准是相对的,精准是为了明晰事物本质,但也可能局限认识的继续发展探索。笼统有助于彼此交流中统一,达到相对类似的一致,便于交流。

因此,正因为这种不能确知和争议,恰恰证明哲学也好,科学也好,都具备过程性、变化性和模糊性的特征,有时一是一,二是二。有时又不是一是一,二是二,而且一直在不断探索,积极求真的存在探索当中。

 

认识论的胎毒:

大多数人持唯物或唯心观点的人,并没有搞清楚这一点。搞不清楚这一点,恰好是不明白科学理念是什么,科学为何物,进而在这些人口中,“科学”仅仅成为驳倒他人的工具。而这种现象,往往出现在辩论中,实质是打着科学反科学,真相的本身并不重要,口号更重要。

这其实是文革口号的一种胎毒,用阶级政治哲学,政治观点来解读科学。政治哲学自然有很多说不通的地方,比如回到人类历史的源流,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欧洲。其资料显示,在宋代,中国人的生产力水平已经很高了。如果单一用生产力来衡量,那么资产阶级革命一定要发生在中国。为什么没有发生呢?同时,在大英帝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之时,其国民生产值并不比中国高多少,又如何解释这样的情况?

解释不通,也只能是解释不了。因为历史总是如此无情,并不以某种理论设定是如何,就一定如何走。稍有常识之士就不免思考,这其中发生了什么?

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大约在英国革命之前,有文艺复兴时期,各种学术思想高度发展,况且,在历史角度来看,西方社会早期民主阶段,虽然原始,但蕴藏时间800年城邦民主思想。

当然,思想单独拿出来,是没有战斗力,但思想却可以指导生产力,思想,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群体的走向。在中国历史上,最璀璨,学术迸发的时期是春秋战国。一到治世,往往是萧条时代。因此就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特有的现象,即学术“治世萧条,乱世繁荣”。

不从别的地方入手,但从我们社会的历史入手,也就可以至少这样观察到,若是社会科学衰弱,自然科学发达的时期,往往是大多数人活的不大好,而专制、反智,愚民的思想理念,则阴魂不散,以彻底唯物主义姿态或唯心主义出现的历史时期,如文革,活的究竟不怎样,也是事实。

而那些高呼“唯物”“唯理科”或“自然科学才是真科学”的人,或许正如历史上的罗伯斯比尔,当讲所有反对者送上断头台的一刻,或许下一个,下一个又是谁呢?反正我是遇到这种情况,第一个想到是不想待、跑路、实在不行,只能选择闭嘴。

那也将会是个可怕的时代。

——因此, 这篇文字,我会想说科学本身、科学意识、科学方式,而非“唯一”科学;愿意讨论很少人探究的科学过程,而非科学结果;愿意讲一个活生生,不断发展过程中的“学科”,而不是准备挥舞一个业已死亡的“科学”利刃,残忍杀死科学。

人间正道是沧桑,人也只有认识到,认清楚自己在历史中的本来面目,才会发现自身的渺小以及时光河流、宇宙的浩瀚。

 

科学的方式:

前面谈到,如果说单纯纠正其他人的观点并无意义。而执意于以哲学认识论,政治的背景衡量考校他人,进而否定他人,只能是一叶障目,并不符合事物认识发展的目前现实。

因此,我们前面谈过科学的定义、历史,那么现在再来看科学对自身做的分类:

科学,如果按照操作方式来分,可以分为理论科学和实践科学。如果按照研究范畴来分,又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当然后面还可以加上一条,就是人文科学。

这里面,科学的本身并不排斥理论,是承认理论科学的。进而言之,科学是在对人类历史,包括自身认识的基础上,同时肯定了理论与实践的两面性。也就可以至少这样理解,对唯物还是唯心的说法,科学本身学术领域,是不赞同。

这是科学自身的态度。

我们今天习惯以唯物或唯心认识世界的方式,恰好是学科间纠缠交错的产物,是落后的产物。打个比方,如果我们目前见到当时笛卡尔的科学观,会觉得将人和机器发生对比,是何等可笑与荒谬。

那么,如果我们现在还习惯用的唯物或唯心认识论去看待科学,解释世界的方式,后人会不会看着可笑呢?

答案是极可能会,也应该会。

 

心理学,是否科学?

那么,心理学,它科学么?

心理,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这个是心理的基本定义。虽然能够称之为定义,不过读起来挺绕口。因为一个定义里,其实包括了两个词:客观物质世界和主观反应。也就是可以说,心理的本身其实具备过程性,发展性,变化性甚至模糊性。只不过这一学科面对的领域是人的内心世界,不完全是自然世界。只要体会一下,就不难感受出其中的细微差异。

这样看来,心理学无疑是科学的一种了。因为它是通过分类,以求说明事物。结合前面对科学本身的定义、解释以及历史发展,这里心理学是否科学的问题,就成了不证自明的结果了。

最后,人对社会的认识终究是异彩纷呈,多元并立的。从人类历史而言,包括对心理学的质疑本身,或许才是更好的,促进更多有能之士去反思,理解,渗透到生活中去。也因此,这篇文字既是一家之言,更是个引子,既希望到多人去赞同,或许,更寄望得到多人反对。

 

结束语:

本来想说心理学的,不知不觉中跑题到了科学。期间包括有哲学、科学、历史、文化学、心理学、美学等诸多学科观点。其中没有什么高深理论,大多是一些已被社会承认,公众认识的大陆货(这一点看起来,更或许因为我是个简单的人)。

而这,大约是我目前个人所写的,最面目全非的一篇文字。

事实上,在思考写作的过程中,我逐步意识到问题或许不在心理学,而在于科学的本身,我,包括我们的社会并不真实了解。这种情况让我不由想起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曾说过一段话:

“患者告诉我可能是正确的——很多次我认为我是对的而我的患者是错的,但在事实上,经过长期的探索后发现,我的正确是表面的而他们的正确则是深层的。”

因而,这篇文字某种意义更像是以自身为病,同时也以内心反思为药、投身社会现实层面的内心尝试,一次自我咨询。不由让我想到了心理实践:往往开始时是针对一个目标,但结果走着走着,双方都走偏了。但总归会走回来,走向超出预料的满意。为此,当中的时刻,我和对方相当时期内异常迷茫。

结果,最后的头重脚轻反倒显得异常自然流畅,而最初的问题也变得举重若轻、轻松解决、不复存在,仿佛如生命的洪流涌起,当初的症状不过如同一片小石子,推翻融入到生命本身的河水中,生命恢复本然的清新。

当然,也似乎通过这篇文字的媒介,解释清楚了另一个社会心理现实:

一个不愿意深入了解科学的,在愿意学习到心理学后,自然会大失所望,因为心理学看起来和其他学科相比,一样显得面目可憎,条理纲目横列。其选择离开心理,是必然的。

同样的,心理学内部的各学科,包括精神分析,人本存在主义心理学,分析心理学等等,也时时遭到各方质疑,觉得其缺乏自然验证,进而推导出不科学的推论,却罔顾这些心理学派依旧能够治愈心理疾病的事实。

而社会层面,心理学变异为灵学,披着宗教外衣,神秘星座等大肆横行,自然也不奇怪。这背后,有一条贯穿始终的内在逻辑在起作用。简单粗暴地谴责心理学社会接受度不高,他人盲目反对,群众愚昧无知,而看不到这样一条逻辑线索,显然是不够的。

标签: 心理学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 心理空间 2012-06-05 07:54
    贴一段认知派的看法

    上溯至二十世纪中叶,心理学家和其他科学家大都是实证哲学家,他们想找出何为客观的“真实”。那时Karl Ppoper发现,绝对的真实应该是不可能的,因为即便堪称完整的假说也总是能被后来的新发现所取代,很难绝对真实。因此波普修改现代主义的科学,认为在实验中证明已知的假设有误比证明其为属实有价值.

    由gergen和一群思想家则认为,现代主义者的科学基本上是绝对的、有限制的、反而各类社会结构主义较“真实”。人们“看见”的都是透过本身有限的感觉和想法,因此,根本没有全球性的“真实”或科学性的“真实”存在...希望心理治疗师可以相当程度赞同后现代主义,同时仍信守科学方法。

    ——《理性情绪治疗——抗拒的处理》第一章 心理出版社 Albert Ellis
  • 卜明臣 2012-07-12 19:25
    和和,是啊,真实其实也是相对的。包括每个人内心世界,都会基于个体的经历、认识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真实”。因此,这种真实,也是存在于世间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