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北京 100083)
摘要:认知偏向是焦虑障碍患者的重要认知特征 , 是指患者或高焦虑个体对负性或威胁性信息存在认知加工方面的偏向。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聚焦于注意偏向和解释偏向。近年来 , 研究者致力于将认知偏向的矫正应用于焦虑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 , 得到了不一致的结果。本文总结了将认知偏向矫正应用于临床实践的不同方式, 并从主观报告的疗效证据、行为及生理指标的疗效证据 , 以及未发现疗效证据的研究三方面回顾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于结果的高度不一致 , 本文从期望效应、干预对象、因变量和其它参数等方面探讨了可能的原因, 并讨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焦虑障碍; 注意偏向; 解释偏向; 认知偏向矫正
心理科学进展 2015, Vol. 23, No. 9, 1608–1616
情绪唤起的强度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Mathews & MacLeod, 2005)。然而 , 这种关联具体的机制如何, 目前尚没有统一的认识。尽管已有大量研究表明 , 这种认知偏向是具有易焦虑特质的人 , 或焦虑障碍患者身上的典型认知特征 (Ouimet, Gawronski, & Dozois, 2009),但如果不能对这一变量进行实验操纵 , 考察它的变化对因变量的影响 , 就无法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因此, 认知偏向矫正 (Cognitive Bias Modification, CBM)技术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这种技术的研发不但可以对理论探索做出贡献 , 其通过实验手段, 直接改变患者在较低层级的认知加工模式, 进而影响其临床表现的操作思路 , 也毫无疑问地具有重大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者从 21世纪初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 并持续地取得进展。自 2008年以来的昀近 5年, 这一领域的研究则呈现出爆发态势 , 结果不一 , 争议不断。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临床应用层面 , 对认知偏向矫正的认识都存在着大量分歧。因此 , 梳理这一领域现有的研究成果 , 厘清不同观点 , 探讨争议背后的潜在可能, 找到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 对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来说,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焦虑障碍的认知偏向多数关于焦虑障碍认知偏向的研究聚焦在注
意偏向(attentional bias)和解释偏向 (interpretation bias)两个方面。也有一些研究考察过其它种类的认知偏向。
1.1注意偏向
几乎所有类型的焦虑障碍患者 , 都会对与焦虑对象匹配的威胁性刺激表现出注意偏向 , 一些特质焦虑水平较高的个体也会表现出类似特征 (刘兴华, 钱铭怡, 2005)。这一结论已获大量实证研究支持, 包括元分析统计 (Bar-Haim, Lamy, Pergamin,Bakermans-Kranenburg, & van IJzendoorn, 2007)。早期研究注意偏向的范式多采用情绪 Stroop任务。
它要求被试针对不同颜色呈现的情绪词 , 尽可快地报出颜色。其潜在假设是被试对颜色的反应将受到语词词义的干扰 , 因此, 被试对不同语词的反应快慢将反映出对应词义对注意资源的争夺 (Williams, Mathews, & MacLeod, 1996)。后期常用的范式以视觉探测任务为主。其中昀常见的是Macleod, Mathews和 Tata (1986)开发的点探测范式 (dot-probe paradigm):同时呈现一对情绪色彩不同的刺激, 一段时间后刺激消失 , 并在某个刺激出现过的位置呈现探测点 , 要求被试尽快反应。任务假设为:如果个体对某种刺激存在注意偏向 , 那么刺激消失后其注意区域 (或称警觉区域 )仍停留在该刺激出现的位置 , 因而对那一位置出现的刺激相对反应更快。除此之外 , 从不同情绪色彩的刺激中找到特定刺激的视觉搜索任务 (例如, Olatunji, Cisler, & Deacon, 2010), 以及使用眼动仪记录被试面对特定刺激时视线轨迹的眼动追踪任务 (例如 , Wieser, Pauli, Weyers, Alpers, & Mühlberger, 2009)也应用较多。使用上述范式 , 研究者重复得到稳定的结论 , 即焦虑障碍患者和高焦虑人群对威胁性刺激存在注意偏向(Cisler & Koster, 2010)。
1.2解释偏向
解释偏向是指对模糊情境进行偏负面或威胁性含义的解释。它同样被证明是焦虑障碍患者或高焦虑人群的一项认知特征 (Mathews, 2012)。一种常见的研究思路是通过呈现模糊刺激 (例如, 英文单词 tense, 可以解释为中性含义“时态”,也可以解释为负面含义“紧张”), 考察被试对随后目标刺激的加工(例如, 对中性近义词和负性近义词做词干补笔)是否受到对模糊刺激的某种特定解读的影响。也有研究者采用更具生态性的模糊场景描述, 要求被试在读完描述后对目标刺激做出反应。例如, 判断语词的拼写是否准确 (Hirsch & Mathews, 1997), 或对具有情绪色彩的场景描述进行识记 (Eysenck, Mogg, May, Richards, & Mathews., 1991)。其研究假设在于 , 如果被试将模糊情境解释为特定意义 , 他们对含义相近的目标词加工会更快 , 或对含义相近的描述语句再认率会更高。研究解释偏向的常用方法还包括模糊故事范式、反应时范式和词句联想范式。我国学者李涛和冯菲 (2013)对社交焦虑领域内的相关范式进行过总结。这些方法在焦虑障碍患者和高焦虑群体中得到的结果较为稳定 , 即倾向于对模糊情境进行偏负面或威胁性的解释 , 且这一倾向的强弱与焦虑水平正相关(Richards, 2004)。
1.3其它认知偏向
记忆偏向(memory bias)是指个体储存和提取信息时 , 对不同情感色彩的信息表现出记忆效果的不同。这在抑郁群体中是相对稳定的认知特征 (Mathews & MacLeod, 2005), 但在与焦虑障碍的关系上 , 根据障碍的不同种类 , 研究结论尚不统一(MacLeod & Mathews, 2004)。其中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 结果昀为一致(王小玲, 李松蔚, 钱铭怡, 2012)。
有研究者提出过评价偏向 (appraisal bias)的概念, 是指高焦虑个体倾向于对刺激做出有偏差的评价(Reiss, Peterson, Gursky, & McNally, 1986)。例如, 他们会把自身的焦虑相关症状评价为更难以克服 , 会造成更多伤害的。而这种评价风格与他们的焦虑易感性相关 (Taylor, Koch, & McNally, 1992)。对强迫障碍患者的研究也发现 , 他们出现侵袭性的负面观念时 , 倾向于评价为是自己的过错所导致 , 这种评价对于他们此时唤起的焦虑感有重要的影响(Frost & Steketee, 2002)。
2认知偏向矫正的实验范式及临床应用
如前所述, 为了明确认知偏向对焦虑障碍的症状是否具有因果关系 (即改变前者是否可以导致后者的变化), 研究者开发出针对不同认知偏向进行矫正的范式 , 期望通过实验室环境下的行为操纵, 改变被试的认知偏向。考虑到它们的临床应用优势 , 包括:改变的过程不需要被试的自我觉察和有意配合 (Beard, 2011); 起效时间相较于传统治疗大大缩短 (Clarke, Notebaert, & MacLeod, 2014); 对于专业治疗师的依赖大大降低等等 , 这一范式引起了临床心理学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极大兴趣, 在反复的临床应用中被不断检验和改进。
目前, 常见的认知偏向矫正范式包括对注意偏向的矫正 (Cognitive Bias Modification-Attention, CBM-A)和对解释偏向的矫正 (Cognitive Bias Modification-Interpretation, CBM-I)。两种范式的操作方法有较大分别 , 在临床实践中则有不同的应用和结合形式。
2.1注意偏向矫正的实验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