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恋到镜像—从弗洛伊德到拉康
作者: 姜余 / 54349次阅读 时间: 2010年4月17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w\!B!p"C

3弗洛伊德之后相关理论的发展

MMoz*D|N0

&?(|6r*b\'D a J#E8s M03.1安娜·弗洛伊德在“自我”概念中的发展心理学空间g7C D*D0`

心理学空间 Q FN bah9Oo

安娜在她的父亲死后,将“自我”的作用具体到作为防御机制。她出版了《自我与防御机制》一书。拉康认为在这种意义上的“自我”感觉上相对主体而言它就像有了自主的生命一样,于是将其戏称为“人中间的小人”。这个小人为了对外部作出防御对主体下达这样的命令:“父亲,保持向右;父亲,保持向左!”在1950年,安娜被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中的某人称为“精神分析的垂线”,意思是保持了弗洛伊德的原有路线,继承了弗洛伊德的最本质的精神。拉康却认为在一幢建筑中仅仅有垂线是不够的,至少还需要一根水平线。在这里我们看到在拉康的思想中结构的概念的确是无孔不入。讨论班上,拉康和其弟子讨论了安娜的一个个案。个案中的一个小女孩在刚开始时同分析家保持着很友好的关系,但是只要涉及到她的症状她的态度就变成攻击的。分析家认为是由于自我中的对情感的防御所以才有那些讽刺和挖苦的态度。只有处理好了这样的防御分析才能够继续下去。但是拉康却认为这样的观点是不正确的,自我的确仅仅通过其防御表现出来,’因为它们是和分析的进程相抵触的。而并不是所有阻碍了分析的东西都属于自我的防御。之所以安娜对小病人的分析无法继续,是因为安娜将病人的情绪当成了对分析家本人的情绪,分析停留在一个二者之间的维度上。一旦进入这样的一个框架,那么转移(Trnasefrt)的位置便被抹煞了。这才是分析无法进行的真正原因。拉康说:“安娜·弗洛伊德所称的‘对情感的防御’仅仅是她自己本人的解释而不是主体的解释。她只有理解了她在相信主体的防御是对她本人的防御的问题上误入歧途,才可能分析转移的抵抗。”②一个仅仅停留在防御和消除防御层面上的分析是完全不够的。

{pT+^3BM0

J7s'H8D;Am7S/@^$M g03.2梅兰妮·克莱茵的贡献:心理学空间*zC`? ?,r kp

心理学空间:Y.Z-Ho/Zx j

梅兰妮·克莱茵(1882一1960)出生在维也纳,从事儿童精神分析临床工作。犹太人,先后在弗洛伊德的两大弟子费伦齐S(.Ferenczi)和亚伯拉罕很.Abrhaam)处接受分析,后来移居伦敦,1938后,她与安娜佛洛伊德在理论上有很大冲突。拉康的讨论班中称安娜·弗洛伊德和梅兰妮.克莱茵为“从来就无相同之处的,墨洛温王朝的两位对头夫人”。在同儿童一起的工作里,她在婴儿前俄底蒲斯时期同客体的关系中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她的理论在精神分析的领域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拉康后来提出“镜子阶段”、“客体小a”等概念都有一定启发。因此在正式进入“镜子阶段”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克莱茵的某些与之相关的重要概念。

b.p9Qh[6b0

[E k/Ap03.2.1好客体,坏客体(objet(Bone’tMauvais))

`)p9E-F6g MK0

C(Hxhxk01934年由梅兰妮·克莱茵引入的术语,为了指示客体关系的一种模式,它出现在孩子的幻想生活中。根据这个客体被感觉为令人沮丧的还是令人满意的,孩子重新看到了客体的好和坏的分裂(例如:好妈妈,坏妈妈)。心理学空间v6Y!E2h^ ?"?v

心理学空间5`'r1C1}/H6]'pv[

“婴儿最初是不能区别自体与客体的,客体似乎是自体的一部分或一方面。这些婴儿不能区分母亲的乳房与他自己的手指之间的不同。他们偶然发现它们,都会用嘴吮吸。逐渐地,婴儿开始从自体中区分出客体来。心理的未成熟,使儿童以主观的词语‘这个对我好’或‘这使我痛苦’,来描述和体验这个世界。儿童也不能识别出,内部坏的客体是在外部世界困扰或恐吓儿童的某些人。如果儿童感到高兴,就被感觉是好的,因为令人愉快的客体和儿童的需要是相吻合的。如果因为失败或坏的客体而有不高兴的感觉的话,那么儿童在他或她的自体表象中,就被感觉为是坏的,则孩子的需要就不能得到满足。”心理学空间DZ2{(fP7b3aK

心理学空间C \&|wI?2V$v

这个概念注定在1945年以后开启精神分析客体概念的一个普遍性的改写,因此也就引出了伍林科特(Dnoald Wqdos Winnioctt)的过渡客体和拉康的客体小a的概念。心理学空间#|dyf|?t6v

*WP(Nr1q.H0从亚伯拉罕(KariAbrhama)关于力比多的发展阶段的思考出发,梅兰妮.克莱茵在同一个研讨会上同时提出了两个概念:抑郁状态(postioind己pressive)和(好、坏)客体。弗洛伊德仅仅在他的冲动理论和发展(进化论意义上的)的框架中对客体感兴趣,于是他认为分裂的是自我。试图想把精神分析的临床扩大到精神障碍的各个领域中的亚伯拉罕修订了弗洛伊德的概念,以刻画儿童早期和其周围的关系,从而理解精神病状态的早发性起源。他把客体的经典概念和阶段的概念分割成很多部分,从一个整体的客体划分成部分的客体。在《性学三论》中弗洛伊德曾强调重要的不是部分客体而是部分冲动。对弗洛伊德来说,这些冲动抓获到的客体,是躯体的某些部分,或者是从躯体上脱落的某些部分:乳房、粪便等。

&tM#RfNk#A'f*A$m.}0心理学空间!^Z5s A5s

1934年,致力于对于亚伯拉罕的修改,梅兰妮·克莱茵引入了客体的分裂,并分成好客体和坏客体。部分客体,比如说乳房,就被分裂成一个理想的乳房,孩子欲望的对象(好客体);和一个作为迫害者的乳房,作为块状而被感知的恨和怕的对象。

(awx[FP0心理学空间Z M:BA%NE%w

这个术语允许了我们彻底地重新思考精神现实的领域,而且指出了不管是精神病还是正常发展的人中间,所有的主体由于作为部分客体的母亲的丧失都经过了被迫害的抑郁状态。而前者精神病,充满了焦虑、恐惧、仇恨的幼儿幻想的世界中的主体不能将母亲看成是一个整体的客体并持续依据一个好和坏客体的分裂模式来抓捕她。

o!R3x b9h0心理学空间O*m~?a$_ vF ^ C%F:R

3.2.2.客体关系(objet Relation)

H/`4v*|L9uUST0

6F!saCq4{W!Z0被弗洛伊德的后继者所用的术语,为了指示一些主体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幻想模式,它们表现在主体事实的客体选择上。心理学空间Z3}r.h.Fd/F7K

F;dnkd_0为了理解这个问题在二十世纪后五十年引起的精神分析的影响,必须从弗洛伊德的冲动和其目的的概念上出发,因为冲动总是试图要达到它的目的。Lnalnahce和Potllalsi强调说,“即某种满足类型,可能是一个人,或者是一个部分客体,一个实在的客体或者一个幻想的客体。”

U8c:zk&N!q%V7_m$g0心理学空间Xa;?$G'l

对于弗洛伊德来说,所有关系的概念化都是这样的,而且主体到客体的关系问题是在进化阶段和生物学术语的意义上来考虑的。1924年,亚伯拉罕修改了这个理论,分出了一些阶段并把这些阶段分配到一个状态上,差不多是一个生物学的道路。他引入这样的一个思想,主体的行为是被这些客体本身所塑造的,进一步说是主体是在同这些部分客体的关系中建立起自身来的。

v3c3P;DM0心理学空间!Al `[em!a8nw

但是同样也打开了一条同弗洛伊德观点完全相反的道路。不再从同客体的冲动性的和性欲的发展性关系上考虑主体的演化,人们试图指出以一种结构的方式,依据客体关系的不同类型,早发幻想行为是如何构成的。1934年,跟随了这样的思想,梅兰妮.克莱茵抛弃了阶段的概念并发明了好客体和坏客体的概念。因此她强调的是客体的分裂而不是自我的分裂。

)OV5Y XJp1z {,H$?0

P+r_'M)[8s9G,jp^.I0两年以后,也就是1936年,拉康跟随了这个道路并理论化了瓦侬(HenliWaloln)的概念,提出了镜子阶段。对于精神分析运动来说,这个情况和其他的一样也涉及到了探索人类人格的一些基础这样的问题:是作为形象的自身还是同他人的关系,是被吸收,被内投,被投射作为迫害者的客体还是令人满意的客体。“在治疗学的平面上,要客观地把精神分析的技术引入到儿童教育的领域和反对精神病学在治疗疯癫和孤独症时的民粹主义。”心理学空间OM5|%IPe

+Z-eA1e*uI7~.rTC0克莱茵派和拉康派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想在生物学的进化论之外抓住幻想的生活和人类的无意识。因此阶段的概念被客体关系的概念取而代之,而重点也落到母亲的早期角色上来,虽然弗洛伊德总是给与父亲一个特权。心理学空间.oEZL2mY

b qH7`6hq03.2.3.投射性认同(Identification projective)心理学空间 ?"N B/Y'L/t

心理学空间 t[ Cj1KM4h.\

由梅兰妮.克莱茵在1946年引入的一个概念为了指示一种投射的和认同的模式,在将其损害的目的中引入自身。

4zgCE[o H0

3o Dx] C;} ti01946年的英国精神分析协会的一次交流中,梅兰妮`克莱茵在题为·《关于某些类精神分裂机制的笔记》中发明了投射性认同这个概念。她把这个机制同幼儿期施虐联系起来:孩子不是仅仅摧毁其母亲还想占有她。“这个导致了一种建立了攻击性客体关系的原型的认同形式。我建议把这些过程命名为投射性认同。”心理学空间V%ny1n FB!q

~'D aY3x9w#h0投射性认同是弗洛伊德意义上的认同模式的一种,但它也是一种人们可以在所有主体身上发现的精神病性质的机制。同时也与二元过程相关:抑郁状态/偏执分裂状态(positiond德perssivP/eositionpnaaro记e一sehizo、de)。心理学空间'hW8Z py1x

si yu5x O0对于投射性认同临床性质的阐释是1955年题为《关于认同》的一篇文章中。该文中梅兰妮,克莱茵评论了于连.格林(JulinaGreen,1990一1998)的小说《如果我是你……》(1947)。这部作品中,作者讲述了一个现代浮士德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发宾(Fbaine)为了变成自己想生活的一些人同魔鬼签订协议。这样他就无止境的变成另外一个人。书的结局里,他变回自己的身体并且平静地在母亲的身边死去。梅兰妮.克莱茵从主人公的命运里面看出一种克服精神病性焦虑的倾向同时读出在结局中有作者刻意制作的美好痕迹:“对这个粗糙的结局的解释还没有完结。”心理学空间"IH.H;Pf s

心理学空间}H5dRd Y1Q[

读了这个评论,于连.格林非常吃惊,因为梅兰妮.克莱茵已经猜出了小说的真实结局。实际上在起草小说的第一版中,发宾在变回自己之后遇到了另一个魔鬼:“历史从来不会结束,这就是地狱。”在第二版中,他让主人公同上帝和解并让他安详的死去。心理学空间1}K/x~*tjm,K

Y-fPMQF:]B3xl0因此梅兰妮.克莱茵当然是和安娜齐名的,但比起安娜,她还有作为优秀的儿童精神分析家自己的独到之处。从她的“小迪克”个案②中可看出来。小迪克不同于任何分析家遇见的神经症的儿童。他处于语言的环境中,但是无法使用语言,他看待分析家的方式冷漠、透明“仿佛是看着一幢建筑”。他和分析家之间的距离是母亲的躯体,是一个黑洞洞的容器,他位于一种真实的平面上,一个几乎没有开口的容器中。接下来便是梅兰妮.克莱茵为我们展示的俄底浦斯神话的魔力。在迪克玩弄火车的时候,克莱茵带着分析家的直觉和或多或少的专断对迪克说:“迪克小火车,大火车爸爸火车”,然后迪克说了一句:“车站”。俄底浦斯的结构通过这样的隐喻的表达被抵达了:迪克的世界也被开了一个口子,想像的口子被锋利的语言打开。这样的一个个案就和安娜.弗洛伊德在儿童精神分析中面临的困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分析家和分析者的自我针锋相对,分析毫无进展;一个却巧妙地使分析者的话语滑向更深的层面,言说得以继续。“这个分析打开了分析成年精神病患的可能性,同时引起了大众的注意,人们开始注意许多未受到诊断的受苦的精神病儿童,于是童年精神分裂症和精神病的诊治也于焉开始。”心理学空间,CH*xu.Lfx

R3rI7Q \ ?uh03.3小结心理学空间-F,Ok9u\6Z,AH{,N

心理学空间z1BYr\pX

二次大战期间,安娜,弗洛伊德和克莱茵同处伦敦,由于这些没有医学学位的女性分析家的睿智而剧烈的争论与竞争,几乎使当时的英国精神分析协会成为一个女性主导的协会。许多例如琼斯(ErnestJnoes)和葛洛弗E(如ardGlove)r一样活跃的男性无法参与讨论。

j+U-z:I.at^ Z1BN1D0

3^y t6? ^@0如果说安娜·弗洛伊德延续的是弗洛伊德后期的功能性自我的理念的话,克莱茵则将自己的天赋应用到了幼儿幻想的领域。最初儿童并不能将自己与母亲的乳房相分离,也不能把自己同周围的世界相区分。乳房不光为这个孩子提供食物还为他提供爱。作为最早的客体爱的乳房被孩子当成生命、爱、安慰等所有好的事务的来源。在通过吮吸得到乳汁的同时,婴儿还找到了一种施虐的表达。一方面婴儿幻想着进入乳房便进入极乐世界,另一方面由于投射性认同他也觉得乳房是具有伤害性的、危险的。这些源初幻想属于偏执分裂状态。在婴儿长大一点后,他认识到乳房属于母亲而非自己,他处于抑郁状态。这个婴儿不得不在幻想中将乳房分裂为好的和坏的,当乳房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它成为好乳房即好客体,当乳房属于母亲的时候它就是坏乳房坏客体。母亲也随之分裂成好母亲和坏母亲。当婴儿无法接受坏客体的时候,这个客体便从自我中分离出去,成为一个彼者,或者是非自我(non一moi)。

w'h$KtC0心理学空间kdojT?-e M[H

这里的克莱茵便在“彼者’,和“自我”之间做了一个比弗洛伊德更加细致的区分。心理学空间wz N3FN$_/h0}'bMy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介绍 拉康学派
《拉康学派》
The Ethics of Psycho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