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学者 > 李孟潮 
 
李孟潮 武汉中德心理医院

 
 
窥豹诸记之为什么弗洛伊德会热[李孟潮]
  
  2005年6月1日
  
  
  
  看到了车文博先生的老书——《弗洛伊德主义论评》,其中第13章尤其有趣,摘录一些。
  
  这一章题目叫做〈对我国出现弗洛伊德热的分析〉。
  一开始介绍,弗洛伊德热到什么程度——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我国哲学,心理学、医学、文艺和出版等各界,特别是青年人中间,出现了一股“弗洛伊德热”。主要表现有“四热”:一是出版热,仅1986年一年就出版了几十部弗洛伊德的译著和专著,甚至有的书几个出版社重复出版或翻印;二是购书热,弗洛伊德的书一时成为热门货,十分畅销;三是听课热,对弗洛伊德的课,不仅文科学生选的多,理科学生选的也不少,课堂几乎坐无虚席;四是探索热,在我国开始出现对古典弗洛伊德主义、新弗洛伊德主义、“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以及弗洛伊德与心理学、医学、美学、文艺学、神话学、社会学、哲学等关系的客观探索。
  现在国内搞精神分析的,有不少就是被当年的“四热”熏烤过的。
  接着分析,弗洛伊德热的几大原因
  
  第一大原因是内在根据——
  第一:
  十分明显,如果弗洛伊德主义漆黑一团,完全是糊说八道,人们再怎么愚昧无知,恐怕也难以对它“热”起来。相反,正因为弗洛伊德主义以崭新的课题、丰富的内涵、深刻的思想、独创的见解,表达了—些令人沉思的道理;或者说,弗洛伊德所提出的问题比他所解决的问题更为重要,所以对人们有较大的吸引力,人们也往往出于求知欲的驱使,去研究和探讨它。
  正如前述,从宏观上说,弗洛伊德主义同马克思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也是根本误错的;但从微观上讲,它却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即某种具体的真理性。
  第二:
  同时,还应看到,“弗洛伊德热”的出现也和它涉及面很广、影响面很大有关。
  有趣的是,国外的不少精神分析的同行们来了就说弗洛伊德不是哲学,可是不见得如此。
  苏联科学院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研究组组长米特洛欣在其《二十世纪资产阶级哲学》一书中指出,弗洛伊德主义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十个流派之一,国内也有人认为弗洛伊德主义是当今西方五大哲学思潮之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尔文·斯·霍尔认为,“弗洛伊德的哲学是社会性的,是人道主义的,其形式是建立一种人生哲学。德国人对这种哲学有一个专门名词,叫weltanschauung,意即‘世界观’。弗洛伊德学说代表着一种基于科学而不是基于玄学或宗教的人生哲学。他觉得一种有存在价值的哲学,应当建立在对人的本质的真正认识之上,而这种认识又只能靠科学探索和研究去获得”。
  车先生似乎觉得意犹未尽,给弗洛伊德戴了一串哲学礼帽。
  “从这一意义上说,弗洛伊德主义是人生哲学、心理哲学、文化哲学、社会哲学,属于非理
  性主义唯心主义哲学的范畴。“
  然后,谈到了弗洛伊德和马克思在中国抢市场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出现弗洛伊德、尼采等“非理性主义热”,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严峻挑战,又是企图绕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去寻找精神食粮的思想倾向。虽然原因很多,在学术上一个内在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着一个明显的不足,即忽视主体结构中的非理性成分的研究。因为马克思主义者在批判非理性主义的时候,着重揭露了非理性主义贬低或否定理性,把非理性成份绝对化的谬误,以及非理性主义的消极的和反动的社会效果,所以非理性成分一直是非理性哲学的世袭领域,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
  人既是一个理性的存在者,又是一个非理性的存在者,是以理性为主导的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体。因此,只有我们努力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理解主体结构,把它作为一个有机的动态系统加以考察,深入揭示各个非理性成分(潜意识、直觉、信仰)、非理性与理性成分之间的辩证关系,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克服非理性主义哲学把某一非理性成分片面化、绝对化的错误倾向,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学说。
  可见,我国出现“弗洛伊德热”的学术上的原因,既是弗洛伊德主义自身的某种合理性及其影响的广泛性的一种反映,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尚未完全占领非理性哲学这块资产阶级世袭领地的一种表现。
  分析的很有道理,虽然最后一句“马克思主义哲学尚未完全占领非理性哲学这块资产阶级世袭领地”带有那个时代的特色,其实在资产阶级产生之前就有非理性哲学了,而且资产阶级究竟喜欢理性还是非理性是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
  
  弗洛伊德热第二大原因是国际背景。
  苏联的情况最有意思,正方发言——
  在苏联,本世纪20年代,对弗洛伊德主义的评价是心理学和哲学领域中理论斗争的焦点之一。一些学者几乎全盘肯定弗洛伊德主义,甚至把它同马克思主义混为一谈。如贝霍夫斯基认为,精神分析学的“健康内核”是“颇具价值和较有意义的”,潜意识理论“重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为辩证唯物主义“又增添了胜利的一页”。卢里耶认为,精神分析学“与旧心理学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彻底决裂了,而且奠定了正确研究完整个性心理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心理学的坚实基础”。符里德曼认为,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对意识形态构成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的‘意识’看作历史进程的产物和反映,亦即社会中各种‘愿望’(利益)的斗争。弗洛伊德学说则解释在外界环境影响下,愿望及其斗争在人脑形成和反映的过程”。就是说,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研究意识形态现象的根源,弗洛伊德主义则研究它们形成的方法和心理机制。扎尔金德认为,“反射学……揭开了真实的而不是歪曲的弗洛伊德主义的坚固的唯物主义本质”
  的确有理有据。反方骂得也不错——
  另一些苏联学者认为,“精神分析与腐朽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血肉相联”,把上述一些学者称为“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辩护土”,指出他们的错误:有的是“拾取了弗洛伊德主义者们的个别牙慧”,有的是“抓住了弗洛伊德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个别成分之间的外部粗糙的相似之处不放”;有的是“用残缺不全的反射学来偷换弗洛伊德主义”
  正方意醉神迷,欲仙欲死,反方怒目圆睁,咬牙切齿。和今天学术界的争论,网络上的交战似乎也差不多。
  当然,这时候会有和事老出现——
  至于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则持既肯定又批判的态度。他一方面指出精神分析理论有“两个主要的过错:一是“把人的一切心理表现全部归结为性欲。这种泛性论是毫无根据的”。二是“一笔抹煞了意识”,“断言意识只能充当无意识手中的盲目工具”。另一方面又指出精神分析学有“十分可贵的论点”,弗洛伊德“提出了无意识,即扩大了研究范围,指出了艺术中的无意识如何成为社会性的东西”。
  一番话几乎滴水不漏。
  后来情况有变化。
  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里教条主义和僵化思想日益占居统治地位,故长期以来苏联对弗洛伊德主义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如认为精神分析学是“伪科学”,“成了最反动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学和哲学的概念之一”。
  20世纪50—60年代后,特别是目前,随着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整个世界上出现了—股重新评价弗洛伊德主义的思潮。苏联也开始出现客观评价的趋势,过去认为对于弗洛伊德学说进行“讨论是完全多余的”、应予以“毁灭”的苏联学者,现在也宣称他们不能接受“苏联否定——西方肯定”的这一公式。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心理学博士彼得洛夫斯基院士,在他主编的《普通心理学》教科书中有七处谈到弗洛伊德学说,既有批判又有肯定,认为弗格伊德发现潜意识是—个历史的功绩。至于对弗洛伊德的大弟子荣格,在1979年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上曾载文说他的学说中“已经有了唯物主义的蕴涵和因素”。
  现在有些学者可能和苏联30年代的学者差不多,认为对精神分析“讨论是完全多余的”、应予以“毁灭”,是“伪科学”。
  至于荣格是个懵懵懂懂的唯物主义者一说倒是颇为别出心裁。
  西方的情况其实差不多
  反方——
  就西方来讲,至今还有反对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存在。英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P,B.梅多沃在抨击弗洛伊德时说,“精神分析理论是20世纪最惊人的狂妄的智力骗局,也是一种濒临灭亡的产物——有点类似思想史上的恐龙和齐柏林式飞艇,结构硕大无比,设计极不合理,毫无发展前途”。
  正方——
  但与此同时,也明显出现了提高弗洛伊德主义地位的评价。比如,……著名心理学史家波林在他的巨著《实验心理学史》中,1929年版根本没有涉及弗洛伊德的篇章,但在1950年新版中却在动力心理学一章里专门论述了精神分析。他说,弗洛伊德是“最伟大的创建者,时代精神的代言人,以潜意识历程的原则完成了向心理学的进军。”他推崇人类心理学上有四个伟人,即达尔文、 赫尔姆霍茨、詹姆士和弗洛伊德,并说目前达尔文影响最大,50年后弗洛伊德的影响会更大。还有的人把弗洛伊德捧上了天,说他是犹太的三伟人,即马克思、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说他是“精神界的牛顿”、“发现心灵王国新大陆的哥白尼”;说弗洛伊德主义是“心理学中的达尔文主义”,说“弗洛伊德与达尔文、马克思都是20世纪西方伟大的思想之父”。最近,托弗勒在《预测与前提》一书中又说,弗洛伊德和牛顿、达尔文、马克思—样,都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塑造了我们每—个人的世界观。美国唐奈斯博土把弗洛伊德著作《释梦》列为改变世界历史面貌的16部名著之一,并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克思的《资本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相提并论。在近20年来心理学史家对历代
  心理学名人的五次“排座”中,弗洛伊德均居首位。
  然后结论是,
  由上可见,80年代中期,我国学术界出现的“弗洛伊德热”的原因之一,正是国际上重新评价弗洛伊德主义思潮的一种反映。
  但是80年代中期至今,精神分析界中弗洛伊德的地位是每况愈下。
  
  车先生总结的弗洛伊德热的第三大原因是最有趣的,也是最重要的。
  车先生也认为这一点最重要
  我国出现的“弗洛伊德热”也是如此。它除了弗洛伊德主义某种合理性具有的客观的、必然的原因和国际上重新评价弗洛伊德主义思潮影响这种外部的、间接的原因而外,还有在我国出现“弗洛伊德热”的主观的、直接的原因。
  显然,单就“弗洽伊德热”这种现象而论,确有一些令人不易理解之处。因为学术研究中任何思想的忽冷忽热都不算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弗洛伊德热”放到我国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去考察,似乎就不难理解它出现的内部原因了。
  
  在那个时候敢说这种话,前辈学人勇气令人钦佩。所以虽然有些应时之言,也是可以理解。
  这叫做“国内根源”。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传统封建思想残余的束缚,特别是“左”的思想的影响,人们常以世俗观点评价弗洛伊德主义,斥其乱伦,贬其不道,长期成为人们不敢涉猎、不敢问津的“禁区”。
  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强烈的精神补偿心理的驱使,对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涌入,顿时变得眼花统乱,很快冲破了弗洛伊德学说这一“禁区”,出现了一股空前的“弗洛伊德热”。它一开始就带有很大的自发性、盲目性、迅猛性和广泛性等特点,明显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一是书出的多,评论的少;二是泛谈的多,研究的少;三是介绍的多,批判的少。
  必须看到,国际反动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战略,对我国在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的渗透。十几年来改革开放带来不同文化的碰撞,不同观念的交流,不同价值的演变,先进的东西与落后的东西并存,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与封建主义的思想意识交织在—一起,成为改革和建设健康进行的思想障碍。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毋庸讳言,前些年来,在我国学术界、文艺界和青年学生中间,对弗洛伊德主义也出现了全盘肯定、十分迷恋、盲目崇拜的倾向,并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甚至已成为污染一些人的灵魂的—种腐蚀剂。因此,当前加强对弗洛伊德主义的深入研究和科学的批判也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80年代中国青年与50年代中国青年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勇于独立探索、追求、选择的求新和求异精神更为突出。他们不希望别人指挥他们、代替他们,要自己独立钻研、比较、鉴别一切事物,因此,过去的“禁区”,他们今天要涉猎、研究。
  应时之言自然不必认真,可是的确有趣,既然如此,也可以唠叨几句。
  现在在教精神分析的人,大多数都是当时那一群遭受了和平演变,对弗洛伊德主义出现了全盘肯定、十分迷恋、盲目崇拜的倾向的“不良青年”。
  这些朋友不希望别人指挥他们、代替他们,那是毫无疑问。至于“要自己独立钻研、比较、鉴别一切事物,”“勇于独立探索、追求、选择的求新和求异精神更为突出。”等等,正如文中所说,那是“与50年代中国青年的一个显著区别”。
  换句话说,80年代的青年才开始有点像“西方青年”的样子。
  文章接着说,
  在这种情况下,你不让他们“热”,他们很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如果你相信他们是坚信真理的,会选择正确的东西,那么他们终究会值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结果他们一定会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应当成为我们的信仰。
  正因为这样,对我国出现的“弗洛伊德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害怕忧虑,责难压制;—种是盲目乐观,放任自流。两者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会产生消极后果,达不到正确教育的目的。
  我们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加强引导、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 因为西方现代的哲学思潮,包括弗洛伊德主义在内,它们本身就是正确、错误混杂在一起,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同时,青年人辨别力有限,他们又“手无寸铁”(武器),饥不择食,也迫切需要指导。
  在鄙人看来,革命老前辈们对80年代青年的殷切期望,谆谆教导,循循善诱是落空了。这批哥们儿姐们儿如今仍然“辨别力有限,手无寸铁,饥不择食”,而且好像没有几个“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 。
  他们要比当年有点改变,那就是当年是“迫切需要指导”,如今是“迫切需要指导,真有人指导的时候,他又烦得不行。”而且,如今他们好像“更加坚信”的是,“这个世界上没什么真理。”
  接下来的文章最有趣,是一个调查结果。
  据调查,目前多数人对弗洛伊德学说并不清楚,至于要了解的动机也不同。
  大体上有四种情况:
  一是出于增长知识、学术研究的需要,这占大多数,青年具有强烈的探究意识,他们对于社会上带有流行色彩的人物、书籍往往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趋向性,并伴有鲜明的情绪色彩。许多青年在调查问卷中回答说,弗洛伊德以其见解的独到和创新吸引了他们,弗洛伊德深层心理学的一些新理论、新概念适应了青年求知欲的要求。不少人对西方的心理学和哲学抠了—阵,不仅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而且更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高明之处。
  这第一种情况的人是纯情少男(女)。
  二是出于对性知识的渴望。青年性机能逐渐成熟,性意识已觉醒,对性的兴趣明显增加,对性知识的要求日益迫切,弗洛伊德学说恰恰迎合了青年这一要求。根据大学生抽样调查表明,80名大学生中,有40%的人认为,青年人对弗洛伊德理论感兴趣的原因是,弗洛伊德学说强调性本能冲动,并涉及到许多有关性的问题,有的青年读者直言不讳地表示,他们之所以热衷于弗洛伊德的书籍,是由于它能够满足于他们所要求得到的有关性的知识。可见,我国出现“弗洛伊德热”,同人们对性的自然关注有重要关系,同出版界抓住这种读者心理、冲破性的“禁区”,争取更高的“票房”价值也有直接关系。
  这第二种情况的人是老实的纯情少男(女),他们代表第一种人的潜意识。
  可惜他们没办法找到《花花公子》,只好拿《少女杜拉的故事》作干粮。其实,当初既然想到把《FRAGMENT OF AN ANALYSIS OF A CASE OF HYSTERIA》翻译的这么煽情,怎么没想到把《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翻译成《春梦一场知多少?》,来争取更高的“票房”价值?
  三是好奇心、赶时髦、人云亦云。目前的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好猎奇,别人说“人的价值”、“自我选择”、“潜意识”等等,自己一知半解,也说上几句,其实并不真正了解,如有的说“升华”谁还不知道,那就是固态物质直接变为气体,象樟脑、碘等均易升华。
  这个四分之一是追星族,“年龄小,阅历浅,好猎奇”,大概精神上还没有开始来月经,手淫。
  四是不加分析、盲目信奉。确有极个别的人如此,较多地接受西方哲学、心理学中的消极东西。有的奉为真理,生搬硬套地用来解释我国的现实,得出错误的结论, 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一个堕落成罪犯的大学生的自述”中这样写道:“我是××大学生物系79级学生,因犯盗窃等罪于今年四月被开除学籍劳教一年”。“从小学到中学,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我家住农村,生活清贫,下学回到家中还要帮助父母烧饭、挑水,只有挤时间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学习。15岁考入×X大学”。“上学后,经过一番生活的反面教训,我终于发现了自私是人的本质。学雷锋不现实,吃亏了……我不想上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课,却借阅了一些外国哲学、心理学、文学书籍。……我看了一些介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文章,觉得他对‘神经症是性本能的需要与现实冲突,使性动机被压抑的结果’的解释很有道理。于是,便在1981年8月暑假回乡时企图奸污一名女青年,事情败露后,还用一些历史和小说中的人物来为自己解嘲,曲解名人的言论为自己辩护,……但丁不是说过‘走自己的路,让人家去说吧”,黑格尔不是说过‘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吗?’卢梭不是也有过可卑的念头、下流的行径而最终不是成了伟人吗?我还受到了于涟的行为的鼓舞”。“我非常羡慕那些生活条件比自己优越的人,决心超过他们,于是提起胆子,冒险走别的‘门道’,偷同学的计算器,冒领新生的汇款”。当然,把犯罪的动机完全归结为西方学术思潮的影响也不尽其然,但是弗洛伊德主义对一些青年人的腐蚀毕竞是事实。因此,对待弗洛伊德主义,我们既要反对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更要反对全盘肯定的放任主义。
  这最后一类人有点复杂,要么是革命青年,要么是人格障碍。
  
  总结起来,弗洛伊德之所以热,是因为几亿中国青年一起对他意淫。
  
  不知道这些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们现在在想些什么,是否还记得起他们的弗洛伊德、喇叭裤,邓丽君和《少林寺》?
  
  有位今天的大学生告诉我,他认为大学生看黄色录像,做爱不仅仅是不道德,而且是犯法。
  为了说服我,他拿来了校规。
  该校规(《学生违纪行政处理暂行办法(2002年9月制定)》第十九条规定——
  “(二)在寝室留宿异性或男女在校内外混居者,依情形给与留校察看或勒令退学处分;
  (三)男女非法同居或发生性行为者,一律给与勒令退学处分;影响恶劣者,给与开除学籍处分。
  ……(六)凡涂写污言秽语、勾绘淫秽画像,贩卖、观看、传播淫秽书刊、录相、图片等。情节轻微的给予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记过或记过以上处分。”
  这位大学生不幸看过淫秽录像,应该受到警告处分。
  为了避免受到退学处分,他要毅然决然地拒绝发生性行为。
  
  
  车文博文章结尾——
  应当相信,我们是生活的强者而不是弱者,真理在我们这一边,只要积极地去因势利导,和他们一道去研究、探讨,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有批判地适当读点西方现代哲学、心理学方面的东西,很可能会增强他们的辨别力,使他们变得更加聪明。
  
  
  但愿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