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恋到镜像—从弗洛伊德到拉康
作者: 姜余 / 54212次阅读 时间: 2010年4月17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0TVT;O'o7Ze(d,B

4拉康对弗洛伊德的重新阅读心理学空间$N$l2v xOGSS^

心理学空间5y-E/Q7M'r m

4.1A1mée个案对拉康及“镜子阶段”的影响心理学空间Z-[.q {#Vu$H2C

心理学空间"qjNQ,J Qc

拉康以一种完全不同于弗洛伊德的方式来接触了妄想狂和精神病的领域。虽然弗洛伊德这位维也纳的大师总是试图把精神病引入神经症的领域而避开精神病的言说,拉康完全反其道而行之。由于从法国和德国的精神病临床的道路上才开始接触的弗洛伊德思想,而且拉康本人就是一个精神病的临床实践者,他对精神病的领域的兴趣总是多于普通病源学的领域。在众多的精神病中,对于他来说只有妄想狂才是普遍意义上的疯狂的范例。他认为精神分析的治疗必须类似于一个被引导的妄想狂,因此对妄想狂言说的逻辑所着迷。因此1932年他发表了关于妄想狂人格的博士论文《妄想狂精神病及其与人格的关系》①。这篇论文介绍了对一位妇女的分析,她的Aim能的名字来自于她一篇未发表的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在拉康理论构建中占有和个案安娜.欧(AnnaO)类似位置的一个个案。是《精神分析词典》的作者兼历史学家伊丽莎白(血sibaehtRuodinesoc)第一次于1986年披露了这位女士的真实身份,并在1993年在其子Didier八刀Ziue和另外一些家庭成员的见证下写成了她的传记。

u&z5\ z%]OKr0心理学空间ay] yfMP'm NW)y

Aim6e原名M哩ueritePantaine(1892一1981),生于法国中部的一个天主教家庭。抚养她的母亲有一些迫害症状,她很早就梦想走出她的状况进入上流社会。1910年她进入邮政管理系统,七年以后她嫁给公务员Rne6AnZiue。1921年开始有一个奇怪的行为:被迫害澹妄和抑郁状态。然后就进入一种双重的生活中:一方面是邮电局职员的日常普通生活,另一方面是澹妄造成的想象的领域。1930年她接连撰写了两篇想要发表的小说,其文字非常优美动人。其中一部小说的女主人公的名字就叫做“Aim既”。她认为自己不久之后就会成为三十年代巴黎舞台上的名演员HugueettDuflos迫害的牺牲者,幻想这名演员一定会夺走自己的儿子。1931年她试图用一把小刀刺杀这个演员,但是Duflos逃过了,而Magruertie因此住进了Salnie一Anne精神病院。在那里她被委托给拉康,拉康也就完成了这个名为“Aim已e”的色情狂和自我惩罚的妄想狂个案。

_(K8?;o%k1s } w*q:[0

j3M] vF3_lo0在Aim朗的个案中,如果用弗洛伊德的“自恋”去解释的话,无疑出现了问题。原因有:(1)当弗洛伊德在讲“自恋”的时候,Aim曲的位置就处于一种同外界隔离的孤立状态。即用“继发性自恋”这样的概念:将投向彼者的力比多遇到困难后转而投向自身这样的解释在Aha色e身上行不通。情况却恰恰相反,Aim既同外部世界是有联系的,她的问题是把自己同像HugueettDunos那样的社会名流混同起来,分不清内部和外部。她对自己的命名“Aim‘e’’即“被爱”还体现了她对来自彼者之爱的呼唤。(2)弗洛伊德说,被迫害澹妄的逻辑是因为爱一个人,却要对这种爱进行防御,因此这个爱从外部转回来成为恨。在Schrbeer个案中他认为,因为Scherber爱FleeZhgi医生,可是对同性恋的爱的防御让这种爱从Fleebzgi那里返回的时候成为了Flechzgi对Scherber的迫害。虽然这种被迫害澹妄的逻辑是有道理的,可是力比多到了同性恋的问题上仍然说不通。否则就要接受容格对力比多的解释:有一个中性的力比多的存在。在S。址beer个案中是这样,在Aim能的个案中仍然如此。

pW tJ3a[f0心理学空间dAt7Ctx:f

诸多困难和疑点,使得弗洛伊德的“自恋”对妄想狂精神病的解释走到了死胡同中。拉康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开始新的思考。

:@%{Z4~V-G0心理学空间H*Q9|,i1b*_w]u@

拉康在Aim朗身上看到了主体同自我之间的差距。一个现实的人生没有和主体所认同的位置重叠,Aim己e的生活并没有和她自己认同的形象结合在一起,而这种差距的存在是普遍性的。“Aim能”这个名字,很好地表达了患者情感的诉求。在语言学的层面上,“爱”—“被爱”互为一种镜像关系。她希望得到爱,于是在幻想中把自己和舞台上灼灼生辉的女明星等同起来,仿佛也得到了万众瞩目的机会。这种认同是以摧毁彼者为代价的,最终的目的带来是对自己的惩罚。因此澹妄在Aim6e用小刀刺向Duflos的时候被打破,行动使得澹妄得以治愈。心理学空间 d$K,X@.`;N!^f

心理学空间w:zSR:yc$B

4.2.拉康对冲动、力比多、自我的再解释,对进化论的摈弃,及对声音赋予的优势地位

v-LI@S.yXt0

;cPi!e8_)sx0拉康说“重复弗洛伊德就是离开弗洛伊德”。心理学空间(w9u-r'pv2bw

心理学空间%@$OC8LZ/Az

“拉康和列维斯特劳斯有一个相遇,即他同结构人类学的相遇,这使他能区分想象和象征。”①结构的概念在拉康的思想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拉康对弗洛伊德的文本的阅读不是在论证弗洛伊德已经建立的假设,而是用了他自己的结构的概念在切割,在重构,在理解精神分析的话语实践,以及在想象、象征、实在这三者的关系中的话语的作用。

"f!\HCs4RT5P9M#Q7R i0心理学空间Ejr~6mec

精神分析为了理解说话的人,不得不去理解人类中的个体的状态,也不得不去理解世界及人的本源。这让拉康以及所有的分析家看起来像是哲学家。拉康也深受黑格尔、海德格尔等人的影响。但精神分析说到底是面对症状的主体性科学,它既不是哲学也不是科学,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领域。拉康就是在这个领域中玩着从语言学、结构人类学、哲学那里借来的,遵守着隐喻和换喻的规则的严肃的游戏。

%{;_/SJ&wY0

,N5LW4j,S0z0拉康也在讨论班中和他的学生一起理解弗洛伊德当年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弗洛伊德在理论制作上对“自淫”存在的理由是:“自淫牵涉到的是一种建立了的通过解放的、延长的、假足的兴趣客体的力比多的分配。从这种力比多投注的主体发散开始,主体就依据他自己的冲动的结构形成他的冲动进度,建构他的世界。”力比多这个时候是和主体的欲望,对于弗洛伊德具体来说是作为动物存在的性欲联在一起。因此这里的力比多既牵涉了主体又牵涉了外部世界。但是力比多一旦被中性化就丧失了它所有存在的意义。心理学空间t8m-@#|C Nye B

$U9W2[&S/P1J%M T2~'w0因此弗洛伊德要写作《论自恋》,自淫具有的双极性(生理性和心理性)使它很难从容格的框架中走出来。因此弗洛伊德区别了自我力比多和客体力比多。而当力比多从客体撤回投注于自我的时候,它们能量的等价性使得我们无法区分客体力比多和自我力比多,所以弗洛伊德又引入了原发性自恋和继发性自恋的区分。

|8[^I*r1? w`}x0

)FF`;tn*K(a0拉康的学生Mnna。址小姐试图用这两种自恋对拉康的镜子阶段作了一个解释,一种是对自我的本体论的投注,一种是对自我形象的对称物即自我理想的投注。这样的两种自恋牵涉到的是现实的建立同身体想象的关系。首先是人将其形式作为人而不是作为动物给予环境,即原发性自恋;其次是人自己作为彼者的形象对人的迷惑,这个相当于继发性自恋,使人认同于彼者位置上的这个自己的形象。然而拉康的“镜子阶段”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是一个颠覆性的重构。如果仅仅从两者的背景上来理解的话是因为弗洛伊德受的是进化论的浸润,而拉康则深受结构主义的影响。他不再考虑心理机制的发展问题。打个比方,如果我们可以将理论在数学中的坐标中定位的话,弗洛伊德的论述除了隐喻、换喻这两个横纵的维度之外还有一维,即时间。他总是在时间的推移中考虑各个机制的演变。而拉康则将这种深度心理学平面化了。但是取消这个时间维似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乎更合弗洛伊德的本意,因为他说“无意识中没有时间”。所以拉康那里即没有原发性自恋也没有继发性自恋。我们仅仅看到的是形式化的结构而已。

s"ay)G(B4PB a~0

a,o6D^3Voq0实际拉康之所以要重读《论自恋》是因为他认为《论自恋》是澄清、理解“镜子阶段”的唯一契机。因为弗洛伊德在此之前仅仅把自我当作“意识”的等价物,而在1920年的转折点之后又把自我当成从它我中演化出来的一个部分。而“自恋中的自我”正是拉康要说的。心理学空间j3H({ry4f!}6K'Z

)W/ud1g\-vQ2T0让我们再来看看纳西斯神话:纳西斯拒绝了他人之爱,看到了自己在水中的像,爱上了自己的形象,投水身亡。弗洛伊德却受了这个神话的字面意义的骗。孩子一开始是位于对自我投注的状态的,由于客体选择,他将力比多投注于彼者。力比多重新投回的时候,形成继发性自恋。我们可以将他的自恋,既力比多投注的过程,写作一个公式:

)z;F%ZC `9V a-m D]0

7iS Y_8db7Ro0自我—————彼者———————自我心理学空间!Dt@,?r@

心理学空间 V~,? \"~E z;G

 (投注)  (投注的返回)

;A/Q5dR!~h4U7J0心理学空间L {Gf0yd

而在拉康,这个发生学的公式便不成立了。但是我们几乎也可以再写一个公式:心理学空间)mOGNF9E

pk f9b+t0彼者————————自我心理学空间&Th1k He| a

6~8C9]"H:v*z?Z0  (想象关系)心理学空间%`J*{ N ^1g&y

2N(oLQ0TQ'U o0这完全是一个平面上的东西。自我成为镜子中的那个像,成为发动“主语我”或者主体的一个元素。彼者和自我在镜像关系上的对称的存在,类似于黑格尔讲“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关系:没有奴隶,便没有奴隶主;反之没有奴隶主也没有奴隶。通过类似于光学原理的投射和内投,还处在混沌状态的孩子把一个在其外部的整体的像,当作了自己。如果说之前孩子是一种类似于“自淫”的碎片状态的话,孩子现在由于和这个整体的像相遇使他对自己的身体有了一个“格式塔”完形的认识,因为这个整体性的飞跃,孩子面对这个像狂喜不己。这个像,既是己像又是彼像。因此自我一上来就是和彼者搭上关系。它们之间是一个数学的映射的概念,也是光学中的一点必然有其反射点的概念。这样,拉康引入了他的光学图式。他用花瓶和花的光学游戏取代了纳西斯这个人物。

%fu"? L"\n0

8yt^7q,W0而拉康还强调了声音。主体,既是言说的主体。毕竟,精神分析是一个和声音一起工作的事情。如果说弗洛伊德开拓了精神分析的事业,言说使一批瘾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症患者摆脱症状的困扰的话,那么对于弗洛伊德本人来说他自己并不太清楚,这种形式的言说,这种区别于生活中的普通言说的说话,为什么会有用。拉康就试图对这个问题做一个回答。他关注语言本身:不是法语、不是汉语不是任何一种具体的语言,而是无意识的语言。他试图给一个关于言说为什么会治病的回答,因此在五十年代,(后期有所转变)声音的力量被置于图像的维度之上。伴随着谈论镜子阶段,象征和想象的早分被提出来,分析的维度也从弗洛伊德时代的图像层面双倍化到现在的二维。

e|)sfi k}0

{X-K)xN|@#{04.3.关于“镜子阶段”的几个重要概念心理学空间lJ0t0XC

N ~_v2FL/P#s04.3.1镜子阶段心理学空间`:Qi AW

3g1l7~ Y_!c E3w0由雅克.拉康在1936年锻造的术语用来指示人类发展中的一个精神病性的和本体性的时刻。在生命的六至十八个月之间,孩子通过对整体形象的一个认同和在镜中的其自身形象的感知提前了对他躯体的统一性的控制。心理学空间},l,gzzc4D

心理学空间K-Y.P8O*x

与哲学家亚历山大·柯也夫的常年交往,允许了拉康从1933年开始学习黑格尔的哲学,并通过一种关于自身意识(al。noscineecde501)的哲学反思的倾向来质问关于自我的性质的问题。当时,诸如梅兰妮·克莱茵等人也提出了关于弗洛伊德第二个拓比理论的问题。因为从1920年到1923年弗洛伊德实际上对之前的理论有了一个完全相反的观点。弗洛伊德继续认为自我是它我发展分化的一个产物,在现实和冲动之间起协调作用;克莱茵她们却完全相反,跟这种自我的“自治”背道而驰,是从术语“认同”的角度上来考虑自我的性质的。

`N4r6i,o(a6`@E df0心理学空间)d)ze"gxVC

实际上,在第一种观点下,作为美国的精神分析发展中的部分观点,人们试图从它我中把自我抽出来作为个体对外界现实的一种适应工具;然而第二种,如同克莱茵或者是拉康,自我是按照从彼者那里借来的意象(imgao)或者按照投射性的认同建立起来的。

S#y7xaY)| |0

A-?8FfM oF01931年,心理学家亨利.瓦侬(Henri叭/a110n,1879一1962)提出了一个经验性的“镜子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在镜子面前的小孩逐渐能够分辨出他自己的身体和镜中的反射形象。这个辨证性的操作之所以能够实现,对于瓦侬来说是因为想象空间中的主体有一个象征性的理解,在想象的空间中他形成了他的整体性。在瓦侬的观点下,他具体化了从镜子到想象,然后是从想象到象征的过程。

y+kA5mJD {X0心理学空间#bI.^W.m f-G5Z

在1936年6月16日的给巴黎精神分析协会拉康重谈瓦侬的术语,并且把镜子实验改成了“镜子阶段”,是在克莱茵和弗洛伊德的阶段意义上的一个混合。他还取消了瓦侬的自然辨证法的考虑:在拉康的观点中,镜子阶段再也不是一个有真实的阶段的事情,也没有一面真正的镜子。它成为了一个精神的操作,甚至是本体性的操作,通过它才建立了一个对其整体认同的人的存在。心理学空间&?(x Rz*y!]

+[ixH2qG-YPa"UJ0拉康借用了荷兰胚胎学家路易.布洛克(LuosiBolk,1866一1930)的观点,镜子阶段的意义必须同由客观观察到的解剖学的不完整性既出身的前成熟期结合起来,还必须同生命最初几个月中运动的不协调性结合起来。

QgBH\f%X2I?0

/vlHC W0然而拉康是和瓦侬的心理学倾向相区分的,他是在一个无意识的角度中而不是在意识的角度中描写该过程的,而且他宣称的是,在表达了源初自我认同的镜子世界里并不包括进化论的演变。

u"F2r&cd0

nS3FX.t B0在2936年的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ntemationalpsychonaalyticalASsociation,IAP)的年会上,拉康第二次公布了他的镜子阶段的观点。由于厄内斯特.琼斯(EmestoJnes)的打断,他不得不中断了自己失败的报告。那些最早的一些文本被弗朗斯瓦兹·多伦多(Frna卯iesDolto)保存在SPP里面。后来拉康把这些段落和一个很长的关于家庭的文本结合起来,在亨利.瓦侬的邀请下发表在1938年的《法国大百科全书》中。心理学空间([%?"bE3N)T

心理学空间;@ o#PR7N1Vx6et t"|U

“镜子阶段”这个独特的发现在1949年7月在苏黎世召开的第十六届精神分析国际会议中再次成为拉康的主题:《作为“我”的功能的发动者的镜子阶段》心理学空间Y0HOK:|

MA\slg0概括地说,镜子阶段中存在三个这样的环节:心理学空间%U5Z7j'W w5f

心理学空间'`xZyy"X&l5Xha

a)在镜子面前的儿童表现得仿佛看见了一个真正的人或者是一个其他的形象:

j'o4jWV({]0

#HesA]pD0b)然后儿童不断地想控制或者找到在镜子后面的这个人。这个时候的儿童的反应和猴子或者其他动物的反应没有区别,要不然他就对这个形象不感兴趣,漠不关心。

,y&gZ^AVv0

AA.MG)?!hp0心理学空间%q$cJ:yZ%Xtq
c)人类的儿童认出了这个像就是他自己。这是一个认同的过程,一个主体同一性的占领。与镜中形象相遇的时刻对于人类的孩子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时刻。“在这之前,孩子是一些碎片,各个部份是不相联的碎片状态,是通过从外部使孩子在内部把自己聚合起来。自我就是外部的包裹,通过镜中为主体提供了一个包裹外部的外皮,这时,孩子把镜中的形象当作自己自身,这个形象给了他一个统一性,他的自我、他的认同、他的形象,但是这个形象是一个幻象。”①拉康说这些碎片的感觉在梦中或者是在分析的动力强制分裂个体的某个水平的时候,甚至是某些艺术作品中都能被清楚的呈现出来。在身体的碎片中孩子感受到的是局部的自身,然而在镜子阶段这一刻发生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格式塔(Gesat)tl的完形,孩子把镜子中的形象当成了自己。“正是通过躯体的整体形式孩子在一种幻象中提前了其能力的成熟,而这种形式是作为格式塔被给出的。”②由于这个整体的彼者的像被抓捕,或者是孩子被这个像的抓捕,孩子表达出一种狂喜:“啊,这真奇妙!(灿a一.EIlbenis!)”。③人就被这个幻像所迷惑(c即ut朗),并在这个关系上建立起他与世界,与彼者的关系,所以拉康的自我,一上来就是人与彼者关系中的自我,也是一个镜子中的形象。

:h'FG L H I0

;Y DSw{A;@7s0这三个环节并不是一个逐渐发生的过程,而是几乎在同一时间内可能完成的一个质的飞跃。心理学空间5H(]!A2bm3S UVN9p

心理学空间6Ju/YRq7jh U

在镜子阶段中,破碎的躯体得到了一个整体的像自我作为主体的发动者,和彼者即是母亲处于想象的关系中间。这是粘着在一起的两个像的位于“目光的交流”中的关系,没有中介,是一个直接的、相互诱惑的关系。在这个维度上,孩子认为自己就是母亲或者她身体中的部分,反之也成立。孩子也认为自己就是跟他一样的孩子,因此这个时候和周围的关系实际上是没有区分的。但是通过认同于一个不是他自己的形象,认同于一个身体的外在的形象,他重新认识了或者说把握了一个整体的形式。这个时候,他是作为一个种群而不是一个个体来给出自己的。

Nce#v:Jp"g9d0心理学空间 d"Z"s ]K-j5Y

在孩子和母亲相互诱惑相互混同的维度上,孩子此时既认同于母亲,又认同于母亲的缺失,既母亲的欲望。孩子欲望着母亲,觉得自己就是母亲欲望的对象。而母亲的缺失是为石祖Pallus,父姓所定义的,这成为孩子后来可以认同为石祖或者认同于父亲的原因。心理学空间7s j4hk@'G*G3va)s

SK0[ eY4q:zg0一些精神病患者和孤独症儿童,不能直视来自镜子中的那个人的目光,他们不是对那个目光漠不关心就是表现出非常害怕的样子。就镜子阶段给出的解释是,他们还处于镜子阶段之前,或者还处于和母亲粘在一起的状态中,是母亲的某个部分,身体呈现四分五裂的感觉。心理学空间"\0~I6bbqDQ/lG

%?-{:R+KHE'b _0因此,镜子阶段的意义一方面建立了来自于彼者的允许身体进行定位的整体的形象,它决定了一个异化,一个让渡,一个孩子对自己形象的、对整体性的或者是对母亲的屈从;另一方面作为主体的发动者,拉开了自我同主体的距离:孩子同母亲的相互诱惑需要第三者来打破。

3zy.t&@mY0

j \6iM%NM z:r04.3.2想象界(lmaginaire)心理学空间2_.Ll.E ke0}

0WT{]0G0从拉丁词Imgao(imga)e中分化出来的术语,在哲学和心理学中作名词使用为了指示有想象(imganiatino)特征的东西,既在思想中独立于现实的代表物的官能。

:d4O5g xk%d\)}4X0

NK5y%f}U-Al{#L0从1936年起被拉康所用,和镜子阶段联系起来指示一种整体形象的双向关系。从1953年开始在拓扑学的框架中,同实在界和象征界相联,拉康意义上的想象界作为尤其同幻觉、抓捕和诱惑的现象的自我的地点所定义。心理学空间%mt ['F |j.p.aw

GK7nc+Xlf0从心理学家亨利.瓦侬的工作,黑格尔、胡赛尔的现象学和Umweti(环境)的概念中受到启发,拉康建立了其第一个想象的理论。Umwetl是由德国生理学家JkaobVonUxek川(ll864一1944)使用来指示被每一个动物物种所经历的这样一个世界的。20世纪初,他发展了行为研究(包括人的研究)并指出,对一个中心的从属必须被考虑为在每个物种中心的内化。因此一个主体对其环境的从属不能被定义为在一个自由个体和一个社会之间的契约,而是在一个中心和一个个体之间的依赖关系。心理学空间2hj(~VnW

8IP+VI0?D\&R`0借用了Uexkull的概念,拉康在他的《家庭情结》一文中建立了想象界的理论:不仅仅建立精神而且是意象(恤ga。),即是说以一个最普遍的过程的精神形式出现的无意识复现表象的整体。拉康早期指出镜子阶段是想象界的镜像过程;1953年时他又将其定义为同在自我和主体之间分裂经验相联系的一种诱惑。于是象征界就被定义成能指的和父性功能的地点,想象界就是自我的幻觉的、分裂的和母亲躯体相混合的地点;而实在界就是剩下的那些不可能被象征的部分。

}6_3q C#E*Qb3P I0

!]R%\8M(~rAc0WTK0在动物那里,形象就是同类之间的性行为的启动装置。比如刺鱼,雄刺鱼看到有雌刺鱼图案的纸板也会上前去进行交配的舞蹈。拉康说:“当然,这个运作在人或在适应于一个同一的环境的动物是完全不同的。在动物那里,在其想象的结构和在它的环境中吸引它的那个东西,即对于这些自己起着种群类型的永存功能的个体的永存而言重要的东西,之间存在着某些预先建立的一致性。人类却相反,在镜中的反射显示了一个原初的思维的可能性,并引入继发性自恋,它的基本样式就是同彼者的关系。”一只野鸡在求偶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在镜中的形象,会不停地跳求偶的舞蹈,直到筋疲力尽而亡。而人,却有能力分辨出镜中的形象是自己的形象。心理学空间n/DbpA&I8m/x4z

心理学空间1Q^iW|

在镜子阶段中,孩子对镜中形象的这种认同成为日后一切认同的原型。这个时候的关系是双性的(due)l,或者是对立的。拉康用Imganiaier(具有想象特征的)来刻画这种关系。孩子认同于一个自己的复制品,一个不是自己却允许自己去认识自己的复制品。这个孩子就会在镜子面前做各种游戏:他打,他被打;他哭,也看到镜中形象流泪。这种攻击性的关系立即在身体和形象之间被表达出来。这个关系是即时性的,没有任何中介的,于是这个性质成为想象界的唯一特征。心理学空间3r&z;E Yfg0Cc

1f[i&yrI;{D0我们要考虑到那个时候的孩子经常是由母亲陪伴来照镜子的。在照镜子的时候,母亲会说:“看,那就是你。(C’estoti.)”孩子于是有了一个答案:“哦,是我!(C’estmrti!)”这个时刻下,尤其是在法语的语境中,立刻会引出主语我(主体)eJ与作为人称代词的我(对象我)Moi的对称关系。拉康认为,之所以孩子会讲出“是我(C’estmoi)”这句话,母亲的话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是母亲的话语使得形象和躯体联结起来。而话语的功能勿庸置疑就高于了形象。象征界比想象界的重要,也成为当时拉康理论的一个标志。

_n8V(yPPw0

UKe+nBlV:n04.4关于光学图式的思考在谈论“镜子阶段”的时候,拉康使用了一些光学图示来表示这个时候发生的事情。对这些图示的理解,有利于我们对“镜子阶段”本身的思考。心理学空间J!K'A,_fg,O
心理学空间7bq _g wl
心理学空间s0aRPa#G

心理学空间Gd0D{(bJ"r|

图A.心理学空间.T-I+e1C ^/d#p

.Ia7qt#ziLx0在这个装置中,实际上花在箱子的下面,箱子上面是花瓶。通过凹面镜的反射,眼睛看到了插在花瓶中的花的形象。此时拉康说花是欲望,花瓶是身体,凹面镜是大脑皮层。将这个图式用最直白的话翻译出来就是:通过大脑皮层的反射,我们看到一个和身体整和在一起的欲望的像。显然,我们永远无法直接接触欲望,而是通过人的行为、话语、身体来同它打交道的。

"O2g H Z]q`)t0

n9Bj S ]D1|0这些是实在中的东西。但拉康要说的远远不止这些。心理学空间.A8~EQ"J-WrV0K

心理学空间.GD1oH6a|

图B心理学空间(]IOo \ FX

)e8j/AT R3y i0变化:在凹面镜的对面、花的后面增加了一个平面镜,主体的位置转到了和凹面镜的同一个方向。眼睛看到的是镜子后面的那个虚象。花瓶换到下面,花到了盒子上面。标出镜中的主体SV的位置。

Q0W:[I3UN{O7[ b1[0心理学空间v'L/I `1o3DTG7e

如果我们仅仅看到的是左边部分,即将它具体化为躯体、大脑皮层作用的话,那么我们就同样陷入的是“人中间的小人”的问题。因此拉康要将花瓶和花的位置颠倒,用他的话说是“更加方便’,。他看重的是光学结构本身,而不是花瓶和花的内容。为了解释这个他说:“你们可以颠倒实验的条件—罐子也可以在下面而花在上面,你们可以按照你们的意愿,根据符号十一+或者一+一的保存,使得实在的东西想象化。”心理学空间5F \9}:M [ aF

心理学空间8fcR*S$f,gJl ?nG

加上这个平面镜表达的才是镜子阶段发生的事情。“这个模型的游戏……允许在一个更加普遍的形式吓陈述,通过更好地将结构同镜像假说的效果联系起来:我们相信在6到8个月之间,建立在登录于神经发展不协调性的知觉的前成熟期之上的,处于一种狂喜的时刻中被解释的镜像假说的效果。”②原本分离的割裂的花瓶和花经由凹面镜和平面镜的反射,主体在镜子中看到的是一个完整装着花的花瓶形象。镜像阶段就是由镜子为孩子提供一个这样的整体性的身体形象。以往孩子对身体的感觉是四分五裂的,现在这个镜中的形象让孩子把以前那些碎片包裹起来,形成一张完整的皮。

RE^cr6NX0心理学空间kK(q hDW7c }

镜子中的花瓶和花的位置,“实际上,不仅仅是模型中的主体所期待的,而且是一个彼者的形式,在它的延长中,不光是牵涉仪表关系的游戏,而且作为一个错误指引的原则和在追求一种另外的合适的整合中的根本的异化被引出来。”①孩子认识了自己的脸,这种认识也是作为从躯体之外的像而来临的。

5X7x4E{!h0心理学空间%A,AI/ZTH&MVD)s

x’y’是幻想的场地,xy是实在的位置。犹如拉康说的那样,“实际上,虚的主体,神话的眼睛的反射,即是我们的彼者,是在我们之内的,并不是作为去捕获一个性行为而成立,而是作为基本性的同人类存在最原初的无能相联系的形象。人类的存在只有在他本身之中才看到被实现的、整体的形式同他自己的联姻。”②因此Sv是主体在神话学中的位置,它是幻想性的,是被美化的,也是理想自我的所在。因此可以看到在实际位置中的花瓶和花的支离破碎的状态对应着的镜中的却是优美的景象。心理学空间\`N:K-VOSQ@

"\k:M-n!W?)u7T0这个图式强调了一种主体性,其一是因为它建立在凹面镜的反射性质的能产性上,另一方面这个模型指示了隐藏在箱子里面的花瓶。“它是主体不能抵达的身体的现实,是在内部丧失了的东西,是把信纸折叠进信封,并且把口子粘好后,里面的东西。它被想象成一只我们可以翻转的手套。它是主体在意识中试图唤起的晦涩的亲密性的轮廓的躯体的技术。为了远离这些技术的考虑,分析的进程把力比多的重点放在躯体上,就像把容器的重点放在口子上一样。”心理学空间3h4M-J"fnhm3Wzi

/}qU.~ O0图C

\4I'~t,TB(M] a/?0心理学空间:Bl o)h)t jX

变化:这个图式标明了主体(sujet)、大彼者A(utr)e、小彼者(autr)e的位置。这一次的游戏不再是分开的花瓶和花的在光学水平上的虚像的组合,而是旋转和变化的游戏。

6zd? aT0r(Y^.q t)yE0心理学空间-t&CABNndY

此处假设了孩子和母亲同处凹面镜的前方,拉康把大彼者置于平面镜的位置上。在那里,孩子看到了自己整体的像,同时这个目光也是母亲的目光。但是这个像在作为理想的时候被提升了,于是到达i’()a的位置

J?,_osd2P$bf1T r0

*|%M ssN;Y4Wx0。旋转镜子90“,使镜子的反射面位于水平方向上,.和盒子的上沿处于同一条直线上。此时镜子中的像也转移到52处,处于原来位置上的主体也就不能直接看到他的理想自我。心理学空间H(z6D:p&c g*Q/eO D M+u

$\ Stv0{;mW_%t0在$2处有两种观察方式,第一种是可以直接注视凹面镜,这种方式在本质上和图A并无区别;第二种是观察平躺的平面镜。这个时候的花瓶i’(a)散发出的光线首先反射到凹面镜上形成实像,也即(i)a,然后这个实像经由凹面镜反射至平面镜,在平面镜上形成虚像,也就是最后看到的i’(a)。

9X |v3X|f0心理学空间!Y2my!c#~'O AF

这个旋转的图式意味着什么呢?这是分析中的位置。分析是话语的实践。实话是形成建立在一个又一个的认识中的真理的东西,一方面它让主体位于责任的确定的信息中间,一方面又将主体从真实的苛刻中释放出来,令他讲出头脑中的东西。当一个人以一种真实和实在的方式说话的时候,就有一个转移,象征性的转移,此时发生了改变在场的两人本质的东西。但是在想象的水平上发生着另外的一个转移,如同障碍,因为这个转移,主体要重新定位自己的历史。

*HL8H1V8p G&W`W0

)De,|d pu/r0图D

9Gw;`bQ5]0心理学空间3DJ?*?8^`&e1C

为了对从笛卡儿的“我思”哲学的位置到弗洛伊德再到拉康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我们利用2。。4年夏天分析家Ab1bno先生带来这样的一个图式①进一步地说明:

(d a9?`%m9}J0

6BmaW1E,W$fX@0中间的垂直线代表着镜子。

9T*LR%v,v0

r;ol \ L}3Hj$Bf.v)B0第一个视角(客体后置镜像)是笛卡儿建立科学的立场,主体去观察客体并且看到了客体的形象,在主体和客体之间有一个根本性的切割,为了客体主体被抹去。心理学空间uv){e2];|/T#Y6s ^3M

`E9F/zm[@X!MvA0这个视角类似于伽利略使用望远镜观察行星的视角。拉康在《作为“我”的功能的发动者的镜子阶段》的开篇即说:“必须指出我们的经验使我们同所有直接从我思(ocgito)而来的哲学截然相对。”②在科学的框架中排除了人类最基本的爱的经验的可能,把认识世界的过程转化成客观的方程式和各种单位。例如人们把小鸟的飞行转换成速度、浮力、阻力以及相对的系列数据以制造出飞机,然而一些真正的飞行的快乐从这些数据这些方程式的中间漏掉了。心理学空间%R K1jdw9G

'O;f+|*|2g7K0第二个可能性(主体前置镜像)是主体在原来客体的位置上,主体可以看到客体的镜像,也可以转身看客体本身;这个位置是弗洛伊德做出的关于客体力比多和自我力比多二分的位置,他仍然做的是一个科学的重构。当主体注视客体的时候是对客体的力比多投注,注视镜子中的客体的时候是对自我的力比多投注,因为这个时候,自我仍然是被当作对象进行投注的。而这种科学的重构以客观观察的方式研究还是排除了人的主动性,是在科学框架下的二分。心理学空间3`Gx;` ?G#X

o0C!rb)@*}m,d N0第三个位置(主客体镜像位置)是自恋中的主体,也是拉康的位置。代表着主体的三种状态:我被看、我看、我让自己看的三种状态;也是光学图式中主体(即眼睛)所处的位置。光学图式清楚地表达了光线如何从隐藏在箱子里面的花瓶和箱子上面的花通过凹面镜的反射,在经由平面镜的反射达到主体。我看,是说主体的目光发出的过程;我被看,是指当这个目光发射出来之后会抵达镜子里面的花瓶的瓶颈围绕了花的虚像的位置,这个虚像自然也是一个彼者的位置。目光的交流使主体处于被看的状态中。这也就是在Aim己e的个案中表达的“爱”与“被爱”相互粘着,相互混同的关系。当自我的形成一上来就和彼者搭成关系的时候,“我让自己看”即成为一种对镜像关系的精辟的表达。心理学空间[fg?-f

'JPS%To,li4ZU0心理学空间%o+yvY tu1I%H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介绍 拉康学派
《拉康学派》
The Ethics of Psycho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