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桂瑞:我对共情的理解
作者: 蔺桂 / 10134次阅读 时间: 2015年12月17日
来源: CPS临床心理注册系统 标签: 共情 蔺桂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S']0Q-a C5i}0蔺桂瑞:我对共情的理解

kaT ^ @-Y1{+y0心理学空间&daNQ1TXy

共情(Empathy)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关键点。共情对于治疗关系的建立,对于促进来访者自我探讨,促成来访者的改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g#OB8E7WtJ0心理学空间lR.BY2K

什么是共情?心理学空间d ^jm'Y'L-J;J

;pR%d@A4p8M0对于共情,罗杰斯称之为同感。按照罗杰斯的观点,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罗杰斯为同感下的定义是“体会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有如自己的内心世界一般,可是却永远不能失掉‘有如’这个特质就是同感”(Rogers,1989,P226)。这里表达了两个意思。

dqx?6v'Bi%p0心理学空间t8Y,R6?$K

其一心理学空间/ut\$oy8JeAB

_z-dzr;{ Rb0治疗师能够设身处地地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体验他的感受,理解他的认识和行为,如同自己也在他那个境况当中一样,这也可以说是要“进得去”。否则不能了解来访者。心理学空间%W-g:w ~ A1T*~

0Z.N|?? b!t0其二心理学空间mdg X9C3nK9?9C

dR3V/?[-aK0治疗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被来访者的情绪牵着走,不被来访者所控制,即要能“出得来”。如此才能自觉地感受到个人独立的力量,才能真正保持一个真实的自我,有能力敏感到来访者自己无法意识到的误区,帮助他进行改变。

GF)KlE2Dg0心理学空间G7`|V2C.?5SFl

共情,就要求治疗师在“进得去”和“出得来”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JF!xG3N F(H4||q0心理学空间#w-AS*cG+S0W0u

共情不是普遍的了解。了解是人们对一些事物的主观认识。共情不只是对来访者有一定的认识,而且能体会到他的感受,体察他的思想,了解他如何看自己,如何看周围的世界,是一种与来访者共同享有的个人认同感。心理学空间5N0QJy-Z]

心理学空间 Q~'xr Fwu*Z2O

共情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心理学空间!}w }%P`5M

心理学空间9x2Uo7do

1心理学空间 @l g ?]!p D;W[m

6E0U*ex@ }vb.?0治疗者首先要放下自己的主观参照标准,进行有效的聆听,设身处地从来访者的角度去感受他。每个人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一套价值观体系,即主观参照标准。在社会的交往中,人们常常习惯于先入为主,用自己的主观参照标准去猜测别人,判断别人,以至很少能接纳和感受对方,这就造成了人际沟通的障碍。当一个人常常被别人误解或不接纳时,这个人就会倍感孤独。共情就是要让治疗者首先放下自己的主观参照标准,不带任何主观评价地去聆听对方,才能走进来访者的内心世界,象他自己感受自己那样去感受他,接纳他那些独特的想法与感受。

1CY k)AJu0

"p%u5Wq~O(fk02心理学空间YrEL9Z7RXh

mV~}R C](Ym0共情的重点在于感受来访者的情绪感受,而不是来访者的认识。也就是说,治疗者主要是感受隐藏于来访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如他的愤怒、恐惧、内疚、迷茫等。不但要能够对来访者自己所感知的部分了解,而且能够透过来访者的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了解到连他自己也不清楚,不确定的感受,包括那些被来访者自己所拒绝歪曲了的经验的感受。

`7zvJJ%F6\0

|y dD j.WL8h03

;ifrR3B1{3Q"o*~0心理学空间:[9M/N gSm9X:{/V

共情并不是完全认同来访者的认识和感受。如同罗杰斯在“共情”定义中所讲的,不能失去“有如”的本质。因为治疗者的共情了解,目的是为了促进来访者人格发生建设性的改变。如果治疗者完全认同当事人,就无法达到这种改变的实现。心理学空间/}C?)y!a

N A+h7j{~F0心理学空间;ee8]8@Io2P1ON

心理学空间5B-}_#Gp]7CKN|

4心理学空间v)}w_*Cr

心理学空间 H}b6Rp`,K)m!s(B\

共情还包括治疗者能够通过语言把自己对来访者的感受有效地传达给对方。治疗者准确的语言表达,会使对方产生一种被读懂的感觉,使对方感到你能够理解他所经历的挫折与痛苦。共情的表达是沟通治疗者与来访者心灵的桥梁。心理学空间:nd-qD!W0f;kJN

心理学空间Ak@jdS)p#y7e

心理学空间h;@ wj{S@sLC

'sJEM/I.j0对于共情,前一时期参加萨提亚转换模式心理治疗培训中,加拿大萨提亚模式的一位治疗专家讲的一个故事,让我对共情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r'uKKY cV0心理学空间sM,G5i6L5h Yr

故事是这样的:几年前某一村庄遭遇了一场很大的洪水灾害,村里人被冲到河里淹死了。而有一个年轻人他紧紧地抱住一根大木头,无论水冲得多大,他都不松手。这样,当洪水过去后,他幸运地活下来了。但是,他从此在河里抱着这块木头不松手,也不上岸。无论别人怎样劝说,他都不肯改变。你如果是他心理治疗师,不能是你带他到岸边,让他放下木头。你要下到河里,走到他面前,跟他一起去欣赏这块木头,对他说:“这块木头救了你的命,你很有智慧,你抱住它,你才能活了下来。”然后再慢慢从他可以接受的行为开始,带他慢慢走上岸来,放下木头,帮助他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在这个故事当中,最重要的是设身处地理解这块木头对他是多么重要,理解他行为背后的,相对于他来说的那个让他生存下来的合理的理由。当他感觉你对他的理解后,他内心就有了安全感,有了认识,才有可能在你的带领下愿意改变。

x K&rU.xN0心理学空间/}2RO?vw[5`9q

因此,共情在心理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空间(q+PW y{{'j

GU$?.O"sy0心理学空间,s2]X Xpi

6DIAa&I0由于共情,会使来访者感到被理解,被接纳,从而对治疗者产生信任,有助于良好治疗关系的建立,使来访者能够逐渐放下自己原有的心理防卫机制,愿意向治疗者更进一步地开放自己,进行深入的自我表达和自我探索。随着治疗者共情的一次次准确表达,来访者对自我的探索也越来越深入,来访者的自我改变也就会随之发生了。共情的表达,促进了来访者情绪的宣泄,一旦当他们压抑许久的情绪宣泄出来,他们的认知能力就得到恢复,对自我的认识就清晰了。正如一位来访者所言:“随着我的眼泪的流淌,我的智慧也流淌了出来。”

4C:r4v^3^l0

)}h:JJRsE0共情,会使来访者对治疗师产生信任,愿意表达自己的内心。因此还可以使治疗师广泛搜集资料,并做出准确的概括,协助来访者聚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避免谈话偏离主题,加快心理治疗的进程。心理学空间&m1U CwI)^)T

TioBz/kN M)Pu0我以为,共情不仅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治疗师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的一种人格。他包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尊重他人,真诚地关心别人的冷暖与情感,能够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不自我中心,看问题不主观,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别人。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别人和谐相处,同时又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如果治疗师能够具备这样的人格特点,再加上必要的训练,那么他在心理治疗中,就会自然地做到共情。如果一个治疗师常常自我中心,对人冷漠,纵使他接受再多的共情技能训练,也无法真正能在治疗中表达共情,也无法建立信任的治疗关系。因此,治疗师首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先做一个关爱别人、善解人意,又保持自己独立性的个人,然后再成为一个治疗师。

T)B$H~7@2W ~+Z-s)b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共情 蔺桂
«Barrett-Lennard Relationship Inventory (BLRI)巴雷莱纳关系问卷简介 共情 Empathy
《共情 Empathy》
共情的神经网络»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