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疗法》第六章 爱
作者: 《谈话疗法》 / 16599次阅读 时间: 2015年9月20日
来源: 五南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LZ ~3_W*{I*j

心理学空间2xLL;F u0v

爱在婴儿期与儿童期的根源
x UBcq_/aM0
-vGP"i4oXm-S0这些深藏已久的早期关系往往远超乎有意识的记忆范围,不过有时候会在年轻男子对某位女子一见钟情并坠人爱河的时候浮现出来。我们会以“坠入”爱河来比喻,意指这是一种令人无法自拔,而且是意识控制之外的经验。年轻人眼中那位令他着迷的女孩,也许与当年他出生时,第一次抱着他、凝视他的母亲年纪相仿。有趣的是,许多男孩选择某位女孩,往往是因为她有着和母亲一样的发色或眼睛的颜色,或是相似的微笑、聪慧或脾气。同样地,女孩在选择伴侣的时候,也常会挑上和父亲有共通点的人。
~+``,i e"N,HW4D0心理学空间9g!L?j$IT9LF#nr p b
另外,我们还会发现,女人和男人一样渴望着另一伴能够给予像母亲一样的关爱。有个广告标语就明确地传达了这样的需求:宠爱妳自己。意思就是:像母亲照顾孩子一样地照顾妳自己,或是像婴儿般的宝贝妳自己。年轻女子选择把自己扮成像个洋娃娃一样,或行为表现像个孩子,也许是因为她们不仅希望能够吸引男性的注意力,也渴望从他们身上获得像母亲一样的照顾。通常对后者的需求会隐藏在前者的需要之内,不过有时候这样的隐藏不是太成功。玛丽莲梦露悲惨的童年,也许造就了她无人能敌的魅力,让她总是可以找到愿意像母亲一般呵护她的男性,直到他们被她极尽黏人的需求吓跑为止。这样的女人之所以会引起其他女人的敌意,不只是为了争夺性配偶所造成的结果,也有可能是因为在无意识中唤醒了原初母亲对她们的敌意或甚至是敌对情感,而导致她们将童年被剥夺的情绪行动化。心理学空间N3{W.H ~X2Gcp ]s
心理学空间F,NP~u1@gQ
有些同性恋之间的爱也包含了母婴关系的元素。一个男人可能会寻找和他年轻时期相仿的人做为伴侣,而他对爱人所给的照顾,就像过去母亲给予他的照顾一般。弗洛伊德写到达文西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时形容道:“达文西以仁慈和体谅来对待他们、照顾他们。当他们生病时,达文西更是亲自看护他们,就像母亲一般地对待他们。”由于这也是爱自己的形式之一,所以是一种带有强烈自恋(自我指涉)成分的爱。诗人温迪·柯璞(WendyCope)在《如此甜蜜》(As Sweet)一诗中,将男女之间这种自恋式的状态描述得相当巧妙:心理学空间N'i^'q,e,D5qF)oU K8U
心理学空间)?m%uBTX{
It's all because we're so alike-
"P1x,oN-SH$JM0一切只因我俩如此相似心理学空间 ZF\"A7Rcv7eMj"F
Twin soulds, we two
2Z2j&tD?6`v%j-H0学生灵魂,我们两个心理学空间G:j4X"]:{P-s&u
We smile at the expression, yes,
H _7i0h0x e]g,R0如此形容,我俩会心一笑,是的,
:kLbb5D4_0And know it's true.
5Kk9t)hy Z3J0我们明了,这是真的
tlX!`*Ha0I told the shrink. He gave we love
B6h#y E,De'gQJ0我如此告诉治疗师。他赋予我们的爱心理学空间*SA8DsZ(k0B?y
A different name.
pRp6P2{Qs!f0一个不同的名字心理学空间0h r$C^S%@(z!b
But he can call it what he likes-心理学空间y t4e0Z8Td W
称呼由他高兴
klr&W!p| d0It's still the same
%\V5lH&Q[0一切丝毫未变心理学空间@Y zO~}2])np.oo

m7w3I I[0I long to see you, hear your voice心理学空间om2B2x#iSS @+I%J
我渴望见到你,听到你的声音
l0d"^"G)u R1XS8e0My narcissistic object-choice.心理学空间RUMy+z
我那自恋式的客体选择
8w{&}X8[Ij-r7`3z!CR!n0心理学空间y}$l KR3OB0L ]
经历最初的爱后,随后的爱情(虽然不保证一定会发生)大多比较不再那么非理性、不那么梦幻、也不再有“深陷其中”的无助感,但是这些爱恋依然保有原初母婴之爱的成分,也依然深深影响着之后任何关于爱的决定。心理学空间9MRE^ha8gb b(k

z,t9L/`5J lW0在任何亲密关系中,早期的母婴之爱可以具有建设性,也可以带来破坏。接受治疗训练的人只要细心观察,很快就可以发现婴儿不只会对母亲产生崇敬的爱,也会被原始愤怒和憎恨的暴风所憾动。我们不能理所当然地把这种憎恨等同于成人的“恨”某一部分来说,这也许是婴儿构成本质的表现——一种对抗自己所身处的世界、既有现状以及现实的冲动。也许,这也是对现实的认知或反应——不论是内在现实还是外在现实:要吸奶时找不到母亲的乳房;或者是必须忍受减轻不了的腹绞痛。
tnRI;E k1_j0
z8C3U#g+U5c%B ^0这些事情对婴儿来说,就好像母亲突然变得非常刻薄,或是变成一个很残酷的攻击者,致使他必须以暴力的方式反击或抗议。为了避免被不确定、不信任和困惑淹没——这可能会使他难以发展出一个可以区辨、条理化以及作出明确判断的心智,婴儿必须想办法厘清自己对于同一个重要他人为何会产生如此强烈而矛盾的爱恨交织情感。为此,婴儿会将两种矛盾的成觉分开,然后在心中创造出两种不同的形象,来对应这两种冲突的感觉。这对于婴儿来说,他所经验到的并不是只有一个母亲,而是两个:一个是慈爱的母亲,会让婴儿感到温暖和感激,另一个是残酷的、刻薄的母亲,会让婴儿感到愤怒与怨恨。
'gH9A/r9| I0心理学空间:|+t"FI(Eg I
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在断奶时期会产生明显的改变。婴儿似乎隐约感觉到,自己实际上会对同一个人产生爱与恨这两种不同的情绪。这时,婴儿会变成一个焦躁不安的小东西。情况顺利时,婴儿就会渐渐暸解到自己对母亲所造成的影响。接受训练的人员可以看到婴儿(即上文所提到的观察方式)会因为考虑到母亲的状态,而试着去限制和抑制自己,而不将需求完全表现出来。这样的调整是必不可少的基础,会让帮助个体在长大之后培养出觉察另一半之需求与身心状态的能力,并且能够因为出于这些考量,而去克制某些原本未被抑制的渴望。

:jf#rfz.I,VK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vistock历史 客体关系治疗理论
《客体关系治疗理论》
早年客体关系中的皮肤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