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传统仪式——水陆法会对哀伤处理的心理动力学意义
作者: 赵梅 / 9713次阅读 时间: 2016年10月13日
标签: 哀伤 领悟 传统仪式 体认 解怨释结 矫正性情感体验 重建安全依恋 赵梅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d?A `/I*s5h

佛家传统仪式——水陆法会对哀伤处理的心理动力学意义
赵梅

:Mq Qu%p+I8G0心理学空间4Er,e!h,f,U,E E.?

【关键词】传统仪式 哀伤 体认 领悟 解怨释结 矫正性情感体验 重建安全依恋心理学空间Eg,XI2}:]v

心理学空间o0Y'ym xB{.p

【摘要 】精神分析与佛学两者都是治疗体系。都在随其本源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所有文明的仪式行为都是为了以哀伤面对丧失的伤痛,旨在帮助人们经过自然哀伤的过程,在“觉察”中提高心智化水平。精神分析与佛学都有助人缓解心灵痛苦的功能,因而其原理和方法也都可以用在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在对哀伤处理的精神分析治疗中结合佛家传统仪式,可以起到相辅相成、殊路同归的整合治疗的效果。心理学空间2a/D2LA|!oQBh C

b%a3|E*T~f0前言心理学空间EJS I(o;}j/x/C"z

心理学空间F!}dZ r3{Z

在《精神分析与佛学展开的对话》一书的绪论中,有这样一段话:“ 佛教与精神分析都是一种文化形态,它的起源发展在于表达了固有的文化价值、复杂的内心张力以及内部矛盾。两者都是治疗体系。都在随其本源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也随着吸纳了它之后所形成的新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并且两者都促进了本源文化的变革。”(杰瑞米•D.萨佛兰2012) 正因为两者都是治疗体系,所以精神分析师在临床实践中触发对佛学思想的信念、禅修、传统仪式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的探索势在必然。

iG$i9O%Z'Q}0

1S FR$e fJ1_!}wo0精神分析与佛家都有助人缓解心灵痛苦的功能,各擅其长。因而在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借鉴佛学原理并运用其某些方法,可以成为精神分析治疗的有效补充。

$c6o{(K Hs0心理学空间"Up+}tS?R3C9laM

一、未经处理的哀伤 --- 生死离别后的依恋问题

F(o}A0X$ei0

l3I6H,x,e0自古以来,人们都祝福出生,却不愿谈论死亡。但是,在精神分析的临床工作中,在与来访者的一次次的深入谈话中,我们会不可避免地讨论到来访者在过去历史中未解决的创伤与丧失所带来的痛苦和悲伤。这种来源于丧失亲人的重创所引发的伤痛,往往是无法轻易治愈的,因为,那是一个个未完成的生死离别,一段段未了的真情。尤其是,在某个特殊的时期,特定的年代里,很多来访者的童年都遭遇了他们生命中的最重要的亲人以非正常的方式离开了人世。治疗师会听到那些稚嫩的声音发出的呐喊“这是怎么了,你为什么离开我?”。时光就在那一刻停滞了。治疗师和来访者会无数次地谈论着、回忆着他(她)们所经历的那一艰难时刻的情感体验。在深深地共情与抱持中,在自由联想的自然表达中,那哀伤的情感带来的痛苦会减轻。但有些来访者的悲痛依然滞留在那一难忘的时光阴影中。因为,那些离开人世时带着冤屈和愤怒的亡者与在世的亲人间情感的链接,会使后者在心智化能力因创伤而减弱时与前者的创伤体验认同。“心智化能力的标志——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识到自己具有心智来调节我们对世界的体验”(David J.Wallin2014)“当我们缺乏心智化的能力,太多的时候,我们对当下的体验要么活在令人沮丧的过去的阴影中,要么是活在对灾难性未来的想象中。”(David J.Wallin2014)因此,在来访者的未了之情中有一份隐痛:离去的亲人的内心的伤痛谁来抚慰呢?这创伤可能不是一个人的,而是一个家族的,我们知道如果这种重创未得到治疗,那将是无休止的代际传承!心理学空间&t2|5[AH)i]9KE|

o;O[W/_Lh)N0弗洛伊德曾经指出哀伤(mourning)与抑郁(depression)的区别。哀伤是正常的情绪低落,抑郁是病理性的。在经历丧失的创伤痛苦时能够充分哀伤的人,就会减少发展到抑郁的可能。哀伤是人们生命中都要经历的过程。 

1xdl4t4BN]ZZ0心理学空间 nhZ*D@

所有文明的仪式行为都是为了以哀伤面对丧失的伤痛,帮助人们经过自然哀伤的过程,在“觉察”中提高心智化水平。心理学空间h EVw1p5y

D%y.M%i ~&Iq02014年7月本人带着对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处理哀伤的一些问题的探索,亲历了一次台湾灵鸠山水陆法会。现将作为参与者的体认与体悟与大家分享。心理学空间#JYc#G4h5J8}$O#aa*Nv0i

;M$b:T'b _ S] _K3`0二、佛家传统仪式--水路法会中的哀伤处理

6}!oD1T srQP0心理学空间h!V;ty*W

水陆法会是佛教寺庙最大型的祭祀活动,在期间解答人们探求死亡的迷惑,帮助人们处理亲人丧失的哀伤,成为有别于禅修、念佛、研经法门外特有的忏悔法门。为时七天,这种佛事是以供斋食为主,为超度水、陆、空一切的孤魂而设的,是中国佛教最隆重的一种经忏法事,有供养诸佛、忏除罪业、祈福消灾、超度祖先、普度鬼神、长养慈悲、增长福慧等功德。

r9nv(K*Mc0

v3pwC/W.C Q0借助诸佛加被、听经闻法、供斋施食的力量超度水陆空一切孤魂与历代祖先,一一忏悔,净除烦恼、障碍,使众生心开意解、离苦得乐,进而使恶道的众生都能转生善趣。心理学空间x*Q@TP(U5Vk

心理学空间W9Bt C+n"l2j

生与死的距离看似遥远,但透过法会,似乎为阳间和冥间搭起一座无形的桥梁,这是一场超越时空的心灵之旅。(灵鹫山水陆研究编纂小组2014)

"| vg9Kr0x R0心理学空间*iew;]7e{

三、佛家传统仪式---水陆法会的心理动力学意义心理学空间 U3f_E4],b9w4L

+u/L-i9I1h"`Nbh0佛家传统仪式-水陆法会(以下简称“仪式”)是一个既定的严格完整的程序系统,主要佛事为内坛和外坛,内坛:结界、发符悬幡、奉请上堂、奉供上堂、告赦、奉请下堂、幽冥界、奉供下堂、圆满供、圆满香、送判宣疏、圆满送圣。(灵鹫山水陆研究编纂小组2014)

a O] `;d/Q?0心理学空间6p*j7}}T"Xc,}7?

!c P6o#{1C-RhF z0

XE9F1\)^*Q(y!i+[0

Od sJ'W"fz[1U0

;r&^'zj#zm0E d9m8y0(一)、共情与联接

W^-{4L#S7tA0心理学空间;u7g'[*{0C+[!p+f8c4l

在“仪式”中,参与者除诵经之外是以非言语的方式与全“场”互动与交流,这样方能达到止语摄心。参与者亲历了体认忏悔 、接纳、包容、平等、宽恕、尊重、敬畏、慈悲、关怀等诸多情感感受。这些多方面的体验被浓缩并进入深层意识水平,

kw/H:~wn0

Sm&por*n%L)l0在“仪式”的体认中“觉察”能力提高,未了的情感再一次被联接,在重返的回忆中曾潜抑的各种情感被激活,停滞的情绪开始流动,这一情感情绪所经历的全部过程都依托于一种广度而深层的共情:从被邀请到送圣,尊重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生灵。此刻的共情与生者内心的情感发生了深深的共鸣。心理学空间XjkI6N

`z-t]|7t:s0心理学空间(N fX)j,L DB6X-k

LF9W xV0(二)至心忏悔 解冤释结

~ [2p!UO |0

&G%|p2cb4U.e h0佛法中很重视忏悔,水陆法会的精神是以忏悔为中心,忏是请求原谅,悔是自申罪状。忏悔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不二过”一切过错既经忏悔就不再追悔,以此才能面对未来。在此过程要做到:身礼拜、口读诵、意念观想、至诚之心。(灵鹫山水陆研究编纂小组(2014)心理学空间D(T.uUX

O9t$\,x5Tn-t\Q8Wl0在拜忏中体认接近自我、接纳自我、放下自我的“僵化结构”,随之而出的体悟是宽恕:在柔软平和的心中,在经忏和宽恕中体认与历代冤亲债主解冤释结,化解心理冲突,纾解创伤经历中的情感情绪困扰,减弱累加的痛苦体验。被矫正了的情感体验是在身心合一的“觉察”中被体悟。此阶段的发生具有深刻的心理治疗意义。心理学空间j'q{'pn*`z&f}rG i

g#f/];B*k F0

'Uz+Mbo~;ke$V0

P-BCY0Qt0ysi C0(三)重建生死离别时的安全依恋心理学空间p[f1?HB8Z!O

"p9c1}SQi1lw6i0在仪式仪轨的进行中,参与者会体验到:相助于生者无法做到的对亡者安置,使失去的亲人的孤魂有了安放地,亡者得到超度;亡灵得到安抚,使之心灵安宁、离苦得乐---“願大地孤魂离苦丘”。

1g@J9l{8^ MO{a0

M%M8W%R"R6q0在“仪式”的最后阶段,生者可以对离世的亲人表达孝思、传递感恩、祈愿过往的人在不同的生命空间中过得平安、快乐,然后也祈佑现世的家庭、事业一切安康。(灵鹫山水陆研究编纂小组2014)心理学空间aU9Q7J t~

心理学空间 P#Z W,WG%w

这一仪式的全过程促进了亲人间在心灵深处再次相遇,在重返生死离别的重要时刻,安全的依恋关系得以重建。“成功的整合有赖于我们创造日益深厚的安全依恋——安全港和安全基地——的能力,这种安全依恋自身就成为患者的力量之源,去容忍、调整以及沟通以前难以承受的感受。”( David J.Wallin2014)这是一种现实的提示:“世界上并没有孤单的的东西”,“用自体心理学的学语言,这一互动可以被理解为是对自体客体联接的瓦解和解释性修复。”(杰瑞米•D.萨佛兰2012)

)s j;y/[o |R XH|0心理学空间*A$]:vh TGL'z

这一过程中参与者的觉察力及心智化水平会得以提高,在矫正性情感体验中,使我们能够“回到创伤而不被再次创伤”。( David J.Wallin2014)此刻,丧失带来的伤痛被赋予了具有新的生命力的发展性意义。

zL xY(\0心理学空间E2W2j/[*ay s"|

弗兰克尔说:当我们捕捉到意义之时,意义就会改变我们的生命。在反法西斯7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战争是炼狱,亦是熔炉”。

+] Sex5G0R4I6b8P*\0心理学空间C.{e#L{

在精神分析治疗中,我们是在和来访者一起把生命中的炼狱转化为练就自己心灵成长的熔炉。心理学空间#~(`8^Esw

心理学空间]*Lag8Yd/zv s

“仪式”的全过程如同精神分析治疗,让人能勇敢地面对伤痛,当紧密地包裹着的防御被剥下时,在痛苦的转化中我们走向治愈。心理学空间p&N[3Vi7@R z s

心理学空间fh P@Uh

心理学空间Wl;C6R\0Z(q p+WeK

心理学空间!BZTHnU

结论

z:v)G9YHK2B\0

T5]-HZ`0心理学空间z0bYFK8s!O

心理学空间!x+f(T!Vm1b0Ic

在对哀伤处理的精神分析治疗中结合佛家传统仪式,可以使言语和非言语两种沟通方式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得以转换。当两者交叉进行时,接受精神分析治疗的来访者的心智化能力在情感调谐中得到了增强,在此状态下,去参与和体认这样的“集体疗愈的仪式”时,会在觉察与领悟中使得二者的结合在治疗中起到积极作用。在“仪式”中被激活的复杂、细腻的情感情绪还可以在长程的心理动力性治疗的谈话中自然地流动,通过交谈“命名与创伤有关的情感感受和身体的感受,让内隐的记忆由隐而显” (David J.Wallin2014)在“仪式”中体认的心身合一的生命体验以及得到转化的矫正性情感体验也都可以在意识层面被认知并被赋予更深刻的意义。“所有这些都发生在安全感不断提升并且情感调节有效可行的治疗的情景中”。(David J.Wallin2014)这样的结合使中西方文化在相互吸纳中用于哀伤的处理和治疗时,可以起到相辅相成、殊路同归的整合治疗的效果。

m X `$zL6VdA?0心理学空间OA1OAO

在《心理治疗中的依恋》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M u+u!EnU5p0

k'C4Ja{,fWcS"F3s0唯有联接!....心理学空间-M~'xKI&|g.~Q

心理学空间{k}Chy9C

唯有将淡漠和激情联接,两者才会得到升华,而人类将看到爱的最高境界,不再生活在碎片中。唯有联接,野人和僧人赖以生存的隔离就会被打破,两者都将消亡。

ST5\:U,o0心理学空间Q@3r0g!}}6yW

——E.M.FORSTER心理学空间n9p#`!]R(@,I&F4{

5mLfw$c8f"M:[0当前,精神分析与佛学的对话已充分地展开,在畅所欲言的交流中,两者都可以开始去欣赏双方的“人类关系和存在的完整图谱”。(杰瑞米•D.萨佛兰2012)

+[,W6mh*n9b3~0

2HPA,C$G)`#U)J0

f\2t$U*y!lE0心理学空间{cU#sI Yd| A ar

参考文献

0_u]UD%?;f c0心理学空间3T)wf0D\E5?2th1lDk

杰瑞米•D.萨佛兰(2014) .《精神分析与佛学展开的对话》(p92)

_{f#E.vhq0心理学空间:Z P,c1{3e!h @/usP~

心理学空间%`~ V OnpO2s

j D.O*]Q `7_b e0杰瑞米•D.萨佛兰(2014) .《精神分析与佛学展开的对话》(p260)心理学空间0^U3?Dw xV

心理学空间*JZE)b&I4E^D ihe7a

@,s:Dq)p:]:o O0心理学空间4w8dl s;cKT&N

杰瑞米•D.萨佛兰(2014) .《精神分析与佛学展开的对话》(p261)

4RtM5y;b{0

DFs4]5d @$Qcn0David J.Wallin (2014)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p58)

&M*s/KGXF$z4LM7j0

[|+k-z9Lq|R$G0David J.Wallin (2014)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p416)

${ N)E|V"q*D]6S{0

B$I^0`K8r0d d0心理学空间b8I/N`.v2l

aef9fS/_*L0David J.Wallin (2014)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p138)

fB.w5g7[:QzX,l0心理学空间va|3`){@&B

David J.Wallin (2014)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p42)心理学空间1Akj ?,}1g;yaZm

*LTY&G \D"P0心理学空间SN JJ"^0Gc zde

心理学空间5N+p*D#E G7q K#VZ

David J.Wallin (2014)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p324)心理学空间,f\#["P;l+p

*W'T1z |Y9|5M @0

4a/|"p"V.WA}Z c0

t m3a/Y,@.Mq0David J.Wallin (2014)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p324)

upyxl(W K$I0

b7DbmzM3cT0心理学空间n-m.q:[?-e x

6|0jP\.XU k L%r0灵鹫山水陆研究编纂小组(2014)《时间与空间的旅行》(p3)心理学空间rLk#ddU!`r

7R7Y4['w+u W0灵鹫山水陆研究编纂小组(2014)《时间与空间的旅行》(P41)心理学空间4X+\$a-_0c deK*Z

{dT+D6zFd;Dui0

!g5sM]E0心理学空间^n f6V)oh

灵鹫山水陆研究编纂小组(2014《时间与空间的旅行》(p101)心理学空间9U#Wkb(t

心理学空间G"jbgP9`+k)@+V

灵鹫山水陆研究编纂小组(2014)《时间与空间的旅行》(p3)心理学空间 z L-X#P*^

#p8|E2^ BV)B7S)y5B0心理学空间!A#\ B_0t#Y D'n6\.a

8u{/zS x7Yl#HsSw`0心理学空间/xI i ek'm#]

心理学空间 UW)x }tQM9K

 心理学空间 l@ K?V(]|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哀伤 领悟 传统仪式 体认 解怨释结 矫正性情感体验 重建安全依恋 赵梅
«正念学:佛教心要的现代理解与应用 佛教与心理咨询
《佛教与心理咨询》
地藏菩萨本愿经»
延伸阅读· · · · · ·