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羡与嫉妒即相近又不同,所以经常会被放在一起讨论。人们常常混淆这两种情绪之间的异同,比如,人们说嫉妒的时候,其实是要表达嫉羡意思。
在这两种情绪中,嫉羡相对简单,因为它是二人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我们渴望(圣经的话是妄想)又同时相信我们已经被不公平的剥夺了其他人所拥有的,因为我们也配拥有这些。
相反,嫉妒是三个人的关系,我们为丧失、或威胁丧失我们所珍惜之事物而责怪第三方。
例如,当另一个人获得了工作,奖励或晋升的时候,我们或许会为在竞争的环境中也在谋求这些而感到嫉妒。
但我们对另一个人的丧失、或丧失的威胁中包含了对所爱之人的兴趣和情意之时,这可能是我们所说的最常见的罗曼蒂克式的嫉妒。
▌嫉羡 ENVY
嫉羡的核心关系模式是觊觎他人所拥的。表面上,这使得嫉羡看起来像是一个很简单的情绪,激起了我们看见或想到他人拥有又被我们渴望的东西。
在普通的嫉羡中,我们看到他人占据的东西,比如,好的或有为的孩子、成功、财富、名利、人缘、美貌,高档的汽车或房子——那些我们渴望的,又明摆着是渴望而又不可及的幸福之源。
但是,就像其他情绪一样,嫉羡并不是这么简单。虽然我们都能经受一时半会儿的嫉羡,但是很少有人能经常或不断的体验嫉羡。
被欺骗、被剥夺的感觉是创痛和病理性嫉羡的重要特征。社会心理学家将其称为下行社会比较,也就是用自己不利的部分与他人比较。
应对这种剥夺感的常见方式是试图合理化、忽视、最小化或否认我们感觉到了被剥夺。例如,
我们对他人说:“瞧,(他、她、他们)有那么多财富,还是不快乐,”或者“他们在众多的病痛或残障中受苦。其实,整体来说,我比他们好多了。”
社会心理学家描述的上行社会比较(upward social comparison),是以有利的部分与他人比较,比如,有人会想到 “我患有严重的癌症,但是(这样那样的其他人)比我严重的多” (Taylor, Lichtman, & Wood, 1984).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八卦明星,当有迹象表明他们遭受不幸、甚至灾难的时候,我们会同时想起超级娱乐明星朱迪·加兰和玛丽莲·梦露因美貌、才华、成功和财富而受人青睐,却郁郁寡欢并且自杀。当我们看到他们比我们糟糕,或者作为悲剧人物时,通过嫉羡进行比较,会让我们觉得自己的谦卑环境更好受一些。仿佛他们被好运惩罚了,而且我们会因为他们的苦楚幸灾乐祸。
另一种应对剥夺感的方法是将嫉羡教化为七宗罪之一(Schimmel, 1992)。
Schimmel重述了圣经中所罗门王和两个女人的故事,她们都声称是同一个孩子的母亲。迫于争论的制裁,所罗门王威胁要将婴儿一劈为二,给两个母亲每人一半。在这个著名的智慧行为中,所罗门看见一个母亲同意这样做,另一个母亲惊恐万分,同时不允许杀死孩子。他知道,真正的妈妈一定宁愿救他的孩子,而不是绝不让其他母亲得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