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家庭治疗概述——赵旭东
作者: 赵旭东 / 15104次阅读 时间: 2009年8月23日
标签: 家庭治疗 双重束缚 赵旭东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rXHxF!ql0心理学空间 h0_ N Y+iWC

2QW0M [ _`MiP0  内容提要心理学空间!Y |b"Q#Ul
  一.初识家庭治疗心理学空间f]1G3Hs:iL"J;_
  二.家庭治疗简史
}s1{m-R,P9G0  三.基本概念心理学空间 ^3C6qk D5|h
  四.大致流程
)Bm8_!T4A/e&Q"x0  五.对中国临床的意义

9f@"G*] e8sz:R0

一、初识家庭治疗

心理学空间&]Ps.n'h!e

  10年前的际遇
1aUWLP2c3__3I0  中国同事的反应:兴奋、好奇、困惑、反感心理学空间'}#K {4Cq^7E0a
  德国治疗家与中国家庭心理学空间0i)a$gU-}"M9h5q+w2w{({6t
  问题:有用乎?能用乎?
Ul"}s8r p!L|g0  印象:与精神分析催眠、老庄哲学

'Ug$e!? et%}6p$V,a0

二.家庭治疗简史

d |BG`k0  1. Fromm-Eichmann: “精神分裂症母亲
Au*[s;[D0  
"E@~;B TDQjj0  T. Lidz: 婚姻分裂—有些父母亲互相疏远,满怀敌意地互相竞争,试图从孩子那里夺得孝顺忠诚、亲近、同情和支持。婚姻偏斜—在这种家庭中父母中的一方(通常是母亲) 常常显示出用一种具有破坏性的方式支配家庭的倾向,而父母中的另外一方常显得依赖、软弱,在这种处境中逆来顺受,并且让孩子将此视为正常。直线因果思维的 后果。心理学空间3}&?UNit
  心理学空间4d)s|!ZU-z!xWP@
  2. Bowen: 家庭病房;家谱;“ 家庭系统理论”。心理学空间_1M`Of:l
  1952-1959之间,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要家庭成员安顿在医院空场木屋中,目的是把这些家庭作为一个个的单元来研究。最先让他感兴趣的是“寄生式” 母子交互作用和互动关系。后来他发展出了一个体系庞大的理论,取名为“家庭系统理论”。他的理论贡献和治疗能力体现了精神分析概念和系统论思想之间的结合。精神分析强调自我的发展,代际问题及过去经历的意义,而系统思想则着眼于此时此地构建着的和交互作用的家庭单元。
+Y;]$q,XB5[ n0  心理学空间x3qe*y4D5{#z
  3. L. Wynne: 假性互惠;软性现实;交流偏异。
-ik+`2z`b0f$Z0  研究了具有精神分裂症成员的家庭中反复出现的、破碎的和缺乏理性的交流风格或沟通方式。他们提出假设──含混不明的、令人困惑的交流模式,很可能促成 了精神分裂症成员将发生的事件以一种含糊不清的或歪曲的方式进行解释的倾向;反过来这样一种表现在交流当中的迷惑不清的现象,可能强化了在应付家庭内外的 人际关系方面的无能。心理学空间#r_ } _w4J E6R
  
5_EGzZQ@)P9X0  4. G. Bateson:双重束缚;引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概念
r c*W sN"a0  身为人类学家、生物学家和哲学家的格利高里.贝特森看到,某些数学和技术学的概念对社会和行为科学以及人类交流过程有极高的可用性,而这些人类交流过 程涉及到病理心理学的现象。将家庭类比为一个控制系统的思想被他引入了家庭治疗,并从此成为家庭治疗的灵魂。他的理论将精神分裂症当作一种关系的现象,而 非精神内部的病态,是一个重要的贡献。由他发展出来的“交流学”的原则后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得很多临床家将注意力从追求解释“为什么个体会有这样那样 的行为”,转向了观察在信息交流及形成人际关系的时侯发生了“什么”。这既是对一般情况而言,也适用于发生在家庭中的行为。心理学空间%Z @d\ P*_/p*h
  
L8nFC*GH8[0  Palo Alto小组的“双重束缚”理论:心理学空间z#~N,yl IP C
  童年期的双重束缚是精神分裂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个体,通常是一个孩子,从一个对他至关重要的人那里得到矛盾的信息,但他却被禁止脱评述这种信 息的矛盾性。受到威胁的个体注意到,他不得不以某种方式进行回应,但同时这种回应注定要失败,不管他决定要采取何种回应方式。如果这个孩子反复地或持续地 暴露在这种毫无出路的境地中,他就学会借助于同样相互矛盾的信息来逃避惩罚,逃避伤害。作为一种防御性的手段,这个个体将从此以扭曲的方式来应付所有的关 系,但却渐渐失去理解自己的以及别人的交流行为的真正意义的能力。从此个体(孩子)便开始表现出精神分裂症的行为。从这个概念出发,贝特生小组将精神分裂 症视为在一个家庭交流系统中“无能”的结果。心理学空间&H%s] _LyN#~]|
  心理学空间e%c)bs?)r3x;^
  5. M. Erickson & V. Satir:技术、魅力、普及;
+?J;y tYe)w,t!{6c0 艾里克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治疗风格的精神科医生。这种风格可将催眠包括在内,也可以不含有催眠的成份。在他的工作中蕴含着对于家庭的关注。他的杰出的 能力在于他的顺乎自然;在于迅速和直觉地把握咨客特殊性的能力;在于他同时在不同层面上运用令人信服的交流的能力;这种超凡能力还表现在他对¡°矛盾指 令¡± (或悖论指令)的运用之中。在他身上人们可以看到一个最佳的榜样,他告诉我们如何处理个体与群体间的联系,如何处理意识与无意识的微妙联系。他在这些方面 的临床经验,深刻影响了帕罗阿多小组。心理学空间C-sI)bWndE*R(Y&]J
 弗吉尼亚.撒梯尔的情况与艾里克生的情形刚好相反,她自己受到帕罗阿多小组的影响,才开始从事家庭治疗。她1959年进入这个小组,由于其清晰灵活 进行演讲、教学的天赋和强烈的个人魅力,以及在书籍中、大众媒介中宣传普及家庭治疗,尤其是对帕罗阿多小组的工作作出了贡献,若干年后成了一位重要的、几 乎家喻户晓的人物。心理学空间Avu6f+^6If ~$LG
  心理学空间|po R}O(R*V
  6. 60年代后的Palo Alto 小组:困难与问题;交流层面与悖论;激进构成主义;
SP"G-tKZ[ [0  困难(difficulty):人人都会遇到的生活变化、压力、挑战、阻碍,属于生活的一部分。
#X QT9K/z:X0  问题(problem):由于人为的认知加工,尤其是 “再加一把劲 ”式的不良应对,困难被建构为难题、困境、麻烦。
+W$?*\u0T&R.p0  人际交流的信息由关系和内容两个层面传达。心理学空间&UfnmIe
  心理学空间[&U%]/c2]LKIL S
  
{+FK/VEnP0M0  7. H. Stierlin & J. Willi:代际派遣论;共同进化。心理学空间9n8V ? T]-s;l
   “派遣”(delegation)的基本要素,是将派遣者和被派遣者联结在一起的忠诚纽带。这条纽带早存在于早期的亲子关系,尤其是在母子关系中。它指的 是一种过程——受到委托、派遣的一个孩子,得到许可、受到鼓励,带着一项使命离开父母的圈子到外部世界去。但是这种出走仅只是限于某一程度之内,其宗旨只 是为了完成对于父母至关重要的一些任务。
Zay'O7wLI0bp6qj P0  
[;Db!z{hj0  这些任务可能是在三种不同层面上得到完成——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层面。在何种层面完成任务,取决于父母究竟是在何种领域内的追求尚未实现,或需要没有 得到满足。实现这些追求,满足这些需要的任务,现在由父母交给了孩子。荣格也曾说,对孩子最有影响力的,是父母尚未实现的愿望。这一思想在史梯尔林的模式 中更加细致化了。这种心理动力学现象存在于普通的家庭中。这是一种必要的、合情合理的关系过程,它赋予生活以意义和方向。心理学空间4LPEV&i&lT*s
  派遣过程的偏异情况心理学空间%W,k1W`9O3lo
   几种典型的偏异方式,产生病理性的后果:心理学空间6O-c~dg5v
  1、使命对受派遣者的天赋、资源储备,特别是与年纪相当的需要提出了过分的要求,使之不堪重负。心理学空间(BEu/v(RGD%I
  2、使命引起受派遣者严重的孝心冲突。心理学空间+i.K0XH"L
  3、几种使命互相矛盾,受派遣者无所适从。?心理学空间Ny;A qQ
  4、受派遣者领到了使命,却没有被送出去执行、完成。心理学空间c[ |%W+V'Dn"] R
  5、孩子被送出去,却没有什么使命要完成。这样的孩子往往是受到家庭忽视或排斥的孩子。?心理学空间 c%G6ok0Y
  
x]6F4F\+UIA m0  心理学空间Q(o _$I"L
  8. Milan小组:反悖论;权力游戏;三项原则;控制论操作化;
qWxo/Nl x7@3^0  心理学空间bxe-qx BXp
   目前趋势心理学空间MIV@%Z3DA7O
  声势浩大心理学空间H!Ex"@5^5ZC7P W
  门派众多心理学空间8OfI$W~bla1_
  趋于综合
6kkq | Ds0  应用广泛心理学空间9U4Y:d3He6M

三. 基本概念

心理学空间yW9W~;en|&g

  1. 治疗者的作用:
@%{[1TB n*pF8E0  扰动者 ——————促进自我组织;
"E#bQpxq"wrH0  第二控制论—————观察者与参与系统者;心理学空间I:E!hn,w vY3b
  心理学空间)q|q!ndQ
  
"cZ\$kJ0] Y0  2. 三项原则心理学空间t g,f~0JQeyFu
    
&@ Ow+K hh8|@0  3. 情境化
-C7R c^F L0  将问题细致化、还原为行为,并与具体的人、事、 空间、时间相联系。
$Dk"N9G0Tm1Z0  将“ 是(to be)”变为“ 做(to do)”
.sU2OZ?U^0  心理学空间 sp*hI0N
  4. 共同写作心理学空间TVb!G&C;W+i
  心灵探险,寻找未讲出来的故事、例外。
$~m!S"lch%_'Q0  放弃悲惨故事。心理学空间 ~)X5uE? pKf4z
  创作新故事。
;Bo__iXC L0  心理学空间 ?5d9b;p0T g~HB#X
  5. 问题观心理学空间?h[ ~9r2b&f"R"E~
   一种被构成的现实;心理学空间'E'eyZ/r;zk e4D&Og
   通过不恰当的解决办法,使“ 困难”变成“ 麻烦、困境”;心理学空间+|%Ud J5k
   放弃“ 再加一把劲”游戏;心理学空间[y W'I*J/o ood
   “ 无中生有”的治疗性利用。心理学空间@(rq ownM$nn `3B

四. 治疗的目的

心理学空间l8g%A!w1O\l

(一)心理治疗的一般性目标:
"c,Q ^,tkS8P:p&C0  心理学空间-]UN b.e1Y~
  1)影响行动
/z!^6m-X6e9Y0  2)影响心灵
6O+PHt;wc#B3s0  3)控制暴虐与愤怒心理学空间 `2v,J.TD+z+C8L6L8G5W
  4)促进投情与通融(empathy
Jh#S7i-|V2Bn0  5)促进希望与幽默
oo{[/Q#UW0  6)促进宽容与同情
8tk(U#K gx7D0  7)促进宽恕与仁爱
g \H$F7[r0  8)促进和谐与平衡心理学空间?#k8^0\"n
  心理学空间;b d\g8Zu rr
  心理学空间aa(ilo x1v$a
(二)系统家庭治疗与传统治疗的目标与策略心理学空间 Jh3[!C \
  心理学空间.? O KR v+~
  1)传统治疗的目标与策略心理学空间,Z Bb*k"Q
  
-D5?_WM2j|Y0  发 现 问 题心理学空间vd/H qs$tL!Z6_O
      ↓
YQ,}Y0{|(o&Ncd0  集中注意于“ 它”(无能、缺陷、无望感)心理学空间V%K4Jd N!a9}
       ↓
^6X%PN`y LzM0  朝后看式注意增强心理学空间:{8_2o%p6H;gs3l${0bR$V
       ↓
#X D nN_#P8M,k x*{h0  寻找直线因果关系、解释
'Bk|rx&y]3F0       ↓心理学空间DSP*Da.ub
  完全责任/毫无责任
`[,XW TE[1Qeo0       ↓心理学空间5Zv9{-J7Xk!U#VE
  去情境化(行为与背景分离)
5s!K4K_CvbS1x8Y&}0       ↓
(H3aB?l H)W y0  诊断“ 精神病”,传达医学的病理模式并固化为个体特征心理学空间T-e*YHJFS#}0yc
  
P ](ff5t!@S+P0  2)系统家庭治疗的目标与策略
S)P|m}#`0v0x0Uy0  心理学空间1]*zz P7Uhi
  更多发展机会
0gQ'? H)?*~-u"i0       ↑心理学空间N8{[&W'f uyqn
  将注意力扩展至无症状的时空心理学空间`?6yzG4g]
       ↑
v5@"U0b)c0  朝前看(假设性尝试选择的可能性)
;bHZ2LH'r"p^0       ↑心理学空间"dpj%^wvSgU
  循环因果观,重效应、功能及维持因素
,e_8| Z[sT!H0       ↑
8E7N b!DcF,A0  提示病人有责任(施加影响的可能性)
#~RL&AP}lb0       ↑
QJ9H[\[{0  再度情境化(时空、关系)。用系统假设巩固意义的联系心理学空间T8IB,~ N,E8U
       ↑
3L:\.Y[ l6l)[} DhL0  软化“ 疾病”概念;将个体特征化为行为序列心理学空间%Q.tM W1GJ]

五. “资源取向”的操作技术

心理学空间u&E*Cq*a oy

 (见另文)心理学空间*`G$eko
   

(ytC m7nb:W0

六. 大致流程、方式

\X?oWMR{j01. 空间条件:
8AX'U_zj [?L8[ `0  成套治疗室+摄录设备+单向观察窗= 专业情境
O d7?CRZLO0  不在家里做!做!……
Yf \]Y'@9SS0  心理学空间)Z`t*uD:Uw
2. 时间安排:心理学空间4pMn n s
  长间隔的短程治疗。心理学空间r;i-QoSU)B:j%v.Jm
  预约;心理学空间 G/?Fzw eq ee%U
  会谈前讨论;心理学空间 M"q;`d;Si7E
  治疗性会谈:首次访谈
IH6D6ag8M8~u(@k.?0  后续访谈心理学空间 x#h1i5v1Hb`
  陪伴性访谈
5f,]!w&Zbsj0  随访
{^ bn~0  暂停、幕间讨论心理学空间K*Q|U2Q
  结尾干预:评述、家庭作业心理学空间,].{@4l/G6B?%RzN
  心理学空间P0q0zV`%p2N T
3. 治疗小组:
d wup)m"c,p0  会谈者(治疗师、协同治疗师)心理学空间W}(kQ$C n
  观察者(督导员、学习者)心理学空间E,P6j2C,j/FE4N%Q? {

七. 对系统家庭治疗的跨文化评价

心理学空间*E6x5} Qr)W!N

  1 超前性: 将循环因果论、 整体健康观、 心身统 一论临床操作化, 具体实践新医学模式, 克服现代医学的过分技术化、非人性化弊端。
*ET-yk1K RE0  哲学基础—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VSI/z'imm3F&Q2D'G;W0  心理学空间HJ h;K&x%Z"O
  2 现实性: 人类困境、 难题、 矛盾有跨文化相似 性, 东西方的功能不良家庭大同小异。 描述性概念及干预措施有普遍性,可用于中国
m8A e*X%`*Mo+N0  心理学空间v&p_e\1e$Ch U O
  3 向东方智慧的回归性: 汲取、 运用、发展了东方思想- 儒家关于家庭结构、 功能的思想, 道家、 禅宗对人类过分迷恋理性的批判, 中医整体观及辩证施治的做法。心理学空间K)V'z,v&q,?YNe
  心理学空间`S]Pze&L8e
  跨文化移植的关键- 处理几对矛盾的辩证关系:
v'O j&S0u:kr ~Lo)c0  心理治疗的引进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复杂的文化现象。思想方法- 从“非此即彼”到“既……又……”逻辑。心理学空间/|Fv*G dlQY9E2R
  
/[{T%@ C[ [ e)_-|0  1 普遍性与特殊性: 系统家庭治疗对西方人有用。 抽象层次(规则、模式)上东西方相似,可试用其描述体系和干预原理。 临床情景不同- 问题的内容、表达不同, 尤其治疗关系不同。 操作者应主动适应、调整、发展, 成为有效接点。
#c"~-F1L7N a H b6_7? @Wf0  
F5G&~(yM2}H ]"b0  2 群体与个体: 心理治疗重要目标- 个性发展 -应与自私的个人主义区别。系统治疗重视整体但又促进个性化(individuation),作用于“未分化的自我泥团”。与“家庭利益高于一切”的儒家 思想不同。后者有压抑个性、扼杀创造力和开拓精神之害,培养过度依恋、粘结但交流质量低下的家庭关系。“共同进化”观及“资源取向”可平衡个体与群体的需 要,避免极端个人主义,避免成为简单化的,偏执的说教者。心理学空间 ]K2D-rT+G!x0Q
  
)H?k"HMZ0  3 和谐与扰动: 依据对于心理病理和健康状态的理解、定义设计干预措施, 引起两种反应:心理学空间 HdB{Q'f u
  负反馈——控制性、缩小性效应,消除暴力、愤怒、焦虑
m7D&])aw)P H0  正反馈——促进性、放大性效应,增强同情、投情、希望、幽默、宽容与爱心。心理学空间^k^0w-Q r_F
  最终目标-个体、人际系统的和谐与平衡。
Y BY J[ }0  创新性运用:不仅仅追求系统内部调整(第一级变化)及静态平衡,而是改变系统规则、模式,引起系统本身的变化(第二级变化), 进而改变个体行为。
d gjQ,p~3Y,a~0  所以,不一定控制症状,有时反而放大之,以震撼功能不良系统,达致动态平衡。不片面追求消灭、抹平矛盾,体现循环因果观。
D$p ?I5k ufL0  可能的非治疗性副作用:干预太激进可致阻抗过高、依从性过低,或使激烈变化后的家庭与环境不协调。
V d;X Y#K0  
"A6R4T,b0nFz'l0  4. 解释的心理学与理解的心理学心理学空间ox9r@ N+P
  解释的心理学-探究心理的生物学机制,将心理、行为视为“对象”、“东西”的方法(客观、理性、逻辑);
6r+sTjr C0  理解的心理学-把观察者自己当做被观察者,“将心比心”,理解心理内部的因果律,理解社会人文现象及过程与心理、行为的关系。需要主观参与、投情、同情、体验、自省。有时是非逻辑的方法。心理学空间/VSn~PTS!q
  先学会(to learn),先体验(to experience), 后研究 (to do research, to study)。

j!] q1QJb'S\6@U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家庭治疗 双重束缚 赵旭东
«Intensive Psychotherapy More Effective Than Brief Therapy for TBD 米兰(系统)模型
《米兰(系统)模型》
系统式家庭治疗»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