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更爱你住的地方
作者: 网易 / 3801次阅读 时间: 2015年7月14日
来源: 北京日报 标签: 本地人 城乡一体化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5HKM)KaXL:E0古老的《伊索寓言》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城市老鼠和乡村老鼠互相倾慕对方的生活,于是彼此走动,发现由于住地改变而产生的巨大环境差异。在体验了城市老鼠富裕的生活之后,乡村老鼠却感慨道:与其紧张焦虑地生活在城市中享用美食,还不如回到乡下,去过平静的生活。心理学空间 D0y GW(c:n(t

心理学空间.k"e d#Ro!cZ

那么,在城镇化发展的大潮中,住在什么地方的中国居民,对自己的居住地情感最深、依恋程度最高呢?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李纾研究组的研究人员,日前发表了一项与此有关的调查和分析。心理学空间;[!g*b%o"aW wV

心理学空间 z0w@-y$iKL!W5~d

研究人员设计了“住地依恋”这一指标,来评估人们与其居住地之间的情感联结。在该研究中,研究者并不直接询问受访者对住地的看法和态度,而是要求受访者对与自身生活关系重大的事件做出决策:终身伴侣的选择,重生地的选择,希望子女掌握的方言,以及对外地人侮辱本地人情绪反应等等。如果受访者具有强烈的住地依恋,那么他们就能在这些重大生活问题上做出倾向性的选择。

G8@L ^k0

心理学空间Iu#S$e2BHj:_DOF{

心理学空间%Bn iv[2E`*J/x.Z;v

研究人员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在全国范围内对处在不同城镇化进程中居民的住地依恋,前后开展了两轮入户调查研究。第一轮抽样调查共涉及到7座城市、7个城镇和10个农村,样本量为3716人,调查时间为2007年9月。第二轮抽样调查选取了与第一轮抽样完全不同的3座城市、3个城镇和3个农村,样本量为1452人,调查时间为2007年11月。两轮抽样总计样本为5168人。

x1b1b&KpR5\6C0心理学空间:e)[*_L+o'u%?z+Lxk

两轮调查获得了非常一致的结果,即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之后,处于城镇化进程不同阶段的三地居民在住地依恋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分析比较发现,城镇居民对住地的依恋显著低于城市和农村居民,而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对于住地的依恋程度差异不显著。

icu!V*hV"o6E{]0

a:H._D}!e;VN)J7h8pjS0如果按照教育、医疗以及经济收入等硬指标来比较,从农村到城镇再到城市,各项指标应呈阶梯状上升。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居民的人均月收入水平从农村到城镇再到城市呈现出阶梯上升的趋势。根据常识或直觉,也许可以自然而然地推测城市居民的住地依恋应该高于城镇居民,而城镇居民的住地依恋应该高于农村居民。然而,依据调查测验的结果,城镇居民对住地的依恋反而“掉”了下来,显著地低于另外两个区域,研究人员将此现象命名为“城镇位错”效应。心理学空间 pcpY9\f8d5r7YRn

心理学空间#S:^uRt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城镇居民社会支持度的缺失可能是造成该效应的一个原因。研究人员认为,这一结果可以为城镇化进程的评估提供独特的评价视角,或能帮助研究人员了解、确认诸多与地域有关的真实认同感,从而为解决领地纷争、探讨城镇化进程中的地方认同与依恋,以及居民幸福感的提升等问题提供启示。 心理学空间Db/K;bnh)r ]&g

J:ZF2_ q%{ R0本文来源:

8q!va~3x)vA7lIa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本地人 城乡一体化
«有效倾听的八大障碍 生活中的心理学
《生活中的心理学》
恐同者,他们在怕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