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复合情绪
本作者在不同的论述与写作中,多次从人类基本情绪层面上描述过情绪的具体类别。那些论述表达了一个思想,即从高等动物的原始情绪中均可看到它们在人类的延伸,也就是可以看到人类基本情绪的来源。同时,我们还需要来论述人类基本情绪的社会化来源。原始情绪,是从神经环路的定位与整合来阐述的;而基本情绪,则是从情绪原本具有的适应功能及其内隐、外显形式,以及环境影响来叙述的,是为理解社会化复合情绪提供基础的。对复合情绪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自社会结构理论家的贡献,从他们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中得出了对各种复合情绪的认识。可参阅孟昭兰主编:《情绪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十章。
一、爱与依恋
爱是一种既有原始性,又在基本情绪社会化中由多种情绪结合而成的复合情绪。它包容着社会的、生理的、认知的以及多种情绪的复合因素,并涉及个人、同伴、家庭成员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复杂感情。
(一) 爱的情绪性和情绪成分
让我们从个人之间的爱的关系开始。爱可分为激情爱(passionate love)和陪伴爱(companionate love)两种。激情爱被认定为一种迷恋的、炽热的爱;陪伴爱被认定为喜爱、亲爱或慈爱。激情爱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典型的定义为:“激情爱是强烈的渴望与另一个人相结合的状态,是包含着评价、欣赏、主观体验、客观表情、身体生理变化、活动倾向和工具行为的复合体”,可概括为一种“结合的渴望”。陪伴爱被看做可发生于各种对象之间的爱。它很少发生强烈的激情,它是深切的依恋、亲密的接近和互相承担义务的复合体验,被定义为“与对象间的挚爱和温柔的亲密感。它也包括评价和欣赏、体验、表情、生理过程、行为倾向和工具行为”(Hatfield & Rapson,1993)。
对爱这种复杂情感的研究,大多是通过问卷测量的方式得到的。对上述两种爱的测量显示,激情爱比陪伴爱处于更强烈的激情中。从陪伴爱测量中得到更多的责任感、亲密感和亲切行为的分数。
爱主要蕴涵着四种情绪的原型:快乐、怒、怕、悲伤。鉴于复杂的社会情境和人际关系,两种爱均可融入欢快、享乐、满意等正性复合情绪中,也可能卷进忧虑、怨恨、妒忌、内疚等负性复合情绪中。它们包含着认知、生理和行为等因素。
(二)激情爱
1.激情爱的模型
社会心理学家注意到,指导个人行为的认知模式会影响形成不同的爱的模式,即在自己与所爱的人之间存有一种期望的、特殊的个体认知模式。爱的模式依赖于所感到的舒适程度和密切程度,以及卷入对恋爱需要的急切程度。据此,恋爱关系可以分为四个类型:(1)安全型,适合于与对象关系密切关联和独立性两者并存;(2)亲密型,适合于关系密切而害怕独处;(3)易激动型,适合于独处而害怕过于密切;(4)淡漠型,既怕亲密又怕独处。
爱的模式可能有复合性决定因素。(1)按照依恋理论,成人的爱的模式部分地由儿童早期亲子依恋状况的影响而形成,从而是较为持久的。然而在一定程度上,爱的模式随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改变。例如,在青少年生长成熟期,对与他人亲密性和独立性的整合能力得到发展,使得他们的自我得到发展和变得更有(或没有)安全感。(2)爱的模式部分地随经验的积累而改变。通过恋爱的经验体会,他们会变得更能够(或更不能)处理爱情关系中的爱的激动程度。(3)对不同的人际关系作出不同的爱的反应。一个人可能与一个冷淡的人结合,但对过于激动者则敬而疏离之,或与此相反。
人的爱的模式在感情生活中起重要作用。个人的爱的模式的不同,是成人恋爱关系是否能够形成和维持,或是否必然无结果而终止的重要参照点,对恋爱关系的成功或失败有很大的影响。这一点提醒人们,需要认识自己的恋爱类型和对方的恋爱类型,分析自己早期的依恋特征和对自己其后依恋关系的影响、变化和定型形式。这有利于认识对方的恋爱感情特征,并有益于处理自身的感情生活。
然而,恋爱对象的选择,在类型上并不必然是同类型的关系。安全型的人可能与其他类型的对象合得来,回避型的人也可能与爱激动者协调得很好。除了爱的类型特征之外,某些生活方面,有时也对恋爱关系的建立与改变起决定作用。其中,专业与事业、生活方式与爱好、经济状况与社会地位等,有时起着喧宾夺主的影响。例如,当人处于无助状态时,可能在感情上急切地企图与另一个人结合。此时,恋爱关系中的情绪体验随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因此,爱中既有快乐、享受与满足,也可以让人咀嚼着失望或痛苦。
2.激情爱的发生条件
某种情境有时使人特别容易受到激情的冲击。如一个人处于无助感或需要有所依靠时,会增加与另一个人相结合的渴望。在这种场合下,人的感情行为会失去理智的控制。然而,这种激情爱并非都会产生负性的社会效果,它也可能是一时性的,不会危及他人。在下列几种情况下尤其使人易于寻求感情上的依赖。
(1)失去安全感。激情爱与依赖感密切联系着。这时陷入痛苦的人会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多么强烈地期望着对他人有所依赖。不安全感天然地培植着依赖感,依赖感又天然地增强不安全感。
(2)焦虑。弗洛伊德提出,激情爱是由焦虑和恐惧引起的。神经生理、生化研究证实,激情爱与焦虑紧密地联系着。研究显示,焦虑者倾向于去寻找激情爱的对象关系。例如,哈特菲尔德(Hatfield,1989)发现,无论是即时性的或习惯性的焦虑,均特别容易受到激情爱的冲击。
(3)剥夺。社会心理学家发现,生活中受到过度剥夺的人容易陷入激情爱之中,从而得到情绪上的满足,但是也可能由此导致犯罪。当处于性唤醒时,他们的思维沉迷于对枯燥的现实显现出迷惑的幻想,产生极大的倾向,把异性看做性对象,从而放大了他们的两种特征:性欲望和性接受。而这种性唤醒的人,认为自己是多情的、放荡的、甘心情愿的、有伤风化的或不可抑制的,以致在行为上失足。
激情爱并不仅仅发生在两性之间,虽然两性之间的激情爱是最典型的。从更大的社会方面说,在广大的人群中,诱发激情的因素很多。如人群的资源被剥夺,人性的尊严被蔑视,人们的安全受到威胁,从而导致人们长期忍受着痛苦和焦虑。在一定条件下,激情可以以狂暴、愤怒的形式发生,也可以借助某个主题而爆发为激情爱。如爱国主义的狂热行为或群众性的同情行为,这也是激情爱。这种爱的作用,不是发生在两人之间,而是发生在群体之中。那些带有某个主题的爱的群体行为起着凝聚的作用。与两人之间的爱一样,它使人们感到相互间的支持力量和安全感。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长期的人权压抑、生活困苦、自然灾害、外敌威胁等,既侵扰生存安定,又丧失人格尊严,都是群体感情的诱发源。这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爱的特征。
3.激情爱的后果
正如上述,当人遇到失去自尊和安全、受到焦虑困扰或严重被剥夺时,就会强烈地渴望爱;而当得到或想象可能得到的时候,就会体验极大的激动和幸福感,体验安全和有所寄托。这种快乐与安全的享受所闪现的火花,会扩散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激情爱的这种激动性的感受,无论发生在两人之间还是群体之间,它都使人体验到超强的冲击,常常导致爆发性的行为反应。
激情爱是一种复合情绪。它包含愉快、痛苦、厌恶、恐惧、愤怒、悲伤,又可能与某些强烈的情绪相混合,如欣快、幸福感、孤独感、妒忌、失望、恐怖感等各种不同组合的混合体。一项研究曾访问五百多名恋人。他们报告说,激情爱是一种既甜蜜又苦涩的体验。在群体的激情狂热中,同样包含着既可能是欢快的,又可能是悲愤的复合情绪。激情爱的后果有以下两种。
(1)爱的回报。从文学作品中可以总结出至少六种享受激情爱所给予的回报:①当双方感受到爱时,会产生即时的欢愉,体验激情的幸福;②双方体验充分的理解、彼此吸引和互相接受;③双方分享互相结合的意识;④双方感受到安全可靠、无忧无虑;⑤双方感受到在限制里得到超脱;⑥身体健康状况受益。对大学生的调查得知,他们在恋爱中处于最良好的状态;他们体验自信、放松和幸福。医学检查表明,他们可能免疫系统良好,处于超常的健康之中(Hatfield,2000)。
(2)爱的代价。激情爱有时是要付出代价的。在个人的社会情境关系中,不良或不幸的遭遇经常发生,导致个人失去安全感,自尊受到威胁,产生焦虑或资源受到剥夺。这些遭遇会使人感到深刻的痛苦和孤独、强烈的愤懑或嫉妒。这些不幸,如果影响到双方感受上的协调性,则会影响由激情导致的恋爱关系发生危机。双方关系的破裂所带来的感情伤痕往往在短期内不易消失,个人的遭遇和感情上的应激加剧个人的紧张和抑郁,有时也会诱发心理或身体疾病(Beach,1990)。
(三)陪伴爱
1.陪伴爱的性质
神经科学家从高等动物的生育和育幼的温和行为中,发现了陪伴爱的某些化学激素(如催产素)促进感情性的密切而亲热的结合,以及性的和生产、育幼的行为。一位动物学家指出,催产素有利于动物互相接触,这是一种社会性依恋发展的早期形式。催产素有助于母亲与婴儿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增强母亲急于哺喂婴儿的意识;催产素也能增强同性对象之间的接触。
2.陪伴爱的形式
陪伴爱很少伴有强烈的情绪,它表现为深切的依恋、亲密的接近和互相承担义务的意识体验。陪伴爱典型地发生在母亲与婴儿之间。在成人社会中,广泛地发生在夫妻之间;在维持良好关系的夫妻之间,这种温柔的、亲密依恋的、互相情愿的互相陪伴的爱,能够保持终生。它在亲密的朋友之间也可以出现。陪伴爱的识别特征包括以下几种。
(1) 母―婴陪伴爱。陪伴爱是以中等程度的激活为特征的。研究者通过母亲所特有的对婴儿的鲜明的爱的姿态,概括了识别陪伴爱的外显标记。母亲愉快而温柔地注视婴儿的面孔,浅淡的微笑出现在唇边;她们把婴儿搂在怀里,轻轻地摇动着。婴儿安全舒适地、服贴地接受和享受着母亲的爱。爱的传递,通过放松而温和的声音,在母―婴中孕育和滋长。通过对婴儿的抚摩、亲吻、拥抱,以及摇摆、旋转的玩耍方式,母亲与日渐长大的孩子建立和交流着感情。
(2) 夫妻间的伴侣爱。夫妻之间爱的表达同婴儿一样,根植于种族延续的自然选择。夫妻在经过早期的激情关系之后,演变为生活中的伴侣。他们之间的爱的形式,变化为低唤醒度、低紧张度的模式。良好的伴侣之间的爱是亲热的、依恋的和温柔的。伴侣爱含有更多的社会、道德、伦理内容。双方的社会经济地位、爱好、价值观均被卷入。对对方的责任感和利他主义,是维持伴侣爱的核心因素。对婚姻的责任感和替对方着想的理性思维,是与爱的感情融合在一起的。夫妻间的爱虽然不再那么热烈,但爱的表达仍是重要的、双方良好关系的纽带。在长期的婚姻生活中,双方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活动能力以及爱好和对性的渴求,均会有所改变。婚姻关系的维系,依靠双方对生活变化的觉知、理解和理性思维。而感情表达,无论在性交往还是生活接触中,都应当是维系良好婚姻关系的主要凭借。
(3) 陪伴爱的升华。爱的关系和联系,不仅发生在个人之间;夫妻之间的爱只是陪伴爱的典型范例。在特定的情境下,群体中激活着平时所难以发生的崇高的爱,它是那种特定情境下发生的群体行为的重要动力。让我们重温2003年春的“非典”疫情吧!
资料
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面对突如其来的SARS病魔,面对生命垂危的患者,李晓红医生,犹如战场上扑向敌人枪眼的战士,毅然决然地、毫无保留地,以她自己的血肉之躯迎战SARS,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4月16日3时30分,一颗流星闪亮着融入浩瀚夜空,在静谧的病室里,李晓红医生带着那天使般的微笑定格在28岁的青春年华……(摘自《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7月19日)
医生的灵魂塑造了无私,护士的心田浇灌了忘我。这是他们原本的职业道德。田媛媛说:“有一种情叫无私,有一种爱叫责任。”她们默默地战胜着恐惧,战胜着脆弱,战胜着自我。在亲情与责任之间,她们选择了责任;在疾病与生存之间,她们选择了忘我。没有退缩,只有付出……(摘自《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8月3日)
人的生存需要本能,维护任何个人生存的最大可能都是合理的、自然而然的。人性观是社会制定法律法规的根本依据,是伦理与道德的基础。然而,在特定条件下,在他人或整个人群的利益和需要无可取代时,理性行为可以达到超越个人需求,包括放弃个人生命。但是,在这种特定的场合,理性的认识也许人人都能产生,但并非人人都能上升到放弃个人生命的地步。因为只有爱,才能成为英雄行为的动力,只有深沉的感情,才蕴涵着驱动责任、升华道德认知和实现社会价值的力量。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认知、责任感、事业心和利他意识,只有在充满感情、融入情绪时,才是行动的动力。关于爱与依恋,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即同性之间的情爱,本文限于篇幅,暂不涉及。
二、焦虑
(一) 焦虑与恐惧
1.焦虑与恐惧的联系与区别
焦虑曾被理解为人从正常、平静和安全感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负性状态,被解释为心理病理学的动力性关键现象,是一种支持逃避和回避的习得性驱力,是一种心理困境防御机制的标靶等多样的描述。美国精神病联合会于1994年给焦虑定义为:由紧张的烦躁不安或身体症状所伴随的对未来危险和不幸的忧虑预期(Ohman,2000)。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到,学者们对焦虑的认识,逐渐集中到“消极适应”这一点上,即焦虑是人处于负性情境中的消极适应现象。这种消极适应现象,不但体现在人的心理与行为上,而且发生在人的体验感受中。焦虑属于情绪范畴,焦虑与恐惧都是人受到威胁和处于危险情境中的退缩或逃避的体验和行为。但二者是有区别的。
(1) 恐惧是进化中形成的、单一的基本情绪,而焦虑则是社会化复合情绪,尽管恐惧在个体发展中也进入社会化过程。
(2) 恐惧的产生有可确定的引发刺激源,焦虑则常常是“前刺激”现象,如对威胁刺激的预期。因此,恐惧可被称为“后刺激”现象,即被某个具体的恐惧刺激所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