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空间
繁体 首页 > 心理学人 > 朱旭东蓝蓝

在心理治疗中吸收宗教传统的智慧--Wisdom and Compassion in Psychotherapy22

蓝蓝2016-1-26 08:44
查看:2319次

本章讲师:朱一峰 致谢


作者:Kenneth I. Pargament Carol Ann Faigin


    本书通篇都在讲如何将佛教中的慈悲和智慧引入到临床心理治疗的实践中,传统心理学习惯上会剥离宗教成分来引入正念和慈悲,探讨是否可以更多范围利用这个资源。

 

文章开始就呈现一个案例片段:

 

一位女性基督徒兼咨询师转介过来女来访者Mary ,她们曾经工作过一段时间,治疗师认为二者能工作的部分已经足够,来访者需要一位男性治疗师,因此来到作者处,几个月的治疗中,当Mary 表达你是我遇见的最好的治疗师”,身为男性且对灵性整合治疗有兴趣的犹太治疗师却没有沾沾自喜而是知道自己有麻烦了,并感觉第一印象有欺骗性,在治疗师的记忆中,Mary 刚开始看起来就好像19世纪女教师,这个形象也束缚了治疗师,一头金色披肩长发、不施粉黛的消瘦脸 看起来比实际35岁的年龄要老 快速清脆的句子和紧张的语气给治疗师一种随时会被咬一口的感觉。


Mary自我介绍是一位虔诚的天文教徒,可是,她和宗教没有直接的连接。在过去的15年中,她一直在为自己找了一个适合的丈夫,希望建立家庭,但感觉反复遭到挫败并在35岁时候绝望了。会突然发怒,经常失望,惊恐发作,。感觉到生命滴嗒滴嗒”流逝,对自己的问题却没有头绪。Mary在咨询中宣布说:所有的男人都是人渣,又说自己也存在一些致命的缺陷。


咨询中探讨了Mary的恋爱史,看到一些关系模式。一两天里Mary会迷恋上她的伴侣,觉得他是完美的人,是从天堂送给她的,并开始幻想他们在一起生活的未来,订婚、结婚、生孩子,这些幻想未和她的灵魂伴侣分享,几个月之内,会发现对方开始约会迟到、有冷淡的评论,有别的女人等等,Mary暴怒,重复她的咒语“男人都是人渣”,然后就结束这种短暂的关系,接下来几个月里,她会处在一种抑郁和封闭,与人隔离的状态里,去疗愈她的伤口。直到对独身的害怕,和生命钟”滴嗒”的声音,迫使她重新回到约会中,这是她15年来的模式。


所以,治疗师觉得来访者说:“你是我遇到的最好的治疗师”,可能也是和这个模式相关的一个反应,治疗师预感到自己也很快会被Mary所唾弃,所以觉得需要加快干预节奏,在天主教的信仰方面去发掘一些资源。

 

接着,作者提到,在临床心理中,帮助来访者获得他们自己宗教的资源,对大多数心理治疗师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因为治疗师很少被认为具有宗教性,本身鲜有认识宗教里可利用的资源同时在宗教和性方面的训练也很少。从弗洛伊德到斯金纳到利斯,在心理学领域里长期排斥宗教,为的是心理学能成为一种科学,并和哲学神学分开,宗教看作是一种安慰奶嘴,一种防御或一种否认形式。在现在的心理治疗师中间,也是普遍的存在的一些看法


我还记得第一次遭遇来访者对我提出请求,能不能陪伴他去探索一下信仰个什么宗教可以缓解自己的痛苦的时候,我是如何僵硬地以转介法师来应对,根本就没有想再去了解一下来访者真正要表达给我的痛苦感受,本来进展良好的个案当然是脱落或者说是过早结束了,当我回过头看的时候,在咨询经验不足之外,无疑也是有这种观点的些许影响的。

 

作者认为有组织的宗教向信徒们提供了典范性的行为,道德、伦理、美德等一些精神层面的应对方法,与他人怎样的互动、连接,一些行为仪式、祷告、冥想,帮助信众可以进行更高能力的交流。对宗教的信仰和修习可以提供情绪安抚,提供人生意义和目标,提供保护、与他人亲密,认同,治疗,自我管理,和神灵连接服务等关键功能。比如精神净化仪式,作者认为是很有利的资源,可以来宽恕和治疗最深层的内疚、原罪、怀疑和自我谴责等伤口。(朱老师推测这个精神净化仪式可能象基督教里的洗礼,或在印度佛教里去恒河里洗澡,佛教慈悲训练等,均提供一种精神净化的功能。)实证研究发现:这些仪式确实对人类应对各种重大心理和身体的挑战,保持健康和幸福有好处。

 

我看到一个在印尼巴厘岛吉安雅的净化仪式。居住在巴厘岛的印度教教徒相信,圣水是精神能量的导体,通过沐浴,能够净化宇宙和人类精神世界,还能够将自己体内不好的东西驱逐出去,从而变成智慧真诚的人。在这里我其实更多地联想到的是治疗师的自我保健,可以在一天的工作之后采取一些净化仪式,每个人都有习惯而独特的方式,来自我净化一些感应到或被激发出来的灰暗气息和能量。这是有必要的,因为从根本上来说,我们的来访者都期待看到一个更健康的治疗师。

 

Janine Jones2007开展的一个研究,宗教对71位生活在高贫穷率和高犯罪率的社区的非洲裔7-9岁的美国儿童的影响。这些孩子大多见过陌生人或者他们认识的人被武器袭击,见过被谋杀,自己也是暴力犯罪的受害者,曾被驱赶被威胁,或者被武器殴打和袭击,有很多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诱因,但其中有宗教信仰的,通过做礼拜祷告作为精神支柱的孩子却没有明显的PTSD症状。而在对美国全国老年人的研究中,用自测健康的方式去比较那些来自教堂成员和非教堂成员,他们在面对经济压力时的一些反应,结果发现:基于基督教的那些测试者的情绪会有比较好的缓解,有世俗支持的人群在情绪上并没有明显缓解。 研究强调基督教提供的资源的作用,体现在一个拥有共同的世界观和对上帝的承诺的团体之中,成员间有一套共同的神圣的信仰价值观和应对方法,有共享的宗教原则仪式和记忆,以及一种充满宗教权威外衣的支持。

 

这些研究都显示了宗教信仰和实践以及宗教的资源,都对人的心灵起到保护和支持性的功能,那么在实际临床中是否需要在治疗中与来访者引入宗教和灵性主题呢?

 

2001年研究发现大多数美国人会倾向于在治疗中间涉及灵性话题。一项研究数据中有超过55%的患者报告说想要在咨询中间讨论宗教和灵性事件,1995年的研究,也发现受困于严重精神疾病的来访者样本中,2/3有兴趣与他们的治疗师讨论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健康的宗教和灵性事件。

灵性在治疗中有作用的证据也在不断出现,2007年研究发现,灵性整合的治疗会对来访者应对压力、抑郁、焦虑、饮食障碍有帮助。朱老师强调说:这是在来访者原先的灵性的基础上面发掘的资源,而不是来访者没有而治疗师给他一个宗教倾向。

 

作者提到,Avants, Beitel, and Margolin2005运用一个新的八周的认知行为疗法,来强调灵性如何能在治疗吸毒以及HIV艾滋病风险行为中增加一个重要的干预手段,它具有灵活性,可以用于任何无宗教的传统人士身上,利用了佛教的无害哲学,教育患者上瘾不是一个人的真实本质,每个人都有一种固有智慧,(“如来之智,本自有之”)。通过从一个瘾君子到一个灵性自我的自我概念的转变,个体被教导去挖掘个人的治疗资源,去培养他们的灵性自我,包括去培养他们灵性自我中的品质(基于佛教传统概念里面的):诸如道德、慈爱、平等、强大的意志力、真实、真诚、忍耐、努力、克己、慷慨、智慧,通过每天的冥想或禅修、正念练习以及自我肯定和祷告来发展。治疗结果显示大部分参与者明显减少了毒品的使用,对毒品的渴望和需求降低了,增加了节制能力,控制了危险的行为。询问来访者如何看待这个疗法作用时,一个患者者回答说:“自由。认识到自己的真实自我是有灵性的,而非瘾君子,当有这个认识后,我觉得自己获得了自由。”

 

虽然有这些鼓舞人心的研究发现,但是在治疗中吸收灵性资源来帮助来访者依然存在着挑战。

 

其中最大一个障碍是灵性自由还没有被来访者充分地发展,很多人表面上信教或灵性,其实并没有什么宗教信仰或者只是停留在表面。作者认为 “灵性生活在美国大概有3000英尺的广度,但它没有几英尺的深度”,对灵性信仰信的人很多,但是深度是不够的。


美国的灵性信仰的特点是个人还是保持独立的而不是群体进行,传统的宗教是一种群体活动的自助形式的灵性文化。但美国现在更多的是流行个人的自助形式的灵性文化,作者认为这导致了很多人会去挑选那种孤立于智慧和宗教团体支持的信仰。作为一个结果,他们就只留有一个宗教框架或导向系统,缺乏有效回应全方位的生活挑战所必须要的广度、深度和整合度。


有一种狭隘的小上帝现象,信众会归因于一些更高力量,或他们拥有灵性时就会出现,只是追求一些更高的力量,或者觉得自己可以拥有灵性。所谓小上帝,就比如说有些人追求的是能提供无限的舒适和安慰,而不会对自己有任何要求的、天国的乳房般的上帝,追求绝对完美无缺的上帝,追求的是那种几乎不参与现代生活的那种伟大的老男人,信仰的是那种以挑剔、负面和内在的声音出现、持续威胁、以最后的审判出现的那种全民警察,这些种类的小上帝无法在人们应对生活需求时提供一种有力量又可靠的资源。 邪教也可以包括在内。

 

因为存在着这些问题,作者认为治疗中只能部分地靠治疗师和工作技巧、部分地依靠来访者的精神纪律,来成功吸收宗教传统的智慧。 然而这种工作与帮助来访者发展社会支持网络、身体健康和自信,从本质上并无区别。


接下来作者回过头来阐述他在治疗中是如何去开发Mary的宗教资源的


Mary宣布你是我遇到最好的治疗师”之后,治疗师说“我注意到你看起来将人们分成两类,一类成为你的圣民,另一类成为你的敌人,就是非圣民即敌人、罪人。”Mary想了一想说“不是这样的。我将人们看作不是天使就是魔鬼。”这和治疗师的分类其实是非常相似的。治疗师继续说“从我的角度来说,我想你正在失去第三类人。”Mary的分类非黑即白的分类,或者好乳房坏乳房这样简单的两个分类,所以这个来访者可能处在一个偏执分裂位。从治疗角度来看,发展方向就是要去整合。

 

而治疗师提出了一个引导,说从我的角度来看你正失去第三类人,并解释说第三类就是人类。人类,他们看起来有一点天使也有一点魔鬼的内在。Mary沉默了一段时间,她沉默地思考着这个观点,对于她来说这是个全新的观点。


Mary非黑即白的绝对化观点可能来自她有时会几个星期而不联系愤怒和挑剔的父亲,但Mary也能回忆起和父亲在一起温暖和亲密的片段,其中她能感受到爱和保护。她说自己一直想成为一个完美的女孩,但对父亲来说从没足够好过。从理智层面来看,Mary些许认识到了她正在追逐一个不可能的梦,试图找到一个她从未有过的完美的父亲,想通过她的恋爱关系来追逐一个不可能的梦,找到一个从未有过的完美的父亲。但这个认识还未触及到她更深刻的情感水平,这是第一次尝试性地解释、引导,虽然有了一些作用,但还在理智层面,未能深入触及到患者的情感层面。作者想要试图引导Mary看到不仅她的父亲、恋爱对象,所有人都是有好有坏的、更混合的一种人。但是也知道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治疗片段三。治疗师说“我知道你是一位虔诚的人。你的宗教可以有非常好的资源可以帮助你将他人作为人类来对待。人类就是有一点天使有一点魔鬼的人。这个资源就是宽恕。”天主教、基督教都会提到的“宽恕”,佛教里面也会提到这是宗教的共同的主题。Mary暂停了一会儿说,我从不擅于这个。是说她从不擅于“宽恕”这个方式。


虽然“宽恕”是基督教神学的一个基石,但是Mary对这个宗教资源不熟悉,虽然她阅读过、也在天主教教区听过关于慈悲、仁慈、恩典这些理念,她也曾经有过共鸣,也被触动过情感,但是她对于如何将这些理念与自己联系起来是有距离的、疏远的,对自己的慈悲是疏远的,她之前体验到的是对他人的。有些人对自己的慈悲确实是困难的。而且Mary对上帝的看法和她父亲的形象是有一些相似的,是挑剔的,是一个在等待她犯错时会猛烈惩罚她的人。

 

Mary表现出的这些现象也体现出目前社会中缺乏宽度、深度和整合的宗教取向系统的现象。

Mary对天主教的理解是比较表面的,她的超验体验被束缚了,她拥有的是一个小型的上帝,一个只会要求、监督、惩罚,而没有可能慈悲、关心和宽恕她的一个上帝。

 

下面作者和Mary就宽恕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讨论。这个讨论经历了一个过程:从愤怒、气愤、惩罚到接纳、慈悲、放下。Mary花了一生努力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来赢得她的父亲、上帝和其他人的爱,所以要放弃这些追求会让她感到困惑和没有方向。


经过一段时间讨论以后,Mary开始想起一些其他的人,他们对她的错误是慈悲的态度应对而没有惩罚和批评,当她想到这些人的时候,流出了眼泪,哭了出来。Mary的外表形象上也有了一些转变,她拿掉了头发上紧绷的远离她的脸的橡皮筋,让她的头发自然地垂落在她的肩膀上,她开始化妆,软化她脸上的分明的棱角,她开始更多地笑、更随意地说话,而咨询话题也转换到恋爱关系上面去了。


Mary依然希望遇到一位合意的男人,结婚,有一个家庭。这一次她看上去显然准备得更好了,治疗师就和她讨论再遇到一位男性的时候她会期待什么“当你要去与这个男人约会的时候,你还会认为他是完美的吗,或者你知道以后他会做些愚蠢的事情,然后你会做些什么呢?”


Mary回答说“我知道我第一个反应会是进入“男人都是人渣”的想法,会走进角落吃虫子,但我现在知道可以有更好的做法,我将努力记住他不是一个天使或一个魔鬼,他只是一个人。我将试图带着些许的对作为一个人和一个上帝的孩子的理解和同情来对待他。”


之后,Mary在音乐会上遇到了一个男人,这个男人被Mary的笑容吸引住了,鼓起勇气和Mary交谈并约她出去,在几个月中约了两次。Mary的反应也如作者所料,就像坐上了过山车,但是Mary还是留在了这段关系中间,她将慈悲和宽恕运用到了这个关系中。他们在一年后就订婚了。那次之后Mary也结束了治疗。后来作者收到了一张Mary寄来的贺卡,里面是一张家庭照,带着温暖微笑的Mary、她的丈夫和两个淘气的孩子。

 

来访者并不是空手进入治疗的,他们会带着自己的资源,也带着他们更大的文化和背景进入治疗。有些是带着宗教的资源,宗教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智慧的仓库,但是来访者并没有很深入其中,所以很多来访者没有充分地获得他们的宗教资源,治疗师可以扮演一个有价值的角色,帮助来访者发展去获得更多的宗教资源以及整合的宗教框架。


过程中如果出现了阻抗,作者认为更多的是来自治疗师而不是来访者,这里的阻抗可能是指对宗教资源的运用,很多治疗师会存在阻抗。如何将宗教整合、灵性整合到心理治疗中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包括治疗师如何充分地学习,关于宗教和灵性的重要性,如何去评估宗教资源和问题,同时对来访者在这个领域的自主性保持尊重,如何避免强加一个宗教或世俗的观点给来访者,或者是完全忽视这个主题,以及如何处理治疗师自己在这个领域的倾向和它们对治疗过程的影响。


 尽管走下去,不必逗留着,去采鲜花来保存,因为在这一路上,花自然会继续开放。——泰戈尔





蓝蓝的其他日志

人间滋味第七篇:甜(原创微小说)
无字书——己亥木年立夏诗作一首
8.5.11众生(神)归位暨刘洪到底是谁?(4)李彪何用?陈光蕊有何意义?
8.5.6一往无前戒为刀 红尘烦恼俱出家(2019年4月10日)
人间滋味第六篇:沧海五粮液 良伴唯脐橙(原创微小说)
人间滋味第五篇:双踏BOS--请你喝一杯烈焰珍珠奶茶吧(原创微小说)
探讨临床实务危机情境“不伤害原则”的运用(微分享文字稿)
人间滋味第四篇:魅机--不要吃蓝色的那款冰激淋(原创微小说)
小暑颂
端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