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真假弗洛伊德
作者: 德鲁克 / 16034次阅读 时间: 2016年7月29日
来源: 《旁观者:管理大师德鲁克回忆录》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n*B(VM~an.n#_

R%b{3B8jJABI%x0真假弗洛伊德(6)

0Q1A5l3Fsj,f0心理学空间^V-L0G\#P^:F

---------------

P4Sz%g"LfL0心理学空间:R-o}[e%f:_ m

-v-W2{Rt%DW:O/J0心理学空间,vW }g-@%o$R

0E8i?}`}0

&SuUEz,h4}0至于弗洛伊德说到他是反犹风潮下的牺牲者,这种抱怨同样地也被掩饰了,同时也显露出另一桩弗洛伊德无法面对的事实:他对非犹太人的无法容忍。

.Z N8?3Q x[KS1q0心理学空间I.t,F(y(bw5O

在中欧,特别是奥地利,弗洛伊德那一代的犹太人全心全意地,几乎带着复仇的情绪,企图变成德国国家主义者——不管是在文化吸收、自我认同、政治的结盟与倾向,都表露无遗。在文化上,没有人比弗洛伊德更强烈地认为自己是个德国人。然而,精神分析清一色是犹太人的天下,至少没有非犹的奥地利人或中欧人。弗洛伊德尽力在吸引他们,但是等到他们一加入,又将之排拒在外。心理学空间V3Ef!Qj r S

心理学空间t8pH0KqLp*Z#a

在精神分析的“英雄时代”,约从1890年至1914年,弗洛伊德驳斥每一个非犹的追随者或同事。他们多半是奥地利人、德国人或是以德语为主的人,甚或是来自中欧的男性。他弃绝荣格(CarlJung),迫使荣格和他决裂就是一个实例。他惟一能容忍的非犹者,就是外国人,要不然就是像法国波拿巴公主(PincessBonaparte)那样的女人——在弗洛伊德的世界里,女人当然是没有同等地位的。心理学空间g9v r#su

心理学空间 c#~S/ugJx8@s

从各个方面来看属于弗洛伊德那个圈子里的人——他们所受的德国文化教养动不动就搬出德国诗人与作家、德国大学预科里的人文主义,强烈的瓦格纳主义(Wagnerianism)以及德国人文教育下的美学传统(其品味皆源自于布克哈特[JakobBurckhardt]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CultureoftheRenaissanceinItaly)。可见他们根本无法退去强烈的犹太气质。他们开的玩笑也是犹太式的——笑话最可以表现出内心的真实,这个信念也是弗洛伊德教给我们的。非犹太人对他们来说,简直难以忍受,乖僻、陌生,甚至望而生厌,不得不去之而后快。

,vD$s-Otx9_4o7j^#?0心理学空间%ME:\#i|)@YH/C0q

然而,这一点至少对弗洛伊德自己而言,是这位大师无法正视的。他必须找个理由来归罪别人,因此又产生另一种“语误”——众人对犹太人的歧视,乃至压迫。举个例子来说,大家都知道瓦格纳·尧雷格(WagnerJaureg)与另一家医院神经精神部门的主任想要参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会。前者是著名的精神科医师,也是维也纳大学神经精神科的主任,后者的职位本来该由弗洛伊德担任的,弗洛伊德却拒绝了该院的邀请。这两位都不是犹太人,因此被公然拒于门外。但是根据弗洛伊德自己的说法,是这两个人排斥他的,因他是犹太人而不认可他的努力。心理学空间9_q3Z(bF5}A

\4XPK c"[#l0弗洛伊德需要一种“语误”来自圆其说,事实上,是他自己无法去除自身的犹太成分。那样做的痛苦是他无法面对并接受的。他只好在最后的巨著《摩西与一神教》(MosesandMonotheism)中,把摩西变成一个非犹太的埃及人。心理学空间tz9y3sW

心理学空间.TVi.?#iT

在弗洛伊德的“语误”中,最为重要且透露最多真相的要算是——维也纳的医界故意“忽略”他。他必须压抑自己不去承认他们把他排拒在外的事实,因此只能假装大家不讨论他的事、不怀疑他,也不排拒他,只是把他“忽略”了。我怀疑,弗洛伊德心中和很多人一样,对精神分析的方法有所怀疑。但是,他无法深究这些疑点。如果这些疑点提出讨论的话,等于是强迫自己放弃自己的主要成就:他那极其“科学”与理性的理论,已超越了理性主义,进入“潜意识”的境界,也就是到这梦与幻想的内在空间,如托玛斯·曼所言,已走入“虚构故事”的非科学经验,亦即“小说”这种文体当中。

2`!n2fs R^ x7W0D k0心理学空间?9J?"p_

弗洛伊德领悟到,启蒙时代盛行的理性主义不能解释感情的动力,尽管现代医学是其最伟大的成果。此外,他无法放弃世界和这个世界的科学观。到死时,他仍坚持精神分析是极“科学的”,相信心理的运作可以用理性和科学的名词来解释,亦即用化学或电流的现象或物理学的定律来说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旨在使科学理性的世界和非理性的内在经验合而为一,这可是了不起的努力;也代表超理性的弗洛伊德(启蒙主义之子人与梦想者弗洛伊德(灵魂深处的诗人)合为一体。这种合成使得精神分析异常重要,而又格外脆弱,为精神分析本身带来冲击,也使之合乎时代需要。19世纪的思想体系对西方世界的影响至深,如马克思、弗洛伊德与凯恩斯。这三者的相同点在于结合科学与神奇,强调逻辑与实证研究,并导向“理性的信念”(credoquiaabsurdum)。心理学空间(Ki_S#N%~,UQ

HdFmn!v&d3t0弗洛伊德很清楚自己的立足点相当狭窄。再过去一寸就落入荣格(Jung)的东方神秘主义,进入神话乃至民族经验、易经八卦、巫师和女妖的世界;也有可能掉进另一个弟子赖克(OttoRetch)所划的“宇宙能匣柜”(“orgonebox”)里;若往另一方向再走一寸,就是阿德勒的“过度补偿”(overcompensation),借由这种过度的转换作用,原来的“自卑情结”便为希腊英雄般的“自我膨胀”所取代。因此,弗洛伊德一定要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维持一个巧妙的平衡,要不然他那一套就成了宗教治疗师的魔法,或是18世纪超理性主义者徒劳无功的手法,如颅相学或是带着电击棒的催眠师。所以,在弗洛伊德的陈述中,临床治疗的科学方法和“宇宙哲学”缺一不可。

.L.MR-w(LE9S)i s0

E6g \+d-u1N0我们今天知道弗洛伊德所要维持的那种平衡是多么岌岌可危,因为那种平衡到今天已被破坏了。就其科学而理性地对大脑作用的探讨而言,弗洛伊德所预言的一大脑和其疾病与身体其他部位一样,会受制于化学治疗、饮食、手术和电流治疗等,这些已经可以证明了。然而,弗洛伊德所处理的现象,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感情”,现在因应的方法并不能假装是属于科学领域的,用弗洛伊德的术语清楚地来说,该是“迷信”。例如超越的冥想、意识精神摊升,或是精神动力学[]的技巧。我不知道这是好或者是坏。我们和弗洛伊德那一代的人已经大不相同了,似乎可以接纳世界变成好几个不相容的宇宙。

H8r(j+J-H2g0

&U3u.WuR|!@*I ](L6V0心理学空间s"h2]P"n!ch*D

L/]h+]Y$L9Yh0?u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精神分析的出走:浪漫主義的前身,與德國智識生活的損失 精神分析史
《精神分析史》
霍克海默与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创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