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空间
繁体 首页 > 心理学人 > 朱旭东蓝蓝

心理治疗中的“有我”与“无我”2---Wisdom and Compassion in Psychotherapy微笔记13

蓝蓝2016-1-17 20:11
查看:2075次

本章最后一个部分叫scene from no self

 

当充分存在,而不是伴随通常我们的情绪状态下的时候,就会发现觉察并不是另外一部分的我,而通常我们会倾向于把觉察认为是另外一个我。觉察也不是一种体验,它不能被具体描述,觉察只是让所有体验成为可能的条件。对每一个子人格有一个清晰的觉察,一种参与他们的能力,而不是把他们当成我和我的,同时,在另外一方面,我拥有的任何的我的影像或者信念,只能是我的一个部分,从未是真正的我。当没有把我的看见、思考或行动权交回给一个我的时候,才正是从无我去思考和觉知。


这一段看上去非常绕口,因为我的体验属不属于我正是一个相当大的哲学命题,要想理解本身就是要去概念化或者试图搞出一个二元对立的东西来,但比较重要的显然是:觉察也不是一种体验,它不能被具体描述,觉察只是让所有体验成为可能的条件从一个更大的整体上去体验我和无我,会发现这二者其实是一致的。当来访者问我说:为什么我从大学起就发现我自己分离出了一个观察者来,观察着自己,观察着别人,然后我开始疏离人群,远离关系了,可能的原因和答案就在这一段话中。

 

内在家庭系统的术语中,当我从子人格(任何部分的我)中脱离出来时,就只有看而没有看的人,只有思考而没有思考者,只有行动而没有行动者。这些观点类似比昂和奥格登的思想。

 

对于内在家庭系统模型,非二元的无我觉察是非常重要的,就像佛教的正念练习一样。

 

佛教和内在家庭系统的不同:

 

内在家庭系统中无我扮演一个更明确的与我们的内在部分互动的角色。他不仅是聆听,她还引领。当我们在无我中,自发地将好奇、悲悯、智慧带入聆听,并关心在我的内在所发生的的东西情。这种情感的引导是可靠和有效的,因为他从自然广阔和仁慈的心态出发。

 

佛教心理学将起源于无我的行为描述为无行心或不适合被怂恿的行为,也就是非动机性激发的行为。行为是存在的,但几乎没有任何的我心在做这件事。我的行为不被体验为是我内部发生,或者被我发起的。他们简单地出现,自发反应,不被子人格引发驱动。无我是公正的、中立的,无关事件到底如何,只表达兴趣和关心,悲悯和智慧。



    我的感受中:另一种对无我的认识,也很类似于聚焦哲学中的自组织过程,一个存在性的生命过程,我的各部分的体验被诠释,或者说被扭曲来适应我所预想的自我结构,成为自己似乎意味着:要在从不停息的体验的变化之流中找到某种模式,潜在的秩序。但这种秩序并不是大脑管控下的意识我造就的,而是一种意识层面的无我主导,通过身体,而且也认识到身体本身就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和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不断发生信息交流中,最终一起产生“我”自身的生命过程,这种“无我”“空”和“过程自组织”有着我说不上来的某种联系,对这些存疑会帮助之后的体验,在此MARK一下。在聚焦取向的治疗中,带领来访者暂时请头脑的成人意识部分离开,温和地友好地去邀请身体的各个部分来探索,允许接纳他们释放的信息,如果我们身体的意识感受到足够的友好和不会被评价被挑剔审视,就会来向我们呈现一些东西,而且会非常有耐心,如果暂时不能被理解,还会不断地去尝试表达,只需要我们放下头脑中的“我”,这和下面练习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而且很多来访者都会有多重人格的担心,当这种担心被正常化为子人格的观点后,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更有可能友好地对待自己的各个部分,每一个人的内部都住着好多人格。就如同我们的国粹“变脸”。

 

最后,介绍一个内在家庭系统之路的练习:

 

一、找到一个舒适的姿势,做几个深呼吸。

二、把注意力转向内在。想象自己站在一个丛林小路的起始点。邀请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身体和生理感觉、所有的部分,都待在这个起始点。让他们知道想独自一个人在丛林散步,当走后,需要他们都留在这里。

三、如果他们对的离开感到焦虑,可以让他们知道会回来的、不会走远。且这对大家都会有好处,可以让焦虑较少的部分(自我)去照顾那些焦虑较深的部分(自我)。如果焦虑深的部分仍然害怕的离开,就和他们讨论这个担心,直到自己感到可以向前走了。

四、可以沿着路向前走。若离开后发现自己在看自己走路,说明仍然和自己的某部分(子人格)融在一起---也许是一个观察者或者是一个见证者的子人格部分。他并不信任独自在路上,因此跟了来。(当我们处在无我状态体验的时候,是不会看到自己的,因为我本就是那个观者,观者不能看到自己。)

五、这时找到那个害怕独自一人在路上的部分,请他回去跟其他部分待在一起。如果他不愿意就花些时间跟他讨论一下,他如此害怕的原因。

六、继续往前走,并对所有感觉保持开放。看看只是感受、只是听,只是触碰的体验是什么样的。如果发觉自己在思考,就请思考回到清空之处(出发点)。越来越多的只是单纯的观察、单纯的存在。每个部分都回去之后,注意身心内打开的空间,注意提升了的能量流动。当不再与我的部分融合时,的核心像什么?这是对无我的一个闪现。

七、当觉得是时候回去了,就回到出发点——那个所有的子部分留在的地方。看看是否能够保持开放。当再次面对这些部分时,是否能够对这种不融合的空间和能量保持开放,当“我”回来后,注意当“我”带着这能量出现时各部分是怎么欢迎“我”的。和他们交谈,看看他们在“我”不在的时候做了些什么。询问他们是否对“我”有所要求。注意到部分的情绪,并愿意接受他。

八、最后感谢这些部分愿意让“我”走。感谢那些曾经不放“我”走的部分。这让自己知道他们在害怕。看看自己能否将无我的空灵和能量带回到生活中。

 

心理治疗对自我和无我进行更广阔的理解,他会激励创新的治疗模型,比如说IFS内在家庭系统理论就是个创新的治疗模型,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治疗技术,这些治疗技术,可能会被用来引导来访者认识自我,让心获得自由。对无我的直观认识会影响到我们对摆脱痛苦的理解,反过来也会挑战我们,让我们重新思考如何实践心理治疗。






蓝蓝的其他日志

人间滋味第七篇:甜(原创微小说)
无字书——己亥木年立夏诗作一首
8.5.11众生(神)归位暨刘洪到底是谁?(4)李彪何用?陈光蕊有何意义?
8.5.6一往无前戒为刀 红尘烦恼俱出家(2019年4月10日)
人间滋味第六篇:沧海五粮液 良伴唯脐橙(原创微小说)
人间滋味第五篇:双踏BOS--请你喝一杯烈焰珍珠奶茶吧(原创微小说)
探讨临床实务危机情境“不伤害原则”的运用(微分享文字稿)
人间滋味第四篇:魅机--不要吃蓝色的那款冰激淋(原创微小说)
小暑颂
端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