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家庭
作者: 李維榕 / 4384次阅读 时间: 2009年12月01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G(\"Y,\F IW g

重整家庭

@!k_H"ZBi,n2p C0心理学空间U Jm5][Z3|

李維榕博士/香港大學家庭研究院總監

K p h5KZ\s1Jn0心理学空间'TV \7m6i

![+wE.ZF,L7]%zt r0

/`A_/r#{-|#[1@KX0重組家庭的成敗,心理学空间8@B [(gUU Y6~0j

v:DTR-J6G0其實都把握在新夫婦手中。

VYyz#G5I0心理学空间!Q8R1{[4ysc%}/gn1S

心理学空间 g/B5w8V\!L#j}

心理学空间!U5f%~1f,^0jl

心理学空间5f%[/S7QjH^W#L'l-e

心理学空间7ng$^2qC

重組家庭是一個愈來愈普及的現象,隨著離婚數字的增進,再婚家庭的數字也會增加。心理学空间qt(__ A0Xv

心理学空间n F.{U I_7j

記得有一個美國的孩子這樣說過:「我的同學當中,大都來自離婚或再婚家庭,要不是只有爸、只有媽,就是兩個爸、兩個媽。像我這些來自完整家庭的小孩,反而變得稀有。」心理学空间+E*V6TJzD-A

E:od1oT9u)IU0美國離婚率達百分之五十,孩子這種反應並不奇怪,中國的離婚率也慢慢追上,可能不久的將來,中國的孩子也會有同樣的感歎。

E.s XXN7nO0心理学空间4U0Z?0hg!Qy4n)a

美國有一本特別為孩子撰寫的書,叫做《Divorce happens to normal family too.》,可譯做《離婚並非不正常的家庭才會發生》,主要便是協助孩子去接受家庭的改變。

9q)ls$p3W+g9yB0心理学空间5S9c u gO4vc

隨著離婚的普及,再婚也是正常的家庭現象。心理学空间I`A Sfck

GnFpN[io0如果婚姻是一項艱巨的工程,那麼第二次的婚姻,應該是熟能生巧吧?

_gI HMc&[0

"U"h+V,js_0事實卻剛剛相反,重組家庭,往往比第一次更困難,尤其涉及孩子的再婚,夫妻一開始就同時要做父母,當中完全沒有適應期,加上孩子仍沒法接受父母的離異,當然很難接受一個新爸爸或新媽媽。

3nM0{y9a EL3|0心理学空间%NNNL QwHs

而且社會對後父或後母的標幟一向不好,尤其是後母,在所有童話中,都是以巫婆的形象出現,即使像白雪公主那般豔麗的後母,在魔鏡前面都會原形畢露,都是勾鼻子鼠眼睛,心懷詭計的掃把精。

E/]4UulY/hUn0

6\\)EAtMBpq5b0各種內外因素,都是增加種種家庭重組的困難。心理学空间~yT![&k$G

:gEt)a qN#H0也許為了擺脫這個惡形象,很多後母都會刻意地做個好母親,為前妻的孩子填補那失去的母愛。問題是,那畢竟不是你的孩子,尤其年紀大的孩子,在痛失慈母之餘,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另一個女人代替了母親的地位。

JQBn+T0

"wj4m8yy Q0最近在台灣見了一位後母,全心全意地照顧丈夫與前妻所生的一個孩子,對自己兩個親生的,反而沒有那般在意。那男孩已經十一歲,對後母小心翼翼、尊敬有加,卻欲言又止。奇怪的是,如果說這孩子不親後娘,他對自己的親爸,卻是更加保持距離。他似乎十分抗拒與父親對話,後母的話還會回應,但是,爸爸的話卻總不作答。

-oX#In { Q0心理学空间V [/dK9t8b T

後來才知道,他父母的離異充滿火藥味,至今仍是愛恨難分,父親雖然再婚,但是與前妻仍是糾纏不清。孩子與生母也有保持聯繫。處於大人這種情感交疊的情況下,孩子的心態當然混亂。在兩個母親之間,更是無所適從,在這樣的環境中,他渴望父親的保護,偏偏父親是自顧不暇,哪顧得著孩子。心理学空间[;e%lcS5z

心理学空间+f9N(jn ^ f5? T

連唯一能保護自己的父親都插不了手,兒子對父親的恨,難怪是那般深。心理学空间C_S} XG[PA

h&cU5OZ{$o8i-~0重組家庭,往往需要面對很多前因後果、陰錯陽差。後父的困難也同樣複雜。因為失婚的母親,往往會與子女建立特別緊密的關係,習慣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孩子,更難容忍母親找到新的伴侶。我見過有些孩子,甚至不肯讓母親與新爸爸同床,帶著枕頭非與母親一起睡不可。

8@#O'EwR.gQ8in0

m0["N:lC T9h0如果雙方都帶著孩子來成家,情況更是熱鬧。兩組本來屬於另一個家庭的人,突然重新組合,大人們起碼是甘心情願地結成夫妻,孩子們卻不由分說地成為弟兄姐妹,怎能不彆扭?心理学空间%kU1h9^"d ^{(A

心理学空间Gy!q,v0Y

這也是重組家庭的難處。沒有充分的準備空間,就要擠在一堂,不像第一次成婚,由兩人開始,然後慢慢地迎接孩子一個個地來臨。

_$Yf W;^Z0心理学空间3_5bg1~,`&K)N o

這種速成家庭雖然有百種不方便之處,卻未必沒有應付良策。況且隨著再婚現象的普及,總不能為了避免麻煩就放棄再度成家的機會。心理学空间@5Y%v4n yW

1XCDM&l1c l)J0重組家庭像是兩間公司的合併,需要有詳盡的架構和組織,並根據兩間公司的特性而做策畫。心理学空间YH_S(~|

心理学空间3I+Z"r s)I{#t;s

以大人而言,他們往往從前一段婚姻帶來一種傷痛和恐懼,不像第一次成家時那般純情。以孩子而言,只因兩個大人要結合,你就要接受一個陌生人做爹娘,甚至突然間多了一組兄弟或姐妹,其不甘心之情可想而知。各懷心事的成員,要生活在同一空間,同檯吃飯,用同一個房間、同一個衛生間,所有壞習慣都會一覽無遺。梅開二度的家庭,實在更加具備著人生的酸甜苦辣。心理学空间1RWn p7G^)RO(F

心理学空间 su|M$\p(Q4_1M5A3F`

很多研究都指出,重組家庭必須有一段適應期,這並不等於無為而治,成功的重組,必須從夫妻開始,畢竟這是新公司的兩個總裁,他們配合得不好,這公司也不可能前程無限。

oo@~7f'S0`w\0

.aKNp ?0k*g0問題是,再婚的父母往往一開始就被孩子的抗拒弄得失掉陣腳,忙著做父母,反而失掉建立夫妻關係的機會。像前面提到的台灣例子,後母把全部專注都花在孩子身上,結果孩子不但與父親疏遠,她自己也感到與丈夫之間存著一道河溝。個案的表徵問題是孩子不上進,但是一番探討之下,反而是新媽媽對丈夫缺乏安全感。

6m&A B V[7og-E1V0心理学空间)K.}^?,w7_

當然,究竟問題是真的因為母親忙著照顧孩子而忽略了丈夫,還是因為逃避夫妻的矛盾才專注在孩子?這問題在所有原婚及再婚家庭都值得思考,只是在再婚家庭會更為複雜,因為那畢竟不是你生的孩子,你的刻意專注,可能會讓他更加感到窒息。

4I+T?|J%\f0心理学空间KB mgF

像那十一歲的孩子說話吞吞吐吐,只求大人們不要再拿他作話題,但是成人又怎捨得下這個轉移矛盾的好目標。心理学空间P sz'x.O^-^

r;@J5B.z wPv0中國家庭的家族背景,尤其對重婚的夫婦不利,我在四川見到一對再婚夫婦,雖然沒有孩子的問題,但是大除夕夜家族守歲,婆婆請來的不是現時的媳婦,卻是那離異的妻子,結果一頓年夜飯是因為打架而鬧到警察局收場。人人都說四川女人厲害,卻沒有人想到,那不表態的男人才是重要關鍵。心理学空间6R7x zj*K0Z

X#q8q8z(f%v#a L0因為,重組家庭的失敗,其實全把握在新夫婦手中,下例是一些婚姻治療師為他們製作的一個方程式:心理学空间L!x$n Us0Zlm2C

心理学空间5S`[.Q z.T1@?

1.必須首先鞏固兩人的關係:要記著你再婚的最大理由,是因為選擇與對方一起生活,其他都是次要。問題是,很多人再婚只求有個家,求一份安全感,甚至是因為喜歡對方的孩子,那麼這方程式的第一項已經不能成立了。

!gx(P~ m0

Fz?7zWO&XhKu9{02.記住孩子是對方的:你與孩子的父親或母親結合,並不等於立即就可以與孩子親密。你不一定能愛這孩子,但是應該為孩子提供適當的照顧,管教方面,除非孩子年紀很小,最好還是讓他的親生父母執行,不管你同意或不同意對方的方式,千萬不要把這項工作搶過來另作主張,只能在彼此冷靜時,再做討論,否則只會養成夫妻各行各素,各自修行。

7C;YiZ8e1C z,r0心理学空间N} dx$X2G

3.容許適當的自我空間:重組家庭最常犯的錯誤,就是過早地要求一個親密的家庭。兩個大人可以親密,但是孩子卻必須要有足夠的時空,才有機會慢慢接受。不能像即沖咖啡,一加熱水便可以入口。關鍵是,新的爸媽如果在孩子眼中提供好的榜樣,孩子慢慢地也會放下歧見,與後爸或後媽建立好關係。

+IyA [)olRk0心理学空间c B|!B Nm

因此,很多治療師都對孩子說:「你也許暫時還不習慣家裡的改變,但你慢慢就會發現,這改變其實對每個人都是好的。」心理学空间;W7LB P%S"t_}!h!@p

心理学空间 z^-e#I6n

這方程式的道理其實很簡單,但是做起來卻十分困難,因為人的關係永遠是陰錯陽差,好像初學打太極拳,手腳總是不聽話,前後交叉,很多事都由不得你。因此,此時此地,幽默感才是最重要的,家庭中的點點滴滴,有太多讓人哭笑不得的場面,既然哭笑不得,就不如選擇去笑,一笑解千愁、一笑置之、一笑樂之,像老和尚說的,喝茶去吧!

0Qs {jP0

hwlN-v2U9iAu:KVJL0只是這個喝茶去吧,絕不是讓你一個人去,而是與你的另一半一起去。這樣才有機會在杯中找到柳暗花明!

%S"b Hs\.t0

-a1Q9QbV"wj)q0心理学空间:a8O@$G1?r+L |D3E/n

9t:?&gFO4_0(文轉載自《張老師月刊》第384期,2009年12月號)心理学空间jV(S5OF6v `4_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離婚不是過去的事 李维榕
《李维榕》
伴侶與家族»

 李维榕

現任香港大學家庭研究院總監、美國紐約「米紐慶家庭中心」(Minuchin Center for the Family)督導、具美國婚姻家族治療學會(AAMFT,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會員及督導資格,多年來在歐、美、中、港、台、新加坡等地示範教授家族治療並提供督導。在一本重要的家族治療教科書中《Family Therapy: Concepts & Methods》,麥克.尼可譽為目前「結構派家族治療」的主要人物之一。李博士著有《家庭舞蹈I》、《家庭舞蹈II》(張老師文化),另與米紐慶合著多本家族治療叢書,如《學習家族治療:家族治療師的成長與轉化之旅》
http://www.familycouncil.go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