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情绪理论的发展脉络
作者: 孟昭兰 / 13262次阅读 时间: 2014年1月03日
来源: 人教网心理研究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O [&Mm)ypG$_ o0  当代情绪理论的发展脉络

'sLs]Se9i0

9C]w ue)o"U0──19世纪末至21世纪初

jB`/D@M*p0

%^ ~3_,V?-V|Ay\;g0  人人都体验过自己或他人的情绪。然而心理学家却不能准确地描述和解释它。这是因为,作为人脑的功能和人的生活现象的情绪,有着它本身的特殊复杂性和研究它的特殊困难。情绪是内在体验,又是外在反应;是非理性冲动,又是合理的行为动力。情绪是人脑的一种复合状态和过程,是以特殊方式组织起来的精神现象。它的表现有平静的与激动的、微弱的与强烈的、轻松的与紧张的等多种形式,它包括着生理和心理多水平上的整合,并广泛地同其他心理过程相联系。当我们应用情绪这个术语时,可以涉及某些或全部可能性,而且,每种可能性都有一个很大幅度的差异。人脑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未知的王国,情绪问题属于令人迷惑不解的课题之一。科学对它的解释还需要时间。

A?Y5G1T9[B!I'b,q0 心理学空间 AvZ VV'u#t I,?

一、古代哲学的情绪观心理学空间~ Gn#Q f7_

心理学空间m2R'dW.ci+SA1C(d1X

自古以来,思想家和科学家已经注意和着手探讨情绪的奥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古典哲学唯智主义者把情绪看做粗糙的、混沌的、非理性的现象。然而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对情绪的看法也曾不时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尽管那些看法充满了臆测的成分。文艺复兴以后,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如霍布斯(T.Hobbes, 1588―1679),把知识的获得和神经、脑的活动联系了起来。洛克(J.Locke, 1632―1704)认为,人的全部观念均通过感官达到知觉和意念而产生。二元论者笛卡儿(R.Descartes,1596―1650)在《笛卡儿的哲学著作》(英文版,1970)一书中提出了“反射”的概念,却把知觉、思维等心理现象归结为“灵魂”活动。笛卡儿尤其对情绪的论述持有比前人更为具体的看法。他把情绪看做人体内动物精神流的活动,是环境对象经过感官和神经,在松果体中建立的一种现象。动物精神流在松果体中活动,使已有的感觉变成激情或欲望。他认为,有六种原始情绪:赞美、爱、恨、欲望、快乐和悲伤,这些情绪合并而产生内省的情感。他强调情绪的体验方面,并把情绪看做介于刺激和反应之间、能引起同理智对立的行为反应。心理学空间,@pSK1i!|

心理学空间P.z3e o/z"BzlF

笛卡儿的思想反映了在脑科学还极不发达的几百年前哲学家的睿智推测,尚不能认识情绪与理性思维在脑内的联系,也还没有看到情绪在脑的进化中,已经从动物的原始情绪状态达到形成理性思维机制的高度,以及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类的高度精神文明是理性思维与高级情感相结合的产物。心理学空间*iz-I7~ Z`W+P3qay

心理学空间R{5xXP}Q

二、情绪生理心理学的早期发展

3DS8]qU7Q)^%u0 心理学空间mkSx3\

直到19世纪末,达尔文(C.Darwin)在《人和动物的表情》(1872)一书里论述了情绪的生物学基础,强调了环境对情绪行为的作用,十分清楚地指出了情绪在动物和人之间的连续性。心理学空间/]/uVf Z

心理学空间2tl&AG&bF$R6i%x

19世纪末叶,詹姆斯(James, 1909) 吸收了达尔文的观点,提出了最早的情绪生理―心理学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情绪刺激导致内脏和肌肉反应,而对这些反应的知觉,就是情绪。詹姆斯情绪理论的重要性在于,他指出了情绪刺激、情绪行为和情绪体验之间的关系,标示出情绪与有机体过程之间的联系。但是,詹姆斯的论断遭到了多数心理学家的反对。然而他的观点对情绪理论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詹姆斯―兰格学说的问世(James,1884;Lange, 1885),刺激了以后大量的研究,为探讨情绪的性质指出了一条必由之路。心理学空间*`F3D;?'dU-{

心理学空间"W(Sg~+L,U6q"a

近代的情绪研究,是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进行的,尤其是情绪生理学,近五十年来有巨大的发展。继詹姆斯―兰格学说之后,生理学家坎农(Cannon, 1927) 把情绪确定为产生于皮质抑制的丘脑神经冲动,称之为情绪的丘脑学说。坎农是批评詹姆斯的,但后人又批评了坎农,这就为进一步开展情绪的神经生理学研究提供了广阔思考的余地。心理学空间-g:l8NrVnp$BA5g~

心理学空间:I"@+G6H5T6? XV$m1q~L

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帕佩兹(Papez, 1937) 总结了情绪生理学的全部文献,第一次描述了情绪的边缘系统机制,称为“帕佩兹环路”。按照帕佩兹和以后麦克莱恩(MacLean,1949)的研究结果,整个位于前脑底部、重叠在下丘脑之上、环绕着脑干的皮质内边缘系统等部位,调整着有机体的内部过程。神经兴奋通过边缘系统激活大脑皮质,情绪的特有色彩就附加在意识体验上。这个环路的机能整合作用,涉及情绪反应和情绪体验两方面。帕佩兹和麦克莱恩所涉及的情绪结构范围,比以前了解的更为广泛。因此可以说,从30年代到70年代,对情绪机制的了解包括了丘脑―下丘脑结构、边缘系统、内分泌机制、神经生物化学等的研究,为以后情绪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x\*]WW^0

7F+q4x&lG0重要的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二者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构成了一个神经―内分泌调节的统一系统,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调节内分泌腺的活动上。内分泌腺又通过激素分泌,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这些发现的重要性在于,作为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下丘脑,不仅是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同时它本身也是内分泌器官,它能分泌多种激素,直接控制着脑垂体的内分泌活动而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激素水平,形成了一个下丘脑―脑垂体―肾上腺调节系统。当人受到环境刺激的威胁时,神经兴奋通过脑中枢,激活这个下丘脑―脑垂体―肾上腺调节系统,就提高了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水平,从而影响有机体各器官的活动,导致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这时就能观察到情绪的外部表现。心理学空间5kf*E_{(A9O]w0X

RTrYT[X0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内分泌素还作为神经元的传递物,作为神经介质,在神经元之间,直接影响神经信息的传递而起作用。其作用就更直接、更迅速。例如,去甲肾上腺素是肾上腺髓质的内分泌素,同时又是交感系统的神经介质。作为内分泌素,它明显地支持交感系统的活动。这一点说明为什么肾上腺分泌与情绪活动密切相关,而内分泌化学物质的变化就是情绪所特有的激动色彩的重要来源。正是由于皮质下部位提供信息能量来源,皮质下多层次的整合,以及化学物质的变化,构成脑和有机体的某种特殊状态的模式,而这些就是情绪所特有的生理、生化复合机制。近十余年来,神经生物化学的极大发展为情绪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启发我们去认识情绪体验的机制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3Y(a&c ^Vv:R0 心理学空间7I+R+|POG

三、以普里布拉姆为代表的“不协调”论

.X9o:y"R W n0

tXL&X N`*u2\ TU0随着情绪生理―心理学的发展,学者们在情绪的研究上日益深入。自60年代以来,情绪理论各学派林立。

f;mi*Y@^I0

9p4F U yS9aJ \ r S020世纪中叶,生理心理学家普里布拉姆(R.Pribram)和扬 (P.Young)总结了大量的生理学和神经心理学资料,提出了情绪的“不协调”观点。扬把情绪总结为:起源于心理状况并显示出平滑肌、腺体和总体行为等身体变化的感情过程或状态的激烈干扰。据此,我们理解为,情绪是一种干扰,是对平静状态的分离和破坏。无论是快乐或不快乐的情绪,均导致一种波澜、一种扰乱、一种不平衡。心理学空间D z&C+{;r2o6x.W

心理学空间2terzDG%^ _

按照默里(Murray,1888)字典,情绪一词来自拉丁文的e(外) 和 movere(动),意思是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意味着活动、搅动、骚动、扰动。以后这个词用于严格物理学上的意义,如雷……引起空气流动(emotion)(1708)。这种物理学上的意义逐渐转用到政治、社会意义上,如群众的骚动(emotion)(1709)。这个词后来用于描述人的激烈的精神上的波动,如满足的快乐称之为 emotion(情绪)(1762)。心理学空间1@6w.gxm6|T0m^ G

心理学空间.qQ Y W z q l

普里布拉姆在1967~1968年把情绪概括为:情绪在脑内是以一种有组织的神经稳定状态为基线,在这个基线之上,不适宜的输入可导致扰乱。这个稳定基线,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的脑内过程的正常工作,它使有机体处于一种适宜状态。而当环境信息使有机体处于某种不协调状态时,人们就体验到情绪。普里布拉姆和扬的观点似乎表达这样一个思想:情绪是脑正常进行着的过程的破坏和中断,而这种现象正是脑的正常工作的属性之一。

B~:|eC)gY-kB%^0 心理学空间MCc"S i\kc

普里布拉姆还认为,来自边缘输入的调节,存在着中枢控制,这一点暗示了大脑皮质对情绪有着重要的作用。情绪的发生,涉及刺激情境和过去经验,关系到脑中正在进行着的计划和程序。这就把动机、愿望、评估与情绪联系了起来。普里布拉姆和扬强调情绪起源于心理学,就是强调情绪与知觉、记忆和经验等心理活动相联系。也就是说,人们的恐惧、愤怒、眷恋等情绪,起源于环境事件,以及对环境事件的理解、态度和动机。当人们在经验中建立起的认知模式受到破坏,预计的事件或行动遭到失败,预料到意外事件无力应付或无法避免时,就会产生紧张的情绪。意外的成功或挫折,会引起欣喜或愤怒这两种意义相反的情绪,它们都是对原有的内部模式的破坏和扰乱;它们在强度、紧张度和激动度的某一个或全部维量上,可能是相同的、无特异性的,而情绪的不同,则决定于环境事件以及对环境事件的认知。心理学空间mm$cY}$O

I&N?!zo$k-HB0上述观点超过了詹姆斯―兰格的边缘学说和坎农的丘脑学说,以及帕佩兹和麦克莱恩的“边缘系统”和“内脏脑”的神经心理学说。普里布拉姆的观点,把大脑高级中枢实现的认识活动与在进化中获得的、与生存密切联系的情绪联系起来,代表了情绪理论的合乎逻辑的进步。

(CS*]b$_(nF/nz0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为什么面部表情可以作为情绪研究的客观指标 孟昭兰
《孟昭兰》
没有了»

 孟昭兰


  孟昭兰先生是我国情绪心理学研究的开创者。情绪研究的重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见证。其一,理智与情感是公认的(无论是学术性的还是通俗性的)人类两大心理领域。有时甚至有“情大于理”的情况。有理智而无情感,那是冷血的。正是理智与情感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内涵,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才使人之所以为人。孟先生在情绪心理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正是情绪与理智的相互关系。其二,我曾接待来自斯坦福大学的一位著名的从事认知心理学的教授。我告诉他,我研究的领域包括情绪。他很感慨地说,这是最后剩下的心理学家还没有很好地研究,也是很难研究但十分重要的领域。听到这话,我心里更感觉到孟先生在国内开创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