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症之精神动力学理解
作者: 《动医》 / 9792次阅读 时间: 2015年7月09日
标签: 精神动力学 忧郁症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i~_ mQ3]y OM0忧郁症精神动力学理解

5|B9vY+q/g0

t,ag;I&tS?0精神分析或者精神动力学派对忧郁症的概念可以追溯自佛洛伊德的经典之作《哀悼与忧郁》,其中的核心概念便是早年的失落会造成一种易感性,使得成年之后较容易产生忧郁症。他也注意到忧郁症个案常见的自我诋毁,是由于转而向内的愤怒,他甚至更精确地指出,愤怒转向自己的原因来自于自我对失落客体的认同作用,他是这么说的:“因此客体的阴影笼罩在自我之上,以致自我被某个特殊的内在动源(agency) 所评断,就好比自我也成了某个客体,亦即那个失落的客体。”1923年佛洛伊德更进一步地认识到,将失落的客体内化并加以认同,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是放下生命中重要他者的唯一方式,同年出版的作品《自我与本我》中,他提出这样的推论,忧郁症患者往往拥有相当严厉的超我( severe superego),这是由于他们对于自己曾向深爱的他人表现出攻击性而感到愧疚不已。心理学空间 FzJ n/R7lp

心理学空间_R6j$x.@)cp

卡尔•亚伯拉罕进一步延伸佛洛伊德的想法,把现在与过去之间连接起来。他认为,罹患忧郁症的成人在童年时期自尊曾遭受强烈的打击,面对过去或当下这些伤害自己的人(因为对方不爱自己了,或因主观认定对方不爱自己了,而受到伤害),现下的失落或失望会引发患者对于这些人强烈的负面感受。

9d \*xn(r RS*l0心理学空间apRT P2bYdH"A

克莱恩则谈到面对痛苦失落时所产生的躁式防卫( manic defense ),比方说自以为无所不能、否认、轻蔑、理想化等,这些防卫机制使得我们可以:一、拯救与修复失去的所爱;二、拒斥坏的内在客体;三、否认自己对所爱客体卑下的依赖。临床上个案可能以下面几种方式来展现这种防卫机制:否认自己对于他人的攻击性、呈现出与现实情境不搭调的溢乐感、对别人过度理想化,或者表现出苛刻、不屑他人的态度,以否认自己对于关系的需求;在这种自我膨胀的躁式防卫中包藏着一种意图凌驾于父母之上、翻转亲子关系的冀望,这样的欲求可能反过头来产生罪恶感与忧郁,克莱恩以此来解释为何忧郁经常会在成功或晋升之后发生。

:u {}:y"Y:_(z0

$Hv$z T*V1u+nt0克莱恩的阐述可以帮助临床工作者理解到,在生物性因素之外,躁症同时也可以有心理观点的解释。自我膨胀的躁式防卫作为一种防卫机制的功能,在不悦型躁症( dysphoric mania ) 的患者身上看得最清楚,在这种状况下,焦虑与忧郁浮现于躁症发作之上,进而需要更强大的躁狂来否认。除此之外,轻躁也经常被拿来作为对抗忧郁情绪或哀悼反应的防卫手段,举个例子来说,有个病人在得知母亲的死讯之后反而觉得快活,他觉得自己变得有力量、快活,从依赖中被解放出来。然而尽管存在着这些情绪,他仍能注意到,自己没有悲痛欲绝是很奇怪的事。

;^@3q#a0x(L#jZ9S0心理学空间y _-g@*k1jM|

五十年代时比布尔提出了与佛洛伊德和克莱恩都大相径庭的看法,不若上述两人把忧郁当作是攻击性转而向内的结果,他将忧郁视为一种原发性的情感样态(primary affective state),来自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拉锯。他指出人有三种自恋性的企求:期望自己值得被爱、期望强大与优越,以及期望自己够好且慈爱,这三种期待被当作言行举止的标准,然而自我同时也在想象或现实中认知到自己无法达到这些标准,忧郁于焉而生,这便是忧郁症患者感觉到无助、无能的缘由。他认为任何自尊的伤口都会产生忧郁,由此可知自恋的易感性对比布尔来说是了解忧郁症何以产生之钥,在他的理解中,超我并不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心理学空间:} A W{Q

p%n%m_B0在研究了许多忧郁症孩童的病历纪录之后,英国汉普斯德医院的山德勒与乔菲作了这样的结论,当孩子的自尊有了严重的失落,同时又无能复原的时候,便会产生忧郁。他们强调失落的不只包含现实或想象中的所爱,也包括客体所带来的一种安适状态(state of wellbeing),即使这种状态是如此地遥不可及,它仍旧不断地被理想化与渴望,就像是“失乐园”( pararuse lost) 一样。

:k)RSx%_$m hL0心理学空间'WL @{9V"R0B#m

贾克森以佛洛伊德的阐释为基础,进一步指出,尽管没有表现得一模一样,忧郁的个案大致上看起来仍像极了那个无价值感、失落的客体一般,于是到头来这个坏的内在客体——或者说是失落的外在客体,转而成为残虐的超我( sadistic superego ),忧郁症个案于是成为“超我的受害者,就好像被残暴的双亲凌虐的小孩子一样无助。”

4Q bT_RMO)y6d0

$_u#vu r0L太太是一位四十九岁的家庭主妇,她最近得到了精神病性的忧郁症( psychotic depression ) ,她深信自己一文不值,而且不断回想父亲曾经把她打得多么惨,就因为她是个“坏女孩”。每当这个施暴的父亲的内射体融入她的自我观里,她便割伤自己,这么做一方面是一种自我惩罚,另一方面也是对这个内射体发动攻击;其他时候,父亲则是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内在客体,或者化身为不断斥责她的残虐超我,在这种情况下,L小姐的幻听包括了“你很坏”、“你该死”等责骂声。心理学空间~G W qC*N W(J

心理学空间%k{U:X,~8V3Qs\

透过L小姐的内在客体世界,我们可以窥见,在精神病性的忧郁之中,一方面自己可能与客体融合,另一方面也重新启动了一组内在客体关系,其中残虐的坏客体或原始的超我,迫害着坏的自我。贾克森认为躁症的自我膨胀可以理解成自我与超我两者奇妙的融合体,使得原本严厉、暴虐的超我摇身一变,成为慈爱与宽恕的形象,当这个理想化的客体被投射到外在世界,过度理想化的关系也随之产生,此时,攻击性与破坏性从而被否认掉。

"{ c6bafd*Cy0

VA8g.ZP&Ff0艾瑞堤从临床经验中作出这样的推论,他认为严重忧郁症患者病前往往抱持着某种特殊的信念,特别是一种不为自己、只为别人而活的信念,他将这个关系里的别人称作支配性的他者(dominant other),比方配偶便经常扮演这样的角色;其他时候这个位置也可以被某种理想或某个团体来取代,当占据这个宰制地位的变成某个超越性的目标时,艾端堤称之为支配性的目标(dominant goal) 或支配性的原因(dominant etiology )。在这样的关系里,即使这些人感觉到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也没有办法改变或停止这么做,最后他们可能会相信,如果没有办法从对方那种得到期待的反应,或是不能达成那个无法企及的目标,生命就好像失去了价值。

VX1U2j3^&C0心理学空间)r0jQ JE J i\:^yg

依附理论亦有助于我们对忧郁症的理解。约翰•鲍比认为孩童对母亲的依附为存活所必须,倘若这种关系因为失去母亲而遭到破坏,或是关系无法保持稳定,孩子便会觉得自己不值得爱,觉得母亲或照顾者靠不住,因而把自己给抛弃,等到他长大后遭遇到失落,这些感觉便会被再度活化,因而进入忧郁状态中。

y0b\!Hgv,Y$} G2n*J0心理学空间^r p[1|5S V&n

表8-1 历史上对于忧郁症/轻郁症之精神动力理论模型的重要论述者

(]^P?yy/MAI7~0心理学空间$`3A1U%Z,xoh

佛洛伊德   转而向内的愤怒

u h6Q[d v+M0心理学空间0b g n+`sS^u

亚伯拉罕   当前的失落活化了童年时期自尊所受过的打击

7N2~5b JC&d0心理学空间$|lI)} xH-h;~ n

克莱恩    处于忧郁位态时发展上的挫败

-Y0K3x`{ FP+r0

4oWtUT+bg_0n"`0比布尔    自我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拉锯心理学空间q&iN?W o:T~6d i

K'B O:a/Y KJ L.F0山德勒与乔菲 对于童年时期真实存在过或是幻想中的失落所作出的无助反应

u[Sj$x$bM;D0

E?)^3U8rG0鲍比     失落活化了来自于不安全的依附关系中不被爱与被抛弃的感觉

$OE"X_r]+r0心理学空间\d q_ A+WXw

贾克森    失落的所爱转而变成严厉的超我心理学空间Wk!R&F4X

zWe,Q"f0艾瑞堤    为了某个支配性的他者而活心理学空间gOV`qU m.]$B E3Z

'JG{xf0`0忧郁症的精神动力理解中有许多常见的主题,读者可以参阅表8-1 所做的整理。大多数的精神分析文献都强调自恋的易感性或脆弱的自尊,愤怒与攻击性也在许多理论中占了重要的分量,尤其是着墨于这两者所滋生的罪恶感与自我贬抑上。此外,有些人忧郁的成因,则是试图寻找一个根本不可能存在的理想照顾者,有些人则为严厉与完美主义的超我所压迫与折磨。有时,这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由于想要扳回一城,个案可能会过度理想化自己或某个重要他者,然而理想化的后果往往是带来更惨痛的失望,引发更严重的忧郁,反而令个案贬低自己的价值,将更多的愤怒导向自己。心理学空间;r` DFc\"zz

b#g-S`FYv+\x!J0当代的动力精神医学已经认知到,早年的创伤经验会使孩童发展出一些造成困扰的自体或客体表征。以身体或性方面受过虐待的个案为例,受害的孩童将罪有应得、该当受虐的坏自体给内化,对于可能受害时时刻刻保持警觉,此时的客体表征就如同一个严厉而残虐的角色一般,不断地攻击自己,这种被内在的施虐性客体所折磨与迫害的感受,也和临床上所见的严酷超我( punitive superego) 现象吻合;相似地,早年失去父母的孩子内化了被遗弃的自体,这个自体的需求无法如一般人那样被双亲所满足,伴随着这个自体一起内化进来的,还包括那个弃人于不顾的客体表征,这样的小孩便在失落与期盼的交揉混杂中成长,日后一旦遭遇到有关失落的压力事件,旧有的关系便很容易再度活化,产生放大效应。此外,由于孩童的自尊与幼时如何被对待息息相关,经验过失落与创伤的孩子,自尊往往也格外脆弱,因此,此种情境下孩子与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的关系可谓问题重重,而所型塑出来的人格于成年之后往往也会在人际关系上遭遇困难,例如无法和别人建立或维持一段关系,或是比较容易遭遇失落的打击和自恋性创伤。心理学空间'V)Co!N2h+T`d

:z [)c-@/d3KgL5T0有关防卫机制的研究也是动力精神医学相当重要的部分,防卫机制往往是在童年时期处理痛苦情绪当中逐渐成形的,凯翁指出,某些防卫机制可能会导致忧郁症的生成,但有些则具有保护效果。敌视自己,亦即过度地或持续地自我批判,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不成熟的心理作用会助长负面归因的风格(negative attributional style),进而促进忧郁的产生。其他不成熟的防卫机制也会增加忧郁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的发生机率。反之,一些比较高阶的防卫机制,譬如原则化,又称为理智化,也就是利用一般或抽象性原则重新诠释现实,则有正面的效果。由此可知,防卫机制的动力取向式理解对于忧郁症的处置有极大的帮助。心理学空间g2?SLM?\6R

6G9D ];[)s0另一个大家必须谨记在心的原则是:动力精神医学向来重视每个个案的独特面,而非只把个案当作某个标签下的一分子,因此我们对于个案的防卫机制与客体关系必须个别考虑。举个例子来说,布莱特在他的忧郁症个案中,发现两种潜藏的精神动力结构,其中的依附型(anaclitic type) 经常有无助、孤独的感觉,或是因为害怕被拒绝或失去保护而觉得自己很脆弱,这一类的人往往期望能获得照料、保护以及爱,他们很容易因为失去人际关系而受伤害,否认、拒斥( disavowal )、置换(displacemenr )与潜抑是他们惯常使用的防卫机制; 相反地,另一种内射型( introjective )的忧郁个案主要关注的是自我的发展,人际关系倒是其次,他们惯用的防卫机制自然也有所不同,诸如理智化、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与合理化等,这些人往往要求完美,争胜好强,有强烈的动机去追求工作或学业上的成就。总而言之,依附型个案经常透过被抛弃、失落与寂寞的感觉来呈现忧郁,内射型个案的忧郁主题却往往围绕着罪恶感和无价值感,同时他们也会感觉到挫败,彷佛丧失了自主性和掌控能力一样。

IxP#X iga&H0

h-?,{3_k0 心理学空间T!m!x/R/Jk`m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精神动力学 忧郁症
«精神分析的两大模型 精神分析实操技能
《精神分析实操技能》
精神分析治疗中的困难情景»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