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学者 > 曾奇峰
 
曾奇峰
 
 

你不知道的自己/心理医生对你说丛书

曾奇峰 著
希望出版社
原 价:¥35.00
当当价:¥26.25    节省 8.75元
卓越价:¥29.10    节省 5.90元

身处不断变化的时代,社会发展的压力使人们越来越难以找到自我。焦虑、烦躁、愤怒、失落、紧张、恐惧等情绪在无形中蔓延,各种心理方面的问题日渐渐凸显,这已经成为困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主要问题。如何摆脱焦虑、烦躁、愤怒、失落、紧张、恐惧的心理问题,如何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心理医生对你说丛书》将会告诉你,你不需要一定是他们的咨客,只要阅读资深治疗师所写的手记、随笔、杂文和小说,你就能得到你想要得到的健康身心,本书是其中的一册。

书评


言说及其不可----文集自序

 


大凡什么事物到了最高境界,都多少会有点不可言说的特性。艺术如此,习禅如此,心理治疗也是如此。
言说之难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被言说的内容过于庞大和复杂,你不可能将其全部说完,也不可能全部都说清楚。经常的情形是,你说出来的内容远远小于没说出来的,或者说出来一部分后便造成了对整体的扭曲和误解。盲人摸象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言说之难的第二个原因是表达方式的局限。如果仅仅是用语言和文字,的确有太多的东西是无法表达的。语言和文字是高度抽象的东西,它们在是言说者的工具的同时,又是被言说的对象,所以它们经常“假公济私”,在言说其他事物的时候全无顾忌地表现自己。至少我本人就是语言文字的这一特性的受害者之一,我常常对一篇文章的内容不太感兴趣,而对文章是怎么写的感兴趣;不管一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如果它的文字不好,我就不会喜欢。
所以为了不破坏被言说的事物的整体感,也为了防止言说工具搞鬼,很多人都反对言说。这是人类因噎废食的又一证据,是精神分析所谓抑制的自我防御机制表现形式之一,不言说是为了避免言说之后的自责和焦虑。
人是关系的动物。每个人都被关系制造,同时又是关系的一个环节。不言说简直有否认人作为人而存在的特性的嫌疑。不管是人还是人所体验到的任何东西,如果不置于言说的场景中,那它就是孤立的,而且也是没有价值的。
每个人都需要把心灵内的东西向外界或者在关系中呈现,所以我们必须言说。言说的意义并不在于完整和清晰,而在于言说本身。言说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言说的现在进行时,就是生命本身的现在进行时。
Bion说,根本就没有被称为你、我、他的个体的存在,有的只是他们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表现形式就是言说。那些无法用语言和文字言说的人,如失语者或文盲,他们一样地可以言说,用图画、歌唱、音乐或者哭泣,向别人表达他们内心的爱恨情仇。
实际上,就广义的言说而言,一个人根本无法不言说,他活着就是言说,以语言的方式,或者以其他任何可能的方式。比如他的眼神、表情、姿势,他的习惯、爱好、个性,以及他的爱情、婚姻、事业甚至疾病,都无一不在言说着他的内心。“桃李无言,下自成蹊”,那是因为桃李用它们的色泽和丰满言说了美味,便吸引了很多的人前往。
世界因为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言说着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变得丰富和有趣。很难想象,如果人人都以不可言说的高深态度处世,这世界会是什么样子。那大概是一个荒凉孤独的世界,每个人都像一个孤岛,而且中间没有海水相连。
这个文集,是十年来我本人“言说”的产物。总共约20万字。对一个曾经有过当作家的梦想的人来说,这个数字不会带来丝毫的欣喜,能够不羞愧已经很不错了。
集子言说的内容,几乎都跟我的专业----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有关。当然,你可以认为,一切涉及到人的事情,都会跟我的专业有关。这个专业的确是一个“管得宽”的专业。
言说的方式,相信多少有点“曾氏风格”。一位朋友在网上看到一篇没有署名的文章,感觉到有这样的风格,发给我看,问是不是我写的。我看了以后发现那就是我写的。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言说方式,也许是一个人一生的任务。但是,风格的形成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成熟的风格会使你在言说特定内容时得心应手;而另一方面,固定的风格也会制造言说的死角,让你永远地忽略掉曾经忽略的东西而不自觉。
又一次想到盲人摸象的故事。觉得自己就好像摸到了大象的尾巴的那个盲人一样,高喊着大象像一条蛇。我们曾经认为这是错的,但我们现在可以认为这部分地对了,只是不全对而已。没有人全对,明眼人也不会全对,比如大象皮肤之下的脏器的独特结构,明眼人也不一定会清楚。也许只有说大象像大象才全对,但这等于没说。
摸到了、言说了大象尾巴,下一步就是摸它的身子、腿、头和牙。就这样摸索着、言说着,生命就慢慢地走到了注定要去的远方。最让人欣喜的,是一路上还有许多的言说者同行,从他们的言说中,我知道了我没有摸到的部分可能是什么样子,而更重要的是,这让我知道自己并不孤单。

2005年9月25日 武汉


我所知道的曾奇峰

  读曾奇峰文集后感我很羡慕一种人,他们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并且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如愿以偿,于是他们的生活有了一个核心,他们所想做的和所在做的高度统一。奇峰就是这样一种人。
  他在大学里时就专研弗洛伊德;毕业分配,当上了精神科医生。二十年前中国的精神卫生领域,跟现时的闹热相比,可以称得上沉寂。可是对于自愿选择该行当的人,内心里的火在沉寂中燃得更旺。今日我们所知道的曾奇峰,是中德心理医院的首任院长,是中国精神分析领域里举足轻重的人物,上网 GOOGLE一下,他的名下有几千条的条目。然而今日的荣耀与繁华实在是二十多年来孜孜追求顺理成章的收获。我相信奇峰在他的追求中一定感受着极大的愉悦和满足。
  有一次,他来伊妹儿说,“什么时候你到我们医院来,看几个病人玩玩?”我看得心领神会-- 做治疗跟做别的事情一样,因为有乐趣才去做,想去做,才能做得好,愉悦比刻意更重要。而有时是苦也化成甘甜,因为情愿。做治疗有了玩乐般的享受,才能津津有味地一直做下去。
  我同时还相信,说奇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一定并不过份的。常常听他说在路上,有时是一个人,有时是跟他的朋友加对手施琪嘉一起。我跟他开玩笑,红军长征不过两万五千里,他如今也如同播种机一样马不停蹄地奔走劳作,在中国大地播着精神分析的种子。说他读书多则是我的推测,他未曾跟我说过在读些什么书,但我喜欢他的文字,那些深奥的道理,都被化解在纯净平实中,这是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才有可能达成的。
  我认识奇峰六七年了,觉得他很象他所描述的中国武功中“神情内敛”的高人,他的人格魅力吸引着我。而他在书中赞美各种各样的能力:善良的能力,厚道的能力,深情的能力等,都是他所追求的魅力人格的组份和体现。
  奇峰还有着另外两种跟做心理治疗相关的能力。跟奇峰交往,明知他有很多的朋友,但却依旧觉得他的专注,觉得他给了你全部的关注,从而认定自己的重要。一个好的治疗师,尽管他/她有着很多的病人,但却能让每一个病人都觉得自己是治疗师的唯一。
  奇峰也是一个自我分化(self- differentiation) 很好的人,儒雅沉静,在人际交往中没有很多的焦虑,因而无需刻意在感情上跟人保持距离,无需在僵硬的人际界限上纠缠不清,一个从来不变的称谓,一个从来不变的祝词,让人感觉恒长,温稳,舒适。而治疗关系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
  William James曾告诫人们,要仔细地检视自己的目标,并谨慎地选择其一,作为一生的救渎。
  奇峰年纪轻轻时定下的目标,如同一颗种子,在他依旧年纪轻轻的时候,长成了一棵大树,成了他生活中坚固的依托—天宇广袤,这棵树枝叶茂盛,给人精神和感官双重的美感。这棵大树,无需要人为的点缀,只求深深地根扎:向更深,更黑,更滋养处。。。
  童慧琦
  美国太平洋心理研究生院 2006年1月

文脊尤奇峰——评《你所不知道的自己》
李孟潮

  据说有两种美人。
  一种叫做漂亮。是标准的美,大眼睛高鼻梁小嘴巴,翻开时装杂志,一眼过去的都是漂亮。
  一种叫做出众。就像我中学的一个女同学,把她的五官拆开来看没有一样是漂亮的,可是这些不标准的东西合在一起,看着就是舒服,男生为她失魂落魄、不思茶饭、迄今不绝。
  奇峰人长得很漂亮,是个标准美男子。很奇怪,在这个追逐眼球兴奋的年代,怎么在他的文集居然没有搞上几张曾医生的写真,以刺激人们的荷尔蒙及销量?
  而他的文章确实是典型的出众文章。
  他以前经常给一家杂志写稿,后来这家杂志的风格变了,要贴近大众文化。便发出了很多命题作文式的约稿,没想到他文风依旧故我,让编辑们头痛不已,甚至为了他一个人的稿子是留是弃要讨论半天。
  奇峰是个有骨气的人,写文章过日子都是这样。
  其实我们那个时候穷的要命,只好经常爬格子赚稿费贴补家用。而奇峰有一大家子人要养活,坚持自己的写作风格,不为杂志改变,是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的。
  我是个媚俗而又附庸风雅的人,对科普文章一向嗤之以鼻,每次自己写科普都觉得好像是良家妇女去卖淫一样,更别说去看别人写的了。

  唯独奇峰的“科普”文章可以让我有兴趣读下去,以前一直以为是爱屋及乌,因为喜欢这个人,故爱看他的文章。

  的确,《你说不知道的自己》中这305页文章大多都有一段他自己的生活在里面,有些故事甚至比他写出来的更加精彩。

  前几天收到了这本文集,惊奇的发现我仍然挺喜欢看这些文章。

  这就和人没关系了,那些故事我早就知道,早就湮没在记忆中。

  是纯粹的文本的美吸引了我。

  奇峰的确是一个善于建构“出众”文本的作家。

  如果从写作的各个要素拆开来看这些文章,会觉得他们其实并不“漂亮”。文字比不上诗歌的优美,议论拼不过哲学深邃,至于故事,自然也不能和小说相提并论。

  我一直奇怪,为什么我会在喜欢王维,弗洛伊德,曹雪芹的同时,喜欢看这么不够风雅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魅力究竟在何处?

  前几天念佛经的时候突然明白了这个问题。
  他的文章的魅力能够把各种不同的要素结合得恰到好处,有点像佛经,既有诗歌、又有故事,还有一个如影随形的哲学思想贯穿其中。 就像你头一次去高级餐馆吃菜,本来只点了一个扬州炒饭,你希望的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炒饭而已,最终却发觉有很多的稀奇古怪的配菜,有铁观音等多种饮料,还有舒适的沙发,钢琴的伴奏,以及彬彬有礼的服务员。
  如《修补人生》,一开始是冷峻的笔调,叙述一个中年男人的生活琐事,瓶瓶罐罐,修修补补。突然来了一句“……岁月也就慢慢老了,很遗憾岁月本身是不可修补的。”那些灰暗的、单调的生活琐事一下子闪亮了起来,激起人很多哲思。你正期待着下面是大段的人生感悟。
  可是文本又回到了描述的笔调,这一次描述的是城市,刚才那个中年男人生活的城市。一个生机勃勃、永远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中的城市。
  沿着描述的轨迹,你正准备进入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寻访那些古老的故事和记忆,文本又变了,把你拉到另一个角度,看到另一幅场景——学习。
  哦,学习,这个时代大概没有人没在学习的,你会自然地想到自己的学习岁月,从小学达大学,那些痛苦和欣喜。你的身体也会随着学习场景的出现,产生细微的变化。低下头,靠近书本,就像一个埋头苦学的高中生。 可是文本没有让你沉浸在这种带有施虐-受虐色彩的自淫快感中。 那个哲思的幽灵又出现,在你耳边轻语,“毕竟知识是一切可以对人进行修饰的色彩中最灿烂的色彩。”
  那个学习的你仍然是金碧辉煌,可这一切已经无法激起你的快感,你知道这一切不过是个幻觉。一切快感都来源来自于你的心。你不得不低下头,回光内照。这时候文本贴衬地跟了上来,和你一起观察着那些心灵的缺口、破洞和补丁。
  你会开始有些情绪,这时候歌曲就出现来帮助你抒情,“当我们看着这座城市,想着在这座城市里一定有许多破碎的心吧。”
  最后,以上的各种要素统统聚合在一句诗歌般的语言中“地陷东南,天高西北,天地尚无完体。”从人的生活到了宇宙,颇有些天人合一的味道。
  奇峰的文章大多都有这些峰回路转的特点。
  这本文集让我觉得最倒胃口的就是封面上那句“心理医生对你说”的口号,好像在引诱人们去关注这个作家的心理医生的身份,而忽略这些文字本身的力量和美感。
  感觉就像歌唱家唱完高难度的歌剧,看到观众来鲜花,正为自己遇到知音高兴,这个观众却问出一句:“你是不是做过隆胸手术?”一样。
  王安石写过一首诗,“宣城百山间,文脊尤奇峰。拔出飞鸟上,图画难为容。闻昔有幽人,扪萝追赤松。遗形此古室,孤坐鹿裘重。人去邈不反,洞壑空藏龙。侧行苍崖烟,俯仰求灵踪。游者如可得,甘弃万户封。安能久尘土,倾倒相迎逢。”《次韵游山门寺望文脊山》
  写的是风景,一个人内心的风景。

  奇峰的文集终于出版了,他却觉得有些悲哀,照他看来,四十而不惑应该是著作等身的年龄,比起那些天才少年在二十不到就一本接一本出书的速度来说,的确是慢了一些。不过,孔子的“使民以时”可以在这儿得到很好的理解,一个接近50岁的男性在被问及是否为半百的即将到来感到悲哀,他说,我简直急不可耐地等着这一天的到来,因为很多话我非要到那个年龄才说得出来啊!
  在德国,成为一个心理治疗师的基本条件为3-4年的大学本科毕业后再接着3年的心理治疗专科培训,如果想做一名精神分析师或行为治疗师,则还要接受额外的3-4年的专科培训,如果你想做到能够给别人培训精神分析甚至给同事做自我体验,那还再需要4-5年的专门培训,我的导师等到获得上述的“全分析师”的资格时已经年逾40岁。倘若一个人受过这样多的训练,在40岁如奇峰,写起文章来,该是如踱步一般,四平八稳的样子了吧。前不久,巴老去世,人们在读他80多岁写的“忏悔”的文章时仍然能够感受到一股青年才有的、几乎十从内心里贲发出来的激情。他说他要把“他的心挖出来,捧在手里,照亮那些后来的人们……”。看来,对人生的感受可以如青年那样,用滚烫的语言、激烈的动作、极端的行为来表达,也可像哲人那样,用充满思辨、、理智的思想去表达。但倘若一种表达形式十分平和,能通过平实的生活细节传达高度的抽象和表达细腻的情感,能够让人们突然觉得心灵像被洗涤过一样变得清晰起来,人们会觉得,那个作者是否真的到自己的内心来旅游过一次,从而很想去认识这个人,去读他的书。平时听奇峰讲课,觉得当时那精气神完全不似平时接触的奇峰:声调和表情充满着激情,眼睛发着亮光,手势有力、恰到好处,一个学员听了奇峰的讲课下来告诉我,说他受到感染,非常想在私下把这激情延续下去,因此他去找奇峰讨论问题,却发现奇峰变成了一个冷漠、有距离感、陌生的曾老师。读奇峰的文章可以将这种差别很好地结合起来,既有睿智的理解(如“男人之间”)、又有贴近生活的亲切(如“我的病人夏毛”),更有如酒醇酣的哲理文章(如“温和的自大”)。我在奇峰的文章中还找到一种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感觉,如中国俗语称“棍棒底下出孝子”,奇峰则在多次讲演的公开场合说,棍棒底下只会出孽子!我们在他的文章中也可找到这种看似极端的一些话语,我能理解奇峰这是如鲁迅一般“爱之愈深,痛之愈切”的感受。但愿,我们在看了奇峰的文集后,对另外一个自己能够有所了解,能够使自己变得“温和”和“自大”一些。
  2005,11,21 万米高空处西南偏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