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汀.塞利格曼 | Martin E.P. Seligman

[Photo: Martin E. P. Seligman]馬汀.塞利格曼 Martin E.P. Seligman
1942-

  美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曾获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并由于他在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得该学会的终身成就奖。 199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Martin E. P. Seligman, Ph.D., currently the Fox Leadership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in th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works on learned helplessness, depression, and as well as optimism and pessimism. His bibliography includes fifteen books and 150 articles on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Among his better-known works are

Learned Optimism (Knopf, 1991), , What You Can Change & What You Can't (Knopf, 1993), The Optimistic Child (Houghton Mifflin, 1995), Helplessness (Freeman, 1975, 1993) and Abnormal Psychology (Norton, 1982, 1988, 1995, with David Rosenhan).

Talks Martin Seligman: What positive psychology can help you become

 

中译本著作

学习乐观Learned Optimism (Knopf, 1991),
卓越网15.9元购买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2002-01


  本书分看待命运的两种方式、悲观是学习得来的、乐观者成功、乐观成就未来、乐观地生活、在工作中学习乐观等十四章,介绍了成功人生的要素。
  读完本书后,你会发现你是一个悲观者,还是一个乐观者;你也可以测一下你的配偶或孩子的乐观程度;你会知道为什么你会心情不好,常常忧郁;你会了解为什么你有能力又有意愿,但还是失败了很多次;你会学会一套全新的看待问题的方式,走出悲观,一步步迈向成功。


 

简介

 塞利格曼,马丁E.P.(Selegman,Martin E.P. 1942- )美国纽约州奥尔巴尼。在家乡念书时,喜好篮球运动,后因未能入选篮球队而开始钻研究学问。13岁那年,他开始专心读书,尤其是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64年,塞利格曼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随后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师从R.所罗门学习实验心理学。塞利格曼先是与B.奥弗米尔,后来又与S.梅尔合作研究了狗在受到预置的不可避免的伤害进所表现出的被动性。

塞利格曼检验和探讨了缺乏常规的学习理论的解释,并最终提出动物的学习与它们的活动无关,简单地说,动物是失助的。1967年,塞利格曼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执教于科内尔大学。1970年他回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在该校的精神病学系接受了为期一年的临床培训后,于1971年重返心理学系。1976年他晋升为教授,在此期间出版了《消沉、发展和死亡过程中的失助现象》一书。1978年,他与L.艾布拉姆森和J.蒂斯代尔一起,重新系统地阐述了失助型式,提出有机体的品质决定了失助的表达方式。其后他发现:当坏事发生进,那些具有将坏事的起因看作是固有的不变的人往往陷入失助的境地。

习得性无助


一、“习得性无助”的来源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

二、“习得性无助”的定义以及表现

  1、定义:习得性无助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2、表现:习得性无助学生形成了自我无能的策略,最终导致他们努力避免失败。他们力求无法实现的目标,他们拖延作业,或只完成不费力气的任务。他们沮丧,并以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的报告描述这类学生是“懒散、怠慢、有时是破坏性的。他们不完成作业。他们面临困难的作业很快就放弃。他们在要求大声阅读、测验时变得焦虑。”

三、实验研究
  Carol Dweck做过实验观察习得性无助如何影响学校的学生。她把四年级的学生按照他们的解释风格分为“无助学生”与“优势定向学生”。先呈现解决问题,再呈现未解决的问题。一旦“无助学生”失败,他们就退却到一级水平;而“优势定向学生”尽管失败了仍保持在四级水平。他们卷起袖子干得更欢。分析原因发现关键是学生是否认为失败与能力或努力相关。习得性无助学生认为失败是永久的(能力而不是努力),弥漫的(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以及个人化的。

五、矫正策略
1、充分理解习得性无助的成分。
2、帮助学生发现根本的信仰,以及引起他们自我挫折不足的歪曲知觉。
3、教给学生改变、驳斥歪曲信仰的方法,减少认知、情感、动机的亏空。
  总之,习得性无助的重要的矫治策略是元认知、问题解决、示范、自我谈话、自我控制、自我评价。
 

习得性无助及其实验过程

http://202.99.215.215:9001/jyky/ShowArticle.asp?ArticleID=2509
“习得性无助”指人在最初的某个情境中获得无助感,那么在以后的情境中仍不能从这种关系中摆脱出来,从而将无助感扩散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这种扩散了的无助感会导致个体的抑郁并对生活不抱希望。在这种感受的控制下,个体会由于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而不做任何努力和尝试。被认为是人类的一种沮丧表现之一。

实 验:
1953年,哈佛大学的所罗门,坎明和维恩把40 只狗置于名为“穿梭箱“的东西里;隔体将箱子分开两部分,一开始,隔体只有狗背高。从格栅箱底上对狗脚发出千百次电击。狗如果学习到跳过阻隔体到另一边,就可以逃脱电击。然后,进行“挫折”狗的跳脱实验,实验人员在狗跳入另一边时,也在格栅通电,并且狗须跳100次才终止电击。他们说:“当狗从一边跳入另一边之际,发出预料可免电击的松释声,但当它到另一边的格栅而重遭电击时,则发出惨叫。”接下来,用透明塑胶玻璃阻隔在两边之间。狗触电后向另一边跳跃,头撞玻璃。狗开始“大便、小便、惨叫、发抖、畏缩、咬撞器材”等等;但10天至12天之后这些无法逃避电击的狗,不再反抗。实验人员说他们为此“感动”。结论道,两边之间加以透明玻璃并加电击,“非常有效”的消除了狗的跳脱意图。

这一项研究显示,反复对动物施以无可逃避的强烈电击会造成无助和绝望情绪。
60年代对这种“习得的无助感”之研究又做了加强。宾州大学的马丁·赛利曼他把笼中的狗从钢制格栅地板通以强烈而持久的电,以致狗不再企图逃避,“学会了”处于无助状态。赛利曼和史蒂芬·麦尔与詹姆士·吉尔在一篇论文中写道:“当一个正常、未曾受过任何训练的狗在箱中接受逃避训练时,以下的行为是常态:初遭电击,狗就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直到爬过障碍时间较快,如此反复,直至可以有效地避免电击。再一步,赛利曼把狗绑住,使它们在遭到电击时无法逃脱。当这些狗重又放回电击时可以逃脱的穿梭箱时,赛利曼发现:这样的狗在穿梭箱最初被电击时的反应,和未曾受过任何训练的狗一样。但它却不久就停止奔跑,默然不动地一直等到电击结束,狗没有越过障碍逃避电击。

80年代,心理学家仍在继续做这种“习得的无助感”的实验。费城天普大学,菲立普·柏希和另三位实验人员训练老鼠去认识警示灯,让它们知道5秒钟之内将有电击。老鼠一旦懂得了警示灯的含意,就可以走入安全区避免电击。在老鼠学会了这一步以后,实验人员又把安全区挡住,使老鼠遭受比原先更久的电击而无法逃避。可以想见,后来即使可以逃避了,老鼠们还是无法重新很快习得逃避。

柏希又让372只老鼠遭受难以忍受的雷击,以测验巴夫洛制约和习得的无助感之间的关系。他们报告说,“实验结果并不很能确定习得无助”而“一些基本的问题仍然存在。”

田纳西大学的布朗、史斯和彼得斯花了很多功夫为金鱼制造了一种特殊的穿梭箱,或许是为了看看赛利曼的理论在水中的合用性。实验者将45条鱼做了65次电击试验。结论道,“所得资料不能对赛利曼习得性无助感学说提供支持。”

这些实验人让许多动物遭受强烈的痛苦,先是为了证明某理论,再反证之,最后则支持修订过的。跟赛利曼与吉尔合写犬类习得无助感之报告的史蒂芬·麦尔,曾因使习得性无助感模式流行甚久而名利双收,但在后来对这一类型的动物沮丧模式之有效性他却有如下的说法:

关于沮丧,其特点、其神经生物学、其发生、其阻止与治疗,竟见都不够相同,因之不能使其比较具有意义……因此,不能在通论的意义上说习得性无助感是一种沮丧模式。

这种结论不免令人失望;麦尔力图挽救,又说,习得性无助感虽然不足以成为一种沮丧模式,却可以成为一种“压力与竞争”模式;虽然如此,他却已有效地承认30年来的动物实验是浪费时间与纳税人的钱,这还不提对动物所造成的大量尖锐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