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困惑与心理调适
作者: 孟昭兰 / 6405次阅读 时间: 2014年1月03日
来源: 人教网心理研究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L)c@'| H9{q0R0  思想困惑与心理调适心理学空间4ESbm+yR/R(D3?

U~/N;o;k4dc1W*p0──做心理功能健全的人

@Xl9H!M{6{k7^0

rw,Yx/|-A^1B0  大学生为什么应当是心理功能健全的人?包括理工科与人文学科的大学,是为国家培养既通晓人类社会文化知识又掌握当代先进科技的人才的综合大学。综合大学要求我们培养思想境界深广、知识渊博、心理素质优良、精神品位高尚、具有时代精神的专门人才。为了这个目的,大学生不仅要通晓东西方社会文化,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又要能认识自己,把握自身,适应社会变革,胸怀大志。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建设现代社会的任务。本文主要对认识人们自身提出一些见解。为此,我建议大学生应当学点儿心理学,它让我们了解自己,也了解他人,其作用是使人更好地进行人际沟通,担负起社会委以的重任。

G;lyG0]0

A3UhPX`:O!O0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学既是自然科学,又是人文科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内涵。心理学是讲适应的。人类的适应性既是先天的、本能的,又是社会化的。因此,人类既是被动适应的,又是具有积极创造性的。人类以其本身的素质,通过大脑的操作,引导行为,以适应环境和创造新事物、新环境。个人在不同的先天素质基础上,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形成多种以不同特征表现的认知、兴趣、性格特性和完整个性。因此,个性是先天素质与社会熏陶的产物,也就是“我”的全部精神。它生成为各个人不同的、适应性的结构模式和手段,是人类适应生存发展的最有效的高级精神武器。心理学空间`8E5^v'} D

心理学空间-~&TD/\'`~8E:T$o

心理学中有两个重要的主题,一个是认知和智能,另一个是情绪和情感。智能是人脑的高级产物,是人类祖先世世代代为适应生存在人脑结构中保存下来的能力。我们之所以能够具有创造性,是由于我们思维中抽象、升华的结果,是一种高级的适应性心理能力。心理学空间2o#^'wH3v L z!PT;G

心理学空间#R9CK^-Y;DLE T

兴趣、性格特征、智能、人格,都对我们的生存、生活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至于情绪和情感,在活生生的现实中,我们经常处于这样或那样的、好的或坏的心情或感受之中。现实对我们来说并不经常是顺利的,它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困难,使我们心理上感到困惑,使人陷入混杂的、矛盾的、负性的社会化复合情绪之中。心理学空间];gz+cZ$q$Mf` V+[

1vT#Gs_I9R/A0人的适应状态,会因个人与环境的变化,而处于平衡或不平衡之中。时代的剧变,社会的转型,使人们面对全新的世界。每个人的“良好适宜度”(goodness of fit)都会受到冲击。例如,上大学本来是初入学的学生所热切盼望的,但是,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都是全新的;远离家乡亲人、同学间贫富悬殊、人际间的陌生等,要求我们的独立能力和适应能力迅速提高,原来习惯了的生活方式需要迅速改变。虽然每个人的独立性和适应性有所不同,可是新生都需要时间去改变,随之则会发生对所学专业发生浓厚兴趣或不感兴趣的问题,或对毕业后职业选择的忧虑,以及对恋爱、婚姻的选择产生困扰,这些就是引起我们心理困惑的普遍原因。心理学空间 j\Yx~3rG

心理学空间P/rap hdLU

一、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O.EP'T;B+y7B0 心理学空间5L\?4MLg:w%~l

(一) 个体自我同一性

6BkT0rK t0 心理学空间U#^6M&@)K(i&mL

1.什么是自我同一性心理学空间"F.T_$Q+?P

*a D~Qxz#c018岁已经成年,多数人已经在青少年时期完成或接近完成 “个体自我同一性”的成长。自我同一性(identification)也称“自我认同”。从青少年时期起,他们就经常会思索“我是谁”、“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问题。这说明自我的人格化是青少年成长的主题。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是人格化的形成过程和内容,是指他们的需要、兴趣、理想、情感、能力、目标、价值等特质的整合,即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随时间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形成相对不变的、连贯一致的整体人格。构成同一性的内容,可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因素。然而自我,必须有其基准内容,它最终将成为一个人的个性内涵和标志。自我的个性,为人们提供思想和行动的准绳,在遇到新鲜事物时,以此准绳去对待和应付,并日渐形成他们稳固的个性。

[/_oCS0S!g'S0b0 心理学空间 c|8aSg*p)C

2.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程心理学空间7io.Z:x E5z{ |,?,p

W8ob9Qz)]&x0自我同一性是自青少年到成人的一个长期过程。每个人的形成经历均有顺利与不顺利、快与慢、早与晚的差异。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会发生困扰与冲突。尤其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子女受到格外的保护,同时他们缺乏生活锻炼,很少受到挫折。智商高,并不是万能的适应手段。智力不能包括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青少年逐步走上人格的自身成熟,更要求一定的教育教养的引导。在青少年认知和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个性一定程度的成熟的基础上,父母的民主化教养方式和熟悉学生个人特点的教师的启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常接触到与个人取向较为一致的社会影响,是避免发生心理困扰的关键。诸如个人的兴趣受到社会的肯定和鼓励,自己的认同定位为社会和亲人所接纳和帮助等,这一切都是自我同一性顺利形成的外部条件。自我同一性形成顺利的青少年,更容易得到成人和社会的肯定,实现自身的愿望比较顺利,并能遵循设定的目标与日俱进,有机会发展自身独立的处世能力。这样的生活条件的具备,意味着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将得到顺利的成长。他们到成人时期,将与日俱增地更加乐观、自信、理智和富于热情,并善于进取和勇于创造。他们也经常会遇到困难,但能从困难中逐渐变得坦然,从冲突中得到疏解,在挫折中成熟起来。

r}D"NEY%v/x"Zs*gr0 心理学空间6k)|:[/l9F9Z&vh)C

未能顺利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青少年容易发生“角色混乱”。他们在遇到多变的情境时,没有恒定的观点和有效的处理方式,表现出自我混乱,内心往往充满矛盾,无所适从。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引导,他们将难以确立明确的目标。他们的需要和愿望往往变换不定,经常行动盲目而不顾后果,或放弃期望而不敢面对世界。他们中的一些人会表现为十分幼稚,长期对家长过度依赖,不知道或不在乎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活冲突和思想矛盾,使他们的自我发展变得幼稚或混乱,个性独立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健康的发展,或成熟得缓慢。多数有行为问题的青少年常常具有这种矛盾的或混乱的自我同一性,他们在向外界寻求感情上的认同时,往往由于不能判断正确与谬误而误入歧途。

:X V/M%s"`$f(EpX,[0

7zA T9G"y m"ar8T0(二)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

\V-g |3g_"^0 心理学空间9_1}JiMTpn

大学生虽然在生理上已经成熟,但是尚未进入社会,大多数人尚未承担家庭和社会的任务和责任,处于学习、准备时期。他们是未成熟的成人。成熟的青年,就是指个人自我同一性已经确立的人,与十四五岁的青少年不同。然而,20世纪末21世纪初这一代人与前几代人相比,生在和平时期,缺少生活经验与锻炼。社会的转型带来实际生活和社会观念的改变,以及价值观、道德观与人生观的冲突。这些冲突成为他们生活实践的思想背景,使他们意识到的冲突更加尖锐,因此,要求他们具有理性和感情上的承受力。尽管如此,每个人的成熟过程是不同的。大学的实践,不仅使他们学到了知识和技能,而且给他们提供了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使他们的自我同一性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充实。因此,大学时期的特定环境使青年在自我成长中不断地思考;精神愉快与乐观、自信与进取、兴趣与爱好、目标的实现等,是推动他们前进的动力;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们有勇气在“尝试与错误”中克服困难和成长。这种能力是自我整合完善的结果。尽管困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他们仍然可能在困难中成长,在经受磨难中成熟起来。

7Tp`&kkA H \;`1E[0 心理学空间I6k1Q%D2W!X.{

二、自我塑造心理学空间N9~o g^\ AA[o

心理学空间K$S7B _ h:N ^w[F

自我塑造是对自己个性全面的认知,对自己智能、情感和性格的全面认识和把握。这一过程,主动和有意地强化优点和改变缺点,把自己塑造为心理功能健全的人。

xgft+z0

&w&mE b"?ln)M ["Ct0(一)智能心理学空间)i!i0dj9A8a0Xz

心理学空间5mm3d'r/I ?0x6V)^)_

人的智能好比一架机器,高智能是一架精良的计算机,智能缺陷则像构造不全、功能低劣的机器。智能基本上是先天的,大脑的资质好,禀赋高,就如计算机硬件内存大、操作速度快。智能更是后天形成的,经过开发(教育、锻炼)而能提高。人脑的智力是可无限使用而提高的,正如机器软件的使用因人而异一样,人的智力因勤奋程度不同也各有差异。心理学空间]])aF7^

,eDw ?5`,b"U-I)yg0智能包括感知能力、思维能力、记忆力、想象力、动手的技能等多方面的结构成分,构成分析、选择、概括、决策、解决问题等复杂过程。记忆是外界事物在脑中的铭记,它们经过工作记忆储存在长时记忆中。长时记忆经过“组块”,像资料库那样,分门别类,存储记忆材料,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例如,棋手脑中的诸多棋谱可供棋手灵活运用。棋谱越丰富,棋手的运用就越灵活。我们的知识和技能也是经过组块,积累在大脑中的。而性格特征和个性,更是由复杂的心理结构所构建的。本文着重讲解情绪与适应这一主题,是因为情绪在人格完善中具有重要作用。

[]V;~2^Tu0

#NaH$`iR6K-@X0(二)情绪

],q tcm@1yS-II0 心理学空间R u?|$Oh

使我们发生感情困惑,并能够帮助我们去适应的主要心理因素是什么呢?是情绪。心理学空间!b)E!ca-H.}S

心理学空间PPuw}\j

情绪作为脑的功能,与认知不同,是人在遇到某种具有利害关系的事件时发生的。它是一种普遍的、无时无刻不存在着的心理状态。情绪的这一独特性质,决定了它与人具有性命攸关的联系。心理学空间9K.o$HZ(t}l&r#E

心理学空间#d lxJ!D[Wx f!~n

情绪具有多种独特的属性。心理学空间4y"p G6b7u*u9?JI

心理学空间V~I*@ x'c C

(1)情绪是多维的,情绪有多种存在形式。多维,是指它包含着多水平的紧张度、激活度和享乐程度。多种存在形式,是指它既是脑的活动过程,又是脑的一种状态。无论是过程还是状态,都可以有不同的紧张度、激活度和享乐度。由于情绪时刻受到环境事件的影响,它随时可以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而且更有可能影响认知活动。心理学空间M QA8rW#ec

心理学空间yY g{T,HoeE*M}

(2)情绪具有一种激活效应,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控制的。这是由情绪的神经机制决定的。情绪的神经定位较多地涉及脑在进化中的古老部位。情绪刺激可以直接达到脑核心部位的杏仁核。杏仁核是情绪产生的核心。神经兴奋从杏仁核传递到大脑半球前额叶皮质,从而产生情绪体验,并诱导适应行为。由于上述系统有着内导、外导的多通路相互影响,所以情绪兴奋不但在达到大脑前额叶之前即可发生,而且在脑中许多部位呈现弥散性兴奋状态。因此,情绪并不能完全受大脑皮质和语词意识的支配。在一定意义上说,情绪是超理性的。这就是我们感受到的痛苦、烦恼或愤怒一经发生,难以立即加以克服的原因。当多种情绪过程混合或转化时,诸如忍受不了的痛苦可转化成愤怒,愤怒与厌恶结合可形成敌意,忧伤受到压抑导致抑郁等复合情绪,它们更加增添了体验的复杂性而难以克服。又由于脑中的情绪痕迹可从记忆中唤起,又可从外部利害事件引起的预期中产生,因此,机体内部的活动也会因受到情绪的冲动而发生好的或不好的改变。这些情绪均可激活整个脑和全身。

JtMk+Yh9H0 心理学空间h(K {p$`

要强调的是,情绪的这种激活和不可控性,随时均有变化的可能。人如果处在平静少变的环境中,情绪就不会使人过于激动。而在当今社会转型、高速运转的世界里,在利害矛盾、机遇冲突的生活中,人们的情绪往往受到严重的冲击。那么,人的适应首先需要的就是心理的适应,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情绪的适应。

@$kcD.Uey/Cq0 心理学空间GW?e._QYA

(3)情绪经常表现为多种情绪的混合。快乐、痛苦、兴趣、厌恶、恐惧、愤怒、悲哀等,都是先天的基本情绪。另外,人类的社会化,以及与认知判断的结合,造成了情绪本身的复合。焦虑、忧郁、敌意、妒忌、怨恨、歉疚、羡慕、渴望等多种复合情绪,是人们经常体验到的。例如,人们处在升学、就业的时刻,自然有很多想法,产生了期望与目标,因而感到担忧或焦虑;一旦受到不公平待遇,感到愤怒;失败时感到怨恨或内疚。不同的情况,产生多种情绪的混合。这些负性的复合情绪,尤其是焦虑、抑郁等,比那些单一的怒或怕,使人更加感到不舒服。这就需要加强对它们的调适,去对付不良环境。然而,眷恋、羡慕、欣赏等是良性的复合情绪,给人们更深层的体验、感悟和享受。由此可见,情绪构成了人的丰富而复杂的精神世界。

o h@m`$e0 心理学空间#J/Jx,D9Se4|

(4)情绪作为一种心理信息,是人际交流的手段,通过表情表达出来。它的作用往往是语言所不能代替的。情绪的传递, 在社会交往中起着独特的作用,例如在亲子之间、恋人之间传递着的无言的依恋,朋友之间交往的面部表情,伴随着语言而发生的师生感情,等等。情绪不但让人们通过语言互相了解,而且补充语言之不足,成为人们联系的纽带,传递着和谐、友爱或怨恨、敌意。在人类社会的形成中,在人类语言发生之前,情绪就已经在起着重要的信息交流的作用,情绪因而成为人的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媒介。

l? fY U&n0

/x|4QsR0(5)情绪是一部“监视器”。由于情绪是以脑的状态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它通过内在体验,能够监测自身的行为,并监测认知加工和脑的其他心理活动。人类婴儿的感受状态,逐渐萌发为意识,并随着语言的发展,达到语词意识的水平。只是在此时,人才能用语言表达自身的意识体验。也正是从这时开始,情绪才成为一种能够监测自身以及监测脑的认知加工的、特殊的心理功能,并使情绪能够达到可以接受理性思维的调节的水平。心理学空间8He Q(z]Q4p.^

心理学空间;ZYDI W!@6f

由于这个谈话的重点是情绪,下面我介绍几种重要而常见的情绪。

8Y#k P%P6@ S'E%D7z0

h_n?w-Krr A01.兴趣心理学空间 Kpd O]y^n1Hr%h y

X Jt(J)O2n0(1)由于兴趣具有感情性的属性,因此情绪心理学把它列入情绪范畴。兴趣与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兴趣的神经特性与一般明显的情绪有所不同。兴趣的激活量、紧张度和享乐色调均处于不十分强烈的中等水平,在神经激活水平和外部表情上均不那么明显。中等激活水平的神经活动和脑的状态,为脑提供一种最清醒的状态,为人提供进行智力加工最佳的状态,成为脑的信息加工的最优背景。只要你具有强烈的内在动机,有动力去探索事物,兴趣的形成就是自然而然的。心理学空间L$}&`3RJu\AS

7z7lOTp7y-}(J$H [h0(2)兴趣的发生机制是怎样的呢?人类和高等哺乳动物有一种内在的动机,这种动机表现为,个体在某种不存在生物内驱力的情况下,主动自然地产生寻找刺激的先天倾向。所以,兴趣具有驱动作用。它能调动生理机能,促进维持身体活动所必需的能量的释放。例如,它可以放大饥饿驱力,促进觅食和进食的行动。它也驱动人去认识新鲜事物,操纵事物。

?~S,UA*zF W0 心理学空间-H2~e5a x}3Q+D

(3)兴趣是如何对人的认识起作用的呢?杰布森说,环境信息作用于脑而产生感觉,人的感觉转换成为知觉是经过选择的。这个选择的机制是注意,而支配注意的就是这种内在动机,即兴趣了。詹姆斯提出,注意恒常地支配着知觉的选择过程。兴趣提供对环境的最初的认识,是获得知识的重要的心理基础。心理学空间AmS CJ f

n4^? d P\4z_0(4)兴趣是思维和创造的有效支柱。人们应当也必然会有多种兴趣或爱好。如果一个人生活中没有某种或多种爱好和兴趣,就像煮的菜肴里没有盐,没有油,没有糖,没有滋味。兴趣为人提供观察、探索、追求和进行创造的动力。它支配人的注意和知觉的选择,是智慧发展的源泉。兴趣对认知的作用在于:书本知识或专业知识当然可以培养兴趣,但是如果你注意到或有余力从事专业以外的事,有多种兴趣和爱好,就可以导致思路更广阔,信息来源更充分,创造性就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H?L vC5pJ/{0 心理学空间&Y/K)H2U8tt8C'Y uE

兴趣支配知觉的选择,排斥和筛选无关刺激的干扰。如果没有兴趣维持着注意集中的作用,知觉就将从一个对象跳到另一个对象上,就不可能产生有效的思维加工。兴趣引导人进入冷静、深度的思维中。这是创造的前提。兴趣浓厚的人更容易与人交往。兴趣可以成为社会交往的动因和媒介,有利于人们良好的交往技能的形成。心理学空间Y0P tZ9`G&ef

心理学空间#ug1Az \DL5Zf

2.快乐心理学空间 xg#I-u5\U@Pu

心理学空间`rB'R9dx+_ w"A

(1)快乐和兴趣是两种最普遍的良性情绪。快乐给人以欢快、满意、幸福的感觉,是一种享受和享乐的体验。快乐是在得到某种满足和满意中产生的。人们从感觉中、从满足内驱力的需要中得到快感、舒适感,还可从玩笑中得到愉悦、欢快。但是真正的快乐,是在人从事有意义的活动中产生的,是在获得成功、完成任务、实现承诺、实现愿望和理想时出现的,是在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和接受时产生的。例如考取大学的快乐,就是从客观上证实自我的时候出现的真正的快乐。心理学空间4ne6j)?)XWE.k N

心理学空间%f Q7{+b^+H5nJ9J

(2)快乐是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产生的。人际交往中的彼此沟通、互相认同,朋友、家人相聚,有共同兴趣的话题和共同喜欢的活动,都是快乐的来源。人是不能脱离人群的。被人群排斥、冷落,就会陷入孤立、孤独,产生不安全感。快乐为人们提供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助于人们融入社会。

7E/h&N!['F;_#N6a)x{0 心理学空间i%Io9p3H-}H

(3)快乐增强人的自信,使人精神开朗和乐观。快乐的体验具有一种超越感和自由感,使人处在摆脱束缚的状态,从而使人勇于承受重担和压力,提高经受挫折和痛苦的力量。它让人充满信心,给人以勇气,有助于建立自我信赖感和自我依靠感。这种自信心和独立性是创造性的源泉。心理学空间[p8f b I

心理学空间4~;H9E2Q!OCeqS|f

(4)快乐使人的紧张得到释放。人们往往在人生的跑道上奔向目标,不停歇地前进。但追求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产生失误和挫折,从而又产生压力。人不能持续不断地紧张下去,需要放松和调节。兴趣与快乐的交替出现有助于维持脑的最优的、最适合于智力活动的状态。在智力加工的过程中,回顾成果,产生信心和满意,得到精神上的松弛,是启动后续工作的良好开端。心理学空间A"CUCS

心理学空间+o&mJJ6{H!V,s\

(5)坦诚和开朗使人得到快乐。坦诚地对待自己和自己的行为,作出恰当的自我评价,是达到自我满足和体验快乐的前提。人的能力和成果均有不同。只有自知,才能自信。要开朗,勇于敞开自己的心灵,勇于面对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评价。

rgnV2PWt e^}9~0 心理学空间(@$S G+^Z Ib(c ^

3.痛苦心理学空间B"`0N4KjaF,?3` LQ

:Sj@Y3YZL0(1)当环境事件对人起着有害、不利的影响的时候,或处于长期等待和期盼的时候,经常会诱导出痛苦、忧伤、忧虑、愤怒等负性情绪。痛苦是最普遍的负性情绪。痛苦是使人产生难以忍受的受折磨体验。这是因为,情绪牵动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特别是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活动变化,这些变化会改变、干扰正常的生理过程,导致一种特殊的生理感受。痛苦是有机体处于不良情境时所引起的负性感受。情绪的激活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不容易控制。情绪体验所引起的在脑中弥散性扩散的兴奋,不能完全受大脑皮质和语词意识的支配。于是,多种复合情绪增添了体验的复杂性,加强了负性的体验。

Q gih8V atY#C W8q0 心理学空间@:{M N+sOj

(2)痛苦是人持续在不良环境中而无法摆脱不良环境时产生的。人的一生,从婴儿到老年,痛苦是不可避免的。由于痛苦的激活度和紧张度都不太高,使人可以无奈地忍受着,因而导致人们可能长期地忍受痛苦。如失去亲人、考试失败、失去尊严和信任等,都会使人长期忍受着痛苦。痛苦产生的诱因,包括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如持续存在的噪声、刺眼的亮光,会引起人们烦躁。持续的疼痛、饥饿,使人很痛苦。给人感受最深的痛苦是由心理―社会的诱因所引起的。痛苦有一定的生态价值。痛苦的表情和诉说,是表达其痛苦、引起人们的同情和获得帮助的心理手段,有利于群体的和谐与团结。然而只有对自身痛苦的起因和后果有所认识,人才能设法改善自身的不良处境。心理学空间'T1bB1P$yP

.^|"N.~X3Q0(3)痛苦虽然是可以忍受的,但它是人们心灵的负担,不应当因其可以忍受而无视其严重性。严重的痛苦可导致悲伤。严重和持久的痛苦可转化为抑郁,而成为精神性焦虑或抑郁症。因此,人们应设法改善造成痛苦的处境。学习压力给孩子们带来的痛苦,教师和家长有责任帮助他们解脱。社会如果不重视人们的痛苦和改善他们的困难处境,就是落后的、不负责任的社会。心理学空间JZ%^F(s O6fa(Y

m@mh4~ ^p04.抑郁心理学空间oXm$L^ V

心理学空间(Wh8P)W:vzX

抑郁是一种复合情绪,它比任何单一情绪的负性效应都更强烈,持续时间更长,给人带来的痛苦更大。它的构成成分以痛苦为主,含有悲伤、愤怒、悔恨、自怨、羞愧等情绪,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情境而异。心理学空间)r*O G8`)OZb+e6Y,^

心理学空间,f9oHx hL8?%X@ Q

(1)抑郁可属于正常情绪范围,严重时可转化为病态,成为抑郁症。抑郁的正常与异常的界限,一般来说,处于忧郁状态的人,如能对所遭遇的环境与自身状况有恰当的认识,对自身行为能够控制与调节,即属于正常的情绪范围。对自身处境不能如实判断,并产生偏离社会的行为,情绪低落或绝望,失去兴趣,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等,则属于异常范围。心理学空间J5V%]LrxJ!}d[

hy3D y!Xnt1W/fl0(2)抑郁症有神经性抑郁和精神性抑郁之分。神经性抑郁主要是外源性的,是由环境和认识因素,如外来压力引起的应激所导致的。精神性抑郁一般有内源性致病因素,主要有遗传的因素。精神性抑郁只表现在情绪上,诸如情绪低沉、冷漠、悲观、失望,由于自我意识混乱而失去自尊和自信。心理学空间)tv&M:_c'O \

心理学空间l/S/~0o6L+C!oU]

(3)对抑郁症的心理解释。

A;G"^z*kw\u0

u P ^.u m(]O:?0①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丢失”是抑郁的主要原因。患者失去爱,失去他人的承认和支持,从而丧失安全感,失去自我确认、自信和尊严,并产生悔恨、恐惧和焦虑。严重的抑郁患者,把自身的抑郁情绪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从而加重了抑郁的程度。特别是,患者常常因感到无助而把威胁归因于自己,产生过分的自责、严重的郁闷和回避倾向而不能自拔。

*r`+t d,wgF0

6N'u;^ B Va0②认知理论家贝克认为,患者的思维产生偏差,他们任意推断事物的因果关系(如失去亲人是自己的过失),对情况作过度的、不实际的概括,因而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这样所形成的认知图式,过度偏离实际,特别是倾向于自我低估和自我责备,从而产生愿望丧失,导致情绪上的异常。

SWZ(|wP8^:c8Z0

uEf:eAr0③“习得性理论”认为,当事物得不到积极的强化,或积极强化的奖励与惩罚不一致的时候,就可能产生一种所谓“习得性抑郁症”。塞利格曼提出“习得性失助”的理论,认为抑郁是习得性失助的结果,即当所遇到的情境不能加以控制,就会对所遇到的情境感到无力应付,从而消极对待,由此从困扰转化为情绪低落而抑郁。心理学空间d0beas D#R

心理学空间8A"z-j.Jn%i2v4_;?

5.压力与应激

)h7onfdyV"OT0j0 心理学空间.L2O9o9wRO4a s8b%_.P

(1)压力常存。在人们的生活中,为了达到各种大大小小的预定目标,经常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而在目标难以预料时,经常会感到压力。一旦遭遇失败,心理上受到挫折,或生活中出现重大改变,压力感就更加明显。目标越远,难度越大,压力也就越大。应当说,压力是不可避免的,适度的压力是必要的。心理学空间 c*rG AW

;BZB*k2c0(2)压力如何解脱?作为情绪状态,压力处于情绪的“紧张―疏松”维量上的紧张极。消极地对待压力,人就会感到痛苦、消沉或退缩;长期忍受这种压力,紧张的情绪就会自发地寻找突破口。这时,如果人能振作起来,寻找失去的兴趣和力量,增加兴奋,就可以冲破压力而继续前进。如果人的压力状态无从转化,它的突破口就会指向身体、心理内部,在生理、心理的薄弱环节上失去平衡而发生病变。

]6|7Jcg a1\.m0 心理学空间1z fx.X;qiyr

(3)什么叫应激?应激是在受到严重威胁、承受极端压力的紧急情况下,生理、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反应。应激肯定是紧张的,但它不是单纯的紧张。应激有着复杂的神经过程。这时人的交感神经系统高度激活,副交感系统也在发生作用。例如,单纯的愤怒使人紧握拳头,手心出汗,这是交感系统的作用;考试前焦虑,手是冰凉的,这是副交感系统的作用。交感系统和副交感系统同时起作用,即高度兴奋和压抑同时存在,这才是应激。其实,只有遇到不可避免、难以克服的情况,才会发生交感系统和副交感系统同时被激活的状况。它可以以震惊、恐惧、恐慌、愤怒等情绪形式出现,也可以产生处于高唤醒水平的压抑,感到孤立、无助等。它可以是短暂的,也可以是持久的。心理学空间-cE+e:vi}&Ad(s)y

;u0e _PI6a0(4)应激的后果。由于有机体具有自动的生理平衡机制,所以过于激动的情绪不能持续很久,从而不至于引起疾病。但是,巨大的惊恐或持续的灾难会给生命带来威胁,从而引起身心薄弱环节的潜在病变。长期忍受挫折和打击,长期处于高度激活和压抑并存的紧张状态,有可能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诸如紧张引起血管痉挛性头痛症,微循环痉挛引起皮肤炎症,胃痉挛引起胃溃疡,内分泌系统失调引起失眠、消化不良等。在心理上,长期的疾病、丧偶、婚变、失业等,都会引起孤独、焦虑、消沉等情绪,或爆发为实施暴力、犯罪行为。如果发展严重而成为抑郁症等严重情绪疾病,就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而导致严重的身体疾病。心理学空间!Ka3O.L"LW

0mx1XkI8U^3z Q.Z0总之,对待压力或应激,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情;有好心情,才能有好身体。一个人的心理平衡,生理就稳定;生理稳定,疾病就不会发生。经常保持良好心态,是身心健康、事业有成的基础。

^)\ O*YTa M(isO u0 心理学空间}i+PB8`(XZ T,B(A

(5)防御机制。情绪是难以控制的,但是,人的意识、语言和自我暗示可以调整自身的情绪。我们有多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防御机制。防御机制学说来源于弗洛伊德。防御机制有多种策略,如压抑、否认、文饰作用、投射、理智化、转移。压抑是自我采取的一种控制自身冲动的倾向。如果压抑的效果出现,个体就会忘掉原来的动机。如果压抑不完全有效,个体就会采取另外的策略,或转移到他人身上。有时人会为冲动找出另外的借口,以掩饰或淡化自身的责任。防御机制有时能帮助个体解除某种痛苦,但由于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有不自觉地欺骗自己的性质,所以在严重的情况下很难有效。因此,还是坦诚地对待自己、面对现实更好。

C*Qyd3ZD'Q{bJ"B0 心理学空间4^T)TI6ecKi)]4P6Q

三、情绪调节

+z C5[5_]2eLoe0

!H'm!d%s!qg0要做一个情绪健康的人,有如下心理机制需要建立。心理学空间'j1I:b)Gf"p(X)h\

心理学空间8St%r2N_

1.自知―达观:人贵有自知之明。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首先让我们了解自己,诸如自己的潜能、天性秉赋、思维特征、性格特点、社交技能、兴趣爱好、创造性、经受挫折的能力、爱心、同情心等。作为成人,自我认知是控制情绪的起点。关键在于,了解自己,有求实之心,并对自己不放纵,也不过于苛求,才能做到达观。

o9sm`A |vF8s-w/n.U0 心理学空间;e IV j `

2.进取―目标:人要有生活目标,立定志向,塑造未来。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如果没有目标,就会令人不知所措。要实现大目标,必然要建立子目标,一步一步地达到。这样可以建立信心。这是人生的目的,是生活的主流,不可或缺。

fpN1t'wz|NW'AG0

5`2peV$x.nGV03.兴趣―选择:要根据自身潜能去选择目标。兴趣常常与潜在能力有关,选择有兴趣的目标,可以使人在工作进程中主观上更顺畅,少阻力。而且,对所从事的事业有享受感,是人生一大乐趣。个人有不同的兴趣倾向,可分为四种类型:(1)逻辑思维优势型,易被塑造为理论家和思想家;(2)操作活动优势型,易被塑造为技术行业的科技人员;(3)感情体验优势型,易成为各艺术领域的人才;(4)社会交往优势型,可培养为社会活动家,组织工作者。

d$eP [C)x7Y'`9G%G0

Z3y,} \3v Q04.紧张释放:压力使人觉得与目标有距离,需要努力,促使人付出能量,但压力过大则产生紧张,所以紧张需要得到释放。我们要对自己的成就敏感并能享受它,这是克服紧张的好办法。解除紧张的最有效方法是身体运动。运动能活跃植物神经系统及全身,疏解皮质紧张状态,因此运动后情绪舒畅,不但能消除烦恼,而且由于体能的作用,也能增强自信和竞争意识,促进身心健康。心理学空间 ]%o*D'UFR/r

心理学空间L3uw+py,u

5.理性思考:青年已经建立了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有三种水平或三个阶段。心理学空间.^3U yRDak$X2L

?6}\A3AX(r1mg0(1)幼稚的自我同一性,即尚未形成自我同一性。一切靠父母做主,达不到理性思维水平。

#C(u]6l6B1O1Z0

bX\&zs9vHc0(2)混乱的自我同一性,即对自己的认识、要求、目标、追求的榜样不明确,使人无所遵循,理性思维不完善。

sO?(d._N0 心理学空间$lb$s'}4Lf"o

(3)成熟的自我同一性,即建立了对人和事的统一、一致的见解。心目中对自己有认识,有自我设定的目标,有自己追求的榜样。这时人已有足够的理智,遇事能分析,也有了一定的自信心和自制力,比较能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这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心理学空间$W$[A3S${2Mq

心理学空间p mRmMK^

6.沟通交流:能与家人、朋友说心里话。朋友、亲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是愉快的事,更是烦恼的疏通渠道。人际间的沟通可以增进互相的了解,增加彼此的尊重,促进人们宽容性格的形成。心理学空间~FW];|5sqAH

tu3B duCPCl"G0四、个性特征心理学空间TO*]UV

心理学空间C xu4T*iq

个性,或称人格,是描述各个人精神面貌的总称。人格一词英文为personality,来自拉丁文persona,意思是面具、人物身份和性格。这个概念后来被人们引申得更加复杂,包括行为方式和个人品质等。心理学家对人格的定义不下几十种,因此,为个性下确切的定义比较困难。王垒把这个包容着大量心理成分的复杂结构概括为:人格是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影响人的外显、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这个定义反映了人格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它包含着整体性、稳定性、个体性、自然与社会性的综合。

Z!aB+[p"{:M*M0 心理学空间L kb)@7V1if[

多年来,把人格与气质联系起来的研究很多,产生了无数的分类。后人概括出人格的五种特征,称为五因素模式或“大五”。

%iH#Po9d5z0

l"`}'m6Vp+e8J3gwY0(1)外倾―内倾性:包括活跃―安静、热情―淡漠、兴趣广泛―兴趣专一等,属于气质特征。心理学空间#| K*Q6[d$I+ue;y

&J DZ J&P@!L&E/X'Z!o0(2)亲和―宜人性:包含坦诚―含蓄、宽厚―尖刻、热情―冷漠、傲慢―谦虚等,有益于人际团结,属于社交性特征。

.Fzh#u"WIj;y0

@9Z-BR_0(3)认真―责任感:包括义务感、负责精神、认真、谨慎、守纪律等,属于道德特征。

&}Q.[a@-NIv0

t#HZp{D0(4)情绪性:包括快乐―痛苦、沉静―激动、轻松―紧张等,是主要的情绪特征。

V|,r1E.P)U| b0

7p7Y/\?@g0(5)认真―坚持性:包括坚忍不拔、探索钻研、意志坚强、兴趣广泛等,属于认知特征。

M,QA$V'U'T4f'^h(D4F0

'Y6`t,\AU;?0我简略地描述了人的心理结构成分的整体,概括了人的心理全貌,目的是使青少年认识自身和他人,在社会上能够合理地处理自己的生活,把自己塑造成为心理功能健全的人。

Co"OM`0 心理学空间-p4PolG ZG7M|

参考文献心理学空间5cJ?M-a OLD

(c0h6\#H6Tnb w6H]0孟昭兰(1989).人类情绪.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八、十、十一章.

\ a/T;k.vb5FA0

GM$Bt$MQ0孟昭兰主编(1994).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第十一、十三、十四章.

(u%pH {z,Cb7[ds0 心理学空间5wF4r#D(N/Rr-P

王登峰,张伯源主编(1992).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北京大学出版社.心理学空间D:DUF7z$L^%~

心理学空间0O0KiV8X&L l:Z

[美]马森等著,孟昭兰等译(1991).人类心理发展历程.辽宁人民出版社, 第八、九、十章.心理学空间Vu1Z*cg;O-P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亲子关系与婴幼儿的个体差异 孟昭兰
《孟昭兰》
孤独症婴儿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识别»

 孟昭兰


  孟昭兰先生是我国情绪心理学研究的开创者。情绪研究的重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见证。其一,理智与情感是公认的(无论是学术性的还是通俗性的)人类两大心理领域。有时甚至有“情大于理”的情况。有理智而无情感,那是冷血的。正是理智与情感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内涵,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才使人之所以为人。孟先生在情绪心理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正是情绪与理智的相互关系。其二,我曾接待来自斯坦福大学的一位著名的从事认知心理学的教授。我告诉他,我研究的领域包括情绪。他很感慨地说,这是最后剩下的心理学家还没有很好地研究,也是很难研究但十分重要的领域。听到这话,我心里更感觉到孟先生在国内开创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