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辞汇
作者: 精神分析词汇 / 96227次阅读 时间: 2014年12月23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 zHH7D4Z#Yz

*tx1M F/d2_[+^0心理学空间LMJX)U X1B4q$T

11.自我变异alterationof the ego心理学空间;oEEYk$fa

心理学空间$V+gO&N+J

在各个阶段防御性冲突的过程中,自我获得的所有限制与时序错乱的态度,而且,对于自我适应的可能性来说,这些限制与态度对其造成不利的回响。

.auz9lU sc0

4M#v^Bt-r:f+F0自我变异一词在两个十分不同的脉络之下,出现在佛洛伊德最早与最晚的作品中。

LP y qb8f6U0

cIY'tp6Y8CG7|0《防御型精神神经症续论》一文中,佛洛伊德在妄想症的脉络下区分出一种有别于被抑制物复返之妄想的另一种亚型妄想——诠释妄想,又称为“结合型”或“同化型”妄想。此种亚型妄想,可被视为自我适应于幻想性观念的标记:因企图缓和原妄想性观念与思维逻辑运作之间的矛盾,妄想症患者终将成为心神错乱者。心理学空间:] [&?vWgk5E7t

心理学空间.z*Kyz/V&gs]

佛洛伊德在《有尽与无尽之分析》一文中,以相对系统性的方式处理“人们以非常不确定的方式称做自我变异之物”。佛洛伊德在延伸安娜•佛洛伊德(Anna Freud)甫出版有关防御机制的著作(1936) 同时指出:这些原先针对特定内在危险而构成的机制如何最后会“固着在自我”,构成主体终其一生重复的一些“经常性的性格反应模式”,即便最初的威胁已经消失,主体仍时序错乱地将它当成“惯例来用”。此种防御性习惯的根深蒂固导致变形与限制。治疗的工作使它们特别明显:一种真正的抗拒对立于抗拒本身的被显露。

?B+VH(p6K0心理学空间D}*@8ok*P#w(@

自我的变异应该比拟为一种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甚至能够——如同动物行为学派基于本能行为所指出——“空转地”运作,甚至人工地自创出一些诱发动机性情境:自我被迫在现实中寻找那些大致能取代原先危险的情境。佛洛伊德在此处所想的,并非是防御性冲突在自我之上造成的直接回响(症状本身可被视为自我的一种改变,就像在其中的一异体;反应形成也会改变自我)。

I8K/\ o2U akF6N5X0

Gc }w^._\#jaB;y+^F0佛洛伊德这两篇论及自我变异的文本不只一处相同。自我变异在这两个例子中被视为亚型,与冲突以及带有无意识印记的事物皆有所距离。在这个意义下,它构成治疗中一个特别的困难,因为自我已经被以一种不可逆转的方式所影响、改变,将冲突阐明对此只能产生很少的效应,甚至我们可以将之比作“生命体的损伤性障碍”。另一方面,对精神病的提及在第一个文本中占有中心地位,在第二个文本中也是如此:“在某个部分,以或大或小的范围,所有人类的自我都跟精神病患的自我相近”。

}QT(?;f7`0心理学空间+RJ J-dd5Z t

12.矛盾双重性ambivalence心理学空间3s;[#o\t;]

心理学空间m.J"m'[B kQ}

在对同一个对象的关系中,同时存在相互对立的倾向、态度及感觉——特别是爱与恨。

3j APX"X:UQ0

!OQ.iA*@}eV0矛盾双重性为佛洛伊德借自布洛伊勒(Bleuler)所创之词汇。布洛伊勒在三个范围讨论矛盾双重性。意志的(Ambitendenz):例如,主体同时想吃又不想吃。意识的:主体同时提出一个命题及其反面。情感的:他在同一个动作中爱与恨同一个人。心理学空间]0~ u xW[R

vR-n"W(c*jfq0布洛伊勒将矛盾双重性视为精神分裂的主要症状,但承认一种正常矛盾双重性的存在。心理学空间kTn4}2xUA5`3W&X

2F!l8d(V6z"QIR0与早先可被描述为感觉之复杂性与态度之不稳定的现象相较之下,矛盾双重性此一概念的原创性在于:一方面,它保持了一种属于是/否类型的对立,于其中,肯定与否定同时存在、不可分离;另一方面,此种根本对立可再出现于精神生活的不同领域中。布洛伊勒最后特别强调情感的矛盾双重性,而正是这个意义导引了佛洛伊德对该词汇的使用。心理学空间'Zw'U6h4j.u [?"z

心理学空间$u1y`+w|i6S

就佛洛伊德的作品而言,这个词汇首次出现在《论传会之动力》中,用以说明负传会的现象:“……它在温惠的传会旁被发现,经常同时指向同一人……感情倾向的矛盾双重性,最能解释神经症患者将其传会用来替抗拒服务的能力”。然而,爱恨纠结的概念在此之前已经出现,例如在对小汉斯(4) 及鼠人的分析中:“爱与恨的争斗在我们的热恋者中激荡,朝向同一个人”。心理学空间't \Q6BCVp

心理学空间#Hf(n HR9?

在《欲力及其命运》中,佛洛伊德在与主动性/被动性*对立偶相关的情况下提及矛盾双重性:“……主动与被动的欲力动势同时存在”。对于矛盾双重性如此广义的用法十分少见。在同一篇文章中最能清楚显示出矛盾双重性的,还是针对同一个对象爱/恨间的“物质性”对立。

Lq] ]:a bh0心理学空间GA O5`!n%R+dQ

矛盾双重性在某些疾病中(精神病、强迫[观念]型神经症)与某些状态下(妒忌、哀悼)特别明显。它成为力比多演化中某些阶段的特征:对对象的爱与毁灭共存(口唇-施虐与肛门-施虐阶段)。

o1K0Ubi7lbpx0

VXM@1j0在这个意义下,它在亚伯拉罕(Abraham) 的著作中变成一个发生论的范畴,使每一阶段所特有的对象关系得以被明确界定。第一期口唇阶段,被描述为前矛盾双重的:“吸吮”的确是一种体内化,但它并不因此就终止对象的存在”。对亚伯拉罕而言,矛盾双重性只与施虐、食人的*口唇性同时出现,后者隐含一种对对象的敌意;之后个人学会照顾其对象,拯救它以免毁灭。矛盾双重性最后可在(后矛盾双重的)生殖阶段中被克服。矛盾双重的概念,在与亚伯拉罕有传承关系的梅兰尼•克莱茵著作中极为重要。对她而言,一开始欲力便是矛盾双重的:对对象的“爱”与毁灭无法分开;矛盾双重性因此变成对象本身的一个性质,主体藉由将对象分裂为“好”与“坏”对象*的方式与之搏斗:一个同时带有理想良善与极端毁灭性的矛盾双重对象令其无法忍受。

4t4k8l,a$zC]0

w'y*ML-K0i$aK0*:矛盾双重性一词在精神分析中时常在极广义的情况下被使用。它事实上可被用来指称不兼容动机运作其中的一种防御性冲突所产生的行为与感觉;由于替一个系统带来快感者对另一个系统造成不快,因此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妥协形成”称作是矛盾双重的。然而,矛盾双重性一词便因此会有以模糊的方式涵指各类冲突态度的危险。为了保有它原有的描述性,甚至症状性的价值,应当只适合在对以下特定冲突的分析中才采用:于这些冲突中,情感态度的正、负组成部分同时存在,不可分离,两者构成了一个非辩证的,并且对同时说是与否的主体而言无法超越的对立。

o#Kk MMW@0心理学空间8w gN G#T8G%m@&D4If p8C

为了能够彻底说明矛盾双重性,是否应该如同佛洛伊德欲力理论所支持的一般,假设一种根本二元对立的存在?如此,爱恨的矛盾双重性可由它们各自特有的演化所解释:恨来自于自我保存欲力(“其”真正原型……源自于自我为其保存与维持所作的斗争”);爱来自于性欲力。佛洛伊德第二理论中生命欲力与死亡欲力的对立,更清楚地将矛盾双重性深植于一种欲力二元论中(见:混合/分离)。心理学空间{)qVxV1U(e`6C

iyKg)_-\w0值得注意,在佛洛伊德晚期著作中,他倾向加强矛盾双重性在冲突的临床与理论中的重要性。在其欲力的根源处,伊底帕斯冲突被理解为矛盾双重性的冲突,其主要向度之一为“对同一个人有根据的爱以及并未较不合理的恨”两者之间的对立。根据这个观点,神经症症状的形成被理解成一种为此冲突提供解决的企图:如恐惧症患者便将作为组成成分之一的恨,移置到一个替代的对象上;强迫[观念]型神经症患者试图在反应形成*的形式下,以力比多动势的增强来抑制真有敌意的动势。在佛洛伊德对冲突的构思中,此一看法的差异之所以引人注意的理由,在于将防御性冲突锚定于欲力的动力中,并激励我们在防御性冲突——由于它运用了精神装置的各个审级——的背后,找出内存于欲力生命中的矛盾。

K)d-i#Uqb"T0

O%?v"T;L;Dk7M4q9j`013.矛盾双重性的、前矛盾双重性的、后矛盾双重性的ambivalent, pre-ambivalent,post-ambivalent

P lJ{%I:sc:?0

!|"t/[&C ehfq2y KAN0卡尔•亚伯拉罕(Karl Abraham)所提出的词汇,用来修饰——由对对象的关系的观点而言——力比多阶段的演化。口唇阶段在其第一期(吸吮)是前矛盾双重性的;矛盾双重性则出现于口唇阶段第二期(啃啮),于肛门阶段达到顶点,持续到阳具阶段,一直到潜伏期以及生殖器对象爱的建立之后才会消失。心理学空间!yN^8}lo$A&V"G8@*T~

6I%M8Y%o6CgO8E8_$l0请读者参阅亚伯拉罕所著的下列文章:《从心灵障碍精神分析观点试论力比多发展史》。心理学空间}|s$Sj7K

心理学空间3|rcT gY~MF

此外也请参照罗勃·弗利斯(Robert Fliess)所制之个体发生论图表。(见:矛盾双重性;阶段;以及专论不同力比多阶段的条目。)

$Zv&T#]S `}ef0心理学空间tt]l5WP2b^ iMj

14.幼儿失忆infantileamnesia

Z2@"C6K/Q0心理学空间#I0x2?e:F-^

指一种失忆,其范围大致涵盖生命初期几年内的事件。佛洛伊德并不认为这是幼儿缺乏存录印象之机能能力的效应。它是由于对儿童性(sexualité infantile)的抑制所造成,且扩及到几乎全部的童年事件。幼儿失忆涵盖范围的时间界限为伊底帕斯情结衰退及进入潜伏期时。

;bM-A1x&{$b)Ga5f0

y9u L\7U0幼儿失忆并非精神分析的发现。然而面对此现象清楚的明证性,佛洛伊德却不满意以机能不成熟予以解释。他赋予这个现象一个特定的解释:和歇斯底里失忆一样,幼儿失忆理应可被揭除。它不是记忆固着的缺乏或废除,而是抑制的效应。此外,佛洛伊德也认为,幼儿失忆是后期的抑制,特别是歇斯底里失忆的条件(关于幼儿失忆的问题,主要参考《性学三论》)。心理学空间,km,`? S

心理学空间 f$p3P+lo

心理学空间2]KZ]#cj
15.依附的[依赖的] anaclitic, attachment心理学空间Wo,I7]@3T#L5B3G

Z3K!Z` O)Y%S0见:依附与依附型对象选择。
#x o2HR4R!_4H01)形容词anaclitique (依附的)(来自希腊文躺在、倚靠在……上)被引进英语系的精神分析文献,法译者重新将之用来翻译像是Anlehnungstypusder Objektwahl (一般译为type de choix d'objet anaclitique)此一用语中Anlehnungs- 这个属格。然而,透过译本阅读佛洛伊德作品的读者必然会忽略:Anlehnung 的概念事实上构成佛洛伊德最初欲力理论中一个重要部分;除了在与“依附型”对象选择相关的讨论中有所提及,佛洛伊德在其他情况下亦经常提到它:我们多次读到其名词形式Anlehnung,或其动词形式,如sich an (etwas) anlehnen。在英文与法文中,这些形式均以不同方式翻译(α),以致于佛洛伊德的读者无法清楚地得出有关Anlehnung的概念。心理学空间4S&gL UnYm5d1O

心理学空间;Bau2r dz.b6QtH!D

所以在今天这造成了一个术语上的问题。Anaclitique 一字从此成为精神分析国际词汇中的一部分,可能无法将之取消。但翻译Anlehnung 的anaclise 这个名词并未被接受(β)。此外,anaclise,anaclitique二词亦带有矫造“艰涩”词汇的不便性,而Anlehnung 这个字却是一般日常用语。我们因此建议étayage(依附)作为对应字,它已经被某些译者使用(特别是贺卫藑·尤夫在其《性学三论>译本中),并且一如Anlehnung,该字也真有能以动词形式(s'étayer sur)出现的优点。甚至惯用的type de choix d'objet anaclitique 一词应该以typede choix d'objet par étayage 所取代。 心理学空间Yl vp#j*V\%}

心理学空间G8qm*h]r abT

2)anaclitique 一字有时会在一个较宽松的意义下被使用,与佛洛伊德理论概念无直接关系,例如依附型抑郁*(dépression anaclitique, anaclitic depression)。心理学空间4k D\m b{

RhB.AUxn$W0(α)例如,以动词的形式:依于(être attaché à),基于(être basé sur),倚靠于(prendreappui sur) 等。心理学空间(rmr'A.W0tDj j
(ß)反之,德文中并没有由Anlehnung 所形成,且对应于anaclitique 的形容词。

ad.f Z,Ku?4d0心理学空间*dt8AZqe

【译注】心理学空间Bu0fQ+{(a u\y
佛洛伊德著作的英译者利瓦伊炜(Joan Riviere)、史崔齐(James Strachey),以及琼斯(Ernest Jones)等人,选择将德文Anlehnung 译为anaclitic(形容词)及anaclisis (名词)的作法,除了表现出此条文评注中所指出的矫造及不便,史戴纳(Riccardo Steiner)与拉普朗虚等人更曾批评英译者对于将佛洛伊德语言术语、科学与标准化的企图。事实上,选择使用上述古典化的术语另外产生一个问题:英译者在以anaclitic等词表示特定精神分析概念的同时,不得不藉助日常语言中的一个字及其不同词性变化(attach,attached, attachment)的方式来捕捉Anlehnung在佛洛伊德行文中的不同变形。心理学空间0g*LcP,P'V%cw G'i#M{

+j:F8Ac-P%Jh0而据《词彚》的两位作者所称,此书的重大贡献之一,便在于藉由回到Anlehnung 日常语言中的意义,强调Anlehnung 与anaclitique 两字之间使用场域与用法的差异及其影响,以及在不同脉络下统一法文译法(即étayage)这种种方式,来“重新发觉”、“揭显”Anlehnung一词在佛洛伊德整个理论系统中的重要性及其潜伏的概念运动。英文版《弗洛伊德神经科学著作全集》的编译者索姆斯(Mark Solms)提到,佛洛伊德在前分析时期曾创出angelehntenFasern(依附纤维)一词,用以指称他在七腮鳗幼鱼身上所发现的附着于脊神经根分枝上的一类神经纤维。索姆斯指出下列事实:佛洛伊德在这个无庸置疑的科学脉络下使用一个日常描述性词汇来指称他的科学发现,而该词日后在精神分析著述中被持续保留用来描述一种特定对象选择的类型。如此,索姆斯质疑,若在这个翻译佛洛伊德解剖学著作的脉络下采用史崔奇等人创出的anaclitic 一词,是否真的如拉普朗虚所严厉批判的是将佛洛伊德“错误地科学化”?反之,若在此处依照若干论者的建议,将angelehnten Fasern 以英文leaningontype of nerve表示,是否反而可能“错误地口语化”佛洛伊德的科学语言?根据索姆斯的说法,史崔齐有关佛洛伊德精神分析著作的翻译之所以引起争辩,问题在于anaclitic 的选择实际上依循的是当时英国医学科学著作书写的惯例:科学术语多源自于古典字源的新创之词。反之,德语医学科学术语——如佛洛伊德所使用的Anlehnung, Besetzung与Einfühlung等字——则多使用日常、描述性的语言。惯例的不同因此造成语用的差异。心理学空间"K)}]%dZ ?+o

心理学空间;?.tQ d u5j5]8~;\

我们在此选择使用“依附的”一词,并以附加“依赖的”一词的作法,用意在标示出anaclitique 与anaclitic 等字在佛洛伊德著作翻译史中所引伸的问题(目前,包括拉普朗虚在内的若干论者建议较适当的英文对应词为leaning-on)。至于在《词彚》正文中,anacltique 与étayage则采取同一译法:“依附(的)”。最后,应注意,在佛洛伊德的著作中,Anlehnung首先表示的是性欲力与自我保存欲力或功能之间的原始关系,而非直接指婴儿与其对象间的关系。

r)?dhD] a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Modern Conflict Theory 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从地形说到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