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不同情绪状态对其智力操作的影响
情绪在国内外心理学中是研究较少的领域。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研究有蓬勃发展之势(Izard,1977;Sroufe,1979)。近年来,有些情绪心理学家和少数认知心理学家注意到情绪与认知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出现了情绪对认知的影响这一领域的兴趣(Campos,1981;Cicchetti,1981;Zajonc,1981;Sroufe,1976)。他们认为,情绪对动机的驱使、认知及行为的调节十分重要(Lindsay & Norman,1973)。理论上产生了情绪具有组织功能的设想(Sroufe,1976,1979)。实验研究已经证明,例如,人在某种情绪状态下进行的学习,将会在同样的情绪状态下回忆得最好;情绪影响着与之相联系的许多活动的质量(Bower,1981)。
在20世纪中叶,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已经证明,情绪的不同唤醒水平对手工―智力操作有不同的影响。中等程度的唤醒水平比过高或过低的唤醒水平得到更好的操作成绩。这就是耶基斯―多德森的倒U字形曲线(Welford,1974)。
本实验设想从以下两个问题出发:(1)不同性质的情绪在影响操作效果上是否有不同的影响;(2)情绪的组织功能是否影响儿童的认知和智慧的活动。
本作者设想,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将是肯定的,即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不仅来自情绪的一般唤醒水平,而且,由于正性或负性情绪的适应价值不同,对认知的作用应当是有差别的。其次,情绪与认知的这种关系肯定会体现在发展中的人──儿童身上。这后一点,近年来有人报告,依恋安全感影响幼儿问题解决的质量(Lamb,1982;Sroufe,1978)。还有人发现在情绪淡漠儿童中出现了“学习失助”现象(Seligman,1979)。为此,本作者首先在美国丹佛大学进行实验,随后作者之一又在北京继续了这项研究。从丹佛、北京两地所得的两个样本经过t考验,未显示显著差异,故在此把两地所得数据进行了比较、合并处理。
一、目的
1.幼儿的愉快和痛苦情绪状态对他们进行认知操作的影响。
2.幼儿的不同情绪(愉快和痛苦)的不同强度与操作效果的相关。
二、方法
(一)被试
丹佛被试为16个月婴儿55名。男26名,女29名。分两组:愉快组27名(男13名,女14名);痛苦组28名(男13名,女15名)。北京被试为16~18个月婴儿58名。男30名,女28名。愉快组29名(男13名,女16名);痛苦组29名(男17名,女12名)。两地被试总和113名(男56名,女57名)。愉快组56名(男26名,女30名);痛苦组57名(男30名,女27名)。被试的选择除个别幼儿家长不愿意作痛苦组被试而被列入愉快组以外,其余均为随机分组。
(二)仪器装置
1.本实验采用布鲁纳(Bruner & Koslowski,1972)的旋转迂回操作作业。一张方桌(30英寸1英寸=2.54厘米。×30英寸),中心安装一可旋转木板(30英寸×3.5英寸×1英寸)。方桌的一侧有一个半径为6英寸的半圆凹面。被试坐在桌前时,身体靠近在凹面里,以控制被试所在的位置(见图1)。
图1 实验用方桌
2.另一张桌面可旋转的圆桌(直径24英寸)。
3.摄像机、录像机、电视监视器一套。
4.少量实验用玩具。
实验在一间居中用玻璃隔墙(挂以花布帘)隔开的房间内进行。隔墙的一边为实验室,另一边为录像操作室。摄像镜头通过玻璃和花布帘上的挖孔摄取实验全过程。
(三)操作过程
1.预备训练
被试进入实验室经过大约10分钟熟悉环境之后,让被试在可旋转圆桌前通过旋转桌面以取得桌面对边玩具的练习作为预备训练。预备训练的目的是使被试获得迂回操作的经验,并以此作为被试操作技能一致化的标志。预备训练以通过旋转桌面取得玩具三次操作成功为标准;但以10分钟为限,超过10分钟而不能完成这一练习者则取消其以下的实验。
2.情绪引发
被试进行操作的情绪背景是人为引发的。本实验采取“愉快”和“痛苦”两种情绪。通过主试和母亲与被试进行木偶游戏和“藏猫儿”游戏的方法,使幼儿产生愉快情绪。通过“母亲离去”和“陌生人接近”(陌生人为另一位实验员)的方法,引发痛苦情绪。两种情绪的引发均为3分钟。如果母亲离去引起被试哭得厉害,则缩短引发时间。但至少达到1分钟。
3.迂回作业
操作开始时,被试坐在方桌凹面一侧。可旋转木板置于与被试平面夹角45°的位置。一个吸引幼儿的玩具固定在木板的一端,这一端是距离幼儿身体的远端,儿童的手只能接触到木板的另一端。儿童想要得到木板上的玩具就必须转动木板,使放玩具的远端转到他的身边。操作开始时,或操作过程中必要时,主试可转动木板向被试进行示范和鼓励。操作中儿童每次成功地取得玩具后,可允许他玩一会儿这个玩具。每个被试需成功地取得玩具三次。
(四)记录
1.实验全过程作录像记录。
2.参照伊扎德的面部运动编码系统(Max)记录微笑、出声笑、哭、哽咽欲哭四种情绪,以延续时间(秒)为具体指标。
3.参照布鲁纳的方法,记录直接抓取(DG)、错方向旋转(WD)、注视不动(W)、顺利取得(R)四种操作策略,以延续时间(秒)为具体指标。
三、结果
(一)不同情绪状态和迂回操作效果之间的关系
1.总体差异
两地愉快组和痛苦组被试的操作效果有明显的差异。愉快组被试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作业。痛苦组则拖延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丹佛被试愉快组三次作业所用总时间平均为41.07秒,痛苦组平均为57.82秒。北京被试得类似结果:愉快组三次作业总时间平均为29.13秒,痛苦组平均为53.02秒。两地数据合并后,愉快组平均为35.57秒,痛苦组平均为55.37秒。对以上三组结果进行变异数分析考验,均达到显著的差异水平(见表1)。
表1 愉快组和痛苦组在操作效果上的总体差异比较
2.不同操作策略中的差异
被试在操作中表现出的直接抓取、错方向旋转、注视不动、顺利取得四种策略,在两种情绪状态下的差异分别如下。
表2 愉快组和痛苦组在直接抓取中的差异比较
(2)注视不动:两地痛苦组被试均表现出比愉快组更多的注视不动的时间。当主试把玩具放到木板上以后,绝大多数愉快组被试立即动手操作,试图取得玩具。但痛苦组被试经常表现出凝视着木板,对玩具似不感兴趣,而且常常是在主试重复示范之后才开始操作。丹佛被试痛苦组注视不动平均时间为16.29秒,愉快组为1.74秒;北京被试分别为9.9秒和1.88秒。两地合并数据注视不动平均时间分别为13.04秒和1.82秒。三组数据均达到十分显著的差异水平(见表3)。
表3 愉快组和痛苦组在注视不动中的差异比较
(3)错方向操作:两地被试无论愉快组或痛苦组均表现较长的迂回旋转操作时间。这可能是因为被试是在多次转动木板的尝试中得到获取玩具的经验和技能的;迂回操作是他们通过尝试练习才得到成功的一个过程。两地分别在愉快组和痛苦组的操作时间虽有差异,但均未达到显著的差异水平(见表4)。
表4 愉快组和痛苦组在错方向操作中的差异比较
(4)顺利获取:全部被试在经过前述三种操作策略之后,均能在最后导致顺利地操作并取得玩具。在最后一次操作取得玩具所用的这一段时间,丹佛被试愉快组和痛苦组显示了显著的差异。愉快组为8.07秒,痛苦组为10.18秒。北京被试没有表现出这种差异的显著性。愉快组为4.91秒,痛苦组为5.16秒。两地合并数据愉快组和痛苦组顺利获取时间分别为6.2秒和7.62秒。这一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见表5)。
表5 愉快组和痛苦组在顺利获取中的差异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