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疗法》第六章 爱
作者: 心理空间 / 16648次阅读 时间: 2015年9月20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vD2ECB1]0理想化心理学空间'?;Ma f3M0P2si f
心理学空间4y-RP h1~%^@}(MoAW
以上种种突显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如果母婴之间深厚的关条中包含了爱与恨,而且婴儿与母亲互动的原始经验的影响如此深远,不只影响到谈恋爱的能力,也影响到对象的选择,那为什么“坠入爱河”的时候没有爱恨交织的情感?为何只有正面的情感,而丝毫没有负面的感受?真的只是有没有找到对的另一半的问题而已吗?真的就像许多杂志所说的:找到一个对的伴侣就能够永远远离争执冲突,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心理学空间Vh#C3R*UHp0Y
心理学空间O9T `}p t!R v.P3X
现实是很残酷的。找到完美梦中情人所带来的狂喜与肯定,其实出于某种令人冲昏头的作用,那就是理想化。理想化的渴望是一种强大的心理力量。母亲和婴儿之间最初的爱有其理想化的成分在内,因为母亲会细心呵护着婴儿,使其远离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危机。从中我们才慢慢地培养出发展成熟关系的能力。然而,对成人而言,理想化是一种坚持信念的历程,而非实现梦想的历程。理想化是将把情人的正向特质夸大与升华到某一个程度,使我们眼中除了完美之外什么都看不到——即便是对象根本不完美,或者是把对于某一个人的爱意完全理想化。这样一来,所爱的人成了天使,而不是普通人。罗密欧和朱丽叶、崔斯坦和艾索蒂(Tristan and Isolde)以及兰斯洛与瑰妮尔(Lancelot and Guinevere)的故事,一再告诉我们理想化的爱不仅是一种强烈的信念,也具有强大的诱惑力。心理学空间6yFzfBS#P
心理学空间7i G|*?!eIcChD
心理学空间FC%J.ajN-l
图九:理想化是一种摇摇欲坠的状态。
]O#XYe0(......而且该死的一直停留在那边! )心理学空间x1G qe#[6ej5G
成人的理想化,源自于婴儿时期对母亲产生之分裂情感的其中一面,到达一个程度之后,任何其他可能性都会遭到否认,而且不只是当下否认,而是永远地否认。也许这也是为什么老一辈的、有点忧郁的、而又较为聪慧的作家,都喜欢将陷入爱河比喻成一种梦幻的状。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中,透过罗瑟琳(Rosalind)这个角色的口中描述出爱情的梦幻程度。
b(m?8].Lc0心理学空间wKZ2|_n[,[x S m
“爱不过是种疯狂。让我告诉你,它应该被关进黑暗的房子,应该被鞭打,就像疯狂的人遭受到的待遇一样:爱之所以没有被惩罚或治疗,是因为这样的愚蠢行为太过寻常,连执鞭者也深陷其中。”心理学空间-pv~2n8WAB#x{
心理学空间q-NX&Fu
一位历经爱与疯狂的女人,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心理学空间XgD [V2e{mG
如果坠入爱河不是如此平常的经验,要不是医生自己在私人生活也曾经历过,它可能早已成为精神医学教科书上的主题,可供医师研究,因为这是一种普遍可见的幻觉式精神困扰。我这么说,并没有故意开玩笑或是讽刺的意思。坠入爱河是非常美妙的经验。但是,某些精神疾病的经验同样也美妙得无法言喻……。只要你曾经试图跟恋爱中的人讲道理,必然会发现患了爱情病的人,最明显的症状就是缺乏洞见……,爱即使非常不理性,却依然具有真实而又实际的目的……。我们把极端不理性的症状当作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其实还不只于此,各种形式的亲情,尤其是母爱,在首次被唤起时,同样也是极富幻觉性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去了解这些幻觉的意义和目的,然后探究为何这些幻觉必须加以调整,以适应外在世界的现实,以及该如何做到。心理学空间d"N6o Q\}O
莫拉格·寇特,《理性之外》(Morag Coate, B eyond All Reason,1964)
)pVo n l!X9o0
JM Sh"D1x0这位作者提出一些有趣的观点,首先点出了爱的不理性与幻想本质。爱的这项首要特质,也许可以连结到作者的第二个观点,也就是这个必要幻想的价值与功能,或是生理上的关连性。就生物层次来看,人类物种要能成功地存留下来,就必须不断地努力繁衍后代,而且过程不能有所中断。坠入爱河后通常伴随的性激情(但并不是必然如此),会提高受孕的机会,而婴儿出生之后,母亲对孩子的热情则会提高婴儿存活的机率。这些观点可能听起来很原始又不浪漫,很难令人联想到无法言喻的爱,但却能够合理地解释爱为何会带来无限的喜悦。心理学空间:J't)h0Ql
心理学空间-{[N']CJ8P:z.A @ K
同样地,青春期的孩子总是一脸叛逆——不仅是他们对父母感到怨恨,父母眼中也觉得孩子正在历经叛逆期,其实有其生物基础或原由。父母和孩子的分离是必经的历程,这样孩子才能够长大、离家,然后创造属于自己的家庭。然而,生命中必经的分离,对父母和孩子双方来说都是相当难过的经验,因为它会带来真实的失落。青少年的叛逆乖戾,也许正有助于脱离父母,这样一来,最终的分离就能够带来某种程度的纾解和满足,同时伴随着欢乐童年逝去的哀伤。
h jX N:S(_0心理学空间&eO~p]x&~6]
上述作者所提出的第三个观点比较具有争议性。当她提到某些精神疾病也会带来美妙经验时,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她指是躁症(mania)。这个观点延伸出恋爱状态的另一个根本特质,那就是总是带着不虞匿乏的自信和愉快的乐观,如同处于躁症状态一般。躁症防卫可以用来抵抗潜藏的攻击性、对失落的恐惧,以及任何可能让关系的理想化特质有所消灭的焦虑。理想化必然包含害怕任何不完美事物的出现。一位“爱慕女性”而且“盲目崇拜女性”的男人,可能苦于不知如何处理他对女性的嫉妒和敌意,并且希望以一种全能的方式控制对方的思想和行为。
z$@ r1_'Bjc,H0
6F1V2~T?(iw0一位在健身房担任体能训练师的年轻女性拥有一副完美的体态。她总是精力充沛,生气勃勃,从不担心会找不到可以一起享受生活的男朋友。但是,她总觉得过去那些男友都缺少了什么,直到有天她遇上了一个她形容是极为“爱慕她”的男人。其中一项具体表现就是他会到健身房来看着她上课。事实上,他根本无法将目光从她身上移开。他每天都给她买礼物,常常在上班的时候打电话给她,而且每次出去约会的时候,他都坚持要支付所有的费用。一开始,这样的方式似乎很理想,但是渐渐的,他对她的限制愈来愈多。他不喜欢她和女性朋友出去,而且还质问她在健身房里和顾客的对话内容。她告诉自己说:“如果他那么容易嫉妒,表示他一定很爱我。”尽管如此,她说话开始有所保留,也会对他说谎,藉此逃避他一再变本加厉的攻击性质问,以及说了他不中听的话之后伴随而来的争吵。直到有一天,他用暴力威胁她,她才猛然明白,他的行为基本上与爱无关,而比较像在表现敌意与专制。于是,她结束了这段关系。(伴侣表现出病态的嫉妒,总是一个令人忧心的警讯,代表他或她可能需要专业的协助。)心理学空间7~@qR Qh

!NU`*w|mR0尽管我们都自认判断力颇佳,但是显然也都抵挡不了被人全心爱慕着的感觉,以至于会以愉悦乐观的方式将种种行为理想化。只要掌握这一点,对那些花花公子来说就是一种有力的武器。心理学空间\euH5Bb
心理学空间I]Xl(p
一位长得很好看的男人走进诊疗室,抱怨说他的生活没有意义,而且到了中年都还没有结婚。尽管如此,他以各种纯熟的技巧一再诱惑了相当多的女性。他会先锁定一个“目标”,然后表现出被那位女子的特质深深吸引的样子,彷佛惊为天人一般。他会全神贯注地凝视着她,直到她满心觉得自己是他最看重、最珍视的人,接着,深陷于梦幻爱情之中的女子就会在床上把自己给了他。目的达成后,没过多久,他不再投以令人神魂颠倒的凝视,而且感到厌烦、不满足,随即开始寻找下一个新目标,让身边的女子独自痛苦、迷惘而又受伤。心理学空间|4SRP&}v7?Axr#J
心理学空间,oU^v2o!A
这位男子的过去有很多经历造就他今日的行为,不完全像上面描述的那样残酷无情。当他的父亲抛弃他的母亲时,母亲把她送给没有孩子的亲妹妹扶养。他三岁半的时候,亲生母亲将他带回抚养。从此之后,他没有再见过那位他曾以为是“母亲”的阿姨,直到他长大成人。
$m,E[+[p0
+bgB6W6iL5\6D0这位花花公子的勾引行为显示他极为需要女人,但也让他得以因为这个需要被勾起而去惩罚女人。他在治疗中吐露了自己内心对女性的恐惧与憎恨。他的表达中也怀有一丝的希望,期待也许在经过治疗之后,这一切都能够有所好转。这个案例所要强调的是,即使是表面上一心一意的爱慕,我们都是很难招架得住的,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如此,而这与早年对母亲乳房的经验所造成的强大影响有关。所谓的花花公子或是爱情专家,就是抓住人都有自恋的弱点,并且予以谄媚,因为被爱与被渴望的需要凌驾于所有需要之上,不论它有多么不真实。 心理学空间x pd&S-J)l |(I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vistock历史 客体关系治疗理论
《客体关系治疗理论》
早年客体关系中的皮肤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