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空间
繁体 首页 > 心理学人 > 朱旭东蓝蓝

慈悲与智慧通过伦理得到成长--Wisdom and Compassion in Psychotherapy23

蓝蓝2016-1-26 23:59
查看:2646次

第二十三章:讲师:李孟潮 致谢,同时这是本书的最后一章,致谢所有一起学习和交流的伙伴。


    本章强烈推荐听录音实况或者逐字稿,有很多老师的扩展讲授,字字珠玑,我就不狗尾续貂了。不过,让我开心的是我也完成了预定的目标,跟完了整个微课,当然笔记的部分还会在后续继续读书的过程中完善的,但是当下我的感触是,塞内加曾经说过不是因为事情困难,而让我们不敢做;是因为我们不敢做,事情才变得困难。遵循戒律,发展在心理治疗中的慈悲与智慧,感恩周围的一切。


     愿我们所有的人都能如同鹰一样,经历生命中的痛苦和挣扎而不断自由飞翔。



本章作者主要讨论佛教五戒,以及临床治疗师的五戒。

 

佛教实践中,道德行为通过五戒来培养,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最基本的戒律,不论出家在家都要遵守。


一行禅师有正面诠释(自我理想):

不杀生对应的是慈悲行为尊重生命

不偷盗对应的是关心、平等、慷慨

不邪淫对应的巧妙地处理性能量(白骨观法、双修)

不妄语对应的是诚实巧妙说话

不饮酒对应的是觉察自己的消费观

 

李老师认为:持戒非超我管束,现在经常被误解,何时必须遵守和把握的,而破戒犯戒之后如何处理,轻中重的程度不同,如何应对,就好比超我和自我是否能细致地整合性运作一样,都是需要仔细深入学习和探究的。

 

一行禅师强调:戒定慧三学,遵循戒律让人在生活中感到平静和安宁,有利于专注,定学提升导致更多领悟,导致慧学的增加,慧增加了,自觉遵守和理解,并身体力行戒律的能力提高。这三个方面相互缘起相互依存。

 

实践戒律,包括反思、了解行为意图,觉察原因和效果,犯戒是肯定,但是可以培养真诚的人性,少一些自以为是,虽然我们知道必然会失败,但随着理解加深,可以更多巧妙行动,更加增强识别能力,一次一次开始,失败,再开始,离开戒律最后又回归。

 

练习:

 

关注呼吸,当下身体体验,心里所想,感受周围世界中的声音,气味、触觉,和椅子接触的部分,问自己:做心理治疗的目标和目的是什么,给自己一点时间,等待其浮现。

 

了解到实践的目的,就能了解为何要持守戒律:

 

所为是:每日全心全意地过一种想要减少别人痛苦的生活。

 

临床治疗师的戒律和戒定慧三学:


戒律一、尊重生命。


    缘起精神病学和医学,希波克拉底的无害原则。就如不杀生一样,无害几乎是无法做到的,每一步踏出可能都在杀生,每次呼吸都在杀死微生物,正因为如此,更需要警惕人类与生俱来的伤害能力。审查造成无意伤害的行为。(李老师云:我们的从业动机,本来就有施虐性)

作者提出一些:

1,比如带着愤怒工作(如对取消治疗师的来访者,治疗师可能有意拖延回复改期邀约),作者认为自己的愤怒有时是应该和来访者分享的信息,因为可能揭示相关主题。举例:一个欠费的来访者本来承诺在经济能力好转的时候一次结清欠款,却采取了分期付款方式,治疗师很不舒服,通过对移情反移情进行工作,在咨询中,治疗师坦承自己感觉被推诿,谈话得以讨论了权力感导致来访者在许多关系中出现困难。

2,微妙形式的苛刻对待:治疗师只考虑个案量而不检验自己给每个个案的质量品质。迟到、不关心、厌倦、松散,这些虽然本身是治疗的一部分。

3,治疗结束后,我们依然应积极地为曾经的来访者而存在,不应当发展亲密关系,利用和剥削她们,也不冷漠应对。作者曾经收到来访者的一封长信,信里是来访者的小说,自己整整一年都没有回复, 当意识到对这一点的违戒之后,作者回复了来访者,表达了自己在未阅读完前难以回复的需要,并感谢了来访者的书并祝福。

 

生活经常被各种需求充满,保持谦虚很重要,非伤害原则也要运用到自己的身上。

 

戒律二、钱和平等。

 

1,付费是为了专业的陪伴,有意识地提供关注,但每个人的头脑任性而心健忘,所以我们要时刻注意不要对来访者无意识抢劫,要让来访者的钱获得足够的价值,仔细审查自己的位置和状态,一次又一次回到治疗师的位置上。

作者举了一些例子:擅长庭院设计的来访者每一次都要评论治疗师的园林布置,治疗师也会有欲望想要去请教来访者关于如何去处理某一棵长虫的树,这就是在浪费来访者的钱于自己的爱好,而当来访者说到轻松的事情,咨询师会后仰依靠舒服姿态,来访者坠入爱河,咨询师会感觉轻松愉悦好奇细节,所有这些都是必须在心念处状态下才体验得到的对洞察力而言精妙而细微的感受。我们应当追寻内心的动机,正念觉察我们要问来访者什么,以及为何要问来保证治疗的效率。如果是为了好奇或者满足自己的兴趣来问问题,克制是更应该的。


2,收费是合适的,定点定时可以提供来访者免于被需要的关系(保护我们不去剥削来访者)。

   作者提出把工作看成生态系统,相对高的收费是可以为收费低的服务的,社会工作传统中,公益是必须的,治疗师应当带着慷慨地付出时间和努力,高费和低费都应当要有。要注意到我们是否太关注钱或者完全不关注钱,二者都会让我们付诸行动,站在路的哪一边都不是中道。

 

3,对资费有特定的约定时,需要觉察,特别是在未来的时间要去回顾这种约定。对于过于热切地收账或者拖延尤其是不愿意寄出账单都要有觉察。事实上,自己去处理有关账单和预约的事项而不是借助助理之力,会帮助自己觉察反移情以及对治疗关系的理解,往往有时候是治疗被卡住的关键点,这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在督导时或者与来访者在一起时直接关注这个问题。

 

戒律三:巧妙地处理性

 

避免和来访者发生性行为,认识性的力量,发展慈悲和智慧的承诺,安全地爱来访者是给予来访者的礼物,所谓安全的爱指:来访者可以有各种感受表达包括爱和性,觉察并稳定接纳各种表达同时不离开位置。

 

治疗师要了解自己的性欲是如何影响治疗的,治疗中和治疗外的调情是包含有不同的含义的,对性能量反思的舒适和不舒适感会抑制觉察和研究。

 

有一些游戏性可能是肯定生命的,正如成熟性色情移情是有利的,我们会在治疗和相处中随着时间过去觉得对方越来越迷人,但有时候咨访双方调情是对潜在脆弱的防御,这时大方承认是比较明智的,比如治疗师说:当你和我调情时,我深感荣幸,但是这也许代表你的心需要另外一种不同的关注。

 

另外,当治疗师对调情感觉非常麻木和隔离,这个时候需要考虑质询关系中是否有潜在敌意,在有效回应这种调情方式时我们会感觉到疲惫和不适。

 

在这个时候引入存在主义观点时有帮助的,治疗中发生调情时,也是引入衰老和死亡这些话题的时候。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一个60多岁的强势CEO来访者,治疗师在工作中反复遭遇困境,体验无能和无力感在她与治疗师开始调情的时候,治疗师得以共情地说:“你知道,我们都在变老啊。”所以这样的来访者是通过调情来防御和否认衰老的现实,了解和关注到这一点对帮助理解和抑郁的治疗很重要。


 

戒律四:善巧说话(对应佛教徒:不谈八卦,不谈是非,若是要说话就要说慈悲的能带来法喜的话,尤其是汉传、南传佛教更明显地不赞成辩论,藏传佛教倒不讲究,这是修行方式渠道不同所致)


1,诚实:美传佛教内观禅修创始人之一Joseph Goldstein认为充分的诚实会培养足够的觉察和领悟力,会对觉悟有很多帮助。对来访者缺乏诚实时意味着什么需要关注,坦诚有助于我们的工作,有一次,作者在问自己的治疗师:你走神到哪里去了”,治疗师回答:“不远”,作者非常喜欢这个回应,感觉到了一种充分的相遇,治疗师的诚实可以促成和丰富咨访双方的亲密和真实感。


有时候我们允诺来访者的事情需要被落实,这也是诚实的表现。

 

缺乏诚实也会限制来访者的自由。治疗的接纳环境下,来访者可以自由思考和表达自己,也许她们会感觉治疗师在胡说八道,也许她们感觉治疗师不想被挑战,也许治疗师会争取他们一起合谋去保护自己,作者观察到:有时治疗师感觉好的事情反而会造成糟糕的负面反应例如度假,所以当治疗师自己都感觉糟糕的话会更加难以聆听来访者的感受。

 

如果我们可以承认自己的错误时,即带来不适也会带来巨大的亲密,作为治疗师我们应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达到坦诚,尽管有时候确实做不到,此时,我们应当对事实忠诚,通常来访者会宽容我们的不足,但有时候诚实暴露也是有伤害的。

 

2,避免轻率谈话,一个双方的共同沉默有可能是会造成深层次的领悟的。一般开始和结束的时候我们会条件性地进入说话的模式,此时要注意朋友似的闲聊虽会有助于放松、表达温暖和关心,但是对讨论动机也要有所觉察,温暖友好的眼神也足够了,同样会谈结束时也是,有时我们的介入缺乏社交性的礼仪,没有把来访者从情绪基调中引回当下现实就结束了,实践善巧说话的能力,有助于我们将自己的注意力扩展到作为治疗相遇的一部分的过渡阶段的互动中。

 

3,当来访者在抱怨他人的时候,我们有可能采取折中的方式,一方面陷入表面的共情,尊重来访者的主观感受,一起表达对他人的憎恶,治疗师要对这种以贬低他人为代价的时刻保持敏感;另一方面,有时候来访者对某事没有充分的表达,治疗师要深入探寻没有说的部分和对那些部分的感觉,包括对受到伤害和虐待后不敢表达愤怒的来访者,治疗师要替代表达愤怒等。

要理解来访者的倾向(抱怨或者回避、自责或过多承担),交流的脉络是生动富有活力的还是稳定麻木回避的,当我们和来访者交流的时候要记得她们生活在一个更大的背景相互互动主体网络中,如果保持更广的现实感,我们会将这种理解以隐含的方式代入当下的谈话中,但我们离开了自己的中立位置,过度认同或者过度抑制来访者体验的共情,明智的做法是回到讨论的问题上,如果感觉在没有阐述的抱怨中有合谋的时候,可以询问来访者此时是否需要自己同意其对当下描述的事的感受。

 

4,暴露

扪心自问:诚实否?善巧否?治疗师提供的自我暴露信息是有帮助的么,有效利用了来访者的时间么?作者举例说明了一些共时性事件,来访者生活中发生的事可能正好在我们的心中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治疗师极有可能自发地暴露,不可抑制地充满自负地想表达我这里发生了什么。

虽然没有硬性配置可以快速识谱指导暴露,但是准则是,此时要给自己时间去充分觉察动机和思考结果。当然缺乏暴露也可能导致缺乏现实检验,保持沉默也可能会有害,有时候对问题的直接的回答,也会帮助来访者体验关系中的相互感和尊重感。

所以,在怀疑是否需要自我暴露时,有第三个选项:分享考虑过程。

 

戒律五:正念性消费


困于物质滥用,说明我们生活中存在某种痛苦,妨碍我们与他人在一起的能力,根据一行禅师的构想,这戒律涉及我们所有摄入的物品,我们需尽最大努力照顾自己,除了食品外,还包括阅读材料、所见媒体,看它们多大程度来充分滋养我们。

我们会发现在治疗中没有充分存在的时候就会问太多问题,过度积极,以一种唤醒自己充满活力的方式,其实是依赖来访者,寻求我们在他处未获得的,比如关怀、赞赏,Warkentin说:如果我们不照顾自己,我们给予来访者的只有空空的双手。

借助正念我们认识到:振奋的音乐、滋养的友谊或者关系等等,需要审查起因和结果来正念消费,和非常困难的来访者在一起时我们需要额外的关怀,例如读一本有智慧的书圣经、道德经、易经等都不错,或者散步等。

检查我们生活的每一刻是否滋养我们的心,是否是维护好我们的心。

 

最后如何带着五条戒律去贯穿工作。


每周选择聚焦一条戒律遵守,连续五周来完成,第一周聚焦和自己最一致的一条,最后一周聚焦最有挑战的,带着戒律工作,以温和的方式施行,在周末检查,什么使自己更易遵守,什么又会导致破戒。

 

积极地参加这种自我检验和实践,就会有一种不断增长的完整性告诉我们如何和某人在一起。这五条戒律会为我们的心理治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支持。

 

一、支持发展信任、

二、培养真诚的谦虚、

三、使干预基于尊重和互惠,并且注意到和来访者的相异性,但每天的脚步在同一片土地。

四、促进更充分的存在,减少焦虑,获得自由,更好关心来访者,

五、培养智慧和慈悲,注意越多、实践越多、智慧越多、成长越多。

 

 

 





蓝蓝的其他日志

人间滋味第七篇:甜(原创微小说)
无字书——己亥木年立夏诗作一首
8.5.11众生(神)归位暨刘洪到底是谁?(4)李彪何用?陈光蕊有何意义?
8.5.6一往无前戒为刀 红尘烦恼俱出家(2019年4月10日)
人间滋味第六篇:沧海五粮液 良伴唯脐橙(原创微小说)
人间滋味第五篇:双踏BOS--请你喝一杯烈焰珍珠奶茶吧(原创微小说)
探讨临床实务危机情境“不伤害原则”的运用(微分享文字稿)
人间滋味第四篇:魅机--不要吃蓝色的那款冰激淋(原创微小说)
小暑颂
端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