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ud 1928a 宗教体验
作者: FREUD / 3942次阅读 时间: 2016年4月19日
来源: 神入 标签: 宗教体验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b.s)^$H#^r0

Freud 1928a 宗教体验
Ein religiöses Erlebnis GW XIV,393-6
A religious experience SE(XXXI,167-72) 
作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译者:心敲暮色的鼓
校对:Andreus
心理学空间 c;{s)c@+S'saP)T

心理学空间&M Q7W G\

1927年的秋天,一位曾拜访过我的德裔美国新闻工作者把他与我的对话发表出来,在其中他提到我没有宗教信仰,也对死后生活也漠不关心。这次所谓的“采访”很多人都读到过,我也因此从这些读者之中收到了一些反馈,以下是一位美国医师反馈的信:

aDT8C6H5BVL0

c4Q.pO \\0“最让我吃惊的是,你对于“是否相信死后人格依旧存在”这一问题的问答,报道显示你的回答是:‘我从不考虑这件事。’”

Xgm/F3ub Fz0

2Vt,mu)Q`O0“现在我想要告诉你我自己的一个经历:那是我从某大学毕业的那一年的一个下午,在我穿过解剖室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面容慈祥,让人感觉亲切的老妇人的尸体,她正被搬到解剖室,这具老妇人的尸体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个念头突然出现在我脑海:“上帝根本就不存在,如果上帝他存在,他才不会让这个老妇人被送到解剖室里。”心理学空间I"s,yy qi'P

心理学空间,Qcy'dI)I,C-|

“我回家之后,下午在解剖室产生的那种感觉,让我不想再去教堂了。我开始对我心里的基督教教义有所质疑。”

2e \6uk P2Tm]0

)\)|iE.{f\"fR3f0“正当我处在犹豫当中时,心中一个声音对我说道:“我应该考虑清楚该怎么做”,我内心回应道:“如果我确信基督教是真理,《圣经》也的确是圣言,那么我就接受它。”

z\` lK%l)J \0心理学空间C_#i'XL)L#CE"d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上帝让我明白了《圣经》的确是由他所说,耶稣基督的故事的确是真理,耶稣是我们唯一的希望。出现这次意义明确的天启之后,我接受了一切,我把《圣经》视为圣言,把耶稣基督视为我个人的救世主。自那之后,上帝已经通过多种绝对可靠的证据向我显示他的存在了。”心理学空间TW5s2c(F%e Tp|

7u~BDw.nQ0“我恳请“兄弟医师”的你能去思考这个最重要的问题,我向你担保,如果你用一种开放的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上帝会向你的心灵显露真理,就像他对我和其他人一样……”

d"id~.{)v%K)NK0

'Hrq|W.c"z#Q0我礼貌地回应了他,我说我很高兴听到,这段经历坚定了他的信仰。但对我而言,上帝并没有为我做太多,他从未让我听到任何内心的声音,就我现在的年龄来看,如果上帝仍然不做点什么让我看到,那要是我到死都是这样一种状态——一个无信仰的犹太人,也就不能怪我了。

7I;po? ?_0心理学空间6jp F@ b1nOu

我的同行友好地回复了我,他向我保证,犹太人的身份不是通向真正信仰的道路的阻碍,他通过几个事例来证明了它的可信性。他在信中还说,他正在诚挚地向上帝祷告,让上帝准许我拥有“信仰”。心理学空间 PD.u \-W b

riCUGt!unL#jnw0我至今还在等着这次求情的结果。同时,我这位同行的宗教体验让我有了些思考。似乎出于情感上的理由,我得做些解释;这是因为他的宗教体验建立在一个特别糟糕的逻辑之上,让人迷惑不清。众所周知,除了让这位面容慈祥的老妇人的尸体送到解剖室,上帝还让各种各样的惨剧发生了。这一直都是真相,因此在我的美国同行求学时也应该是这样。然而作为一名医学生,他并没有远离这个世界,也不是不了解这个世界的邪恶。然而,为什么刚好在他看到解剖室里那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时,突然对上帝产生了不满呢?心理学空间\5k1zk k$M

心理学空间:W3jW6v5O

对于任何一个习惯于分析人类内在经验和活动的人来说,这其中的解释显而易见,以致于不禁回忆起这个事件。在一次讨论会上,我提起那位虔诚的同行的书信,我声称他字里行间已经透露给我,那个死去的女人的面容让他想起了他自己的母亲。其实,这些内容并没有直接出现在他的信中,稍加思索就会知道,这样的内容也根本不可能在他信中出现。然而,从他信中关于“面容慈祥、让人感到亲切的老妇人”深情的描述中,我不得不相信这个解释。所以,这位年轻医生作出的不充分判断,是缘于他对他母亲的记忆所引发的情感。当然也可以对这些细节进行更为浅显的解释,不过这种把细节作为证据的精神分析坏习惯,确实也很难摆脱。因此,我想再回到这封信里来,信中这位同行称呼我为“兄弟医师”。心理学空间-?R y&_q#UP

心理学空间3W y5v4L|Tz)`6D*V

我们会假设这就是关键之处。这个裸体妇人的形象让这个年轻人想到了他母亲,它唤醒了起源于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complex)的对母亲的渴望,随即一种对父亲的愤怒也补充了进来。在他的观念中,“父亲”与“上帝”没什么区别。因此,他想毁灭父亲的欲望在意识层面上就表现为对上帝的质疑,也表现在当他看到一个类似他母亲的客体遭受虐待时,他愤怒地寻求公平。当然对于一个儿童而言,在性交过程中,父亲对母亲所做的行为更像是一场虐待。这种新的冲动表现在宗教领域,但也只是俄狄浦斯情结的重复,而且这种冲动随后也会面临着同样的命运,即屈服于一种强大而对立的力量。在现实的冲突之中,这种冲动的置换没能维持下来:信中并没有提到对上帝的存在合理性的论证,我们也不知道,上帝对怀疑者所显露出来的那些不可质疑的证据究竟是什么。于是,这种冲突以一种幻觉型的精神病的形式表现出来了:我的同行听到了内心中的一句话(这句话完全是对于违抗上帝的警告)。这种冲突的结果一再出现在宗教领域,这是一种被俄狄浦斯情结所决定的命运:即完全服从于上帝(父权)的意志。于是这位年轻人成为了一位信徒,自他童年以来所了解到的一切关于上帝和耶稣的事情,他都欣然接受了。他已然有了一种宗教体验,并且皈依了。

`%cKE fHh/K8z,V-L0心理学空间G+jGkw]a \

所有的这些都如此简单明了,我们不由地询问自己,通过这个案例,我们是否已经把我们在皈依宗教的心理学讲清楚了。我推荐读者们去看Sante deSanctics写的这方面的优秀文章,他几乎把所有精神分析的研究都讲到了。对于这些作品的研究证实了我们的期望,任何一个宗教皈依的案例都毫无例外可以很轻易地这样来理解。然而通过现代的研究,从任何方面来看我们的案例都与我们的观点相悖。然而,我们目前的观察清楚地认识到了一点,即某个特定事件与皈依宗教联系在一起的模式,而正是这样的事件让主体对宗教产生怀疑,但最终这种怀疑都将烟消云散。

&v'd!H%w#y-l`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宗教体验
«Freud 1913b 精神分析的方法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Freud 1913m [1911] 论精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