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行为相关的神经指纹,脑中神经网络的取向或能决定一个人的自私或利他行为取向。
一项新的研究确认了脑中与在心理学中,动机被认为是人类行为的驱动力,但要辨识它们可能颇为困难。确定脑中与某些动机相关的神经网络可为窥探某人的思想提供一个有趣的视窗。因此,Grit Hein和同事希望在2种不同动机情景下发现人脑中的结构差异。
首先,志愿者们被分成两组,第一组中的志愿者会看到一名伙伴受到电击(同理心组),而在第二组中,伙伴会牺牲自己的钱来保护志愿者免于受到一次痛苦的电击。在每一组中会有一位第三控制者在场。与中立的另外一组相比(两组间没有差异),这两组的志愿者后来都更愿意为了伙伴而放弃钱。因此,两组有着不同的动机,但却从事了相同的利他行为。研究人员对在该第二种场景时的志愿者脑结构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了与利他行为相关脑区内的不同模式。
应用一种分类算法,脑连接性的个体模式可被用来检测利他行为的具体动机——同理心或回报心。例如,由同理心驱动的利他行为在前脑岛(AI)和腹侧纹状体(VS)间会显示略微负面的连接性,而回报心驱动的利他行为则会在这些区域间显示强的正面连接性。这些志愿者接着会根据他们的利他行为程度被分至两个组内。“自私”者可被表征为在前扣带皮层和AI之间有着低度或负面的连接性,而那些主要为亲社会者则会在这些区域间展示正面连接性。在自私者组内诱发同理心驱动的利他行为可致使其连接性更类似于亲社会者的连接性。
由Sebastian Gluth 和 Laura Fontanesi 撰写的一篇《视角》提出了更多的相关背景。
The brain’s functional network architecture reveals human motives," by G. Hein; Y. Morishima; S. Leiberg; E. Fehr at University of Zurich in Zurich, Switzerland; Y. Morishima at University of Bern in Bern, Switzerland; Y. Morishima at Japa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ency in Saitama, Japan; S. Sul at Pusan National University in Pusan, South Korea.
"http://dx.doi.org/10.1126/science.aac7992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