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空间
繁体 首页 > 心理学人 > 朱旭东蓝蓝

与创伤工作、正念与慈悲--Wisdom and Compassion in Psychotherapy19

蓝蓝2016-1-22 22:55
查看:2118次

第十九章:讲师李孟潮 致谢

 

John Briere是非常有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治疗的专家。

 

本章开始简略介绍创伤的定义和症状,提到人类的慈悲和创伤本身一样古老,慈悲有助于处理创伤,本章主要讨论慈悲在处理创伤中的角色,作者提出无条件关注、协调和接纳,以及治疗师对来访者的整体的正念觉察可以提供新的体验来支持情绪和认知层面的创伤处理,共振或同调患者的创伤体验。

 

    对创伤的治疗已经发展出:暴露疗法、认知疗法和关系疗法等,前两种比较流行,也会有比较好的处理创伤情绪的技术,有效地降低回避反应

 

    关系疗法注重处理在创伤治疗中的关系,尤其是治疗性共振和非评价,积极的治疗关系和共振的治疗师,可能是最有效的治疗成分,经常超过某一特定疗法的效果,这值得争议。作者有一些参考文献,比如Lambert & Barley, 2001; Martin, Garske, & Davis, 2000的研究,但李老师认为Lambert 的研究并不能得出这个结论。

 

慈悲和非评价是从两种不同的角度来描述 一种是关系的角度,另一种是灵性和禅观的角度。作者再次定义慈悲为非评价性地识别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和困境,并想要减轻痛苦增加幸福,在西方治疗界的看法中:慈悲和共情的不同在于,慈悲包含更积极的心理状态包括温暖、共情、无条件关注、经常是基于正念的。

 

    接着谈到慈悲对创伤幸存者有直接和间接的效应两种。

 

关于慈悲对创伤人群的作用,文献讨论非常少,作者引用了Gilbert,2009年的研究,阐述一方面基于他的临床经验,一方面基于对普遍的悲悯的效用的文献研究。


创伤人群经历一系列的创伤事件后,害怕恐惧和无助,那种和极度创伤连接的痛苦可能总是只能不断闪回,永远也不会过去,她们永远活在创伤的体验中,比如在童年一致被虐打的小孩,在成年后会一辈子都畏畏缩缩,一辈子都会害怕被打,那种童年的恐惧经验和记忆从来也不会过去,虽然情绪痛苦,但更大的痛苦是:她们不情愿地意识到这些事已经发生过了,这种痛苦大于她们歪曲现实的痛苦,乱伦会被殴打的受害者,永远都会感受一个据说是爱你的人会造成多大的伤害,创伤者的观点经常并不是歪曲的,还是很准确的,他们的世界观已经被改变了,她们的切身经验告诉她们:世界本质是不友好的。有安全依恋的人是生活在另外一种世界是安全的世界观中。

 

情绪加工方面,慈悲的关系对创伤的影响是:关心地看创伤的关系已经很多次被讨论,动力学背景专家fonagy的心里化基础疗法中强调心里化和共情。咨访关系的明显不平等性表面上是和创伤关系有相似性的,会激活来访者的创伤记忆,发生情感反应,创伤一旦被激发,在当下关系中,治疗师若能提供慈悲体验,就有助于弱化之前遭遇创伤时的痛苦情绪和感受,步骤是通过一下三点处理的:


首先,是治疗师持续不变的关心,慈悲可激活患者天生的依恋系统,系统中对重要角色的爱的敏感性被激活。这是基于鲍比的依恋理论的。

第二,可以激活生物层面的的自我安慰环路,向下调节活跃起来的威胁性认知系统(Gilbert

第三,最终导致反条件反射作用,和创伤时期有关的经典条件反射的焦虑减退。(经典行为治疗理论)

 

 慈悲的减压可能会超越与创伤处理,扩展到神经生物层面,慈悲也工作于认知水平,提供新的信息来更新幸存者的假设,慈悲对创伤的工作通过直接促进语言化对痛苦最有效,所以治疗师提供慈悲的态度会增加受创者在同调的背景下处理情绪的机会,正念的态度也让治疗师更清晰的表达,将被言说的情绪痛苦只看做是情绪痛苦,这些痛苦本质不是负面的,会成为反移情的扳机点,慈悲对治疗师产生好处,不仅仅让治疗师成为更好地治疗师,本身也是反移情的解毒剂,治疗师出于正念慈悲态度时,不太容易出现替代性创伤,这是创伤治疗工作中最容易出现的职业损伤,也叫慈悲疲劳。

 

治疗过程中如何找到灵性的内容?

 

    作者在面对很严重创伤的来访者群体时,临床和灵性的主题经常交汇,作者问自己,是否能既客观评估干预,同时也能支持接纳关注的模式,在处理苦难的时候同时来处理和链接自己的体验,作者认为当能与患者出现共情接连时会更有帮助,甚至会追求这种状态,他不把来访者的痛苦情绪看作负面的内容,只是看作一个事实,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康复过程中的一个机会,他会花时间检查来访者即刻的痛苦,也会核对自己内部体验,注意出现寻求控制的感受想法和冲动,他希望将人只看作此时此刻的痛苦的人的样子,还会有反思,我也会和她们一样生病,我也和她们没有什么不同”这会打破比病人更好的幻想。

 

    既然慈悲对来访者和咨询师双方都有好处,那么如何培养慈悲呢

 

    西方的临床训练程序有三个错误假设:


   一、预设治疗师应该是客观、共情共振和尽可能无条件积极关注来访者的,但是却很少帮助受训的初级咨询师完成这些目标,这就给人传递一种影响,受训者只要通过智力学习被告知需要什么能力就可完成。

   二、假设非评价和共振是一些治疗师的自然品质,只需要训练心理治疗的技术就够了,不需要培养这样的人格品质,

    三、在美国的心理学培养中,如果一个人没有感到慈悲接纳和非评价的话,应该学会假装有这些品质。

 

但是不幸的是这三点对培养治疗师是不利的,大部分的治疗师是无法通过被告知而拥有这些能力的,幸运的是有了佛教的观点,这可以运用来培训初级咨询师,李老师认为:正念应该是咨询师的基础培训,所以虽然美国很多临床心理学院尚未引入,但是国内可领先一步。


在此我觉得第三点假设不能说是全然无作用的,当我们学会用慈悲的方式去假装自己拥有这些品质,慢慢地这些品质的确是会从假自体渗透到自己的内心深处的,相信任何一个人有内心的向善向平和的力量,同时也包括相信自己只要能够模仿坚信,最终是可以从披上衣服的猴子进化为人类的。


   李老师谈到:自己最早的知道正念的途径是经由DBT首次看见正念,后去美国学习眼动脱敏(治疗ptsd的疗法除认知暴露之外,最快最好学习成本最低即EMBR),指导手册也说到正念,于是开始学习正念,然后发现禅修和正念训练对治疗师都有好处,并目前国内有许多书籍和CD指导,推荐使用童慧琦老师的中文引导,特别是慈心禅。

 

非禅修形式的慈悲训练:

慈悲聚焦疗法创始人gibete提到慈悲是一种可以学习的技能,也给治疗师提供一系列的方法来促进慈悲的品质,痛苦、无常、相互依存、非中心的认识可以增加慈悲,佛家讲:慧能生定定能生慧,慈悲和智慧两者是可以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解释缘起非常重要,这些都是学习慈悲的方法。

 

作者这里特别强调,通过学习佛教本身的智慧,比如十二缘起等,从佩玛.丘卓、卡巴金、杰克康菲尔德等学习。李老师推荐了:静莲法师《四禅菠萝蜜 道次第》

 

 

 

练习:助人者的反思(工作前练习)

闭眼,允许自己的心安定一会,关注呼吸,现在把注意力转到自己谋生的职业——心理咨询师自己去帮助他们的工作,不论是通过心理治疗、医疗方法、灵性指引来帮助他们,或者自己本人就是这些处于痛苦中的人的父母或朋友,反思自己帮助他们的意图

希望他们减少痛苦,

希望他们快乐,

希望他们在生命中有一定的平和感,

祝祷:的慈悲增长,看到所有这些人,处于痛苦之中的这些人,以他们能做到的这种或那种方式在尽力做到最好。

自己发送关心的感受,带着这样的态度,看到他们和我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也许在这个时刻我更幸运一点

选择这些人中的一位进入自己的脑海,一位对自己来说,处于当前的非常大的困难中的人

感受他的感受,看到他所看到的,但尝试不要陷入这个人的痛苦中,从自己已经建立好的关怀的位置来看待他,允许自己感受这种痛苦又不被它困住,反思这个人的体验,注意到受伤并不一定是不好,这个人的痛苦,也许是恢复的一部分,这种痛苦必然是生命的一部分,它归根到底是短暂的,它必然会改变和消失

感受自己在此刻能与这个人在一起的荣幸,拥抱出现心中的感激,现在的位置,做的事情是多么的幸运,的职业的关系是一个特别的礼物

 

体会一下我能否直接体验到能干预他人痛苦的荣幸,结果是并没有为你的来访者带来多大的利益和好处,但记得自己曾多么想给予帮助,多么幸运有这种能力。


很棒的练习,打印成小卡片放在皮夹里,工作前默念一下,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慈悲和正念的能力,当我们感激、信任地看待这个世界,也会有机会向人们传递这种影响,尽管我们也承认遭遇重大创伤的人们的心理现实的重要性,那对个体而言确实并不是歪曲的认知,但是我们可以开发出心和精神的新的领域,在那个领域,安全和信任是可以被期待的,而这样的新的一种空间可以让生命的阳光、人性的温暖一点一点,不带刺激的透进来,最后尽可能的多一些,就能多一些让她们呆在那冰冷的世界的力量,那就是一种宽慰,最终人们或许都可以学会即享受温暖的春秋,也更建设性地看待严寒。


把忍受变成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灵魂可以自主,也可以自欺。——钱钟书




蓝蓝的其他日志

人间滋味第七篇:甜(原创微小说)
无字书——己亥木年立夏诗作一首
8.5.11众生(神)归位暨刘洪到底是谁?(4)李彪何用?陈光蕊有何意义?
8.5.6一往无前戒为刀 红尘烦恼俱出家(2019年4月10日)
人间滋味第六篇:沧海五粮液 良伴唯脐橙(原创微小说)
人间滋味第五篇:双踏BOS--请你喝一杯烈焰珍珠奶茶吧(原创微小说)
探讨临床实务危机情境“不伤害原则”的运用(微分享文字稿)
人间滋味第四篇:魅机--不要吃蓝色的那款冰激淋(原创微小说)
小暑颂
端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