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M5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诊断标准 ASPD
作者: DSM5 / 19093次阅读 时间: 2015年9月14日
标签: ASPD DSM5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诊断标准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8cs'K!teD,w Q0反社会型人格障碍(F60.2)

w#X9A NE2M(~u F0

E} n*a;SdHWI0诊断标准心理学空间Mis.aM

xH7Z)H:Kil0
  1. 一种漠视或侵犯他人权利的普遍模式,始于15岁,表现为下列3项(或更多)症状:
    1. 不能遵守与合法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表现为多次做出可遭拘捕的行动。
    2. 欺诈,表现出为了个人利益或乐趣而多次说谎,使用假名或诈骗他人。
    3. 冲动性或事先不制订计划。
    4. 易激惹和攻击性,表现为重复性地斗殴或攻击。
    5. 鲁莽且不顾他人或自身的安全。
    6. 一贯不负责任,表现为重复性地不坚持工作或不履行经济义务。
    7. 缺乏懊悔之心,表现为做出伤害、虐待或偷窃他人的行为后显得不在乎或合理化。
  2. 个体至少18岁。
  3. 有证据表明品行障碍出现于15岁之前。
  4. 反社会行为并非仅仅出现于精神分裂症或双相障碍的病程之中。

|BlygR/fZc/}:@6I0

xUUD [o}*j0
心理学空间)Wcs.t X M1H3F X


z ^ Ze;O'r3X qg3}0诊断特征
W a8rSF?3GC"]0
?m4[!aGG7iF0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是一种漠视或侵犯他人权利的普遍模式,始于儿童青少年早期并持续到成年。该模式也被称为心理病态、社会病态或逆社会型人格障碍。由于欺诈和操纵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核心特征,所以把系统性临床评估所得的信息和从辅助性来源所得的信息进行整合可能会格外有益。心理学空间#d%EVXb

p#V-t:Z Q8?0个体必须年满18岁,方可给予此诊断(诊断标准B),必须在15岁之前具有品行障碍的一些症状的病史(诊断标准C)。品行障碍包括反复而持久的,对他人基本权利或对适应其年龄的主要社会规范或规则的侵犯。品行障碍的特征性行为符合四个类型之一:心理学空间 ]9L8O(i7g [+fE
心理学空间 FR7Q jXA1@Ed
▲ 攻击他人或动物心理学空间$`D:M[4V
▲ 破坏财产
A+n8I/rW1Zu*i*^0▲ 欺诈或盗窃心理学空间:q#F l/qXf K\
▲ 严重违反规则心理学空间 t1OlG#X5{P
心理学空间2g%C zGx M
反社会行为的模式持续到成年。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个体不尊重符合社会常规的合法行为(诊断标准A1)。他们可能反复做出可遭拘捕的行动(无论他们是否遭拘捕),例如,破坏财产、骚扰他人、盗窃或从事非法职业。该障碍个体漠视他人的愿望、权利或感受。为了获得个人利益或愉悦(如,获得金钱、性或权力),他们常常欺诈或操纵他人(诊断标准A2)。他们可能反复地撒谎、用假名、坑别人或诈病。冲动性模式可以体现为事先不制订计划(诊断标准A3)。他们通常冲动地做出决定,既不事先考量,又不考虑对自己或他人的后果,这可能导致突然变换工作、住所或人际关系。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个体倾向于表现得易激惹和具有攻击性,可能反复斗殴或人身攻击(包括打配偶或者孩子)(诊断标准A4)(出于自我防卫或防卫他人而作的攻击性行为不被考虑为此项证据)。这些个体可能表现为不在意自身或他人的安全(诊断标准A5)。这可能体现在他们的驾驶行为中(例如,反复超速、中毒状态下驾驶、事故多发)。他们可能进行有伤害性后果的高风险的性行为或物质使用,他们可能忽略或未照顾好孩子,而置孩子于危险中。
nA5l `:C0b.`3mb0
cU~w]"a0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个体倾向于一贯、极端的不负责任(诊断标准A6)。不负责的工作行为可能体现为尽管有工作机会但长期失业,或在没有找到另一份工作的现实计划前就放弃几份工作。也有可能存在反复的旷工,而个体自己或家人都没有可以解释其旷工的疾病。经济上的不负责则体现在不支付债务、不抚养孩子,或不规律性地支持其他依赖他的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个体对他们行为的后果缺乏懊悔之心(诊断标准A7)。他们做出伤害、虐待或偷窃他人的行为后显得不在乎或提供肤浅的理由(例如,“生活是不公平的”“失败者只配失败”)。这些个体可能会责备受害者愚蠢、无助或者活该(例如,“他本该如此”);他们可能对行为的有害后果轻描淡写,或者显得满不在乎。他们一般不能为自己的行为做出补偿或感到需要悔改。他们可能相信每个人都应该帮他这个“老大”,每个人都应该肆无忌惮以免受人欺负。
4j1I;Rz|0
],Z#S L#b2j.J0反社会行为必须并非仅仅出现于精神分裂症或双相障碍的病程之中(诊断标准D)心理学空间)MSy-\)u
心理学空间(q5A`U(wVhx
支持诊断的有关特征心理学空间w%fU p|esv1F@
心理学空间c @b3ukY t(z&xb3g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个体常常缺乏同理心,对他人的感受、权利和痛苦倾向于显得无情、愤世嫉俗和蔑视。他们可能具有膨胀和夸大的自我评估(例如,对普通工作不屑一顾或者对他们目前的问题或未来缺乏现实的担心)。他们可能带着强烈的见解、自我肯定或者自大。他们可能表现得谈吐流利,看起来迷人,可以侃侃而谈,语言流畅(例如,使用技术性语言或术语可能会给那些不熟悉该话题的人留下印象)。缺乏同理心、自我评价膨胀、看起来迷人等特征,常被纳入心理病态的传统概念中,特别用以鉴别该障碍。而在犯罪、违法或攻击性行为可能不具特异性的监狱或司法环境中,这些特征更能预测重新犯罪。这些个体可能在性关系中也不负责任,并有剥削性。他们可能有很多的性伴侣,但是可能永远无法维持单一的关系。
_EA4nR3[t0心理学空间$e p!tJ]3f
他们可能是不负责任的父母,体现为孩子营养不良,因缺乏起码的卫生导致孩子生病,孩子需要依靠邻居或不住在一起的亲戚提供食物和住处,这些个体不在家时,不为年幼的孩子安排照料者,或者反复挥霍家用需要的钱。这些个体可能从军队中非光荣退役,可能无法支撑自己的生活,可能变得贫穷或甚至无家可归,或可能在惩戒机构里待了很多年。比起普通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个体更有可能因暴力手段早逝(例如,自杀、事故、他杀)。
8Y/vgI.^ N m'u0心理学空间A q!keU/ag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个体也可能体验到烦躁,包括诉说紧张感,不能承受无聊,以及抑郁情绪。他们可能也存在有关的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物质使用障碍、躯体症状障碍、赌博障碍,其他冲动控制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个体也常具有符合其他人格障碍的特征,特别是边缘型、表演型和自恋型人格障碍。如果个体有儿童时期(10岁之前)起病的品行障碍,并伴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那么在成年发展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可能性会增高。儿童虐待或忽视,不稳定或者混乱的养育,不一致的亲子教育可能会增加由品行障碍发展成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可能性。

:Y(S+Rs] Lc0心理学空间8U+my0j OIN

患病率心理学空间 H1yxk[5{t m

M8a(LH&z? ^(A;Wo0使用以前的DSM版本为标准,反社会人格障碍12个月的患病率在0.2%~3.3%。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最高患病率(高于70%)见于最严重的酒精使用障碍的男性及物质滥用诊所、监狱或其他司法环境。在受到不良社会经济(例如,贫困)或者社会文化(例如,迁徙)因素影响的样本中,患病率较高。

8wY#z?cOgXoQU0

+|2[{A_5m;eR&q0发展与病程心理学空间,AFZ+M@2Np P

心理学空间.c'E3K)r z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具有慢性病程,但随着个体年龄的增加,尤其在40岁之后,可能变得不太明显或缓解。尽管这种缓解在参与犯罪行为方面显得格外明显,也有可能在反社会性及物质滥用的整个行为谱系中都会降低。根据定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诊断不能早于18岁。心理学空间 a^ r O2tf Z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ASPD DSM5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诊断标准
«什么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疾患精神动力学»
延伸阅读· · · · · ·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