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婴儿发展的心理线索
作者: 孟昭兰 / 7831次阅读 时间: 2014年1月03日
来源: 人教网心理研究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F1p~/\f}

  了解婴儿发展的心理线索

a!@$Z-`4u0

} p3bK;Ta.D,[hg0──婴儿早期心理发展对其后认知智慧发展的影响心理学空间QafL(F6W)F~!sv

?5cdp3xNgE`@0  从进化的观点看, 物种适应环境的全部成就,突出地体现在人类心理―智慧的出现和发展上, 并物化于人脑的结构和功能之中。神经系统和脑是携带物种进化(心理)的载体,蕴涵着人类发展的全部潜在可能性。婴儿从胚胎中获得的遗传物质,即物化了的人类发展潜能,从适应生存的意义上看是巨大的, 也是极其重要的。人类个体发展的可能性,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婴儿时期适宜和优化的发展。然而,中国婴儿的年出生率为1.6%, 即1900万(中国统计局,1998)。粗略计算全国共有0~3岁婴儿6000万, 相当于甚至超过有些国家的全部人口。这个惊人的、每日产生和生长着的人群的成长, 关系到人类的未来。21世纪我们将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 它要求人们具备高度发展的创造智慧、组织才能和心理调节能力。这些能力的早期发展之重要比人生的任何时期更甚。由于对早期智力开发的知之不足, 使儿童丢失了许多早期启动的认知―智慧的萌芽和创造性发展的可能性。这种损失是无法计算的, 也是人们未曾知晓的。事实上,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已从心理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得到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本文介绍了婴儿早期感知觉、情绪等方面对认知发展的作用,期望以此促进研究, 启蒙社会, 使婴儿的发展达到最优,并为其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使人类智能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X1TN+BmY[B0 心理学空间 nFe1g8w5t1V$H:a_

本文就婴儿的认知―智慧发展和情绪―社会性发展作概略陈述,特别指出了婴儿早期感知觉、运动能力和情绪发展对其后认知―智慧发展的影响, 指出婴儿早期发展的关键方面如何为以后的发展提供心理条件。

h*_K%io:q0 心理学空间zE*BeL

一、 婴儿认识的开端──感知觉、记忆和表征的发展  

-B l4a&INc3]0

eSDN0f0B0个体心理的发展首先体现在认识世界和操纵环境的能力上。这种能力是先天生物预置的结构和功能与后天环境和教养条件相结合的产物, 也是心理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的结果(Bornstein,1992)。因此, 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先天特性和环境经验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 以及心理能力各个方面的相互作用, 影响着婴儿认知―智慧发展的水平。

I"[+K'}+pnCT0 心理学空间vu8Sba!|#A

婴儿有机体在胚胎中, 神经系统和脑的基本神经结构和部分功能已经得到发育, 并在出生后继续生长和成熟。婴儿出生后即已出现的感觉活动刺激着感觉机构,使它们得到“锻炼”, 促使这些组织继续发展而成熟 (Meng, 1997)。因此, 婴儿感觉的早期反应与感觉机构(感官、神经和脑区)的成熟是同步的,从而显示了婴儿早期感知觉的特点。

C$mr/Qkm/^0 心理学空间l6q%l-AK x

(一)面孔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的契机和中介心理学空间^V3WR`

心理学空间5u:]9b|_tj

感觉是认识的开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 感觉能力在婴儿身上的出现大大早于我们先前所知。利用习惯化方法和条件作用方法, 测量到婴儿的视觉模式(Fantz, 1963, 1964, 1975;Banks,1983;Kagan,1971)、颜色视觉(Bornstein,1976)、听觉(Olsho,1984)、语音感知(DeCasper,1980,1986) 等许多方面的反应。以冯晓梅等(1988)关于视觉分辨能力的研究为例:对202名出生8 分钟到13 天正常婴儿进行视觉习惯化(habituation)和去习惯化(dishabituation)实验。结果表明: (1) 176名被试达到标准的习惯化, 其中117名(66.5%) 产生了去习惯化反应; 其中出生仅在24小时内的 37名中, 产生去习惯化的为29 名(78.4%)。说明新生儿出生仅1天就具有对两种图形的视觉分辨能力。(2) 对10 组配对图形对比的习惯化反应中, 被试只对4 组图形产生了习惯化现象, 即只在粗细栅条、不同图案、不同颜色的对比中,出现了辨别反应, 而不能在诸如栅条与图形、栅条与圆环、栅条与人面孔的对比中产生去习惯化。这一点表明新生儿只能在刺激物的同一维度的差异上作出辨别。以上研究和许多类似研究均证明, 婴儿最初的感觉能力只能由单一感觉机构所操作, 从而是不稳定的和脆弱的, 是瞬息即逝的,它们只是为以后知觉能力的发展提供感官成熟的基础, 其心理含义甚微。心理学空间R0U?/e/fS4a @"p~&y

9W#Yq6j yd!t0表1 新生儿视觉能力辨别比较心理学空间 X,u1E-G#OXK

心理学空间/V!BoPSS*^0H

^!nAn?0P0

5e'[c-Y5Pe0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解释过程, 能够产生对对象的认识。 为揭示婴儿早期知觉的特点, 面孔识别是研究较多的方面。研究表明, 新生儿在母亲每日每时的照料下, 出现了对人的面孔图像的明显兴趣。范茨 (Fantz,1964,1983) 测量到出生两三天甚至几小时的婴儿注视面孔图像的时间比注视其他种图像的时间更长。而后, 范茨又用面孔五官位置颠倒的图像(怪脸)呈现给2个月的婴儿, 发现他们同样对此发生兴趣, 只是比对正常面孔图像注视的时间稍短。约翰逊 (Johnson,et al.,1991) 的实验显示了新生儿的眼睛随三种面孔图像转动的显著差异, 而头部转动则不能产生显著差异(见图1)。说明2个月婴儿还没有真正的识别面孔图像的能力。

v)PA#b3X ] N yE[0

EW[ x ?*zS{ V0

"q9{ r `P@0 心理学空间og3p1V+g)V9?ua

图1 新生儿头和眼睛随面孔刺激而转动的程度

C!^s]_d_9P0 心理学空间KP+g!c2i

(选自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5th ed., Vol.3, p.19)

P PsM8J.c)Yo/\w2F0

S0O1@@ \2\ ^ Q&c(l|0视觉扫描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了这个论断。研究表明, 1个月婴儿的视线只能沿着面孔图像轮廓明暗对比的线索巡视。2~3 个月婴儿才开始注意图像的内部结构。这时他们更喜欢人的正常面孔, 而不喜欢那些五官被颠倒排列的图像 (Salapatek, 1975:Johnson,et al.,1991)。说明婴儿对图像各部位综合的知觉能力是在视感觉单一维度的基础上逐渐获得的。心理学空间2G"B)mj0n

$Y*m!I#a`6?Si'|5q u03个月婴儿的知觉加工已在记忆中储存为表象 (Kagan, 1974)。婴儿出生后对成人的视觉扫描被多次加工并在脑中留下痕迹;对成人面孔的视觉经验从模糊到清晰, 形成对人的面孔知觉。经过成人对婴儿生活的照料, 附加上其他感觉, 如对母亲的嗅、触、听觉的复合加工, 婴儿在3个月就形成了对母亲面孔赋予良性意义的认知。婴儿生长到5~6个月, 不但能认识人, 而且能区分不同的人(孟昭兰, 1992),这时才是认识物像的真正开始。心理学空间%y cps9dZR

心理学空间$T;jU0? d3z3P%y.N

这些发现对我们的重要启示在于婴儿早期经验的重要性。那些由感觉单一维度操作的极其短暂而不稳定的感知觉反应, 是早期智慧的火花。敏感的父母能够捕捉到它们的闪现并创造条件予以强化, 使其重复出现, 就能使这些感觉经验在脑中得到储存和巩固。婴儿早期的感知觉敏感与否,决定着他们其后注意、记忆和探索行为的发展, 是早期智慧的标志。心理学空间a5S,q5_d]7G

%k&ZqD&f k$GK2H_0(二)婴儿注意和记忆的维持和储存是认知―智慧发展的材料来源心理学空间G/r/iE\

心理学空间 TVU"FN2P'u

脑和神经系统对无限繁多、川流不息的刺激具有进行筛选的能力, 它仅使数量有限的刺激通过感官输入脑内进行加工, 并在脑内登录和储存。然而, 注意和记忆在个体形成的水平和质量对认知的发展至关重要, 它们被看做智慧的关键因素。这是因为, 通过注意可以检验婴儿脑信息加工的有效性, 即检验心理活动的速度──对刺激物迅速认识的程度。伯恩斯坦(Bornstein,1985) 在婴儿习惯化实验中, 把较快的审视和衰减看做有效的信息加工指标。他的研究发现, 6个月婴儿对新异刺激物兴趣的增加和对重复出现的刺激物兴趣的下降这两项指标, 与儿童2~12岁的智商相关为0.45, 说明婴儿的认知操作从一开始直到少年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P:a~+XI9N2In-z|E0

UQ5PMZO@9q0由于注意的维持, 保证了瞬时记忆转入工作记忆的时间; 如果刺激不断地重复作用(如多次练习), 信息就可能储存并进入长时记忆。测量婴儿记忆发展的结果表明, 出生到3个月婴儿显示了日见增长的记忆力。若维-科利尔(Rovee-Collier,1985,1987,1990,1992)设计的踢腿条件反应的系列研究, 证明2个月婴儿经过训练的踢腿动作,经过6~8天无训练的间隔之后, 在相同的情境下,婴儿能做出相同的动作,表明婴儿已有了小汽车与踢腿动作之间的长时(延迟)记忆, 但2周后婴儿的这个记忆已被遗忘。然而,3个月婴儿在训练后经13天间隔, 延迟记忆能维持1个月之久, 比2个月时有很大的进步。尽管如此, 踢腿动作在重测的14 天后, 记忆量即开始下降。说明3个月婴儿的记忆仍是十分脆弱的。

Avm4Xud0

jQkXhW2|7M)DM;Mv0研究者在继续研究中发现, 3~6个月婴儿在测量中所遗忘的是实验情境的细节, 如婴儿围床衬里的图案被更换, 婴儿的踢腿反应即不能产生, 然而继续训练则能产生对更换了的新的小汽车产生踢腿反应。因此, 实验既说明了遗忘现象的存在,也显示了婴儿操纵物体的活动,导致对整体事物的记忆。这一现象提示, 单一细节的记忆图式在婴儿的活动中逐渐组块(chunking), 形成对事物的整体图式。这个过程就是婴儿知识积累的过程──以前的经验为以后知识的积累提供条件。心理学空间7nbb'C\~l-R3Mc

心理学空间 ~.Mm*P:Lu

鲍尔等(Bauer,et al.,1994)为此尝试研究了1~2岁婴儿的记忆是否仍受事物单一细节的制约, 或者说, 跨事件记忆是否已经产生。她在16个月和20个月婴儿被试完成一定的完整活动的操作中测量他们的记忆和遗忘。如 “(让娃娃)去睡觉”、“清理桌子”、“(用两物)作出响声”等系列活动, 主试用语言指导婴儿去完成, 如“把小球放入小桶里摇出响声”。一个星期后重测时, 有一半任务被改变, 此时给定两个系列变量, 一个是与第一次测量相似的 “相似系列”, 一个是不相似的 “新异系列”。研究的部分结果, 两个年龄、两个系列和三种因变量的ANOVA 检验表明: (1) 16个月、20个月婴儿均能获得系列活动的知识, 表现为记忆。20个月婴儿完成操作的系统性优于16个月婴儿。(2) 婴儿操作正确率在两种系列的比较显示, 婴儿完成 “相似系列” 任务优于 “新异系列”任务。两种年龄婴儿的操作正确率与期望概率(expected by chance) 在两种系列中均呈显著趋势, 大婴儿比小婴儿的差异更为显著 (见表2)。这类研究表明, 婴儿记忆的发展是从一个个单一图式的积累到系列图式的形成的过程, 即从事物单一细节到整体物体的加工和存储的过程, 婴儿活动系列的完成是与把握整体物体相联系的。表明了只有由于长时记忆的积累而不是完全遗忘, 复杂信息的加工和更高级的认知活动才成为可能。心理学空间-em8{V$C#s|n7IY

Mm3@)t U0表2 操作正确率与期望概率在两种年龄和两种系列变量中的比较心理学空间,BP:p Q}_5l*{2^

心理学空间(l#s,k`zz

-d[!l!jYU+r.L}0 心理学空间I8t'm-jTkr

(引自Bauer, et al., 1994)心理学空间!|0Z1a7k\&P

'S7X'@OE8@.i0但是, 婴儿时期的记忆确实并不能为年长后所回忆。这是由于, 2岁前婴儿的心理活动是在表象水平上进行的, 是以非言语编码存储的,而成人的记忆、提取和回忆大多是以言语编码的。因而那些早期非言语编码储存的信息就难以被以后所提取(Nelson, 1979)。然而, 上述实验结果已显示, 婴儿可操纵的生活事件的重复出现是婴儿信息加工的材料来源, 对不断发展着的探索活动、模仿行为和交往行为发生影响。迈尔斯等(Myers,et al.,1987)对2~10个月婴儿进行长时记忆的测验, 同是这些被试长到3岁时, 又在同一房间、通过同一主试、使用相同刺激的重测与未参加过先前测验的3岁婴儿相比, 前者的回忆量显著高于后者。迈尔斯等以单一刺激和包括视、听、社会性情境的复合刺激进行上述比较, 得到类似的结果。这些实验说明, 早期经验确实在记忆中得到了储存。它们显然在以后的生活活动中发生作用。在语词发展的条件下,无论是记忆容量或回忆速度的再现和再加工均迅速增长,心理表象及其表征过程将使婴儿脑内加工逐渐符号化,婴儿的形象思维和想象日趋丰富并在活动中显现出来,成为一个孩子智慧水平的标志。心理学空间aXW3o/Q2Yh7I

,D)q9TR8F:L dm y0(三)婴儿认知―智慧的发展在自身的活动中实现

|x$pWj0 心理学空间 o4T(J ` g

婴儿对外界信息的加工往往以肢体运动和感官活动反应出来, 表现为对物体的接近、抚摩、把握,对视觉刺激和对声音刺激的追视、倾听, 以及视―听―动的联合活动。操作有助于注意的维持和记忆的加工,注意的维持和记忆的再现使操作的进行更加完善、更加接近目的。可以看出,视―听―动的联合活动是丰富婴儿认识的手段。婴儿智慧的增长明显地体现在操作之中。下列的实验研究可直接说明这个观点。心理学空间5B9i?(rn.u`]%q

心理学空间8[ t$o5s+Y:_$Sf)d!G

赫尔德和海因(Held & Hein,1963)的著名设计如下: 用两只小猫在旋转盘上做关于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比较实验, 结果表明没受过自生运动训练的小猫不如有自生运动经验的小猫能在视崖上产生回避崖壁行为。说明有机体的运动经验对心理发展有促进作用(参阅Meng, 1997)。心理学空间}T.ipWL2A

c.k$o!Y%{]M W0坎波斯、孟昭兰和董奇进行了婴儿躯体位移运动对心理发展影响的合作研究。他们分别进行了爬行和不会爬行婴儿的作业操作比较实验。孟昭兰首先进行了实验室测量,对26 名8~10个月婴儿分为8月±2周(小, 11名)和9月±2周(大, 15名)共2组, 并分别分为会爬行 (小, 4名;大,7名) 和不会爬行(小,7名;大,4名)共4组。实验采用了双洞旋转桌测验。实验前对婴儿进行了爬行能力测验和 “遮盖―寻找” 训练。正式实验时进行 “旋转―寻找”作业的测量。主试在婴儿注视条件下放一个玩具于一边的洞口内, 同时旋转桌面180°,让婴儿寻找此时已经藏在另一边洞口内的玩具。结果发现,大小两组会爬的婴儿均比不会爬婴儿有更好的操作效果(见表3), 变异数分析表明爬行能力的差异起着主要的作用, 而年龄因素的作用不显著。我们从录像记录观察到会爬婴儿的注意追踪起着显著的作用 (孟昭兰等, 1992)。

1zQ;Q;h.t7\1^A0 心理学空间`BUwg o0|z_ O lC

表3 不同样本的操作效果比较心理学空间7]j6jm#c&lU;c({)@5@

心理学空间S\D!E{Sts'Hh

eB2W.F;bu6zfh'{2\0

\)W;K2OZX4B0(引自张力刚、孟昭兰,1992) 董奇分别对爬行与不会爬行的8~10个月婴儿测量他们双手协调和带有迂回操作性质的“透明盒取物”作业, 被试共165 名。结果发现: (1) 会爬行被试比不会爬行被试的平均得分高。鉴于本样本年龄较大婴儿会爬行的人数明显比年龄较小的多, 为了排除可能存在的年龄效应, 作者以婴儿年龄(天数)为协变量, 经统计处理控制年龄影响后, 仍然发现是否具有爬行经验对其迂回取物行为具有非常显著的主效应。(2) 作者还分析了婴儿爬行时间与迂回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 发现爬行经验与迂回操作效应有显著的正相关,得到了婴儿的爬行经验对他们的双手协调操作的发展具有良好影响的结果。 (3) 爬行经验、年龄大小与双手操作效果的关系检验表明, 8个月婴儿是否会爬与操作效果差异显著, 而9个月和10个月婴儿是否会爬与其操作效果之间的差异则不显著 (陶沙等,1999) (见表4)。心理学空间,xz1JV5l ^h5qq

心理学空间S6j8I3[ v#W

表4 各年龄组爬行经验对迂回操作的影响

rx*eR2X4? C0 心理学空间{"JL9B9mIZI q

8G3X@}8q9^I^*}6J0

L.eGO&F!~o"z0(引自陶沙等,1999)

Cc}N.q rM0 心理学空间H'@gm$o7t/L{ O`

上述实验给我们的印象是, 婴儿早期的躯体位移运动能力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至少在婴儿初学爬行时期, 如果运动能力发育延缓,会影响心理能力的发展。然而, 董奇的研究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学会爬行较晚的婴儿到9~10个月时的操作能力已与较早会爬的婴儿无明显差别。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已从其他活动方式中得到了心理训练。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发现。这类研究应从婴儿多种运动能力的发展和成人的各种教养方式的比较上继续观察。

1qrG6C d0T$S&l9X/AZ0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体验是情绪的心理实体 孟昭兰
《孟昭兰》
现代科学心理学主要派别的情绪观»

 孟昭兰


  孟昭兰先生是我国情绪心理学研究的开创者。情绪研究的重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见证。其一,理智与情感是公认的(无论是学术性的还是通俗性的)人类两大心理领域。有时甚至有“情大于理”的情况。有理智而无情感,那是冷血的。正是理智与情感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内涵,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才使人之所以为人。孟先生在情绪心理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正是情绪与理智的相互关系。其二,我曾接待来自斯坦福大学的一位著名的从事认知心理学的教授。我告诉他,我研究的领域包括情绪。他很感慨地说,这是最后剩下的心理学家还没有很好地研究,也是很难研究但十分重要的领域。听到这话,我心里更感觉到孟先生在国内开创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