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琪嘉大学糖微课:心理治疗的哲学观
作者: 施琪嘉 / 13227次阅读 时间: 2015年11月03日
来源: 大学糖 标签: 来访者 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 哲学观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Z C GM+u

10月28日施琪嘉老师作客大学糖微课堂所传授:心理学空间j/K [;a} zJ2m

心理学空间'lm3q%N3MQ

心理治疗哲学观心理学空间QByw.j

L,S.aUg|%k)Jo7q,v `0希望探讨一些哲学的基本问题,帮助大家在学习各个学派之前,明白自己需要做什么。心理治疗的哲学观就像我们在学习各个流派时候的一个大背景,让我们理解“我到底要做到什么结果,我到底用这个技术干什么、别人有什么目的”。心理学空间I!\x e,X`/p

心理学空间`%FNi$V)r

整理:张灏@糖心理心理学空间pT2B1W(|@t

心理学空间+?\7~9Ub

版权由糖心理所有,请勿转载

+ijA3~(Kac0

M4^_r'_#l7e]0心理咨询哲学观一:心理学空间;L+Gx&t]$y4S ]

-x!kU9NH a A8a Kt0形而上与形而下心理学空间Ba-g-Nf

心理学空间r4f}qte f}

很多前来咨询的来访者,都是顾左右而言其他,说话很模糊的。那这个时候在你的背景中要冉冉升起一个理念:他是来找我干什么的?他来找我讲了这么多,而且一次接一次得来重复讲同样的话题——他真的是想谈这个话题吗?因此我们在听的时候就要听他的弦外之音,画外之音。

*p]I[_7_8qh,fl^0

m^:GP-r4^0S7~0因此,当你感觉到他在和你谈一些你搞不懂的事情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考虑第一个心理咨询哲学问题:他是来谈形而上的问题,还是形而下学的问题?形而上的问题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形而下也就是具体的事情,你可能用具体的方式来解决。你可能解决的了,你也可能解决不了。能够解决的,都是形而下的。

(Uui)F"q0@0

T,ux.t,|e.J0举例来谈:在我做督导的时候,有大学生来找我咨询过,说:老师,我觉得我是不是有毛病,我是不是应该进精神病院?我常常在想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里去?我这辈子要干什么,我今后会干什么?……这些问题别人都不会想,当我在想的时候,别人就会说这些问题好像都是北大的门卫问的问题。但其实我觉得,如果大学生里面有很多人因为这类问题来做心理咨询,那我们的国家是有希望的,因为他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可以做很深入的思考了。这类就是形而上的问题。而也有很多大学生来咨询是因为具体的问题,比如:我的女朋友把我抛弃了等等,都是特别现实的社会问题,也是基本的民生问题,这些就是形而下的问题。心理学空间 Te8|z|5k_`&e

心理学空间 mX_ q7e%} z

荣格对心理治疗的总结谈到:有一部分人来做治疗,他的话题可能是哲学话题,例如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存在哲学上的焦虑。如果你想上升一下你的治疗水平,就试试治疗的问题不放在具体问题上,而是想想如果你和他谈一些哲学的问题,你会谈些什么?心理学空间jf7f~An;f

心理学空间zN'] R1O'r

所以第一个问题来的人分:形而上来的人,形而下来的人;一个谈论形而上的治疗师和一个谈论形而下的治疗师;它在心理治疗的视野上是不一样的。具有形而上视野的治疗师,他谈形而上、形而下的病人都没问题。只有形而下的治疗师,他可能可以解决形而下病人的问题,但永远无法解决形而上病人的问题;换句话说治疗效果不够。

pC!H,Xl#r,\0心理学空间~4Pr E [j_

心理咨询哲学观二:

_c EG.ET?0心理学空间Z5L+^&FkLh8xoz7b

平行象征能力

0D _ t`?;}+i~.y0心理学空间6[}d5e{e

第二个问题指的是,主体、客体与主客体。推荐一本书,叫《我和你》。现在心理治疗已经进入到了主体和客体的治疗了,在称呼时,是我和一个他者。一般来说是我和他,现在心理治疗把我和他进一步放在“之间”: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在小册子里就提了一个主题:所有世间的一切关系,都是我和你的关系。

}3^&E L(SwRx:Z0心理学空间 VK8LFH@k

下面结合一个我的案例来谈:(歌词来自《车站》李健)

(y~!e{6QGet1O h7b0

Wu o)J8xj0一个15岁的女孩,前两次访谈并没有说什么话,但在第二次访谈的最后,谈及她听的一首歌,她说是她最喜欢的一首歌,因为有一种特殊的感觉。我就问他这是什么样的感觉,她说这是“叹了一口气的感觉”。所以我们就去看歌词,在这个歌词里面有一个主体就是“我”,还有一个她不认识的姑娘是“她”,显然在我和她之间是有关系的。她没有和你讲话,但她给了你一段歌词,明白了心理治疗的平行象征,你就知道歌词是在说她自己。歌词都是她在和你讲的话。主体“我”看着另外一个客体“她”,如果用我和你的关系来解释,她分裂的自己在看着另外一个自己。所以那个她呢并不是第三者,而是第二者。心理学空间 A8W"T _,A2GP@

+i6Z6X-D Ft0如果你把和来访者的咨询中他话语中所有的“他”都替换成“我”或“你”,你就会发现,他和你讲的很多寓言、歌词、梦,实际上就是在说这是我对你讲的。所有关系中只有主体与客体两种,主体意味着本人,客体意味着是他的重要的照顾者,是他的父母亲,或者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的人。记住这个原则,可以经常用“我和你”去置换这个内容。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技巧,我和你的关系,是他和分裂的他的自己。有一个她是这样的,有一个她是另外的样子。就像有两个她在讲话。比如说很高傲的我,看不起很世俗的我。我对你说,我不喜欢你;另外一个说,你都混成这个样子,你都没有朋友……总而言之,请大家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多用“我和你”来置换来访者对你讲的话。

/vz&N p{5jL"Q.?E0心理学空间 YyHCY

心理咨询哲学观三:

y'W-ev*rdW0

9[ UH6j-J9`Z([q0形式与内容

PV:I P&k;T"E^d0心理学空间 `3}HjZU

我们一般在人际沟通中特别受过训练,关注来访者传递过来的高级思维的意思,也就是认知。但当我们把很多注意力放在内容上的时候,我们会失去一个重要的资源——讲话的形式。交流有哪些形式呢——主要是非言语信息,指语音,语调,语速,停顿,动作;不同的通道。心理治疗,实际上是形式大于内容的一门学科,有的时候形式传递的信息是潜意识的信息,它比内容传递的信息要更多。心理学空间UR(UY3C

K,f$c+~%f,B O0隐性的关系认知:它传递的信息,比如人生中的某几件事情,某种感受,是很久都磨灭不掉的,对你产生的影响也最深。而这些它传递的感受,其实就是形式。做心理治疗要关注内容以外的形式。形式大于内容。心理学空间f\#i6d{m#_'@f

心理学空间P^9S#n f#rW5@t%J

心理咨询哲学观四:极性理论,在中国叫阴阳理论心理学空间HFU$@qJ

心理学空间'R HZwypR

在和来访者接触的时候,不要被他个人向单极方向的愤怒、描述所迷惑。你总要用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考虑,他此时此刻在说什么。心理学空间(OJ-h/])J

心理学空间UM^;[px@7O0Y

举例来谈就是:比如我督导的一个来访者谈及她的父亲,花了很长时间说她父亲的不好,我总要在想,她花了这么大的篇幅说她父亲不好,那么她对她父亲的爱在什么地方呢?所以当她的愤怒表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问她这句话,她的眼泪就会下来。她就开始回忆起,她和她父亲之间温暖的一种场面……

c Q o2|:~Hn0心理学空间?y4JF1T(PcUy Lq

心理咨询哲学观五:场理论

,L1}[`(nx0

`zC l z6Z0N^E0我们在做治疗的时候主要存在四个场,我们要分别意识到这四个场的作用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2J {x&s8G_ g G-X0

x#z HmW4li9o|0第一个场是个人,大部分人适合做个人治疗。心理学空间c(b5p!Z6m)\D

0^S&Uo?_U0第二个场是家庭,在我们学习家庭治疗的过程中,常常说症状的功能。症状是有功能的。比如夫妻两个人要吵架,要威胁离婚,孩子就得病。每当夫妻两个人带孩子到医院去治疗的时候呢,夫妻两个人就不吵架了。所以孩子得病的功能就是阻止父母离婚。

V2Q;fEoP T0

p_-A k0D0第三个场是社会,它们是在我们治疗过程中,在家庭问题之后还可能遇到的社会问题,比如社会中重男轻女的意识形态。

er&\` O0

OP(p/gr$G[0第四个场是文化,比如东西方的文化就是不一样的,在一本书《精神分析在中国》提到,东西方文化就存在着低交流、高交流文化的区别:西方文化从现象学开始,从实证出发,而不多加评价,这叫低交流;而中国文化中,比如领导和下属说:我今天给你交代的事情,你知道应该怎么做了吧。下属说,我知道。但其实它不知道,这样在一个彼此都不懂的情况下去做一件事情,就是高交流模式。而心理治疗,就是一个低交流模式,你的问题一定要非常的精确,而不能像平常中国人文化中不问的那么清楚,这是我们在哲学上要搞清楚的基本立场。心理学空间PL4q H'PB-m,W

n)FRY,{'?rj0心理咨询哲学观六:前景与背景心理学空间9Q @1Yj!@

2d;KUK.o6o0水平化:在所有的关注点上,都是一样的点,没有对和错,把所有观察到的东西放在同等的地位。比如说,如果有个人在讲话,在某一段话的时候他出现了咳嗽,如果你只听内容,而没有注意形式就不会关注到咳嗽。如果同时关注形式,你就知道,他每当在说父亲的时候就开始咳嗽。因此咳嗽就代表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一个前景的东西。可是如果没有把关注的东西水平化,那么你就没有办法提取出来。比如说你会注意到咳嗽,这是第一个前景。更进一步,你会注意到,每当谈论到他的父亲的时候,他都有咳嗽和停顿。把父亲和咳嗽放在一个前景之中,你把他谈话的流畅性给打乱了。换句话说,谈什么内容不重要。在什么点上谈什么内容比较重要。

\T,x/H!j,RS7j4C0心理学空间PHKdP;z1a+[ X$_t

三个时刻的概念:现在时刻,当下时刻,相遇时刻:(例子仍为讲话时咳嗽)心理学空间XC*M6J9~+e{TnF

6y[)yq5W4T%Hpr N2Q0现在时刻:我们谈话的每一分钟;当下时刻:谈及父亲与咳嗽就突出的一个新的时刻;相遇时刻:你之后与那个人谈及她的父亲,你发现她很爱她的父亲,但是他近日去世了,这时候你就进入了一个以父亲为前景的相遇时刻。心理学空间+\4pC@ t1f1i

2s!JF^ K/s0如果你能够抓住当下时刻,就能从现象学的情况下把背景拉到前景,如果你能够放大这个前景,那你就能把这个前景做成相遇时刻。心理学空间:v)j-r2W*XE~*U y

心理学空间 o v-X3Y q(U4p

心理咨询哲学观七:混乱和空相对于逻辑和实

Ni(pYi;r u0

G3qGJ2V+J@0我们习惯判断并定义一个事情,因为在命名以后我们的焦虑就会降低了。但在心理治疗中,它是一个主观的东西,无论怎么推理,都是缺乏逻辑性的,他会引起原始的一些焦虑。心理治疗,我们要培养一种能力,就是我们要习惯呆在混乱与空洞之中。这并不是作为治疗师能力低下,而这是来访者传递给你的信息。我们要习惯让自己呆在混乱和空之中。切忌在治疗中因为焦虑而引起的话比较多、打断病人、做解释。如果你能够耐受混乱与空,那么来访者也能够觉得很安全。

K^zq"[Uc0

"Srk F.I(g-E0具体哲学话题:

8lXvS)C"VEI#G0心理学空间ck gS,Tg

哲学里,最大的就是生死的问题。心理治疗中,死亡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很多来访者都是因为对死亡有恐惧才来找你的。心理学空间 b z^.y8qo,y~f

6^+I%P d&e K'W0y0死亡的话题里,我们现在做心理治疗,主要是因为寿命延长了。有很多人在死亡的恐惧煎熬之中活着。两个概念,心理学空间O2j2^@5Oql4c p

心理学空间B9gz J Mx N2b

1)安乐死:安乐死不是在生命的末期,而是在中期。这样合法的国家并不多。

!zyt$Wv-C L0心理学空间/y@8E&Kse7qI

我要提的是下一个:尊严死。心理学空间/hnY+{)L6ms Y|4gB

`DpX.g7k02)尊严死:通常指在生命末期,完成遗愿。包含范畴:你死的时候穿哪些衣服,你希望死在家里还是死在医院。你死的时候希望谁来陪你。心理学空间_"wj V5{OYpGa

心理学空间\D"`8aK8?~8tr

弗洛伊德归纳了两个现象:1)分离现象 2)丧失现象;丧失是永久的分离。在我们现在允许第二胎第三胎的情况下,是客体的爱的丧失。家里老大往往感觉到妈妈的爱失去了,人还在,但与以前不一样了,就是客体的爱的丧失。

?Y'E8mN@0心理学空间!Y-a6}2^:nC

模糊丧失的两类

#a@0W7N G.P4y0

WO'qR-UQ01)身体丧失,精神还在:人失踪了,比如儿童被拐卖了。父母亲总是想着孩子人在哪儿。这是一类。马航370,也属于身体丧失,精神还在。领养的孩子,同样,他们也想找机会去找父母亲。

OSYbE;E7k0

uK&uY(n^Nq-`n02)身体还在,精神丧失:父母逐渐老去,可能会有更年期的改变,可能会因为老年痴呆记忆下降,因为帕金森等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己身上了。人在,但和以前不一样了。大部分情况我们要尽量接受这样的情况。这也是模糊丧失。生病了的人,也经常会是模糊丧失。心理学空间b,o l.Si3vO;P

心理学空间.N4~,`s}o0]%dw*A9~

孤独感,孤单感:来访者经常会谈及一些形而上的有关孤独感和孤单感的问题。一个有孤独感的人,他的内心装着多的非常多的爱,他有很多的阅历。他觉得一个人的时候可以很快乐地听音乐啊,看书啊他也不需要很多人来陪伴他。而我们说一个极其孤单的人,他内心是很空的。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就要培养耐受孤独的能力,一个人看看书,一个人去旅行,一个人去认识世界。要有极强的享受孤独的能力。这个能力取决于早年你的父母亲是怎么照顾你的。所以当你这样去交往的时候,来访者就明白你是真的懂他的。

I%D B S |!Vr(n/M0

7o?:D ^J:[!^;i Yd0大学糖说:

k6EE+^s,HI-l6G P0

x;sVEI;h&h:J4O)B0施老师这次的微课堂给我的带来的震撼还是很大的。他讲的七大哲学观在这节课之前是未曾听说过的,但是在老师的悉心讲解过程中,我发现,这七大哲学观其实与我们的心理治疗、访谈过程是息息相关的,这些一定都是老师经过长年的临床经验的所得。特别是老师提到的自己督导和咨询过程中遇到的案例,都是非常的生动且典型,而且不像教科书上有些过时的例子,施老师的案例都非常有时代性,形象地体现了这些哲学观在具体咨询过程中的出现或相关应用。七大哲学观中,令我最为惊讶的是第七条,曾经一直以为解释是一种对患者的缓解,没想到其实这是我们作为心理咨询师的自以为然。就像老师提到的,因为我们自己不能够忍耐心理治疗过程带给我们的混沌和空,所以我们急于去给出解释以降低自己的焦虑水平,这其实是一种极为不可取的行为。就像施老师最后说的,心理咨询师要能够耐受未知的焦虑,你能够陪伴来访者。我们要在未知的道路上坚定的继续摸索。感谢施老师给我们带来这次精彩的微课堂,也期待施老师下一次的授课!

O^!a2Nq {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来访者 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 哲学观
12
«一个人活的悲哀 杂文
《杂文》
施琪嘉:精神分析——温柔触摸你的肉体»
延伸阅读· · · · · ·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