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沟通模式与家庭雕塑 family sculpting
Liz Nicolai教授
时间:2015年3月4日
地点:同济大学逸夫楼
主持:盛晓春教授
主讲:Liz Nicolai教授
翻译:王皓洁博士
讲座内容
盛晓春:
各位老师,各位同道,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
家庭治疗第四次集训晚间讲座现场,今天是第一场。今天晚上的讲者是中德班的资深老师,她已经连续带了三届学生,正如大家所看到的,这位老师不光是位学者,还是一位很优雅的女士,她是德国一所大学的教授,同时也是Helm Stierlin研究所的所长。大家知道现在全球有三个小组,一个是Palo Alto小组,一个是意大利的米兰小组,还有一个是德国的海德堡小组,这都是非常厉害的三个小组,海德堡小组的带头人Stierlin教授,而我们今晚的Nicolai教授,是现任的所长,所以大家可以知道她在学术上、教学上和治疗经验上都有比较多的值得学习的地方。
欢迎大家来到第六期中德班今晚的翻译,是同济大学的王皓洁博士。
有请两位!
Nicolai:
晚上好!
Satir的,她曾经是家庭治疗的先驱,她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丰富了家庭中的关系,当然她也是关于家庭技术最重要的发明人之一。
不好意思,这可能是今天晚上我唯一能讲的一句中文了。我很高兴被邀请在这里作这个演讲,我也很高兴大家能来听我的演讲,这是关于Virginia今天晚上我希望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家庭雕塑的基本知识。一方面希望了解一下基本概念,另一方面也要了解它是怎样实践的。当然会引入我们医院中的一个例子给大家展示。
Virginia Satir在1988年9月去世了,生前她是美国的一名作家,也是社会工作者,她最著名的贡献就是她关于家庭治疗的取向,以及她关于家庭重建的工作。她被大家尊称为“家庭治疗之母”。在上世纪50年代她就已经跟家庭一起工作了。她是当时最早意识到比如说有精神疾病或神经质障碍的人,我们引入他们的家庭成员是对治疗有用的。她有几本很著名的巨著,很早发表了,现在仍然是我们的经典之作。她最著名的书籍中有:
- 1964年出版的《联合家族治疗》(Conjoint Family Therapy),
- 1972年《家庭如何塑造人》(Peoplemaking),
- 以及1988年《新家庭如何塑造人》(The new peoplemaking)。
Virginia Satir有一些信念,她不仅是家庭治疗之母,也是资源取向之母,她认为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积极的资源能够产生积极的改变,其中我们提到的这种自我指向的资源,是我们身体本身有的,并且能够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自尊的建立”。所以她也认为也需要找到支持大家能够积极互动的一些方法。
Virginia Satir认为家庭是通过变化来工作的,他们的沟通的改变以及他们的关系的改变,所以就有可能通过角色扮演或雕塑等方法来展示内部过程是有用的。所以她开始用诸多的技术开始工作。后来她就专业从事家庭重塑以及家庭雕塑。她自己的经验就是,通过这些技术,家庭成员之间互相能够更好地了解对方,她也发现这样的方法能够很有效并且很长久地让家庭找到方向。她曾经说过,之前已经学到的东西,可以重新用新的方法来学到,你们可能会回想到自己家庭里面可能有些沟通或互动的模式,随着时间流逝,这些模式可能产生一些改变,因为时间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你们互动产生了一些新的方式。所以她的治疗性的工作被是“儿童乃至成年人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当然如果大家看到一个小孩成长的过程,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画面:小孩看到一个事情,父母可能会说:不是这样的,不对。这可能是生活中很小的琐事,当然这也可能是你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场景。当你们去想象一下,一个遭受性暴力的女性,假如说她告诉自己的母亲自己遇到了很糟糕的事情,母亲可能说,不是吧,你是不是瞎编的,不可能!所以这时候你可能不太相信自己的感觉了,大概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所以说Satir会说,你去看到或听到当下的事物,而不是去管它是对的或不对的,是不是应该发生的,这才是自由的。
众所周知,就像我们自己的私人生活或治疗经验中知道,自尊这种东西其实是在人际互动中产生的。当你们出生成长于一个家庭,你们会有一个观点,生长会有一种形式,你会发现周围一些人也会用特定的方式跟你打交道,当然你会发现所有这一切打交道都会影响你的自尊。所以她关于人类自由有一些基本的信念,最早的自由就是去听到或看到当下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去听到或看到过去曾经发生的或是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这是对于另外这也同时涉及到了第二项自由,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别人希望我怎样表达。
有些人被认为必须在家庭生活中非常地幸福,有可能他成长的环境中遇到了很大的丧失或缺失,可能父亲在很早就过世了,或者一个孩子他认为我必须要让妈妈开怀大笑,必须要讨好妈妈让妈妈开心,所以当这个孩子可能认为如果我感觉到不开心,这是不对的。
所以这就带领我们走到下一个自由,就是坚持、相信我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假装什么。
第四项自由就是我能够主动地去要求想要的东西,而不是等着别人来满足我。
另一项自由就是自己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任,承担一定的风险,不总呆在安全港湾,能够去到一个新的领域。在某些家庭中,他们可能不会让孩子去做任何探险的事情,因为家长非常害怕会失去这个孩子。这样的情况很可能会发生在比如之前有个孩子意外去世,他们会很想要保护这个孩子的安全,这样家长就不会再经历失去这个孩子的恐惧了。所以这项自由也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对孩子的性格、个性,还是对他本人。
这是我们生活中的不同的状态,不管是开心还是不开心,也是我们能够自由选择的状态,一方面你可以是失望的、不开心的,另外你也可以是开心的。
Virginia Satir早年就说过:我就是我!在这世界上,没有另外一个人可以像我一样。任何从我内心中流露出来的都是真实的自我,因为我自主选择了它们,所以我拥有它们。我的身体,我的感受,我的嘴巴,我的声音和我的所有的行动,不管这是别人的还是我自己的,我拥有这些幻想,我的梦想、我的希望、我的恐惧,我有我所有的胜利,还有我的成功,我所有的失败以及错误,因为我拥有我的整个自我,通过这样,我可以非常亲密、非常熟悉地了解我自己,我知道我能够爱自己,我也能够友好地对待自己,不管是我身上的任何一个部分。但是我身上仍然有一些方面让我十分的困惑,但是也可能有一些方面我并不了解,只要我能够友好地对待我自己、能够爱我自己,我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并且充满希望地寻找这些困惑的解决方案。
我不会把后面这么一大篇来读给大家听,希望读这一小点可以让大家感觉到Satir是怎样的一个人,她一方面非常欣赏自己的每一个特点,另外她也认为她应该为自己的每一个特点负责。
所以我认为这也是我们即将提到的家庭雕塑中的很重要的一个主题,就是给人一个机会,让他在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在这个位置上能够承担起这样的一种责任,并且做想做的自己。当然在同时,也能够就像Satir这首诗最后所提到的,通过这样,我就能够修饰我自己、改造我自己,我就是我自己,我挺好的。
那么,这个所谓的身份认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就是我?
这种自我认同,是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一个人?就不管外界环境怎样地变化,我的生理状态、与环境的关系永远保持不变。身份认同它展示出了连续性以及协调性,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基本也是非常自然的现象,同样它也简直像一个奇迹一样,即使我们都长得不像两岁时候的样子了,我们在前排有个很可爱的小妹妹,可能20年后她就不是这个样子了,即便我们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也可以发展出一些关于我们自我的看法,我在那个年纪,以及我在现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就像我们在这世界中用一种特定的方式去感受,去观察这个世界,去走路,去行事,当你们回想自己的那些体验,如果你很长时间没有见到一个人了,你再见到他,你可以通过他的声音,说话方式,他走路的样子,来认出这个人。我为什么要跟大家讲这一点呢,因为在我们家庭雕塑中,曾经学过的,家庭中学到的内容是可以改变的。在另外一方面,也是很好的一方面,生活中有些事情是不能够改变的,它是稳定的,而在我们的治疗工作中,我们必须要考虑到这些恒定不变的东西。
看看这是7年前的我,这是半年前的我。我看上去既不同,也是一样的。我当时的感觉是,自我感受是不一样的,你们从我的表情中也可看出来,我戴了眼镜,发型也有了改变,即便如此,你们也笑了,这两个都是我嘛。所以这是一个既改变又保持不变的过程。
一个人关于自我的认识其实是基于,比较麻烦的表述方式是,自我整体单元,系统,关于物理性存在的观念,简单地说,就是我和我的身体。举个简单例子,我觉得很冷,这就是系统内的关于我的生理层面的存在的观点。当然它并不只是基于我和我的身体,另外也基于系统外的一些观点,关于形式、社会组织的一些观点,简单说,就是我和外界的世界。自我身份的发展,其实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办公室我们自己,并且发展出一些特定的准则来支配我们的行为。我给大家讲这些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通过这个来了解家庭雕塑,因为在家庭雕塑中,我们选择自己或其他人站的位置,一方面取决于我怎样定义我自己,我是谁,在我的家庭环境中我是谁?另外它也取决于你的行为准则,比如你脑子里有个声音告诉自己,我不能这样,妈妈不同意。
另外一个话题,关于改变。这是两个不同年龄段男孩的图片,你们可以看出他们俩此时的感觉差不多,也许已经过了十年,但是他们自我的感受都是一样的。这样的一种感受保持很长时间了,但是在某一个点上它最终是要改变的。而改变通常都是危机的一种结果。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很高兴很积极地认为,如果一个人很不幸遇到了危机,我们可以告诉他,你现在有机会改变了!
就像之前我已经说到了,自我认同其实是一种内在的地图,个人基于这样的地图,能够指导自己的人生,内在的地图可能会包含一些高山、低谷、遥远的很想去却没去成的地方,或远方关心你的人。也许你们现在已经大致能够感受到,当时Satir如何想到用雕塑这个方法了,就像在现实之中画了一个地图,这个内在地图是在外界环境中的一个主观的模型,而这种内在的地图大部分都是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被绘制并且被传播的,并且新的体验其实是可以改变这种模式,当这个模式改变了的时候,那么这个人的自我定义也随之改变,这个意思就是说,你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完成这件事:
第一种,你可以雕塑这个家庭,并且在这个雕塑中可以做任何的改变,也就是说你的头脑地图。在改变这个外面的地图时,你也可以改变自己脑中那个真实的地图。如果你在治疗过程中,通过谈话你改变了你的某些观点的话,那么这个地图也会改变。当然了,各个家庭、成员都会产生特定的行为、关系以及模式。我们用家庭雕塑其实是资源取向的。
我们直接跳到第三点,最重要的。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自然界中的奇迹,它是能够和天堂、地球以及其他个体相连接的。所以Satir说过,行为和沟通有两面,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来访者的问题或是缺陷,同样也可以被认为是资源。
也许你们曾经听说过Satir讲的有关沟通的模式,当她想要,如一个家庭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她想要通过家庭雕塑呈现出来的时候,她找到了有不同的沟通形式,你可以看到这些都是家庭成员在压力之下产生的,有五项比较重要的:
- 第一种方式就是指责型的,这其实是一种保护的方式,因为版权的问题,我不能把当年画的经典图片带上来,但都是非常有攻击性的:你不能这样,你都是错的。
- 另外一种是讨好型,这就是另外一个极端了,就是把自己放在更低、去为他人服务的位置,可能就像这样子:请不要这样子对我!
- 另外还有一种形式是打岔型,他可能会去转移别人的注意力,把话题转开,你们也可能在治疗过程中、环境中,经常发现这样一种方式。比如说,有这样的来访者,坐在那里滔滔不绝地顾左右而言他,你不知他要讲什么事,每次要讲个新的事情,吃了什么呀,家庭中的新故事,实际上这只是有可能是他采取的一种回避的模式,不去直面真正的问题。
- 还有一种超理智型的模式。在这种理性模式中,这些人不去展示自己的情感,这时你们经常会发现,夫妻治疗中会有这个问题,我不知道中国是不是这样子的,但是在德国我们经常会发现有这样的夫妻,太太一直在那里哭泣:天!我的婚姻这么惨!然后这个丈夫就非常冷静地说:哦,我觉得我们是不是要换一种方式来沟通啊!这就是理性化的方式。
她定义的一种协调一致的沟通模式,这也就是她希望她工作的那些家庭最终能够达到的一种模式,就是自己需要什么,什么东西对自己有利是能够被清晰地表达的,而不是等别人来满足她。
就我之前说到,任何事情都有两面,像一个硬币的两面,这些不太好的沟通模式背后都有好的一面。
指责模式,显示出一个人的决断性、权威,以及对交流的开放态度。
讨好模式,其实是表现出了自己的同理心,同时也可以是勉强的。
你们可以认为这种打岔的模式,可以显示出他的创造性、以及表达能力。
Satir发明的家庭雕塑是一种非语言性的技术,它其实是能够把这些东西视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