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特·坎农 | W. B. Cannon

坎农(1871-1945),
Cannon–Bard theory of emotion

美国生理心理学家,对情绪的研究十分著名,他的情绪理论被称为坎农―巴德学说。1914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MD from Harvard, 1900
Neurologist and Physiologist
Taught at Harvard from 1899 – 1942
Developed the Cannon-Bard theory of emotion, which stated that emotions originate in the subcortical brain structures.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5th Edition)

援华抗日的美国心理学家――坎农生平简介


  沃尔特·坎农(Walter.Cannon 1871-1945)美国生理心理学家,美国20世纪贡献最大的生理学家之一,将X 射线用于生理学研究的第一人,钡餐设计者,提出生物体“自稳态”理论。坎农对情绪的研究十分著名,他的情绪理论被称为坎农―巴德学说。

  1871年坎农出生于威斯康星州。1892年入哈佛大学,1896年入哈佛大学医学院,二年级学习时,坎农首创了铋或钡餐与X射线在消化道上的造影法。此法很快传遍各国,成为诊断消化道肿瘤和溃疡的最得力手段之一。1900 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后任生物学讲师,1902年任助理教授,1906年成为生理学教授(G.希金森纪念讲座教授),并担任系主任。

  1914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12-1942 年任波士顿儿童医院和布里格姆医院的生理学顾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军医。坎农与俄罗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有密切来往。

  1926年坎农正式命名“内环境稳定”或“自稳态”,并根据他自己的实验结果进一步加以肯定。自坎农以后,“内环境稳定”成了生物学中最有影响的概念之一。美国数学家 N.维纳把这一概念作为控制论中生物学方面的例证之一。

  1929-1930 年作为访问学者赴法。1935 年曾来华在协和医学院工作半年。1936-1938 年任美国卫生局主席,积极参加西班牙共和政府反对德意法西斯军队的斗争。30 年代末,他在援华抗日医药机构和联合援华救济委员会中工作。

  1935 年,他在北平协和医学院工作期间曾与林可胜、张锡钧、沈隽淇等人通力合作,为中美学术交流促进中国生理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任美国休克和输血研究委员会理事会主席。1944 年任纽约国际医学院的客座教授。

  1945年逝于新罕布什尔州。

  坎农在研究内分泌学和生理学的过程中,作出了对心理学具有意义的几项发现。其中关于情绪及其对消化过程的影响的研究特别重要。对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使他发现了在情绪、压力和组织需要的影响下其他一些适应性生理变化。这些发现在其《痛、饥饿、恐惧和愤怒时的身体变化》一书中得以报告。该书对W.詹姆斯的情绪理论提出了批评。詹姆斯-兰格理论认为,生理反应先于情绪显露,也就是说,如果心率加快或肌肉紧张等身体变化没有发生,则情绪就不会出现。坎农的替代理论(现在称之为坎农一巴德情绪说)认为,情绪是一种应急反应,这种反应使身体指向需要源,以便应付这种应急。坎农把下丘脑定义为情绪行动的控制中心,把肾上腺定义为压力下身体能源的动员。坎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研究了外伤性休克的效应,并将其研究结果写成《外伤性休克》(1935)一书。他发现了一种刺激心脏活动的激素,并将其命名为“交感素”。于是,其他一些有关自主神经系统的发现随之而来,导致了他对“体内平衡”概念的系统阐释。这一概念有力地影响了心理学和其他学科。

 

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简介


  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Cannon-Bard Theory of Emotion)由美国生理学家W.B.坎农和P.巴德在批评詹姆斯-兰格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情绪理论,主张丘脑在情绪形成中起重要作用。1927 年,坎农提出了丘脑说,后得到巴德支持并加以扩充,故称"坎巴两氏情绪说"。

  19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W. 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C.G.兰格提出了詹姆斯-兰格情绪学说。该学说基于情绪状态与生理变化之间的直接联系,片面夸大了外周性变化对情绪的作用,而忽略了中枢对情绪的作用。在他们看来,情绪似乎只是被那些内脏器官的变化所引起的机体感觉的总和而已。他们把产生情绪的原因归之为外周性变化,这种理论称为" 外周说"。

  面对这种情况,1972年,坎农提出了丘脑说以批判詹姆斯-兰格理论。坎农认为,如果身体就是情绪的原因,那么不同情绪应当有不同的内脏活动的变化。同样,如果用实验或其他方法(如服用药物)引起内脏的变化,也应当有情绪反应;相反,如果除去内脏变化的感觉,就应当不再有情绪。因此,他提出了一些有力的反证。第一点,他指出,不同的情绪可以有同样的内脏活动的变化,而同样的内脏活动的变化也可能有不同的情绪。例如,伤心和感激都能流泪;心跳加快可能是受惊,也可能是过分激动或生气。第二点,他指出,脊髓高部位因意外事故切断的病人失去了内脏感觉,但并未丧失情绪或情感。虽然有的病人报告情绪有所淡薄,但都还是有情绪的。

  坎农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了情绪不能使用生理变化的知觉来解释:(1)完全分开猫的内脏器官与自主神经系统,然后把一只狗呈现在猫的面前,结果猫仍会发生龇牙、怒叫等情绪反应,并不改变情绪行为。(2)同样的内脏器官变化,发生于不同的情绪状态。(3)内脏器官的其他构造感觉神经少,感受性不敏感。(4)内脏器官的变化太慢,不足以成为情绪的来源。(5)给一些成年被试注射适量的肾上腺素唤起类似恐怖时出现的许多生理变化,如:脉搏加快、手足发冷、四肢发抖、声调颤动等等,但是均报告并不真正害怕或愤怒,不能体验到情绪。基于上述研究,他认为,控制情绪的是中枢神经而不是周围神经系统。

  坎农又根据以下事实提出了情绪丘脑说:(1)切去脑皮层(丘脑保留)的动物表现过分的忿怒反应,丘脑切除,其反应则消失。(2)丘脑单侧的伤害,会增加来自身体该侧面的情绪成分。(3)对于人类,影响丘脑一边的肿瘤会影响单侧的情绪表现。(4)轻度的麻醉引起脑皮层对下级中枢控制的短暂伤害或疾病引起的永久伤害,发出自由而时常的流泪与笑的表情。他认为,当丘脑神经过程被激动起来时,专门性质的情绪才附加到简单的感觉上。

  坎农认为,丘脑是情绪活动的中枢。在正常情况下,丘脑是由大脑皮质抑制的,但强烈的刺激可超越皮层的抑制而直接激活丘脑,产生情绪反应。对某种刺激习得的情绪反应是通过皮质实现的,刺激先传到大脑皮质,根据记忆被认识,然后解除了对丘脑的情绪机制的抑制,使之发动情绪反应。

  坎农的理论强调脑的整合作用。情绪有主观体验和身体反应两方面。这两方面是在大脑中整合起来的。情绪状态包含着大量的能量消耗,这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所耗费的。他着重指出,某些情绪是有机体对突然的具有危险性的情境的紧急反应。这种反应产生了自主神经系的交感部分的最强烈的活动。在他看来,交感神经支配的内脏活动是由于情绪性质的刺激使大脑皮质兴奋了,大脑皮质的兴奋解放了丘脑控制的机制。丘脑的活动产生了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反馈到大脑皮质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另一方面,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产生内脏的反应,由于两方面神经冲动的交互作用产生情绪,然后才产生机体变化。情绪是先于外显表现的。

  这一理论说明引起情绪的刺激首先是被大脑皮质"知觉"的,然后由大脑皮质解放丘脑的活动(原来是被抑制的)。丘脑的活动回报给大脑皮质才有了情绪体验。与此同时,丘脑下行的兴奋激活了内脏的活动。这种情绪的体验和内脏的活动似乎是平行的,而不是因果的关系。引起情绪的原因是大脑皮质对刺激性质的反应,其中暗示有"认知"的问题,当然也有对某些有害刺激的本能反应。

  坎农-巴德情绪理论的根据是去大脑皮质的动物的情绪反应亢进,但也有否定的证据,即损毁丘脑后动物仍有情绪反应,损毁下丘脑则可清除动物的情绪反应。看来发动情绪的位置不完全在丘脑。这是坎农-巴德理论的不足之处。坎农的情绪论比詹姆斯-兰格的情绪论确实前进了一步,他强调中枢神经系统在情绪活动中的作用是正确的。但是,他只看到丘脑的作用而忽视其他中枢部位,尤其对大脑的作用估计不足。因此,这一理论也不能全面地解释情绪活动。

  总的来说,坎农-巴德理论唤起了人们对丘脑的重要性的注意。他们还提出了一系列有说服力的、反对詹姆斯理论的论点,虽然这些论点后来受到了严肃的质疑,但至少引起了人们对情绪的神经生理方面的注意,并因此而成为这方面理论研究工作的先驱。

  后来的研究进一步证明,整合情绪冲动的重要中心是下丘脑。1954年,J.奥尔兹和P.米尔纳用微电极进行"自我刺激"实验,证明下下丘脑、边缘系统及其临近部位存在着"奖励中枢"和"惩罚中枢"。目前一般认为,情绪的复杂生理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丘脑、边缘系统、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大脑皮层调节情绪的进行,控制皮层下中枢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