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恋到镜像—从弗洛伊德到拉康
作者: 姜余 / 53656次阅读 时间: 2010年4月17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r} OQpN e1N+w{06 总结心理学空间j9a BC@8T+A

心理学空间/b'Pk/L(Idg-Rzm{

由上文对关于自恋的精神分析文献,进行疏理之后,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心理学空间 Se5z/\r

心理学空间i2eL t6I6K&n%w#B

自恋在弗洛伊德那里,一开始是一个比较松散的,没有很好定义的概念,至少1914年的《论自恋》,弗洛伊德才在精神分析的许多其他概念之中,给了自恋一个适当的位置:自恋是一个性倒错的概念,主体不再对外在的与自己不同的客体有一个爱和欲望的投注,而是将它投注到自己身上,就像投注到客体一样。也是从1914年开始,弗洛伊德认为自恋对主体生活来说,是一个必要的冲动的投注形式,也就是说,与其说自恋是一个病理性的东西,还不如说自恋是主体形成的一个结构化的必要条件。心理学空间#g5kYB?ca~$x

心理学空间AWL'H[9YHw

自恋首先代表着主体发展的某个阶段,同时也代表着主体发展的一个结果。弗洛伊德认为,有一个原发性自恋,人的发展过程中,他不仅要发现他的身体,而且更重要的,他要适应他的身体,知道他的身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也就是说,要有一些冲动,特别是性冲动捕捉到他的身体,就像捕捉客体一样。也就是说要有一个主体的永远的对于自己的投注存在,这也是自我和生活的一种动力所在。原发性自恋弗洛伊德认为是由自淫发展而来,1920年,弗洛伊德在他的第二个拓比理论下,基本上将原发性自恋与自淫等同起来。但是还有一种继发性自恋。原本投向外界的力比多停止向外界投注,并且撤回到主体身上。对自我的投注和对客体的投注呈现此长彼消的趋势,一个用得多一个就用得少。也就是说继发性自恋中出现了自我的投注竞争到了更多的投注,主体处于一个基本和外界隔绝的状态中。

*]3_3` ? Z(i0心理学空间kN3G;j6f

然而,如果将自恋(原发性)与自淫等同,会有一系列新的问题出现,比如:一个对外界完全没有任何开口的婴儿是如何将精神世界转向外部的?弗洛伊德之后,许多分析家致力于在理论上解决这一困难,从上文的材料,可以看出,安娜弗洛伊德和克莱茵对此都有贡献。不过,应该说是拉康的镜子阶段的提出,将自恋问题带到了一个新的理论层面。

Z!X1I5{4zXW x0

f,] |.^-R {cY0显然,拉康是回到1914年弗洛伊德在《论自恋》中的观点,强调了自淫与自恋的区分。从克莱茵和瓦侬那儿得到启发,拉康注意到,幼儿在不会说话之前,在不会语言之前,他没有一个完整的自己身体的意象,他也不能很好地区分自身与外部世界。因此这个幼儿也就谈不上有主体和客体的概念。拉康认为最原初的冲动的投注在这个时候已经发生,而这种投注就是自淫,之所以这样命名这种投注是,是因为拉康认为自淫很好地暗示了主体在这个时候的缺场。一个自恋(原发性)直到镜子阶段才出现。镜子阶段是“自恋”来临的时候。当身体处于碎片一样的孩子在镜子中看到他整体的形象时,这样一个外部形象的内投使原本像碎片一样的身体拥有了一个整体的外壳,成为类似于格式塔一样的完形。正是在这个完形中,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意象完成了一个从部分到整体的飞跃,因此他表达出自己这时的狂喜。

W!CM/WC,L u+@8|w0心理学空间kN x Auv;I

此时实际上,孩子和周围的环境还是没有分开。在镜子阶段中孩子只是以种群而不是个体给出形式。因此,孩子的像和彼者的像(无论是母亲还是其他的孩子)混合在一起无法分辨。处于一种相互依赖相互混合的状态:没有彼者的像就没有孩子的像,没有孩子的像也没有彼者的像。这个双向的没有中介的二维关系成为日后一切认同的基础。自我永远和彼者联系在一起,拉康的光学图式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A!Q*T*s;_i;Y SiB~0心理学空间'{ ko%v2ST1{.z

不过,镜子阶段的提出,拉康并不是强调与弗洛伊德的理论联系,而是将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理论层面,不同于安娜·弗洛伊德也不同于克莱茵的理论层面。这不仅仅在于拉康强调自我是一个镜像,而且也强调了大彼者(Auter)的存在。说明这一点要回到镜子阶段来临的那一刻,即在孩子形成主体意象的那一刻,拉康强调:是母亲在说,“看,那是你!”。也就是说,主体意象以及以后形成的自我都是在另一个人的影响(具体地说就是母亲的爱和声音)下形成的。而孩子进一步适应自己的自我意象,让自我意象内化,也是相对于与一个大彼者(Aurte)互动而言的这个彼者也执行自我理想的功能。如果说人在镜子阶段的时候第一次有了人之所以是人的经验,那么这个经验也是在彼者的意象中完成的。因此主体是被言说所定义的。在拉康那里,想象的关系上主体还没有呈现,自我仅仅是呈现主体的发动者。自我和彼者在想象中的相互诱惑的状态必须由象征维度上的作为规则插入的大彼者进入后,真正的主体才呈现出来。因此,拉康的理论中存在着两个相互关联的维度:想象界和象征界。这两个不同维度构成拉康结构性的言说,并取消了弗洛伊德关于俄底普斯的三角结构。心理学空间]7ypa0F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1234567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介绍 拉康学派
《拉康学派》
The Ethics of Psychoanalysis»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