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辞汇
作者: 心理空间 / 94788次阅读 时间: 2014年12月23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5n_ K5s,g/y)B;~'aMO041.食人的 canniballistic

7c ?.q b,N.x/^f0心理学空间 _/i g1mNK(o

该词比拟某些种族的食人行为,用于描述与口唇活动相关的对象关系及幻想。这个词汇以形象化的方式表达出口唇体内化的不同向度:爱、破坏、保存于自己之内、以及将对象的某些性质据为己有。有时食人阶段会被当成口唇阶段——或更特别地指亚伯拉罕(Abraham)所谓的口唇第二阶段(口唇-施虐阶段)——的对等词。心理学空间*l2`{.O*Y6`x

vlFu}#} | Xn-c%R0虽然在1905年版的《性学三论》中我们可以发现,佛洛伊德提到食人行为,但一直要到《图腾与禁忌》这个概念才首度被发展。佛洛伊德强调此种在原始种族的活动中所隐含的信仰。藉由在吞食行动中食入某人身体的一些部分,人们同时也将属于此人的属性据为己有。佛洛伊德对“弑父”与“图腾宴”的构想赋予了此概念极大的重要性:“某日,兄弟们……聚集在一起,弑杀、吞噬其父并终结了父系部众……,在吞噬的行动中,他们实践了与父亲的认同,同时每人均将力量的一部分据为己有”。心理学空间G&a)w,?g4r*T

.I5?j s5aC LOf0不论佛洛伊德人类学观点的价值为何,“食人的”一词在精神分析心理学中已取得了明确的词义。在1915年版的《性学三论》中,佛洛伊德引进口唇组织的观念,食人行为成为此一心性发展阶段的特征。继佛洛伊德之后,食人阶段有时也被用来指称口唇阶段;当亚伯拉罕将口唇阶段细分为两期时——前矛盾双重的吸吮期,以及矛盾双重的啃啮期——后者才是他所称的食人阶段。

B6jk${ W1E5swZ0心理学空间*~mHo0awZf:gy%o

“食人的”一词强调口唇对象关系的某些特征:力比多与侵略性的混合*,对象与其性质的体内化和据为已有。食人行为概念本身怨念了存在于口唇对象关系与认同的最早模式(见:原认同)这两者间的紧密关连。

%UTDiTr(q)fi0

'R+Hz;c^$Ii2R042.对象选择object-choice心理学空间(C8L'Xs ^j&W8zr Eq

心理学空间 r,]|)]?4g5GM

指选取某人或某类型的人为爱恋对象的行为。心理学空间G,f zhqM~ri

心理学空间,f Tb/vM.L

对象选择区分为儿童期对象选择与青春期对象选择,前者为后者标出路径。心理学空间y`5[ hC

/p$? G/v*q7GpSq0佛洛伊德认为对象选择以两种主要形态作用:依附型对象选择与自恋型对象选择。心理学空间!b9yw H@H

心理学空间!U?/e*N*T*WI

佛洛伊德于《性学三论》中引进对象选择此一说法;它一直是精神分析的常用语。心理学空间/e$|+_ Y;_:S4fW

心理学空间4i7BD/W Ff#G c/j

此处对象一词(见该词)是以爱恋对象的意义来理解。心理学空间{$O/\|r3V)aZ

心理学空间$L~W NG3]!pR

至于也出现在“神经症选择”*说法中的选择一词,不应以一种智识论的意义(同样出现的多种可能间之选择)来了解。它事实上令人联想到的是主体——在其历史的一决定时刻时——对其爱恋对象类型之挑选可能的不可逆转性与决定性。在《性学三论》中,佛洛伊德也提到Objektfindung(对象的发现或相逢)。心理学空间["rNn0[)H {

心理学空间/e](T5zfp

注意,“对象选择”此一说法或是被用来指称选择特定某一个人(例如:“他的对象选择针对其父亲”),或是指称选择特定某一类型的对象(例如:“同性恋对象选择”)。心理学空间 ^%rA _3b,X _&t

心理学空间D$j6D(HGp-b

我们知道,佛洛伊德对于儿童性(sexualité infantile)与后青春期性两者间关联观点的演变使他将两者愈来愈靠近,以致于他承认从童年起便有一种“完全对象选择”的存在(α)。心理学空间USYNxf/| Wg L9b

U:oZ#N!Yu#z%^0在《自恋导论》中,佛洛伊德将对象选择的种类归成两大类型:依附型与自恋型(见该词)。心理学空间 V"b6nL l_V

心理学空间 } \%yY.vA9st

(α)参阅佛洛伊德在《儿童期生殖组织》一文的开头对此演变所作的摘要,以及我们下列的条目:生殖阶段、组织、阳具阶段。心理学空间3Sp}6c6W+T-P1M

H5s|Bc7I*V'sNf?043.自恋型对象选择 narcissistic object choice

f3alcl8~*s0

e Y J]5Aj$r2_,A [0以主体对其自身之关系为模型所操作的对象选择类型,在其中对象代表主体本身的某个面向。心理学空间[:s'j&x%t;D&`gt

心理学空间 |0Gy G g(n ga(U p p ^

某些主体,特别是同性恋者,“……以其自身为模型……来选择其爱恋对象”这个事实的发现对佛洛伊德而言是“迫使我们接受自恋假设的最有力动机”。自恋型对象选择之所以对立于依附型对象选择*,正是在于前者不是事先存在之对象关系的复制,而是以主体对其自身的关系为模型的一种对象关系的形成。在其最初自恋理论推研中,佛洛伊德认为同性恋自恋型选择是引导主体由自恋到异性恋的一个阶段:儿童最初选择的是生殖器官类似其生殖器的对象。【参阅:FREUD(《关于一自传式撰述的妄想症病例之精神分析评注》】心理学空间9FY5Ky7Fl/s

3yZ9aq2]B0然而,即便在同性恋的例子中,自恋型选择的概念就已不简单:对象是以主体过去曾经是的幼童或青少年为模型而被选择,主体并且认同曾经照顾过他的母亲。【参阅: FREUD《达文西的一段童年回忆》】

l'R [n7omGD0

&F;svr u'I%Cg|0在《自恋导论》中,佛洛伊德扩大自恋型选择的观念,并提出下表:心理学空间'R~#?#N'd9Wlb#i xgE

#H&Kr'zr/_)j:A0“人们爱:

#O&aZn8f$G6nJh3X0

mr2[7~|Zc m0“……依据自恋类型,心理学空间N } ]%q6~YT7e2P z4`

"}F pc5_+aR%m*l`D&i0“a)他们现在是的人(自己) ;心理学空间A5R W8Q)O;s|

ZT8vf}q0“b)他们曾经是的人;

2]X2C#t[fH3~D2I!h,c{0心理学空间?5~j:U#FP?%x

“C)他们想要成为的人;心理学空间'DNs5Df)RzR

2x@&m'Q7cF x0“d)以及曾经是自己的一部分的人”。心理学空间u$YUJ8v5~R

@ |-kUAewf0这些标题涵盖了相当不同的现象。在前三个情况下,所涉及的是一种类似主体自身的对象选择,然而必须强调的是,一方面,作为选择模型的是一影像或理想,另一方面,被选对象与模型间的相似性可能极为片面,甚至只是约略的几个偏爱特征。在标题d)中,佛洛伊德针对的是母亲对过去曾是其“自己个人之一部分”的小孩所怀有的自恋爱。此处的情况非常不同,因为被选对象并不类似主体自身的统一性,而是那使主体能够重新找回、重建其失去之统一性的人。

T%g+d1CYm%B0p0

1AnY g2S6ZRz'L lK0在《自恋导论》中,佛洛伊德将较常以依附形式执行的男人之对象选择,以及女人之对象选择(较常为自恋形式)两者彼此对立。然而他也指出,这只不过是一种概要性的对立,此外“对所有人而言,对象选择的两条路皆是开放的”。

)NS(b TI0

!D{R`:MX b0选择的两种类型因此真有纯粹的理想性质,两者可能更替、或在个别情况下结合在一起。心理学空间|I9rA;Hu@!@9@

心理学空间];E:Lh}@$bo

然而令人怀疑人们是否真能将,即便是理想类型的,自恋型选择与依附型选择两者相互对立。佛洛伊德将“依附型的完全对象爱恋”视为“显著的性高估,它必然来自于儿童的原自恋,所以相当于将这自恋传会到性对象上”。相反地,佛洛伊德也描述了“自恋女人”的例子,她们“……严格地说,以类似男人爱她们的强度只爱她们自己。此外,她们的需求不在于爱,而是被爱,那些能满足此一条件的男人才能取悦她们”。人们或许会问,在这个被描述成自恋的例子中,主体不正企图复制儿童对哺育母亲间的关系,而此种关系被佛洛伊德定义为依附型选择。心理学空间1V j![D[_

心理学空间$Sh&C7n:z/X

44.依附型对象选择anaclitictype of object-choice

z c6b~B[0心理学空间e&p9YMum cQ

对象选择的类型之一:爱恋对象的选择是以提供儿童食物,照顾与保护的双亲形象为模型。此类对象选择的基础在于性欲力原先依附在自我保存欲力之上。

9g3X#|al7_ r0心理学空间Ea1^-g!H;G

关于以choix d'objet par étayage(“依附型对象选择”)翻译Anlehnungstypusder Objektwahl 的问题,读者请参阅有关依附的此一条目,以及其中之术语讨论。

m1DI q c0

$u}9Kv8P1}9JO2_$@0在《自恋导论》中,佛洛伊德以“依附型对象选择”来与“自恋型对象选择”对立。

)R;s qelGR0心理学空间7~-c2M\!Oa

佛洛伊德此篇文章的主要重点为:存在有两种对象选择的基本类型,以及对自恋型对象选择的描述。不过对另一类对象选择的描述早见于《性学三论》中,这是在与此类选择所预设之普通依附*理论相关的脉络下。佛洛伊德在此书中指出,一开始最早的性满足是如何在生命保存装置运作时出现,以及这原始依附如何产生下列后果:自我保存功能为性指出一种最早对象——母亲的乳房。以后“儿童学习去爱在其无助状态下帮助他,并满足其需求的其他人,此种爱完全以对乳母的哺育关系为模型,并延续之”。这左右了后青春期的对象选择,对佛洛伊德而言,后者始终藉由对双亲型人物之影像多少紧密的依附所产生。如佛洛伊德在《自恋导论》中说道:“根据依附型……人们爱:a) 哺育的女人,b)保护的男人,以及一连串出自他们的替代者”。

5GvqZ5xE]0

E/m BYO/o0可见,依附型对象选择的观念同时意味:就欲力的层面,性欲力*依附于自我保存欲力*上,就对象的层面,一种爱恋选择,于其中“……与儿童的哺育、照顾与保护有关的人”提供了能带来性满足的对象之原型。心理学空间q+veXk

R1W/c'F}1r p045.对象分裂splittingof the object

vAL \$l9|a]0

R#P K?bT0梅兰尼•克莱茵(Melanie Klein)所描述的机制;她认为这是对抗焦虑之最原始防御机制:性欲欲力与破坏欲力所针对的对象被分裂为“好”对象与“坏”对象,这些对象之后在内摄和投射的运作中各有相对独立的命运。对象分裂特别运作于妄想—分裂型位态,在其中被分裂的是部分对象。它也出现于抑郁型位态中,但此时被分裂的则是整体对象。心理学空间0rI9DNq M

t} xp0Z6l6\IdA0由于对克莱茵学派而言,自我主要是经由内摄对象而构成,因此对象分裂会伴随有一相关的自我分裂,即分裂为“好”自我与“坏”自我。心理学空间Y*n,r.] T jt0?xC6F

心理学空间6Sh2QpZ7n z'PDm

关于分裂一词,请参考自我分裂条文中的评注。梅兰尼•克莱茵宣称其概念启发自佛洛伊德某些关于主体—对象关系之起源的观点(见:对象;快感—自我;现实—自我)。关于克莱茵对于对象分裂这个基题的贡献,请参阅以下条文“好”对象、“坏”对象;妄想型位态;抑郁型位态。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1...78910111213141516...39
«Modern Conflict Theory 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从地形说到结构»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