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学者 > 李孟潮 
 
李孟潮
上海林紫心理咨询中心  
 
 
叛逆与压抑

实例播放
什么都不怕的孩子

文/丁伯慧

梁莉有一句口头禅,在班上可以说是尽人皆知:天又塌不下来!

最近一段时间,这句话被班上的同学评为“最酷”的一句话。之所以被评为“最酷”,不是仅仅口上说说而已,关键在于说这句话的人把它诉诸于了行动。

看看梁莉的一身打扮你就能明白:深红色的上衣,却歪着个领子,衣服中间还镶着一大块蓝布,看上去有点像尿布。裙子呢,前面长,后面短,像围裙。梁莉一走进教室,立即引来一阵“啧啧”声,随后有人开始评论:不愧为咱们班最酷的人,连衣服都那么新鲜。一个小女生迎上去,小心翼翼地问:“梁莉,你这样穿衣服,你妈妈也不管你?”梁莉斜着眼睛看了一眼这个小女生,说了一句,“她说她的,你穿你的,天又塌不下来!”这话立即又引来一片“啧啧”声。

梁莉的行动还表现在她对学习的看法上。按说,梁莉的成绩也算不错,在班上排中上等。最让人羡慕的是,梁莉并没有把学习当作一回事,她不像其他同学那样成天埋在书本里,课外还去请家教搞什么“培优”、“补差”之类。实际上,梁莉也是老师所重点关注的对象,班主任说,“梁莉,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只要你再努把力,下次考试就可以排到前十名了!”谁知梁莉对老师的关注不屑一顾,说,“考前十名又怎么样?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将来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是十名之后的。”一句话把老师噎了回去。

这还没什么。不久以后,期末考试开始了,很多同学在考试前一个月就开始复习,还加班加点,希望期末考试能把成绩提上去。而梁莉呢,还跟没事一样,考试前的一天晚上,她还把自己关在房间,戴着耳机,摇头晃脑地听她的摇滚音乐。直到十一点钟,妈妈打麻将回来,她这才在妈妈的威逼下关灯睡觉。

在等待考试成绩那几天里,其他同学都紧张得要命,不知道自己这回考得怎么样。可梁莉的老师们都在讨论着一件让他们十分不解的事:梁莉的所有考试试卷都没做,每张试卷上都写着四个字--考试无用!班主任赶紧把梁莉叫到办公室,问她这样做是为什么。梁莉说,现代考试制度早就过时了,它已经成了压迫我们的一件工具,现在,我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现代考试制度发起挑战。我这叫“行为艺术”!听得办公室里的老师们大眼瞪小眼。后来,学校专门为这事召开全体教师会议组织讨论。同学们也知道了这件事,纷纷议论着。不少同学觉得学校这会肯定不会放过梁莉。可梁莉眼睛一翻,只说:天又塌不下来!

好在学校里还比较民主,并没有怎么处分梁莉,只是就这事在学校里搞了一个辩论赛,名字就叫:考试无用吗?一时间,梁莉成了学校的名人。

经过一个漫长的假期后,这事也就慢慢地成为了过去。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开学都好几天了,别的同学早就上课了,梁莉仍然没有来。打电话到梁莉家里,梁莉的妈妈说,不会吧,她每天早上一大早就出去了呀,没有去学校吗?第二天,班主任正准备进一步调查的时候,收到了梁莉寄来的信。梁莉在信里说,我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实用型人才,我决定,先打工一段时间,再回学校读书。我相信,老师一定也会支持我的。班主任哭笑不得,亲自去梁莉家做了一次家访。

梁莉的妈妈接待了班主任。她说,梁莉小时候其实是一个非常听话的孩子,他爸爸对她一直管教得非常严格。梁莉的爸爸是一个工程师,工作兢兢业业,非常严谨。梁莉的爸爸自己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非常传统、家教十分严的家庭,有了梁莉之后,他也把这种思想用到了梁莉的身上。从小到大,梁莉读什么书,玩什么玩具,都是必须听爸爸的。那个时候,梁莉说话、做事,一招一式,俨然都有父亲的风范。爸爸说,他是按照非常科学的方法来对她进行教育和培养的。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会真正有出息。事情在两年前开始发生变化。两年前,梁莉的爸爸被调到另外一个城市担任分公司的总工程师。他的工作非常忙,一年只能抽空回来两次。梁莉的妈妈总结道,可能就这样放松了对她的管教。我又非常忙,没时间去管她。没想到就在这两年里,这孩子就学成这样。

就在这个时候,梁莉打开房门,跑了出来,插嘴道,你少美化自己!你哪里是工作忙,你一下班就忙着打麻将,根本就不管我!你说说,从小到大,你什么时候管过我!

梁莉的妈妈脸立即变得红一阵,紫一阵,结结巴巴地说,“老师,你看看,这孩子……”



专家点评:
叛逆缘于恐惧

文/李孟潮

梁莉的确是胆大妄为,的确是“什么都不怕”,她所作所为让老师和同学们目瞪口呆——如果我们把她当作一个中学生来看的话——但如果我们把她当作成人来看的话,她的行为就显得幼稚、可笑了。

像梁莉这样的孩子在每个中学的每个班级都有几个,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叛逆、扮酷、穿奇装异服、和老师作对、有的还会聚成一群,发明自己的“行话”,纹身、吸烟、谈恋爱、打架、逃课……

表面上看来,这些少年似乎什么都不怕。但实际上他们怕得很多,他们怕别人不注意他们,怕别人压制他们,怕同学们不承认自己的价值,怕丢面子,怕自己不够出众,不够酷……他们怕得很多很多,只不过他们不知道罢了。因为这种恐惧是深藏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的。

正如心理学家贝克尔在其著作《抗拒死亡》中提到的,其实人类的所有恐惧情绪都来源于一个最原始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为了抗拒这种恐惧,人们会自恋、会升华、会攻击、会装酷、会摇滚、会恋爱、会写书、会变成工作狂、会得精神病、会做科学家……哲学家海德格尔指出,对死的畏惧是人之所以作为一个人的存在的基础,一个不能面对自己的死亡的人,并不是真正的在生活,而不过活在别人的阴影里罢了。前几期杂志说过青春期少年的主要心理问题在于同一性危机,即人在此时要解决的问题是认同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少年们一方面感到自己身上蓬勃生命的力量,另一方面,他们也要面对这样的问题:我是谁?我的生命有什么意义?我的生命将如何结束?这些问题的思考在青春期出现,正是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将持续他们的一生,在进入中年期和老年期的时候会再次出现。对生命的意义的探寻正是青春期同一性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

梁莉同样也要追寻生命的意义,这就意味着她要思考:我的生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而这些问题会归结到一个根本的问题——死亡是什么?青春美好,但美丽的花朵往往是最早枯萎的。正因为青春期是个生机勃勃的时期,少年们才更容易强烈体会到死亡的威胁。因为在这个时候,青少年的生命本能往往由于各式各样的原因受到阻碍,他们会隐约感到自己身上的另外一个本能——死亡本能的存在。死亡本能其实和生存本能是相辅相成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死亡本能是一种稳定的、不会进化的本能,它的功能在于使生物体回归到无机物的状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注意生存本能,而遗忘或压抑了死亡本能,但其实死亡本能还是无处不在,它重要体现在人类的一些攻击性行为,如冒险、自残、自杀、攻击他人等等,纳粹德国的出现就和压抑的死亡本能爆发有些关系。青春期的少年中很多行为都有死亡本能的表现,如残酷的斗殴、刺青、做冒险活动、纵火等等。任何人在面对死亡本能的时候都会恐惧,但这种恐惧很容易被人们压抑和遗忘,因为死神不是农贸市场里的小商小贩,生命也不是一斤大白菜,可以和你讨价还价,死神是没有条件的,他来临的时间由他决定。死亡让我们束手无策,只有通过压抑和遗忘来减轻自己面对死亡时的恐惧和焦虑。

梁莉也压抑了她的死亡本能。人在面对诸如死这样根本没办法逃避的问题时就会使用一些心理防御机制,以便使自己的恐惧、孤独、焦虑等等情绪得到缓解。如上面说的压抑和遗忘就是最根本的心理防御机制。而梁莉还使用了一种特殊的心理防御机制,叫做“反向形成”。反向形成是指当一个人体验到一种不良情绪的时候,他就把这种情绪压抑到潜意识中,而表现出相反的情绪。如老王喜欢小谢,但小谢根本不可能喜欢老王,老王只好压抑自己对小谢的爱,但这种爱压抑不舒服,老王就表现出痛恨小谢,当老王觉得小谢是自己不共戴天的仇人的时候,她对小谢的爱的渴望自然就减轻了。但蒙在鼓里的小谢就不明白老王为什么无缘无故地恨自己。梁莉的反向形成就在于她的潜意识里其实是害怕死亡,但她却表现出相反的情绪——不怕。而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的破绽就在于在梦中、在口误中往往包含着矛盾的信息。如梁莉每次做一些让别人感到可怕的事情时总说:“天又塌不下来!”,如果她真的无所畏惧的话,她会说:“这有什么可怕的,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但 “天又塌不下来”这句话本身是隐含着恐惧情绪的,这句话的补充全面就是:“这些事情都不可怕,天塌下来才是可怕的!”。这就是矛盾所在,梁莉用一句包含着恐惧情绪的话来表白自己没有恐惧的情绪。天塌下来会怎么样呢?梁莉会死,所有的人都会死!那样,梁莉就再也不能装酷、不能叛逆、不能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不能和老师顶嘴了,这一切事情在死神来临时,都失去了意义。

其实,梁莉很焦虑,很害怕,她怕孤独,也怕正视这样的事实:她的生命没有多大意义,当死亡来临时,她肯定要无所适从的。如果他的父母、老师能多给她一点关注,她也许就会感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但偏偏她的父母都不关心她,一个忙工作,一个忙搓麻,而她自己在班级的成绩也不过中上,老师向来只关注尖子和调皮鬼。所以,梁莉必须让自己脱颖而出,让自己能引起别人的关注,她就使用了装酷的方法。装酷的方法很多,她之所以装作什么都不怕,恰恰是使用反向形成来抗拒自己对死亡的恐惧。我曾遇到过一位少年和梁莉差不多,他的出格行为在于他热衷于听哀乐,而且把音响的声音开得很大听,让他的父母惶恐万分,他其实也在用这种方式来抗拒死亡。

由此想到了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缺陷。听说过这样的事情,在国外有个学校的一个学生患绝症要死了,老师就组织同学们去看望这位同学,和他一起讨论“死亡是什么?”“生命是什么”,结果病人安然离开人世,他的同学们也从这件事里获得了对生命的深刻认识。现在教育学界有人提倡开展“死亡教育”,意义也在于此。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其实只说对了一半,知生自然知死,知死也就明生,生死本为一体,岂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