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困惑与心理调适
──做心理功能健全的人
大学生为什么应当是心理功能健全的人?包括理工科与人文学科的大学,是为国家培养既通晓人类社会文化知识又掌握当代先进科技的人才的综合大学。综合大学要求我们培养思想境界深广、知识渊博、心理素质优良、精神品位高尚、具有时代精神的专门人才。为了这个目的,大学生不仅要通晓东西方社会文化,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又要能认识自己,把握自身,适应社会变革,胸怀大志。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建设现代社会的任务。本文主要对认识人们自身提出一些见解。为此,我建议大学生应当学点儿心理学,它让我们了解自己,也了解他人,其作用是使人更好地进行人际沟通,担负起社会委以的重任。
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学既是自然科学,又是人文科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内涵。心理学是讲适应的。人类的适应性既是先天的、本能的,又是社会化的。因此,人类既是被动适应的,又是具有积极创造性的。人类以其本身的素质,通过大脑的操作,引导行为,以适应环境和创造新事物、新环境。个人在不同的先天素质基础上,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形成多种以不同特征表现的认知、兴趣、性格特性和完整个性。因此,个性是先天素质与社会熏陶的产物,也就是“我”的全部精神。它生成为各个人不同的、适应性的结构模式和手段,是人类适应生存发展的最有效的高级精神武器。
心理学中有两个重要的主题,一个是认知和智能,另一个是情绪和情感。智能是人脑的高级产物,是人类祖先世世代代为适应生存在人脑结构中保存下来的能力。我们之所以能够具有创造性,是由于我们思维中抽象、升华的结果,是一种高级的适应性心理能力。
兴趣、性格特征、智能、人格,都对我们的生存、生活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至于情绪和情感,在活生生的现实中,我们经常处于这样或那样的、好的或坏的心情或感受之中。现实对我们来说并不经常是顺利的,它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困难,使我们心理上感到困惑,使人陷入混杂的、矛盾的、负性的社会化复合情绪之中。
人的适应状态,会因个人与环境的变化,而处于平衡或不平衡之中。时代的剧变,社会的转型,使人们面对全新的世界。每个人的“良好适宜度”(goodness of fit)都会受到冲击。例如,上大学本来是初入学的学生所热切盼望的,但是,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都是全新的;远离家乡亲人、同学间贫富悬殊、人际间的陌生等,要求我们的独立能力和适应能力迅速提高,原来习惯了的生活方式需要迅速改变。虽然每个人的独立性和适应性有所不同,可是新生都需要时间去改变,随之则会发生对所学专业发生浓厚兴趣或不感兴趣的问题,或对毕业后职业选择的忧虑,以及对恋爱、婚姻的选择产生困扰,这些就是引起我们心理困惑的普遍原因。
一、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一) 个体自我同一性
1.什么是自我同一性
18岁已经成年,多数人已经在青少年时期完成或接近完成 “个体自我同一性”的成长。自我同一性(identification)也称“自我认同”。从青少年时期起,他们就经常会思索“我是谁”、“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问题。这说明自我的人格化是青少年成长的主题。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是人格化的形成过程和内容,是指他们的需要、兴趣、理想、情感、能力、目标、价值等特质的整合,即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随时间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形成相对不变的、连贯一致的整体人格。构成同一性的内容,可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因素。然而自我,必须有其基准内容,它最终将成为一个人的个性内涵和标志。自我的个性,为人们提供思想和行动的准绳,在遇到新鲜事物时,以此准绳去对待和应付,并日渐形成他们稳固的个性。
2.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程
自我同一性是自青少年到成人的一个长期过程。每个人的形成经历均有顺利与不顺利、快与慢、早与晚的差异。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会发生困扰与冲突。尤其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子女受到格外的保护,同时他们缺乏生活锻炼,很少受到挫折。智商高,并不是万能的适应手段。智力不能包括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青少年逐步走上人格的自身成熟,更要求一定的教育教养的引导。在青少年认知和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个性一定程度的成熟的基础上,父母的民主化教养方式和熟悉学生个人特点的教师的启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常接触到与个人取向较为一致的社会影响,是避免发生心理困扰的关键。诸如个人的兴趣受到社会的肯定和鼓励,自己的认同定位为社会和亲人所接纳和帮助等,这一切都是自我同一性顺利形成的外部条件。自我同一性形成顺利的青少年,更容易得到成人和社会的肯定,实现自身的愿望比较顺利,并能遵循设定的目标与日俱进,有机会发展自身独立的处世能力。这样的生活条件的具备,意味着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将得到顺利的成长。他们到成人时期,将与日俱增地更加乐观、自信、理智和富于热情,并善于进取和勇于创造。他们也经常会遇到困难,但能从困难中逐渐变得坦然,从冲突中得到疏解,在挫折中成熟起来。
未能顺利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青少年容易发生“角色混乱”。他们在遇到多变的情境时,没有恒定的观点和有效的处理方式,表现出自我混乱,内心往往充满矛盾,无所适从。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引导,他们将难以确立明确的目标。他们的需要和愿望往往变换不定,经常行动盲目而不顾后果,或放弃期望而不敢面对世界。他们中的一些人会表现为十分幼稚,长期对家长过度依赖,不知道或不在乎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活冲突和思想矛盾,使他们的自我发展变得幼稚或混乱,个性独立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健康的发展,或成熟得缓慢。多数有行为问题的青少年常常具有这种矛盾的或混乱的自我同一性,他们在向外界寻求感情上的认同时,往往由于不能判断正确与谬误而误入歧途。
(二)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
大学生虽然在生理上已经成熟,但是尚未进入社会,大多数人尚未承担家庭和社会的任务和责任,处于学习、准备时期。他们是未成熟的成人。成熟的青年,就是指个人自我同一性已经确立的人,与十四五岁的青少年不同。然而,20世纪末21世纪初这一代人与前几代人相比,生在和平时期,缺少生活经验与锻炼。社会的转型带来实际生活和社会观念的改变,以及价值观、道德观与人生观的冲突。这些冲突成为他们生活实践的思想背景,使他们意识到的冲突更加尖锐,因此,要求他们具有理性和感情上的承受力。尽管如此,每个人的成熟过程是不同的。大学的实践,不仅使他们学到了知识和技能,而且给他们提供了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使他们的自我同一性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充实。因此,大学时期的特定环境使青年在自我成长中不断地思考;精神愉快与乐观、自信与进取、兴趣与爱好、目标的实现等,是推动他们前进的动力;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们有勇气在“尝试与错误”中克服困难和成长。这种能力是自我整合完善的结果。尽管困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他们仍然可能在困难中成长,在经受磨难中成熟起来。
二、自我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