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空间
繁体 首页 > 心理学人 > 于飞yufeikingok

抱持与容纳、存在与做梦

yufeikingok2011-4-03 22:46
查看:4281次

 温尼科特的“抱持”概念还有拜昂的“容器所容物”这个概念是这两位分析家对精神分析思想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温尼科特的“抱持”关注的是存在的本质以及时间的关系。最初的时候,母亲捍卫着婴儿存在的连续性,其中的部分就是把婴儿和时间的“非我”方面隔开来实现的。妈妈在一段时间内抱持着婴儿存在的连续性和情感波动的连贯性。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婴儿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去逐渐地内化母亲对他的抱持。相比之下,拜昂的“容器所容物”实质上是处理源于亲历的情感体验的思想。这个概念包含了所容物和容器之间的动态互动;所容物指的是无意识思维,容器则指的是梦想和思考这些无意识思维的能力。

 

(1)

抱持,对于温尼科特来讲,应该是一个本体论的概念;他用这个概念来探究不同发展阶段生命体验的性质以及用以保持存在的连续感的不断变化着的内心-------人际手段。在婴儿最初的“继续存在”状态(going on being)中,由抱持动作承担的母亲的情感状态被温尼科特称为“原始母性关注”(1956)这个时候母亲也是没有主体存在的,她和婴儿处于共生的状态中,就像婴儿在子宫里是一样的。出生后的婴儿,如果面对一个作为主体存在的母亲,婴儿脆弱的继续存在感就会被撕裂。母亲慢慢的摸索婴儿的处境,由此不仅在婴儿体验她的时候,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她也体验自己的时候,融化了自己。这种心理状态被温尼科特称为“几乎像是生了一场病”。这也许就是我们理解为什么会有“坐月子”之说,与其说是让妈妈恢复一下精力,还不如说让妈妈有充足的时间对婴儿可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一下,确保婴儿保持自己的存在持续感。而这个过程“为了能够发展这种心理状态并能在婴儿不再需要她的时候从这种状态恢复过来(指的是妈妈),一个女性必须是健康的”(p302

母亲早期的身心保持的一个主要功能,包括把婴儿的继续存在从时间的无情以及不可更改的相异性隔离出来。(外界的时间对于婴儿来说是陌生的,例如昼夜、父母工作的时间,这些对于婴儿来说尽管最终婴儿会面对这些,但在最开始却只有致命的作用,因为它和婴儿的体验一点儿关系都没有)。这些“非我”的认识只会打击婴儿的存在感,因此时间对于婴儿来讲就是个完全异类的东西。母亲在情感和身体上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后,把时间给婴儿的冲击都吸收掉了。因此母亲最初的抱持包括了进入婴儿的时间感里面,创造了一个暂时可以替代显示时间的幻想;在这个幻想的世界里,完全是以婴儿的身体和心理节奏为标准的。那些心理节奏包括婴儿对睡眠和清醒的需要,对于他人交流还有独处的需要,饥饿和饱食的节奏,已及呼吸还有心跳的节奏。

母亲对婴儿的抱持,是母亲在无意识里努力为不妨碍婴儿的心理节奏做出自我消匿。母亲是悄然存在着,不去打扰婴儿的节奏,“为婴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她的日常惯例逐渐展开,让她体验自身的固有运动,并且让她主宰那些恰当的在生命早期的感觉”(1956.母亲是冒着患有精神病的危险来提供抱持性环境。为婴儿的能够冒着风险开始聚合出自我准备了条件。最初聚合自我的那一瞬“是痛苦的一瞬;新生的个体感到自己暴漏无余”(1955.随着婴儿的继续成长,抱持的功能从捍卫婴儿的继续存在,变成了跟随时间的推移渐进式的支持婴儿以更加客体相关的方式来生存。这些后期的抱持形式之一就是提供一块“空间”(一种心理状态),在这里,婴儿(或者患者)可以收拾打理好自己的心情。在咨询设置中,温尼科特认为,早期的身心抱持形式让位于比喻上的抱持,分析师为患者提供一个心理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就取决于分析师受“没有做任何心理工作”之感的能力。有些时候我们必须把这种行为解析成病人对分析师的要求。意思就是说,来访者需要被一个人全面详细的了解。温尼科特用的“解析”这这个词表示不对患者的词语进行解析,而是只为他提供那个无人打断的人性空间,让他在那里变得完整起来。这个类型的抱持(提供一种“空间”)的重要之处就是形成一个不张扬的“聚合成一个整体”的状态,在这个状态里既有心理维度也有身体维度,这个和婴儿早期(原始母性关注)不同,这种存在于一个空间的状态,在自我和他物的性质上都有一种宁静的感觉(安详意味着不处于焦虑)。

接下来买婴儿的工作是要把在时间中抱持情感环境的母性功能内化。内化的过程有两个概念一个是过渡性现象的体验(温尼科特,1951)另一个概念是独处的能力(温尼科特,1958.

在过渡性现象中,被抱持的环境包括着创造出的“幻觉性体验”,在这种体验中,我们无法讨论这个是你自己想出的还是别人从外界给你的?因为这个时候没有人期望他做出这个判断。这个问题也不会有人问起。在这个介于幻想和现实的区域当中,不仅仅是处在象征的根源,同时也是“在时间的象征的根源”。这个区域也被温尼科特称为第三区域,在这个区域中,时间带着孩子无法控制的外部世界的烙印,同时也是小孩子自己身体和心理节奏的延伸。在创造客体还有发现客体的感觉当中,这是一个脆弱的平衡,当我们在小孩子时期无法忍受母亲缺席引起的恐惧,这个脆弱的平衡就会坍塌,去而带着的是全能的幻想。这个幻想不仅会阻碍象征符号的发展和识别外部客体的能力,而且还包括一种对外部时间的拒绝。这个时候体验不再是延续的,而是以不连贯的爆发的形式表现出来。

独处的能力也涉及到环境母亲在时间中的抱持某种情境的内化。建立独处的能力最基本的经验是“婴儿在母亲在场的情形下独处”。在这里母亲行使的是抱持性环境(而不是抱持性客体)的功能,这也是婴儿在接管的功能。这个过程在温尼科特那里不应该和客体恒久性混淆:儿童通过接管母性抱持环境的功能来创造自己的脑力矩阵、自己的内部抱持性环境。

温尼科特(1954)构想出“凹陷位置”,它涉及一个人在一段时间里为自己抱持的一种情感境遇。儿童一旦获得了“个体的身份”,他就成了一个内部和外部俱全的个体。这个时候喂养的情形涉及到婴儿在哺乳中对耗尽母亲的恐惧。(孩子的确已消耗母亲来是自己成长,从怀孕到出生)在未央和之后的消化活动中,母亲也都是在时间里抱持着这个情景---婴儿害怕自己在母亲的胸部洗出一个凹陷的洞来。而在消化以及进食体验当中,婴儿也在做者心理工作,不断的认识到喂养他让母亲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这个过程显然不会让人觉得那么的轻松,婴儿也只能被动的把自己交给体内的运作,并等待着这个运作的结果。最终,如果妈妈在一段时间里一直保持这个情景的话,婴儿会在比喻的意义上(有时也是真实的)肠胃蠕动(也许是排泄吧,呵呵)。如果母亲接受这种蠕动的馈赠,婴儿就可以弥补幻想中的在母亲的胸部留下凹洞的位置……如果母亲在这段时间里一直坚守这种抱持并接受馈赠,那么婴儿就会认为这种馈赠可以弥补这个凹陷的洞。凹陷位置的抱持意味着母亲对婴儿这个“个人身份”的承认,她一方能忍受和婴儿分离的能力,还有她在精神上对母婴关系真相的把握(承认):双方各自的身份都在不断地变化。妈妈已经不再是整个婴儿的世界了,这种失落感也会给妈妈带来强烈的痛苦。这样的情感境遇既带有创造性也带有破坏性,因为婴儿冒着摧毁自己妈妈的危险,从她身上汲取了他所需要的营养最终养活自己。(妈妈对婴儿的重要性可不仅仅是坐月子,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很关键,这也是为什么温尼科特还有一句名言“there is no such a thing as baby”).

在这个凹陷位置的过程中,儿童的时间变得更加炽能够分得与他相异了,因此他也会逐渐变成一个独立的主体。孩子会意识到,如果别人不愿意,他就无法让别人加快脚步;他也不可能缩短等待得到自己想要东西的时间。凹陷位置维系着一个不断自我转化的个体存在形式的体验---这是一种随时间的推移保持自我本质的体验,一种在逐渐成为那个以前不了解但却隐隐约约感到了自己的过程的情感波动。

 

2

和温尼科特的“抱持”的概念一样,拜昂的“容器---所容物”的概念,也和他对精神分析的最重要贡献密不可分。“容器---所容物”的概念所讲的并不是我们要思考的东西,而是我们思考的方法,也就是我们怎样去处理亲历的体验,以及我们无法对体验做心理工作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现象。

拜昂本人的作品非常具有灵性,一般我们会认为拜昂是克莱因学派的代表人物,因为他的容器概念就是依据克莱因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而得到的,其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投射性认同.拜昂在早期努力去理解精神病人的想法和语言的来源性质,这些想法和语言有着惊人的破碎,明显的没有意义。试图了解他们的意义使得拜昂觉得精神病性的破碎与克莱因所描述的羡嫉性攻击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而遭到攻击的不止是客体本身,还有婴儿自己精神中与该客体以及现实发生联系的部分。拜昂提出,嫉妒的幼儿感到她与那个客体的联系是痛苦的难以忍受,所以攻击不仅仅指向乳房,还指向了连接她与乳房的心理能力。不仅存在对客体的幻想性攻击,把客体撕成碎片,还存在着对幼儿自己感受和认知器官的攻击,破坏了他对现实的感知和理解能力,破坏了她与他人建立有意义联系的能力。嫉羡,对于比昂来说成为一种心理的自体免疫性障碍,在精神上对字体进行攻击。(在克莱因的理论里,嫉羡就是来访者知道咨询师能够对自己有所帮助,但是一旦接受了帮助,来访者会出现病情反复:来访者不能把攻击力限制在分裂的外部客体中,偏执心位与抑郁心位不能够视情况而被采取,无法对字体经验进行整合)。比昂把心里对自身的攻击当做是对连接的攻击(attack on linking,在这种攻击中,事物、想法、感觉以及人们之间的连接都遭到破坏。

比昂还关注一个人头脑中的心理事被背投射到另一个人的影响。这个理论来源于与精神非常混乱的病人的临床工作经验,在其中他发现自己的一些强烈感受与病人的情感生活相一致。比昂开始怀疑分析师变成了心理内容的一个容器,而这些内容原先存在于病人的体验中。自体的一个片段被想象迁移到(容纳于)分析师身上,这是病人心理内部的一个事件,但在某种程度上却转化为分析师的一种真实体验。(比昂设想了幼儿充满了他无法组织或控制的混乱感觉还有他与相容和不相容母亲的关系。把克莱因的投射性认同拓展到人际空间,把它从一个人的内心幻想转变成2个人内心复杂的关系事件)

拜昂的思想是他的“容器---所容物”概念的基石,比昂的“人格的心理分析功能”向我们暗示,人类的人格,天生就装备了一套心智转运的能力,这种能力使我们能够对情感体验做出有意识的还有无意识的心理工作。人格心理功能的纯粹表现就是做梦。做梦含有着心智的前意识方面与被意识知觉排除在外的令人担忧的思想情感之间发生对话这一个过程。只要对一个能够区分意识与潜意识思维的人来讲,不管他生活在什么时代或者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都是这样。(拜昂认为,人类作为有自我知觉的主体,其人格系统原本就有能力执行我们所说的心智功能:在弗洛伊德之前的精神分析是一个没有思想者的想法,一个等待思想者把他变成思想的想法,但是这个想法在弗洛伊德“发现”它之前就真实的在人类世界存在了数千年-----思想等待思想者)。

拜昂认为,梦既出现在睡眠当中也会出现在清醒的生活中。梦思维是一种作为响应亲历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的无意识的思想,它构成了梦运作的推动力,也就是源于自己亲历的体验的无意识思维心理工作的推动力。弗洛伊德的“梦工作”指的是通过浓缩和转移来掩饰无意识的一套精神运作,无意识思维就能以派生或伪装的形式提供有意识思维和再加工思维利用。相比之下,拜昂的“梦运作”就是允许把亲历的体验变成可供无意识来做心理工作的一套精神运转。简单地讲,弗洛伊德的“梦工作”允许无意识的派生物变成有意识的思维,而拜昂的“梦运作”则允许有意识的亲历体验变成无意识的思维(变成可供无意识用来做产生梦思维的心理工作,以及来用梦梦出那些梦的思维)。做梦是我们对自己亲历的体验做无疑是心理工作的首要形式。

“容器”并不是一件物品,而是一个过程。它是梦进行无意识心理工作的能力,它的运行与前意识中的死梦思维相呼应,同时也与我们进行更有意识的思维再加工的思维相呼应。尽管无意识的梦思维、前意识的梦想和有意识的反思都涉及到心智的容纳功能,但显然拜昂把无意识的梦运作看做是造成心理变化和成长的重要工作。(拜昂认为人们的都是太高估自己的清醒状态)

和容器一样,“所容物”也不是一件静止的物品,而是一个活的过程:在健康的过程中,这个过程在连续不断的扩展和变化着。这个术语的意思就是“正在从一个人亲历的经验中衍生出来的思想和情感。”组成所容物的最基本的思维就是未加工的“与情感体验相关的感官印象”(拜昂把这些感官印象称为“二级元素”)。奥格登引用爱伦,坡的是来形容这些出生的思维:二级元素被看成“不像思想的思想,思维的灵魂”。这些最基本的思想都是无法连接的,组成了一个人的心智和他在外部现实世界里体验之间的唯一联系。这个不像思想的思想通过“首席功能”转化成了可存在的梦,思考和回忆中被连接起来的体验元素(“一级元素”)。

在克莱因的“投射认同”的基础上,由于婴儿进行首席功能的能力尚未发展完善,婴儿就把自己无法单独处理的情感体验投射给母亲。母亲做了无意识的工作,梦出了婴儿无法承受的体验。并以婴儿可以利用的方式反馈给他,是婴儿能够梦出他自己的体验。原本充满内涵的婴儿体验,会被一个情感上不可以接近的母亲剥夺一切意义,之后她又把婴儿不能够承受的思想退还给了他。如果母亲不能容纳他投射过去的感情状态,那么婴儿所内化的思维形式就恰恰会以一种攻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攻击恰恰针对体验产生意义的过程(首席功能)和在做梦与思考中来接梦思维的过程。

当容器与所容物之间有种“互惠互利互不损害”的关系的时候,容器和所容物都会随之成长。对于容器来说,它的成长包括增益梦出出自己体验的能力,也就是做出无意识心理工作的能力。在分析情境中,不请自来的思想和情感还有记起的梦几乎总是在他们出现的那个契合点上的分析上注入生命。所容物是一个人从情感体验中获得的思想和情感:所容物的成长则反映在这些思想和情感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扩展上。这种成长包括一种忍受“不定、莫测、或者怀疑的能力,不会被既定的事实或原由所烦扰”。所容物的成长就是随着它逐渐能够容纳情感境遇里充盈的复杂性而成长的。在分析情境当中,以前似乎没有什么意义的经历,对患者来说忽然有了情感深意。

在病态的境况下,容器有可能会破坏所容物,导致思想在广度上和深度上萎缩。容器会把所容物的生命消耗殆尽,最终只会剩下曾经也许会变成梦思维的但现在已经耗空了的外壳。例如,来访者会在分析中把分析师的话原本的返还会去,分析师的干预变得毫无意义。另外一种病态容纳就是完全复制咨询师的话语乃至语气。另外一种病态容纳就是病人过分的描述梦境的时候,描述变得像癌细胞一样疯长充斥着分析空间。这种容纳就是让杂乱无章滋生并毁坏了做心理工作的可能。反之,所容物也会摧毁和压倒容器。例如,噩梦可以被砍做成梦思维太过困扰而导致做梦的能力毁掉了,做梦的人也会醒过来,这个和游戏的中断相似。

从这个角度来看,精神分析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帮助病人解决无意识上的冲突,而是推动容器---所容物的成长。换言之,分析师的任务就是在分析情境里创造条件,当被分析者发展了自己的能力,能对他经历产生出更深更广的思想情感的时候;当他能够梦出那些梦的思想的时候,他就不再需要分析师去帮助他。

 

3

温尼科特的抱持概念的核心部分就是母亲在一段时间承担捍卫婴幼儿存在和成长的功能的过程。拜昂的“容器所容物”经常涉及到一种梦思维和(所容物)做梦的能力(容器)之间的情感交互作用。容器和所容之物间具有猛烈又强劲的张力,它们在一种不稳定的相互依存中相伴而生。

温尼科特还有拜昂的理论代表着不同的分析至高点看到同一个分析体验。“抱持”主要是关于存在及其时间之间的关系;“容器-所容物”的中心则在处理从经历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的思想。这两个概念一起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立体感的”深度,使我们能够更深刻的了解分析情境里出现的各种体验。

 

 

(托马斯 奥格登致力于把拜昂和温尼科特的理论结合一起,是作为当今精神分析接力的代表人物,这篇文章基本上来源于他的著作《精神分析艺术》)



yufeikingok的其他日志

网络社会化下,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解读
研究被试招募
爱情和内在伴侣---客体关系理论视角下的爱情
专业、使命、发展
抱持与容纳、存在与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